標籤:

用一則故事講作文

《故事裡的秘密》。那是一堂作文指導課。曹剛老師開始便道:「我的兒子37個月,他喜歡聽故事,我就給他講繪本故事。有一個故事叫《城裡最漂亮的巨人》,你覺得這個巨人是什麼樣的呢?」(初三的學生久違了兒童繪本故事,在緊張的複習生活中,忽見老師要講一個兒童故事,自然來了興趣,學習壓力有所緩解。同時,這是個學生不熟悉的故事,老師有效地利用了學習期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願望,所以學生課堂上興緻大增。)學生紛紛回答:個子很高的人、淵博的人、有力量的人、有財富的人……曹老師於是放出幻燈片(幻燈片是老師事先從繪本上翻拍的,圖片上的主人公是一個傻傻呼呼、邋邋遢遢的高胖卡通男子形象),並笑著說:這就是城裡的巨人,感覺怎樣?失望了吧?(回答問題時,學生顯然是從字面上理解的,沒有注意「漂亮」與「巨」的不協調。所幸的是,老師並沒有老套地順勢問:文章的題目為什麼不是「城裡最高大有力的巨人」呢?那樣問,學生很快就會聚焦「漂亮」,從而慣性地猜測老師需要的答案,估計各種「美德」便油然而生——其實,我甚至以為那個「淵博」的答案,也是學生揣摩答案的結果。曹老師明明發現學生有思維表面化的毛病,但他不著急,像講故事一樣,再拋一個懸念——一個難看的形象,再度刺激學生的思維。這種課堂上的迂迴手段,非沉得住氣者不能為。)曹老師接著用舒緩的語氣,略帶誇張地講起了故事:喬治是個巨人,城裡最邋遢的巨人。他總是穿著同一雙棕黃色的舊涼鞋,同一件打著補丁的舊袍子。「唉,我可不想當城裡最邋遢的巨人。」喬治難過地說。這天,喬治發現城裡開了家新商店,裡面擺滿了各式各樣漂亮的衣服。於是他走進店裡,買了(老師再放幻燈片,示意學生一齊念物品名稱):一件漂亮的襯衫、一條漂亮的褲子、一根漂亮的皮帶、一條漂亮的條紋領帶、一雙綉著菱形花紋的漂亮的襪子、一雙烏黑鋥亮的漂亮皮鞋。「現在,我可是城裡最漂亮的巨人了,」他得意地說。喬治把舊袍子、舊涼鞋留在了商店裡。 他走出門,準備回家,忽然聽到一個奇怪的聲音。 只見人行道上站著一頭長頸鹿,正呼哧呼哧地喘著氣。「你怎麼啦?」喬治問。 「還不是因為我的脖子!」長頸鹿說,「它太長了,太冷了。要是有一條溫暖的長圍巾,那該有多好!」曹老師忽然停住了,轉向學生問:你估計喬治會怎麼做呢?學生回答:會把他新買的領帶給長頸鹿。因為長頸鹿脖子冷,而他恰好有一條領帶。曹老師:你看過這個故事?學生:沒有。曹老師:看來你有創作故事的天賦,很好。(老師及時鼓勵,但又不直接點明,給發言的學生和其他同學一絲懸想——這個答案與創作故事有什麼關聯呢?小小的物品對情節發展有什麼作用呢?)我們繼續聽故事—— 「別擔心!」喬治說著解下了他的條紋領帶。「反正這領帶跟我的襪子也不相配。」他一面說,一面把領帶一圈一圈地圍在長頸鹿的脖子上。哈哈,還真是一條不錯的圍巾呢! 「謝謝你!」長頸鹿說。 喬治一路往家裡走,嘴裡唱道: 「領帶給受凍的長頸鹿做圍巾,可是你們瞧瞧我——我還是城裡最漂亮的巨人!」喬治來到河邊。 一隻山羊站在小船上咩咩大叫。「你怎麼啦?」喬治問。「還不是因為我的船帆!」山羊說。「暴風雨把它吹走了。要是我的小船有一張結實的新船帆,那該有多好!」曹老師再問:喬治會怎麼辦?學生根據經驗紛紛回答:把襯衫給山羊做船帆。也有回答:給襪子,襯衣太大了。接著有學生回答:給襪子不禮貌,做船帆,襯衣正合適。曹老師指了指投影片:大家再仔細看看圖。這個故事是講給小朋友聽的,小朋友是不識字的,他們要從圖畫里看故事。你們能從圖畫里看出什麼嗎?學生:應該送襯衫,因為在給長頸鹿領帶的時候,喬治的襯衣已拉到褲子的外面來了,脫下襯衣更方便。曹老師:前面的這個細節告訴你此處喬治應該送給小羊襯衣,在創作故事的時候,這叫什麼?學生:伏筆。又有學生答:鋪墊。曹老師:我們好多同學對伏筆和鋪墊分得不太清楚,呆會兒我們進一步理解。(老師逐漸將學生對故事內容的興趣引向故事創作,將傳統的設懸伏筆、襯托照應等方法暗含在故事的敘述里。雖未細解名詞術語,但學生的思考正朝著這個方向延伸。)現在我們繼續聽故事——「別擔心!」喬治說著脫下了他的新襯衫。「反正這襯衫也老是從褲腰裡跑出來。」他一面說,一面把襯衫栓到小船的桅杆上。哈哈,還真是一張呱呱叫的船帆呢! 「謝謝你!」山羊說。喬治心裡美滋滋,一邊走,一邊唱(曹老師示意集體念投影上的一段):「領帶給受凍的長頸鹿做圍巾,襯衫給山羊的小船做船帆,可是你們瞧瞧我——我還是城裡最漂亮的巨人!」曹老師繼續講故事,喬治也繼續把自己新買的衣物送給有困難的小動物:給房子燒了的小老鼠送鞋子,給失去睡袋的狐狸送襪子,給路遇泥濘的小狗送皮帶。在每送出一件物品時,曹老師都會與學生互動,要麼讓學生推測喬治會做什麼,說什麼,要麼讓學生揣摩喬治話里詞語的含義,要麼讓學生猜想喬治的形象,每個環節的要求都各不相同,就像講故事需要波折一樣,曹老師的課堂活動也令人意想不到,因而妙趣橫生。喬治幾乎把新買的衣物都送給了動物們,自己卻連褲子都系不上了。他又冷又傷心,只好回到城裡那家服裝店。服裝店已經打烊了,他只好穿上了丟在店裡的舊衣服。在這段講述中,曹老師既讓學生參與了情節的創造,又巧妙地穿插了知識的討論。比如,情節的戲劇性安排、鋪墊和伏筆的區別(表現喬治助人為樂,給一兩個小動物送東西就可以了。一個接一個地寫下去,直至送皮帶,這就是鋪墊;原先丟在服裝店的舊衣物就是伏筆。伏筆一般有照應)等等。(對敘事技法的理解,學生往往感到困難,有時甚至是混淆的。這節課不像一般作文指導課那樣,先提出技法名稱,再下定義,然後出示樣例,學生評說後練筆,最後展示評價,而是將讀寫結合,邊讀邊「寫」邊悟,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技法,練習了創作,懂得了敘事的原理。)故事講到這裡似乎可以結束了。曹老師問:就這樣結束可以嗎?學生不答應了:故事就這麼結束,有什麼意思?曹老師:那該怎麼結束呢?學生:動物們應該再出現一次,被幫助的動物們。曹老師:好,動物們再出現一次,故事就完整了,與之前的情節也呼應了。我們看看作者是怎麼結尾的——咦?在他家門口,竟然站著一群動物:長頸鹿、山羊、老鼠、狐狸、小狗……哦!原來都是他曾經幫助過的動物!他們給喬治送來了一大盒禮物。 「快來,喬治。」大家說,「快打開盒子看一看!」 喬治解開盒子上的緞帶:裡面是一頂用金紙做的美麗的王冠。曹老師問:這頂王冠送得好不好?眾生稱好。曹老師:為什麼呢?請注意看圖。學生:因為王冠可以成為他的一個裝飾,更凸顯他的漂亮,像一個國王。曹老師:那我今天穿得這身衣服,戴上王冠像國王嗎?學生:不像,穿袍子才像。曹老師:是的,只有袍子,他之前的袍子配上王冠才像國王。他之前穿的新衣服配上王冠也不像。所以,袍子的設計,作者是有用心的,這和後來送王冠統一起來了。我們的故事講完了。喜歡這個故事嗎?眾生:喜歡。曹老師:那好,接下來,我們請大家一起來思考一個問題:從這個故事裡,你知道欣賞或創作一個好故事,要考慮哪些基本要素呢?下面大家用五分鐘時間討論。我們的討論規則是這樣的:每一位同學先自己思考,然後四人小組討論,每個小組確定大家認為最重要的三點,交給大組代表,然後這個同學歸納出最能代表大組的三個要素,用關鍵詞或一句話,寫在黑板上。之後,我們將請這位代表來解釋他寫的認為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要素,其他小組認真聽,下一組談的,和上一組不能重複。好嗎?好,下面討論開始。於是,同學們思考,討論。然後小組代表上黑板板書。(最後這個環節是學生自悟反思的過程,其實是全課最重要的一步。曹老師要求學生先自主,再討論;先小合作,再大集中,讓學生不斷篩選,歸納,精化學習成果。誠然,一堂課可以得到的收穫很多,不懂得提煉,往往就沒有重點,最後也記不住,等於沒學。)板書:第一組給讀者想像的空間運用鋪墊、伏筆、照應、呼應和懸念人物形象鮮明第二組明確的主題情節合理又有戲劇性給人想像的空間第三組開頭埋下伏筆情節一波三折結尾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第四組故事新穎內容層層遞進有一根線索,鋪墊、伏筆 隨後各組代表取一點講解,第一組講了「留下想像空間」,第二組講了「主題明確」,第三組講了「出人意料」,第四組講了「鋪墊與伏筆」。最後曹老師小結:「故事的秘密」是什麼?事實上,我在家常常會給寶寶編一些故事,當然這些故事也是根據寶寶在特殊情況下的問題而編的,比如寶寶不吃飯啦,我可能就會編一個小動物吃飯的故事。所以,任何一個故事都帶有一點隱喻性,它試圖通過一個動物或某個人,來向我們傳遞創作者隱藏在主人公身上的一個「期待」。就像剛剛有同學提到的故事裡的主題或者說內涵,故事裡藏著我們人類在精神層面最美好的品質,如善良、愛、真和美麗。第二,為了更好地讓這個故事展開,就需要給這個故事安排一定的線索……第三,情節在重複中推進,有時會和讀者心裡猜到的暗合,有時又會在重複中有所突變……最後一點,就是故事創作過程中,作者的良苦用心……這些都需要你細心體會,發現其中的秘密,從而與作者共鳴,兩心相知,會心一笑。(對於初三的學生,曹老師的小結更清晰,更理性,他把全課的價值凸現出來,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回想這堂課,我以為的「好」處,可以凝成三句話:第一句是「在愛語文的人的眼裡,到處都是語文」。這堂課用的材料,就是普通的兒童繪本,多少年輕老師每晚都會給自己的孩子講繪本故事,但意識到這種故事可以用作教學素材的不多,可見小曹老師愛動腦筋。當然,對於初三的學生,這個故事還可以再做一些逆向評判的引導,即這個故事的創作還有哪些不足,還可以作哪些改進等,但能用一個繪本故事,把寫作的一些要領講清楚,這本身就很了不起;第二句是「用有意思的辦法教語文,語文才會有意思」。曹老師這堂課教故事的欣賞和創作,其結構和形式也是一個故事,他處處用故事的方法——設懸念,埋伏筆,做鋪墊,營造一個故事情境,學生學得樂此不疲。課後問學生,學生的評價大多是「有趣」「好玩」「有意思」「喜歡上這樣的課」。仔細觀察,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強多了,一堂課都在思考,收穫也很多。這不正是語文的「大意思」!第三句話是「語文的營養在於慢慢滲透,不在於強力灌輸」。課後還有個學生評價道:「我覺得這節課,讓我們明白了很多知識,但又不是直接告訴我的,是藏在這個故事裡,藏在這節課里,就這樣,好像在我腦子裡自己就這樣知道了。」說得多好啊。周國平先生在《教育的七條箴言》里指出:「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學習都是自學。」不是嗎,就像人的身體的健康生長靠的是自己吸收營養,天天靠輸液長大的孩子肯定不強壯一樣,人的語文的成長也要靠自己悟得,老師要做的便是營造情境和遞把梯子而已。
推薦閱讀:

記敘文是什麼?該如何寫好記敘文?
生活處處有風景作文
畫臉譜--天津市學廣藝院小作家
寫人作文的開頭和結尾方法
[PK賽]關於生命的作文:追尋生命的足跡

TAG:故事 | 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