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時: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
馮時老師在65期燕山大講堂現場
精彩觀點:「天文學中國古代王權政治的基礎,中國古代的哲學觀、宗教觀等政治、思想、文化的基因,它的源頭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甚至是中國醫學,也是導源於天文學。」
之一 天文學是作為農業經濟的基礎而存在的,沒有天文學就不可能有原始農業。我們不可能想像一個對於時間茫然無知的民族可以創造出發達的農業文明。
之二 在中國古代的文獻里,就有這樣的記載「知地者,智也」,你只了解地理,充其量你只能算一個智者,「知天者,聖也」,知天文的人才能成為聖人。天文學是中國古代王權政治的基礎。
之三 「居中而治」的政治觀也來自天文學。「中」是測日影的表,在東西南北四方之中不偏向任何一方,儒家後來發展出的所謂中庸之道即來源於此。所以,政治觀、時空觀、哲學觀很多的基本觀念,都是導源於天文學。
之四 宗教崇拜的觀念還是來源於天。既然祖先在天上是上帝,那麼王死了以後怎麼辦?很自然,要升天,回歸到祖先的地方,要伴在天帝左右。就形成中國古代宗教觀另一個很重要的內涵,就是以祖配天、靈魂升天這樣的觀念,上帝崇拜作為祖先崇拜的延伸而存在。
之五 儒家的「中」,道家的「無」等哲學觀皆導源於天文學。中庸上講「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不僅有「中」,還要有「和」;老子的本意「道」其實什麼都沒有,就是「玄虛」、「虛玄」、「無」,這還是來源於天。
之六 先人將自己的骨骼與星宿埋在一起,它實際體現了人們觀象授時的一個綜合思考,既有夜間對北斗的觀測來決定時間這樣的象徵,又有白天利用周髀、利用表來測影這樣的活動。
之期 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葬群,證實了 6500年前的祖先已經建立起了一套基本的天文體系,中國古代的宇宙觀是非常宏大的,順應天時的。只有了解到我們祖先的知識,我們才有能力來鑒別今天的是非。
主題:天上人間——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現實意義
主講嘉賓:馮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主辦: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
承辦:騰訊評論
時間: 2010年4月2日( 周五)晚7點-9點
主持人:楊子云
主持人:各位同學、各位網友大家晚上好,歡迎來到燕山大講堂,今天我們請來的是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馮時老師,今天的主題是古代天文與人文,這樣一個講座,是從去年開始準備,最早是我在看到馮時老師的書本,產生了這樣的念頭,為什麼我希望馮時老師來到燕山大講堂來講呢?一方面,考古學的知識離我們普通大眾比較遠,另一方面天文考古學又與我們每個人當下的生活關係很密切,天文學絕不僅僅是在天文學,它跟王權政治非常相關,宗教觀、哲學觀、政治學觀念的延續下來,影響著我們當下的生活,我們掌聲歡迎馮老師。
馮時:謝謝主持人,各位晚上好,很高興也很感謝騰訊和政法大學。今天就古代的天文與人文這樣的主題和大家進行交流,騰訊給我的題目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現實意義,這個對我來說是一個命題作文,但是我對這個題目很欣賞,為什麼?這讓我們這些搞歷史的人不要總生活在夏商周三代,甚至更遠的石器時代,讓我們有時間能夠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現實世界,所以我說這個題目是有意義的。其實這是我們搞歷史人的責任,我們研究歷史研究過去五千年目的之一其實就是為了今後的一百年,今天我們就圍繞這樣一個主題,古代的天文與人文或者說古代天文學的現實意義這樣的主題和大家進行一個探討和交流。
這個題目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內容,探討古代天文學的現實意義首先就意味著我們必須要了解古代天文學,古代天文學是什麼,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歷史到底在哪,它的內容是什麼,它有什麼特點,它在中國文化和中國科學史、世界科學史上有一個什麼地位,我們必須要了解這些東西以後,才有子資格和能力談它的的現實意義,才能和一個現實進行一個比較,才能去探討我們從古代的遺產中去汲取一些什麼東西。所以今天的命題包含這兩個層次的內容。
天文學、數學、力學是發展最早的科學
現在我們就來談第一個問題,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歷史內容以及特點。我們說天文學在人類歷史上其實是起源最早的一門科學。世界人類歷史上起源最早的學問一共有三種,第一種是天文學,第二種是數學,第三種是力學。為什麼這三種學問是起源最早最古老的科學,其實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它直接服務於先民們的生活和生產,力學為什麼起源得很早,那是因為適應人類建築居室,人類從洞穴走出來以後,要自己建築居室,使得建築的居室不至於塌落,把自己砸死,就要研究力學,進而就獲得力學的一些知識,力學就發達起來了,像這樣的古老的科學它的起源和它的產生直接服務於人們的現實生活,天文學和數學也是這樣,它的服務比人的居住更重要的需要,是什麼?就是人的嘴,人要吃飯,要吃飯,只靠採集不夠,當文明從原始的採集經濟發展到人工栽培農業經濟時,天文學就需要了。
有農村生活經歷的同學一定知道,在黃河流域這樣一個四季分明的緯度地區,一年中適合播種和適合收穫的時間,就那麼短短的幾天,你錯過了這個時間,你再去播種,就沒有收穫了,這個事情對於古人來說,是個很嚴重的事。我們今天一年絕收無所謂,但是在上古時代,生產力水平那麼低下的時候,如果一年絕收,那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基礎能夠支持原始農業的產生呢?就是時間,人們首先要獲得時間而且這個時間是非常精確的時間,當然有的同學會說,「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種物候的變化也能獲得時間啊,但是這是粗略的,僅掌握這樣的時間變化的周期是遠遠不能夠為農業生產提供一個時間服務的,所以我們說天文學的起源直接服務的對象就是農業經濟,那人們看天看星象,要使這樣的一種觀測精確化,我們不能只停留在粗枝大葉的觀測上,就必須納入計算,如果有了計算,數學相應地就發達了。所以在中國古代文明中,天文學和數學是二位一體的,不分家的,中國古代天數不分。
這就是我說的,人類歷史上產生最早的科學實際有三種的原因,天文學、數學和力學,它們很早就起源了就已經形成了。它們起源的目的需要,就是直接服務於先民的生產和生活。就是這樣一個很樸素的道理。中國天文學起源的歷史到底有多早?天文學是王權政治的基礎
接下來大家會問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中國天文學怎麼起源的?是什麼時間起源的?換句話說中國天文學的歷史到底有多早?它的起源又具有一個什麼樣的特點?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去分析,我們先來看天文學是什麼時候起源的,它的起源到底有多早?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幾個不同的角度看,我們可以從一個間接的角度、用間接的證據證明這個問題,也可以用直接的證據來證明這個問題。先從間接的角度看,我們剛才說了天文學起源直接服務的目的就是農業的生產,它最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要為農業生產提供準確的時間服務,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可以通過農業的起源的角度去看待天文學的起源。
天文學是作為農業經濟的基礎而存在的,沒有天文學就不可能有原始農業。我們不可能想像一個對於時間茫然無知的民族可以創造出發達的農業文明,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可以從農業文明的角度來探索天文學的起源到底有多久,這告訴我們,當我們把一些看似不太相關的文化現象聯繫起來時,可能會獲得一些意想不到的結論。
今天考古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原始農業的起源,也就是人工栽培的原始農業的起源,它的時間不晚於距今一萬年。已經有大量的農業起源的證據存在。這個事實意味著什麼?只能證明中國天文學的起源,人們對天象的觀測,對於時間的掌握,它的歷史只能比農業的起源的時間更早。只能證明這一點。這是我們從一個文明的背景的方面去看待天文學的起源到底有多早。除了這些的角度之外,我們還可以從一個更具體的角度,比如說我們能不能找到時間比較早的天文學一些實證,古人對於天象觀測,或者他們涉及到的一些祭祀、一些遺迹,我們可不可以找到這些一些實證,通過這些實證研究,來看待天文學的起源。這些事情在今天的考古學研究中已經有很多的材料可以支持我們這樣的判斷,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我們剛才提出來的問題。
下面我會通過一些實例來討論這樣的問題。
我們剛才講了中國天文學的起源最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要為農業生產提供時間服務,這樣的一個獨特的文明形式,它在上古時期,除了提供時間層面的意義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更廣泛的含義?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說在生產力非常低下的遠古社會,人們對自然茫然無知,突然氏族裡面有一個人通過自己辛勤的觀測,發現了星移斗轉和時間建立起來的一個固定的因果聯繫,並且把這個時間告訴氏族成員,你們什麼時候去播種,就會有收穫。這樣的活動本身我們把它叫觀象授時,觀天象授民時。這樣一個能承擔觀象授時工作的人物,在氏族社會成員中,在對天象茫然無知的人看來,他就是有一種特殊的本領,久而久之,他每次報的時間都很准,人們就有收穫了,人們就覺得這個人是了解天意的人,又是可以與天溝通的人,這樣的人就確立了他氏族中的統治地位。從觀象授時而來的活動,漸漸就形成了中國古代王權基礎。古代的王、上古時期的王,我們姑且把他稱王,他之所以能夠當王,之所以能夠具有統治的資格,靠什麼,就是靠他對天文的掌握,就是這一點,他不是靠他自己能夠比別人更有力氣,更能夠勞作,不是靠這個,而是靠他的頭腦,這種人在古代就視為聖人,所以在中國古代的文獻里就有這樣的記載「知地者,智也」,你只了解地理,充其量你只能算一個智者,「知天者,聖也」,知天文的人才能成為聖人。天文學是中國古代王權政治的基礎。所以說天文曆法這個知識,在中國的傳統文明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英國有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裡面有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他說「對於以農業為本的社會而言,天文曆法的知識,具有首要的意義。誰能把曆法授予人民,誰就有資格成為人民的領袖」。這樣一個觀點,概括中國的天文學的早期特點非常恰當、貼切、準確。中國古代的天文學,不僅僅是是一個科學,它在這個角度上實際上是一種政治統治術,是一種政治天文學。
久而久之,這個王把準確的時間告訴給氏族,氏族就可以得利,農業就可以豐收,他的王權就確立了,氏族成員認為這個領袖可以與天溝通,他的地位實際就是天給的,這樣的觀念,就發展出了中國古代政治觀念、一個非常獨特的觀念——天命的思想,這個思想後來被儒家所繼承。如果我們探討中國天文學起源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天文學在作為一個科學存在的同時,其實它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很多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我們剛才談到的只是在政治方面。它是中國古代王權的基礎,它是天命思想這樣的源,是它的直接來源。「居中而治」的政治觀也來自天文學
和政治觀有關的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居中而治」的問題,我們中國叫「中」,具有了「中」的思想,中國就是「中原」,天下之中。我們在西周早期的青銅器的銘文里就已經看到,當時就是把天下之中這塊土地,叫「中域」或者叫「中國」,「中」的觀念是怎麼來的?又和天文有關。天文學觀象授時主要是看恆星,但是夜晚的時候,你可以看恆星,白天呢?白天也有一顆很大的恆星,是什麼?就是太陽。但是看太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太陽升到一定的地平高度以後,它很亮,一般人眼睛受不了,但是歷史上也不是完全沒有看太陽眼睛都不花的人,這樣的奇人也有,但是一般人看不了,怎麼辦?中國古人很聰明,他發明了一種測量太陽影子的表,不是直接看太陽,而是看太陽的影子,因為太陽在天上,東升西落有一個角度的變化,它所投到地下的影子也會有變化,所以人們就根據一天日影的變化,就可以決定白天時間的早晚;如果人們要找到了一條南北的子午線,就可以找到日中那個時刻,就是一天中正中央的時刻;白天正中的時刻,就可以測量一年不同的日子,這個正中時刻的日影長度,如果把這個長度找到了以後,就可以知道一年的時間,這就是回歸年。所以人們就可以用這一根表,把時間的系統建立起來,如果人們測到了兩分兩至,找到了回歸年,曆法就建立起來了。
表的作用是什麼?有兩個基本的作用,第一個就是要測定空間,首先要測定空間,因為中國古代的時空系統中,人們要想獲得準確的時間,前提條件就是要測得準確的空間,我們剛才說了必須要測定找到了南北子午線才能找到日中的時刻,才能測日中時刻的影長,如果找不到子午線,就沒有辦法測日中食。所以在這個關係上,中國古代時空觀是空間決定了時間,這是中國很獨特的觀念,這個觀念非常重要,一直到今天,我們中國人還深受這個影響。翻開《周禮》,開篇講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辨別方位,辨方正位。所以在時空關係上,中國古人的理解就是空間決定了時間,這個觀念就一直影響到了傳統的時空觀和政治觀。中國古代布置都城,都是正南正北,要把空間測定好,一定要在一個完整的空間的框架下來實行一切的事務。西方沒有,西方是時間決定空間,所以對空間無所謂,城市布局很亂,沒有空間的考慮,中國不一樣,完全相反,這樣的文化追根溯源就到了古代的天文。這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時空觀。
用表測定方位,就會得到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而表所在的位置,就是中央,天文學在古代所產生掌握天文的人就是聖人了,就獲得了統治的資格,他建立了自己的王權基礎,掌握天人的人,都是統治者,統治者來測這個表,測這個四方,他所在的位置和表的位置實際上是一樣的,就是天下之中。這個觀念又發展出中國古人居中而至的思想,人當了王,不能偏安一隅,不行,他心不甘情不願,一定要在中原天下之中求一個謀生的地方,只有在天下之中站穩地位,才能夠享有治理天下王天下的神聖地位。三國劉備在西蜀立了一個國了,他一定要伐中原,這個觀念怎麼來的,還要追溯到天文,自古形成這樣一個居中而至的傳統政治觀。
有同學會問,古人怎麼知道哪是天下之中,天下之中在哪裡?古人有辦法,是根據表來測的,古書上記載,哪個位置是天下之中啊,在夏至的時候這一天,正午的影長是一尺五寸,這個地方就是天下之中了。在夏至這一天,太陽照在北回歸線有影子嗎?沒有。但是在夏至這一天你要上黑龍江去測影子,正午的影子一定很長。他就取了一個南北正中間夏至一天影長一尺五寸,就是天下之中,這個天下之中在哪兒?就在嵩山。歷史上傳說周公在那裡還留了一個測影台,說影是周公測的,這些事情看來不是子虛烏有。我們現在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上,就能夠看到這樣一些史實的影子,看來周公確實測過影子,他找到了天下之中,所以中原就成了歷代帝王必爭的寶地。西周把商朝滅了,西周是西戎,文王說「我西土之人」,西土之人在西土立都不就好了嗎?不行,他一定要定都洛邑,要在中原定都,這些思想這些作為,怎麼來的,其實都是導源古人獨特的天文觀。
人們獲得了「中」的概念,「中」是一個什麼概念,是一個不偏不倚的,在東西南北四方之中不偏向任何一方,它是正中的,這樣的觀念後來又發展出一種道德的觀念,就是儒家後來發展出的所謂中庸之道。
所以,政治觀、時空觀、哲學觀很多的基本觀念,都是導源於天文學。王掌握著觀象授時的特權
天文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還遠不止這些,還可以舉出一種原始的宗教觀。我們剛才說了,掌握天文學的人都是統治者,這樣的特點在天文學的起源時就註定了,它的發展就使得充分傳統的天文學具有非常濃郁濃厚的官方色彩,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是禁止民間私習天文的,民間的老百姓是不能私習天文的,天文學只能被皇家掌握著。我們今天在這裡可以講天文,要生活在封建社會,那就拉出去殺頭了,這是不可能講的,天文學只能被皇家所壟斷。比如說像大家都很熟悉的《論語》,《論語》有一篇叫《堯曰》講堯舜禹禪讓時候說的話,禪讓的時候肯定講了很多話,但在論語裡面只記錄了一句話,最關鍵的一句話,堯把王位禪讓給舜的時候說了一句話「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什麼意思?天文地理法在爾躬,要由你親自來掌握,「允執其中」,你要好好地把握住「中」,「中」是方位之中,是天下之中。這個字的起源就是一個象形字,就像中國古代測影的表。「允執其中」的意思是你要好好地把握住你手中的這根表,怎麼去看天文歷算,靠什麼?就靠手中的這根表。過去很多註解《論語》的學者,都把「允執其中」的「中」解釋成中庸之道,這是它的引申意義,不是它的本意,本意指的是測影測得時間的表。堯把位子禪讓給舜說了這樣的話,下面還有一句話「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如果你掌握好了這根表,四海窮困,那你也有好的命運。「舜亦以命禹」,舜把這個位置禪讓給禹的時候也說了同樣的話。這提示給我們,中國古代天文學這種官營性質、王權特點,上古時代都是被王所壟斷。
中國古代的先秦「六經」之一的《尚書》,《尚書》的第一篇《堯典》開篇就講觀象授時 ,「帝命羲和」,「帝」就是「堯」,「羲和」就是古代人們的一種神話的天文觀點,實際上就是伏羲和女媧,「欽若昊天」,「欽」就恭敬,恭敬地來觀天,「曆象日月星辰」,要觀測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授什麼時?首先就是農業生產的時,這個「時」在中國古代叫做農時,歷代統治者對農民都說不要誤農時,因為你錯過了這個時間,一年就結收了,一年結收在上古時期,可能意味著這一個氏族要毀滅,那是一個很嚴重的事情。
天文學這樣的觀念和傳統,到周代一直保持著,商代很多的甲骨文都是占卜的記錄。占卜是什麼目的,就是人神要溝通,要獲得上帝、獲得天的允諾,徵得他的同意,通過占卜來征尋上帝的態度,占卜最後的議程就是判斷事情可以做還是不能做,是吉還是禍。這樣最好的判斷,只有商王才有資格來做,其他人沒有資格。我們現在發現的十幾萬片商代的甲骨占卜記錄,99%都是這個樣子,只有極個別的大臣代王來做這個判斷,可能是商王有什麼事情,實在分不開身了,讓個別的大臣來代他判斷一下,他能做時這個權力絕不會旁落,這對於他維持統治很重要。
上帝崇拜作為祖先崇拜的延伸而存在,也導源於天文學
西周的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制度就是告朔,每年年底要頒告來年的政朔、曆法,這個事情誰來做,王來做,只有天子來做。行告朔之禮時,王通常居於明堂,但逢閏月,則居於路寢門,所以「閏」是「從王在門中。」王在中國的天文學史上有這麼重要的地位,掌握著觀象授時的特權,又被別人看作是與天可以溝通是了解天意的人,慢慢就形成了一種非常獨特的宗教觀,所謂「帝」的崇拜。「帝」當然是人所幻想出來的一個自然神,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是一個至高無上、主宰萬物的自然神,他和人王到底是一個什麼關係呢?為什麼會有一個自然神出現呢?實際上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帝」是作為王的直系的祖先而存在的,所以在早期社會中,人們對於上帝的崇拜,實際就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把祖先崇拜延伸到天上,找到一個至高的祖先,這就是帝。
帝和王是具有一種直系的血緣關係,所以周代的王叫天子,是天的兒子,這個天的兒子不是旁系的兒子,而是嫡系的兒子。所以「帝」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作為嫡庶的「嫡」來使用。帝就是王的嫡系的祖先,這樣追蹤上去,產生了一個原始的祖先:天,上帝。
宗教崇拜的一個觀念還是來源於天。既然祖先在天上是上帝,那麼王死了以後怎麼辦?王死後的歸宿在哪裡?很自然,升上天去,要回歸到祖先的地方,要伴在天帝左右。 就形成中國古代宗教觀另一個很重要的內涵,就是以祖配天、靈魂升天這樣的觀念,我們這樣宗教觀,還得導源於天文學。
有了地,你要進行祭祀,天文直接服務於農業生產,我們祈求農業生產,對於天也要祭祀,在中國古代有一部很重要的禮書叫《禮記》,《禮記?郊特牲》說人們對於天地關係的認識是這樣的「地載萬物,天垂象」,地是承載萬物的,你種糧食是地上長的,而不是天上長的,地上長糧食的先決條件靠什麼,就是靠時間,這個時間從哪裡來,「天垂象」,天給你一些時間的景象、現象。「取財於地,取法於天」,所以古人要「尊天而親地」,這樣的一套觀念導源於天文學。人們要實現「取財於地」的目的,怎麼辦?首先要祭天,有準確的時間了,地上才能生長了,地上豐收了,我回來還要報天,不能不報恩,我用得著的時候,祈求你,用不著的時候,就不理你了,這不行,所以古代有祈還有報,這是一整套的祭祀制度、禮儀制度。所以我們說祭祀制度、禮儀制度最後它的起源還要追溯到天。天文學對對哲學觀的影響,儒家的「中」,道家的「無」等哲學觀皆導源於天文學
除了這樣的影響之外,天對於中國古代人文的影響之外,其實還有對其他方面的影響,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中國傳統哲學觀念,比如說儒家的哲學,我們剛才說了中庸的觀念,就是來源於天,來源於傳統的時空觀,「中」既然是不偏不倚的,從這樣的特點,又引申出什麼觀念呢?就是「和」,中庸上講「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不僅有「中」,還要有「和」,因為「中」本身就是一個不偏不倚的東西,它就是最和諧的一個位置;「和」是多方面的,中庸本身就是一種「和」。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中國傳統哲學觀念,就是陰陽,陰陽的產生從考古學的研究來看,產生得也很早,據我自己的研究,距今5500年以前就已經有了這樣一種陰陽觀,但是中國古人思辨出這樣一種陰陽,不僅僅只停留在陰陽的認識上,而強調陰陽的和諧,陽勝於陰,陰勝於陽都不好,一定要陰陽和諧,都恰到好處這是最好的,所以裡邊還是體現了一種中和的思想。
另外對於道家的哲學影響關係更密切,我們最後可能還要談到這個問題,道家哲學的形成有兩個很重要的基礎,一個是宇宙觀,一是天文、數術思想,所謂宇宙觀就是直接發展出來了一個玄虛的「無」的一個道,大家都會關心「道」,「道」到底是什麼,老子的本意「道」其實什麼都沒有,就是「玄虛」、「虛玄」、「無」,用一個「無」字就可以概括它,又用一種獨特的天文數術的觀念。在漢代人們還懂得的一種太乙行九宮,就是北斗在天上簡史的一種天下規律,產生了「道」的概念,「無」是觀念中虛玄的一種狀態,人們用什麼東西表示這個「無」?它又運動的,就是用天道的「道」,還是來源於天,但是「道」充其量在老子自己講它只是道的一個字,不是它的名,老子《道德經》講,道是無名的,無名可名。我們沒有辦法拿一個名去解釋這個「道」,而「名」是物質本質的一方面,而字表現的是它比較表象的方面,後來老子強給它名,名叫什麼?名叫「詐」,那是強名,那是沒有辦法,我實在找不出一個好名字來,但是道只能成一次,這樣的一些哲學的觀念,其實都從聖人學習思辨的一些研究中發展出來的。所以我們說古典哲學研究的前身,其實就是天文學的研究,因為老子的這種宇宙觀,會追溯到物質的起源。比如說人們會問「我是從哪兒來的」,什麼東西來創造了我,「我」只是一個個體,「我」擴大了以後,就成了人類,什麼東西創造的人類?把這個命題在擴大,什麼東西創造了生物?如果這個命題無限擴大下去,就成的宇宙從哪兒來的,什麼東西創造了宇宙?天地怎麼來的?就又變成了一個天文學的問題,所以樸素的天文學的研究其實就是古典哲學的前身,它直接導源形成了中國很獨特的哲學觀。
我們通過這樣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在作為一個科學存在的同時,它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現象,從它的創立之初就具有非常的政治傾向和人文色彩,它決定了中國古代像時空觀、政治觀、宗教觀、祭祀觀、禮儀制度、哲學觀乃至科學觀這一系列觀念的起源。而這樣的一些觀念,恰恰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中國天文學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源,我們要想準確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只有從從天文學的角度入手。除此之外沒有第二條路。河南濮陽西水坡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墓葬遺迹圖
先人為何將自己的骨骼與星宿埋在一起?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諸遺迹的天文學分析
這樣的一些很具有特色的東西,其實就構成了中國天文學的重要特點,下面我們就舉一個實例,來看看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物證,到底能夠早到什麼程度?看看這些物證表現了一些什麼具體的內涵,中國古人早期在研究什麼,他們在關心什麼東西。我們來看一下。
這張圖是在河南濮陽西水坡一個新石器時代的一個祭祀遺址中發現的,它的碳十四測定年代是距今6500年前,我們現在通過一系列的測定,有十幾個數據反映的都是這個年代,所以這個年代是可靠的。
這個遺迹包括四個部分,最下邊的這個,是一個墓葬,這個墓葬中央有一個墓主人葬在墓中,墓主人的東西兩側,用蚌殼精心塑放了一個龍、一個虎。
我們再往下一張看,這張圖就是墓葬的平面圖,它的中間有一個墓主人,東邊是一個龍(右側),現在的方向是上南下北,大家的左邊是東,右邊是西,和現在的方位調了。墓主人的左邊是一個虎,墓主人的腳下還有一堆蚌殼。這是第一個。最北邊的一個墓葬,在這個墓葬的南邊,往南走20到25米的位置是第二組蚌塑,這第二組蚌塑一共擺了四個獸,一個龍,一個虎,一個鹿和一個鳥,還有其他的一些東西,在第二組蚌塑的南邊。
再往南走20—25米等距離的第三組蚌塑,第三組擺了兩個很重要的獸:一個龍和一個虎。和第一組墓葬裡面出現了龍虎是一樣的,不同的是,那個龍的身上,還有一個用蚌殼擺放的人,那個人騎著龍遨遊,這是第三組。
第三組再往南找20—25米,發現了第四組,第四組墓葬是一個人,這個人是一個孩子。他在入葬之前,腿骨已經被截掉了。
從南到北這四組的遺迹,按照今天的方向去測量它,它完全是按照正南正北的子午線擺設的。南北大約有100米的距離,這是非常宏大的祭祀場景。這給我們暗示了一個事實,當時的人已經學會了測定方位,如果我們在不知道東西南北、不知道子午線的時候,要在100米長度之內,沿著一條現在能夠測到的正南正北子午線擺四個東西,恐怕誰也做不到,只有在學會了測定方位的前提下,人們才可能做到這一點,而這個遺迹,就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西水坡45號墓仰韶文化蚌塑星象圖:墓主人身體兩側分別蚌塑擺放了龍虎
我們現在來看第一個墓葬,這個墓葬很特別,這個墓葬的主人兩側擺了龍虎,我們一提到龍虎,馬上會想到四象,漢代流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的文化含義有很多,可以表現星象、表現天倫,也可以作為一個吉祥的符號,也可以表現方位,龍表示東方,虎表示西方。這個墓葬裡邊,到底有一個什麼樣的含義?這是我們很關心的一個問題。解釋這個龍虎,剛才我們說有多種的解釋,墓主人腳下的東西,如果把這個圖案論證了,恐怕龍虎的含義我們就可以把它說死了。
我們現在來看腳下的這對東西,我認為它是一北斗,古人用蚌殼堆塑一個北斗的圖像在墓中。我們從形象上看它很像北斗,用蚌殼堆塑的部分,斗的勺,人的兩跟腿骨的部分,像斗柄,這個圖像是用蚌殼和人的兩跟腿骨共同完成的圖像。但只從形象上來說,它是北斗,不能說服人。我們看有沒有其他的證據能夠證明它和北斗有關,或者它就是北斗。我們就來解釋特殊圖像的構圖形象,這個圖像,不像龍虎,完全是用蚌殼擺放,它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蚌殼擺放一部分用人的腿骨擺放,一個類似於斗柄的圖像,這個用意到底是什麼?古人為什麼這樣做?
墓主人腳下是北斗星的模樣
這樣讓我們想到了中國古代一個很重要的傳統,我們剛才說了,古人的觀測時間和活動,叫做觀象授時。觀象授時可以有兩個時期:一個是晚上,一個白天,晚上人們看星星,天上行星有很多。我們看哪個星星,中國古代的人看兩個區域,一個是北極所在的北天區,所謂北極就是天上那個不動的點,所有星星都圍繞著北極轉,因為這個區域,終年不落入地平線以下。什麼時候都能夠看到,一年中的哪一天都可以看得到,這個區域古人把他叫做「恆顯圈」。
除了這個區域之外還有一個區域,就是天球的赤道附近的星觀,地球的赤道大家都知道,我們先把天想像成一個球,把地球的赤道無限地向天上延伸,然後和天的天球相交的大圓,我們把它叫做「天赤道」,這個赤道附近分布的很多星星,中國古人把他總結出規划出二十八個星宿,這就是中國天文學史很有特點的星觀體現,就是二十八星宿。這二十八星宿,古人把它們分為東西南北四個區,每區又有它的一些授時,觀象授時你主要看的星星,就是授時的主星,通過這樣授時主星的形象來代表這四個區,每個區的授時主性都不一樣,因此它的形象也不一樣,那些授時主星所呈現的星象也不一樣,東區就是東宮主要的形象就是龍,西區就是虎,南區就是朱雀,北區早晚有變化,早期就是鹿,到晚期是玄武。
除了這二十八宿之外,我們剛才說了北極附近的恆顯區域中的星星,恆顯區域中的行星有一組星是最重要的,就是北斗。它在四五千年以前,比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北斗位置,更接近於北天極,這是天文學上的一個歲差的現象,由於這種現象影響,星星的位置會變,它和北極的位置更近,你夜裡邊看北斗星,好像就是掛在在天上的一個大角枕一樣,隨著夜的時間早晚,它可以圍繞北極終日旋轉,一年中不同的季節,也圍繞著北極做終年的旋轉,好像就是指示時間的一個大表一樣,人們根據北斗的柄的指向來判斷時間。這是觀象授時很重要的一個工作。
以身為度,人們白天利用周髀、利用表來測影
夜裡看北斗,那麼白天看什麼?我們剛才說了,要立表測影,要靠表影,那麼這個表是怎麼來的,我們在古文獻上看到這樣一個記錄,像《周髀算經》有這樣的記錄,中國古代把這個表叫「髀」,就是人骨的骨,尊卑的卑。這個字的本意是什麼呢?《周髀算經》是這樣記載的「周髀長八尺,髀者股也」就是人的腿骨,「髀者表也」,就是測影的表,這樣的一個記載,實際就把人的腿骨和測影的表聯繫起來了,這一個字就有雙重的含義,既是人的腿骨,又是測影的表,為什麼是這樣?這讓我們想到了人立表測影的活動和工作的發展。人們怎麼會認識到影子的變化,他們最早認識的影子是什麼影子?實際就是人自己的影子,人在太陽下一站,看自己有影子,而且自己的影子早晚會變化,這樣慢慢地就讓人悟到了,通過影子的變化可以決定時間的早晚,《史記?夏本紀》有這樣的一段記載,說大禹治水的時候,「以身為度」。
使人體能夠站立直立測影最關鍵的器官是什麼?就是腿骨,人把腿骨截了那就癱了,站不起來了,人之所以能夠直立,完成測影子的工作,最關鍵的部分就是腿骨。可是我們不可能想像、不可能指望找一個人整天在太陽底下給我站著測影去,這是不可能的,這不現實,而且測到的影子也不準確,人們要完成這種為模仿人體測影工作,就必須創造出一個天文儀器,而這個天文儀器最早最初是模仿人體測影而完成的,所以人們在創立這個表的時候,就繼承了人體測影最關鍵的部位——髀,所以「髀」既是人的腿骨的意思,也有表的意思,而早期的圭表,它的長度都是八尺,剛好相當於人的身長。這樣我們就把周髀的意義和圭表制日的活動聯繫起來,如果明白這一點,我們再來看比較獨特的北斗圖像,會知道,它實際體現了人們觀象授時的一個綜合思考,既有夜間對北斗的觀測來決定時間這樣的象徵,又有白天利用周髀、利用表來測影這樣的活動,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就是這樣的一個圖像。從這個角度去看去論證,它是一個北斗圖像,應該沒有問題,如果北斗存在了,上邊東西兩部分龍虎,它表現的內涵只能是星象,不可能有其他的解釋。而且從北斗和龍虎的相應的位置上,我們也可以證明這一點,我們知道天上的恆星,相對的位置都是固定不變的,北斗和處於二十八宿的東方的龍和西方的虎構成一個什麼樣的相對位置呢?在《史記?天官書》裡面有很形象的記載,它說北斗的斗杓(音biao),也就是斗柄是指向龍頭、龍腳,北斗的斗筲那部分,是枕在虎的頭上,也就是所謂「杓攜龍角,魁枕參首」。我們再來看這樣一個圖像,斗標正好指向東方龍的位置,而斗魁指向西方虎的位置。這個方位絲毫不差。從圖像本身來論證它,墓葬裡面所擺放的一些遺迹,它的內涵就是在6500年以前人們所認識的天象圖,這樣的天象擺在墓葬裡面,反映的就是一張天文圖,我們出了這樣一個材料,有沒有其他可以和他比的材料呢?有。
戰國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漆箱蓋面天文圖
我們在湖北隨州的曾侯乙墓裡面發現了一個二十八宿的漆箱,這個漆箱蓋上畫了二十八宿北斗和龍虎的形象,這就是漆箱蓋(如上圖),它的中央是一個篆書的「斗」字,在「斗」字的周圍,書寫了一圈二十八宿的名稱,這是一個明明白白的可以放心的星象圖,因為二十八宿的名稱都出來了。在二十八宿的東西兩則,分別畫了兩個獸,一個是龍一個是虎,如果我們把這二十八宿的名稱隱去,你所看到的就是北斗和龍虎,這些內涵和剛才我們所說的西水坡6500年前的蚌塑的遺迹內容完全一樣。不僅如此,這兩幅圖在一些細節上,都是完全一樣的,都非常吻合。
這張圖就是二十八宿漆箱的線圖(下圖1),大家可以看在北斗和二十八宿名稱的外邊有一個龍一個虎,在這個圖的虎的肚子下邊,還有一個類似於火一樣的符號,在其他的地方沒有這個東西,這個圖像到底是什麼?其實就是古人觀象授時作為龍虎的地方的大火星,這個星星是古人觀象授時非常重要的星星,它是決定時間的一個重要的星星,這裡是出現在虎的肚子下面。我們回過頭來再看西水坡的圖,這張圖除了龍虎和北斗之外,我們在這個墓中也找到了一堆蚌塑,它的位置在哪裡,也在虎的肚子下面,只是由於發掘者比較草率,沒有把完整的形象保留下來,當時的發掘者解釋說,是人們擺放的龍虎,把剩餘的蚌殼就放在那裡了,我說這是不對的,古人的祭祀是非常虔誠的,不可能把任何沒有用的東西放在一個神聖的墓葬裡面,所以西水坡遺址中的這堆蚌殼有著類似於這張線圖中「大火星」的意義。
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蓋麵線圖
為什麼要擺在那裡?一定有它的意義,如果把這兩個圖和剛才我們看到的曾侯乙二十八宿漆箱的對照,你就會發現,它是有意義的,它實際象徵的也是這個大火星,就是二十八宿處於龍心位置的大火星,現在要放在虎的下邊,是什麼意思?這在天文學上叫做日躔,就是這一年當中我看不到的這顆星的時候,是決定曆法的一個標誌。這樣的現象,實際就是決定曆法的標準天象,就如同我們看朔望月的「朔」一樣。這個天象是決定一個朔望月開始的一個標誌,那麼要一顆恆星看不見的時候,一個標準星整天看,什麼時候都能看得見,突然有這麼一個月看不見了,這是一個制定曆法的標準天象,所以放在虎的肚子下面,因為虎象徵的是西方,就在太陽落的時候,這個星星也落下去了人們看不到它,通過這樣的一個比較,也可以證明6500年前的墓葬所反映的內容其實就是當時人們所認識的天象。而且這樣的一個知識作為人們已經固有的傳統知識,被一直保留到了戰國的曾侯乙墓當中,這兩個圖像中間,相差了四千年,這四千年的時間我們看這個圖像和內容沒有絲毫變化,大家可以想想古代文明它的發端有多早,它的發展有多緩慢。文明的發展是加速度的,直到今天,我們的文明發展得越來越快,一百年以前和漢代還沒有什麼差別,在那個時候,人們要經過很長的時間獲得一點知識,這個知識要保持長久的穩定,這就是早期文明的一個重要特點,這是我們說的第一,最北邊的墓葬它的含義很豐富,限於時間的關係,不可能展開深說。西水坡第三組仰韶文化蚌塑圖:展現墓主人靈魂升天的過程
西水坡45號墓從北到南表現的是一個靈魂升天的過程
墓葬的形制大家很奇怪,南邊是圓的,北邊是方的,誰見過這樣的墓葬,沒有。但如果我們這樣特殊的形勢納入中國傳統的宇宙觀中,這就很好解釋,因為中國古人把南方視為天的方向,把北方視為地的方向。在中國古代很獨特的宇宙論,就是「蓋天說」,它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這樣的位置正好就符合了所謂天圓地方的方位和傳統。不僅僅是表現了這樣一個人們概括性概念的天圓地方,還有更深層次意義。這裡面還有三個殉人,這殉人是分別葬在東西北三邊,有同學會問了,為什麼不都通通地放在南邊比較空曠的地方呢?
他有他的含義,這三個殉人不僅僅是一個表示墓主人身份的人殉,還有更豐富的更深層的文化象徵,就是「分至四則」。我們都知道,測四象基礎是測定方位,測定方位以後,就可以測定回歸年,為什麼我可以測到兩分兩至,兩分兩至也就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這四個點在中國古代時間體系中是四個思想標準點,測定到了這四個點以後,就可以測到一個回歸年,這四個點是非常重要。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又是空間決定時間,這四個點就可以和相應的空間聯繫起來,人們就有這樣的傳統,最東方來象徵春分的位置,而西就是秋分的位置,南是夏至的位置,而北是冬至的位置。東西南北就可以分別象徵春夏秋冬,可以相互拴緊,這樣的一套文化傳統,我們最早可以在商代的甲骨文裡面找到,商代甲骨文裡面言之鑿鑿地有記載分至四神的材料,我們還可以在我們說的《尚書》的第一篇《堯典》中找到,《堯典》開篇講的就是這個天文授時,「乃命羲和,欽若昊天……分命羲仲,宅堣夷……申命羲叔,宅南交……分命和仲,宅西……申命和叔,宅朔方」。這裡的「分命羲仲、申命羲叔、分命和仲、申命和叔」和羲和的名字都有關係,古人就認為這是指羲和的四子,這個傳統在《山海經》裡面也可以看到。
在戰國時期,我們在長沙子彈庫出土了戰國楚帛書裡面也有非常明確的記載,而且那個記載更直接,就把掌握「兩分兩至」四神就看成是伏羲女媧的四個孩子,這四個孩子,後來就掌握了「兩分兩至」。這四個孩子分別有四個居住地,春分的孩子要居住在東方,秋分的孩子居住在西方,夏至的孩子居住在南方,冬至的孩子居住在北方,而這個墓葬中,在東西北正好發現了三個殉人。最下面這個殉人為什麼把他確定成為象徵冬至的神?我們曾經計算過這個角度,這個殉人不是沿著墓壁正東正西放著的,他特意給你一個角度,我們來計算一下這個角度有一個什麼樣的意義?計算的結果,表明這個角度所顯示的人骨頭像,他所指的方向,正是濮陽當地所能看到的、冬至那一天的日出位置,正好指向冬至那一天日出的方向,所以,這個神具有冬至神的象徵意義。
其他的幾個孩子跟他是一樣的,都具有這樣的意義。
夏至的神在這裡面沒有,我們在南方去尋找,南方尋找就發現了他在整個遺迹的最南端,在最南20米的時候就是他,他和其他三組的遺迹,放在同一條子午線上,只是相隔了20米。而且這個墓葬很特別,這個墓主人截掉了他的腿,根據墓葬的長度,我們可以知道,這個主人是截掉腿骨以後才入葬的,因為墓葬的長度沒有把小腿預留出來,在下葬之前,就已經把腿骨截掉了。那麼他的腿在哪裡去了,我們就想到他是用來擺放墓葬的北斗的斗柄,作為周髀的「髀」存在。所以他和其他的那三處殉人是一體的東西,表現的是位居最南方的那個夏至神。
西水坡墓葬最南端的殉人象徵著夏至神
這裡面當然還有一些更深層次的文化意義和文獻學的意義,這我就不去深談了,那他為什麼不放在墓葬的南邊,而放在整個遺迹的最南方了,這就涉及到整套遺迹的含義。我們說從最北邊的墓主人的墓葬到第二組擺放的龍、虎、鹿、鳥、蚌殼的遺迹,再到第三組,人騎著龍在天上遨遊,這三組遺迹表現了什麼?表現的就是墓主人靈魂升天的宗教場景。第二組,擺放的四象就是龍、虎、鹿、鳥。這組遺迹表現的就是四象,展現的是什麼意義,展現的是墓主人升天的過程,是由龍、虎、鹿、鳥駕馭墓主人的靈魂升上天去。第三組是一個線圖,表現的是一個龍一個虎,龍的身上還擺放著一個蚌塑的小人,小人騎著龍在天上遨遊,墓主人的靈魂已經升上天去了,是這樣一個場景。所以說整個完整的遺迹表現的是從最北端的墓主人死了以後,靈魂向南走,向天上走。南就是天,一直到天上,完成升天的過程,所以最北邊的墓葬,表現的是墓主人生前的世界,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圖,表示的是墓主人升上天國以後的天上世界,實際表現的是天地兩界,而中間是一個升天過程。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T字漆畫表現也是墓主人乘龍升天的過程
表現這樣一種觀念的升天景象,我們在後來的考古學的遺物中也發現了,像長沙馬王堆的漢墓,裡面出土過一個類似於「T」字樣子的漆畫(如圖),這個漆畫上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東西,就是人、地和天的兩界,最下層表現的就是墓主人生前的世界,上邊就是天上的天國,中間表現的墓主人乘著兩條龍升上天界去,和西水坡遺址這個乘著龍升天展現的景象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知道這個墓從北到南表現的是一個升天過程,這個過程是不允許中間有任何阻礙,墓主人的靈魂升天的通道是不能有任何東西在中間有所阻礙的,因此表現夏至的神,它的位置就只能在所有儀器的最南,不可能放在中間。
這樣一些的文化含義,在《尚書》裡面表現得非常清楚的,這個我們今天沒有時間過多地談到。
了解到這些內容之外,大家可能關心的問題就是墓主人到底是一個什麼人,我們雖然不能確切地知道他姓甚名誰,但是我們可以知道他到底是一個什麼身份的人,從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王權特色、官營特色的特點去考慮,這個墓主人顯然是當時的一個統治者。有人說他這個墓葬裡面任何陶器都沒有發現,我們說他還需要什麼陶器?最下邊的北方的墓葬裡面展現的就是他生前觀天文授人時的職務、職守的特點,把整個的宇宙都隨葬自己的墓葬裡面,他還需要什麼?!這樣的一種宇宙觀是多麼宏大的一種宇宙觀,根本不是那些以陶器計、以日常生活計的概念所能夠表達的。雖然最北邊的墓葬展現的是他生前觀天授時的職能,職守是他的一個特權,只有他才能完成的一個特權,他把他生前的特權都隨葬在墓裡面,表現的是這樣的特殊含義。因此,從這個角度,墓主人就是當時的一個首領。有人說這就是顓頊,這個說法不是偶然的,歷史上顓頊帝就是一個天文改革家,一個曆法改革家,一個宗教改革家,死了以後,乘龍而達至四海,文獻上就是這麼記載的,這套史實與這套遺迹,確實太像了。即使如此,我們還是謹慎地不把他定成他到底是誰,他就是在那個時代的大領袖。
6500年前的祖先已經建立起了一套基本的天文體系
通過這樣一套具體的實例,我們可以看出來,古人在6500年以前對於天的觀測,他們考慮一些什麼問題,他們獲得一些什麼成就,我們可以說,當時的人已經學會了觀象授時,夜晚中他們可以看星星,他們把星區已經劃分成北斗所在的中區和二十八宿所在的四公區,建立起一套基本的天文體系。他們了解的北斗和二十八宿,白天的時候他們已經學會了立表測影,他們已經能夠測出準確的方位,並且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精確的時間體系,甚至有了原始的立法,他們已經獲得了兩分兩至這樣標準的時點,原始的曆法應該是不成問題的。不僅如此,他們還有了對天的一種想像,對於宇宙世界的一種想像,所謂蓋天說,就是天圓地方的一種想像,而且有了對這種宇宙理論的進一步描述和解釋。任何一種理論都是假說,包括今天的宇宙輿論都是假說,古人有他的假說,今天也有我們任何的假說,只不過今天大爆炸的假說,多多少少獲得了一些觀測數據而已。但是它不是唯一的理論,在它之外還有很多的宇宙理論,中國的古代宇宙理論起源最早就是蓋天,他們對宇宙也有自己的想像和描述,當時的人除了這樣一些具體的東西之外,已經有了原始的宗教觀,有了靈魂升天的觀念,為王者、掌權者統治者死後,靈魂要歸於天,天一定是一個美好的地方,有上帝在,是自己的祖先在那裡,所以才要去升天,要伴在天地的左右,因此,已經有了「帝」的崇拜的觀念,這是原始宗教產生的,人們已經有了四至的觀念,四至也間接地證明地了春至已經測到了。不僅如此,人們還有分至之外的一種文化的象徵意義。建立了王權的基礎,有了在根基於天文學的傳統的政治觀的建立,所有的內容,通通都發生在距今6500年以前。商代的人看他們,就如果我們現在看商代一樣。
大家可以想像得到,我們的文明、天文學就起源這麼早,而且這個時候已經非常成體系了,可見在它之前還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所以我們剛才從一開始講的從農業起源的角度去看天文學的起源到底能有多久,我們把他追溯到上萬年,這是有根據的。
從西水坡的6500年前,到馬王堆的兩千年前,這四千年中都是一成不變的發展。如果說在它之前,再有6000年歷史有什麼可驚訝的呢?一點都不值得驚訝。
這樣的材料,我覺得它的意義遠遠超出它所能夠告訴我們的東西。它顯示了6500年前我們的先民在精神方面的創造。這是考古學往往忽略的東西,考古學更多的是物質文化的層面上的,如果我們要想重建古代的歷史,僅僅構建物質文化的歷史,那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不僅要關心古人是怎麼生活的,我們還要關心古人是如何思想的,他們想什麼,而這些思想其實是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
這樣的一套東西,除了提供給我們一些具體的結論之外,還有一點更重要,就是它構建起了一個我們重新認識古代社會的知識背景,我們過去認識古代社會都是在夏商周這樣的背景下來看待的,現在我們知道了在夏商周之前的時代已經有了這麼發達的文明。那我們再去看古代社會,在這樣的背景下去看,我們就會有很多不同以往的認識,這我覺得更重要。這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它的起源、它的歷史、它的內容以及它的特點的粗略回顧。古代天文學的現實借鑒
我們只有了解到我們祖先的知識才能夠有能力來鑒別今天的是非。
我們能夠在這樣一個宇宙觀對於今天有借鑒,它的現實意義有什麼?有幾點大家可以思考這只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可以和大家一起討論。
第一,文化都是傳承的。我們今天的一切其實都是數千年文化的積澱,我們不可能割裂歷史來看待我們今天的東西,我們今天所有獲得的知識都是我們祖先留下來的,我們只有了解到我們祖先的知識才能夠有能力來鑒別今天的是非,尤其是在今天西學東漸,西方的發展觀、價值觀被奉為普世價值的時代,我覺得首先有必要弄清我們古代的文化,有必要反思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除了這個之外,解讀中國的文化也很有必要,中國天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是我們了解傳統文化、解開中國文化謎的一把鑰匙,所以我們必須要了解古人的宇宙觀,不了解這個,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也不會透徹、客觀。
第二,中國獨特的宇宙觀對我們有非常多的借鑒意義,中國古代的宇宙觀,首先的特點就是宏大。古人關心什麼,他們關心的是天、地、人的關係,他們不會斤斤計較一成一物的物質東西,他們關心大的格局,這種心胸和眼界是非常開闊的,這種開闊造就了中國傳統文化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包容,它的包容性非常大,不排斥什麼東西,可以吸納,如果包容了,就不能衝突,就要和諧共存,這是中國傳統宇宙觀很重要的特點,看待什麼問題都要宏觀地去看,這樣,就造成了很重要的觀念,就是天人合一,人是整個自然界的一分子,他的能力非常有限,改變自然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怎麼辦,只能順應自然、順應自然的規律,和天地和諧共處,這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反思的。
這決定了古代很多制度,比如說古人君主的為政之道,講究順時施政,時間表現出一個什麼規律呢?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古代的這麼一種制度就是順應時間、陰陽協調、風和雨順、國泰民安。違背了這個時間,就會陰陽失調,風雨不時、就國亂民貧。順時施政的宇宙觀、政令觀,其實是古人追求的「和」與天地之「道」的神聖決策,實際是關乎國家治亂的一個根本制度,這樣的制度來源於古人很獨特的宇宙觀,氣度很宏大。有這樣的宇宙觀怎麼去看待問題,這也很有特色,我覺得表現最鮮明的就是中國傳統醫學把人體看成是一個宇宙,人們的疾病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頭上得了病可能足底就解決了,心臟得病從肝上治,從陰陽學說,心是火,肝是木,木生火,所以要把肝的氣充足了,心就好了,所以從一個宏觀的架構中進行調節,是包容的,包容就是不可以排斥任何一個東西,不像西醫,有害的病毒殺掉,中醫講可以共存,只要身體內保持著陰陽平衡、協和,你就沒有病,所以那些有害的病毒存在,沒有關係,這是一個非常先進的宇宙觀,我們現在知道西醫研究殺病毒的葯,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時間、財力去研究葯,研究出來的葯一上市半年,人就有了抗藥性,所以研究藥物的過程,永遠趕不上人抗藥性的速度,按照這樣的速度下去,早晚有一天,人是無葯可治的,有一個病毒殺一個,這樣人們馬上就有抗藥性了,就適應了這個新葯,搞醫學的人很悲觀,覺得下去怎麼得了,早晚有一天人是無葯可治,中醫沒有這個問題,中國的醫學是把人體看成一個小宇宙,各個東西都可以共存,只要陰陽和諧,這是一個很進步的理念。這都是我們今天現代文明深思的東西,這都是很嚴肅的問題,都從要哲學的角度去思考反思。
第三,直接受中國傳統宇宙觀所影響的哲學體系就是道家哲學。道家哲學更多強調的是通過道思辨出「道」特有的觀念,但是大家往往可能只停留在這個「道」,老子思辨出這個「道」到底是為什麼?是為了他的政治觀念,政治觀念是什麼,就是「德」,大家往往會忽略這個「德」,老子講什麼叫「德」?老子「道」的玄虛是「無」,所以他要用「無」來形式,就是「德」,以「道」從事也,就是「德」,以「無」來從事,也就是「無為而治」,按今天的話來說,是有可持續發展特點的宇宙觀,非常先進。什麼叫「德」,老子的第三十八章把這個講得非常清楚,他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韓非子對這個有一個解釋,什麼叫「上德不德」?就是你什麼都想要的時候,人們的物慾無限的時候,你想得到時得不到,在你什麼也不想得到的時候,你反而能夠得到,這就是「有所為,更要有所不為」的辨證關係,這個宇宙觀是非常先進。老子自己本身也講「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所以不能什麼都想要,把人的慾望無限地膨脹,在今天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我覺得這很重要,這種宇宙觀很重要。
我們所處的時代,可稱為世界末日
這樣的一種無限制的發展,是沒有好處的。這是西方文明的特點,我們今天享受的現代文明,才100多年的歷史,這100多年的歷史很短。人類學的歷史研究,人類已經發展了三百萬年了,我們這100多年把地球這幾十億年積累下的資源幾乎耗盡。就這個問題,我曾經問過我的學生,我說人類已經發展了三百萬年,按照今天這樣的發展速度,你們誰還有信心說人類再發展三百萬年,誰有信心誰舉手。沒有人有這個信心。我說好,三百萬年大家沒有,三萬年你們有信心嗎?人類按照這樣的速度再發展三萬年,也沒有人舉手。三千年呢?有的人說三千年可能還行吧,如果三千年是我們預見到的未來,那比較一下人類,按照傳統發展觀發展了三百萬年,那已經是世界末日了。世界末日不是說明地球毀滅就是世界末日了,我們要看到今後還有多少年的發展空間。
這樣的比較,大家就可以知道,中國的傳統文明和今天的西方文明到底誰優誰劣,如果要鑒別這些東西,首先要了解我們祖先的遺產是一種宏大的宇宙觀,是一種順應天時的宇宙觀,所以老子講,以這樣的「無為」才能夠有持續的發展,其實人的需要是很有限的,人的營養一天可能就消化兩個雞蛋,雞蛋再好吃,吃10個,都沒有用,可能還會吃出病來,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有害處。人們的慾望實際上非常有限,如果我們無限制的滿足自己的慾望不加節制的話,等待我們的將只有惡,老百姓講有一利必勝一弊,我們再處理一個事情的時候,往往去追求利,把利無限地擴大誇張,而那些弊我們可能看不到,或者根本不想看到,有的弊我們可能預見不到,幾十年以後,幾百年才能夠呈現出來的弊,而且弊的反作用比現在得到的利還要大,怎麼辦,我們處世的時候要謹慎,順應自然,現在從宇宙觀得到的經驗,在現在這樣的社會,我們既要有所為,其實更要有所不為。要清靜,別折騰,清凈無為,這是我們現在值得反思的嚴肅問題。現在社會有很多這樣的現象,這都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今天給大家交流的就是這些,不對的地方請各位批評。謝謝大家。紅山文化寰丘
互動交流階段
主持人:謝謝,今天現場來了楊鵬老師、劉煜博士等對這個話題非常有興趣的朋友,楊老師已經舉手了,我們現在有請楊鵬老師。
楊鵬老師:非常感謝,第一次聽馮時講,聽了以後很有感觸,中國人比較強調天人合一,整個中國的思想文化基礎,源頭在天人合一,尤其是天文學對當時人們的生存是性命攸關的事情,「敬授人時」是性命攸關的東西,所以你說整個中國思想的基因,它的源頭是天文學,我非常認可。我們今天所講的觀念,可以溯源到基本的天文學的思維方法上去,中國的「中」就是測日影的表,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是純粹的學術細節想請教你。第一個關於蚩尤的問題,在中國古代很多的衝突是跟權力有關的,這個權力又跟天文學有關,很多的衝突會不會是在天文曆法這個背景中發生的。我看蚩尤有一個記載,讓我有點吃驚,就是《管子》裡面講「蚩尤明天時」,「明天時」的觀念,像您說的,這個「明天時」的人就是墓葬裡面的人,這是一個信息,第二個信息就是我到山祖廟,伯爵的山祖廟,當地的傳說是刑天舞干戚,刑天是樂師,是做音樂的,當時去搶蚩尤的屍體。他本身是一個文化人,是一個音樂家,另外《尚書》開篇講到的「九黎亂德」,還就蚩尤和三苗的關係,能夠看出在責罵蚩尤和三苗時候,經常責罵他們亂天時,也就是說責任失職是與天時有關的話,可見蚩尤的身份本身就不是普通人,這讓我對蚩尤有一個新的理解。我看到你的書上講到楚人的祖先,引用了包山竹簡217號和237號的原文,楚人的祖先里一個是老僮,一個是祝融,另外一個叫媸庮(這個字音似),最後這個媸庮,我認為寫的其實就是蚩尤,但是在你引用的李學勤教授的注釋中,解釋為「鬻熊」,我認為這是不對的。古人早期的衝突,會不會與天文觀測或者是不同的曆法取向,包括祭祀人殉有關?
不同地域的人觀測火星、觀測月亮、太陰也好,恐怕不太一樣,背後是巨大的權利和利益,可能也會導致權力的爭奪。不同的觀測模式,會不會導致早期的衝突,包括蚩尤的形象和早期的祭祀觀測天時的關係?
還有一點,我看了秦始皇拜祭的神靈裡面,先拜天后拜地,第三拜蚩尤,劉邦起義時拜蚩尤。我特別想了解一下天文和早期的權力爭奪之間的關係,還有你們在研究過程中的一些感受。謝謝。
馮時:謝謝楊先生,您太客氣了。我覺得這些問題確實非常重要,涉及到了一個怎麼去認識古史傳說時代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分開來談,一方面就是天文觀測系統本身的混亂,人肯定不是從一開始就能夠很順利完成一個天文學體系的建立,這中間肯定有一些矛盾或者是衝突,這些東西都可能存在,這樣的一些存在其實在文獻裡面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記載,比如說顓頊當然絕地天通,他為什麼要絕地天通?就是之前是一個很混亂的局面。在古史傳說中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共工,共工這個人曾經攪亂曆法,在長沙楚國家的書裡面也記載了,古人想像共工邁步子邁大了,結果把陽曆都邁出了十步,長於陰曆了,陽曆的歲時是365天多一點,而陰曆的歲時是355天,正好長了10天,這樣一種混亂,是共工造成的。肯定不會是這樣子的,人們測到陽曆和測到陰曆歲時,都是通過觀象測出來的,陽曆的365天和陰曆的355天,怎麼去把它計算得協調,這讓中國的古人很費周折,因此他就會想像是有一個神給攪亂了,這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待的。從實際的角度去看曆法的發展,決定不會是一帆風順,天文學的起源和它的完善不是一帆風順的,可能裡邊有一些很艱難的過程。另外人們從曆法中看到的不同體系中的矛盾,可能要附會到某些神靈身上去,是由他們造成的。
另外一個系統就是神話的系統,神話的系統就像戰國春秋時期人所說的事,比如說蚩尤、共工,包括五帝的這套東西,上古時期到底有沒有這樣的東西,我們現在從史學研究來說,很難定下來。司馬遷所記載的《史記?五帝》的系統,最早發現的痕迹是在春秋髮源的;在西周的出土文獻中,我們從來沒有發現過比夏禹帝王更早的帝王,至少到西周時候沒有,他們還不知道夏禹以前到底是誰;而到春秋戰國時,他們把這些事情寫得言之鑿鑿,因此這涉及到古史觀的發展和變化,這個過程在春秋的中晚期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折,當時可能因為王權天子的權力衰落、諸侯的力量強大了,「挾天子令諸侯」,人人都要爭做華夏的正統,他們可能會造出很多自己族的古代的先生,來作為華夏世系的一員。這樣的問題,可以從這兩個部分來談,一個是從天文曆法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過程來看,還有就是從古史系統的形成過程來看,蚩尤的東西確實很有意思,包括剛才舉例墓葬的主人,有的學者寫文章說這個墓主人就蚩尤,蚩尤打仗,這個墓主人的肋骨少了好幾根,挖掘出來的骨頭,其他的部分保存得很好,就是肋骨缺了很多,所以他們說這是當時蚩尤打仗打的。我自己不敢下這樣的結論,因為我們看夏以前的歷史,沒有更多的證據能夠跟古史中的某個人去對號入座,就更不用說6000多年以前這麼早的東西,但是到後來,由於古史系統發生了發展和變化,人們確實會把一些古代的聖賢讓他們來充當歷史上的某些制度變革或者一些事件的代言人。我是這麼理解的。
謝謝。
主持人:我對蚩尤的形象也有一個問題請教馮老師。我看《國語?楚語下》觀射父講到絕地天通、指責蚩尤亂德這一點。我的理解是,之前的有專門司天的、司地的人,普通人是不能祭天、祭地的。但「蚩尤亂德」使得「家有巫史」,改變了這種人神需要通過第三者才能溝通的局面,那麼,蚩尤是不是可以算成一個宗教改革家?當時的那種改革,使得「家為巫史」,每個人都可以直接祭祀神,不用通過司天的人或者司地的人。這可能有點像新教的宗教改革,新教與天主教鬥爭的感覺,天主教規定你要向神祈禱、懺悔,一定要通過神父或者主教,所以,還有羅馬教皇,但是新教就有很多家庭教會,每個人在家裡都可以祭拜神,當年蚩尤所做的改革,這種「家有巫史」,是不是也等與每個人都可以在家裡跟天說話?我想可能是這樣,顓頊後來絕地天通,又重新恢復以前的等級秩序,或者說神職、世俗世界之間的秩序,讓普通人不能直接祭祀天、祭祀神,是不是可以這樣去理解?
馮時:這個東西我確實不太好回答,我們除了很少的文獻之外,更多的東西也都是推測了,也不可能有強有力的說服力。如果解釋的話,可以從多個角度,如果這個人物不存在的話,他作為一個時代的化身也有可能,或者一個曆法到一個時期本身就亂了,這也有可能,這裡面還涉及到「巫」的發展,「巫」應該仔細研究,它是上古時期一個知識集團,中國古代的古典知識,都是被他們繼承並且發展起來的,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集團,這個歷史怎麼去解釋,我也不敢多說,因為沒有太多的證據。
提問:馮老師您好,我問一個比較八卦的問題,您剛才談到天文學和中國的王權、神權思想的關係的問題,我們在真正考古學的歷史上,有沒有出現過小說中記載的皇帝崩、星星落的事情,皇帝死掉了,天象有沒有出現了異象。剛才您也談到了世界末日的問題,包括《易經》和西方的《聖經》,都談到了2012是個複雜的時機,我想問從考古學的研究上看,最近幾十年的星象有沒有這樣一個傾向?(現場笑)謝謝。
馮時:我可能會讓你失望,我不會觀星象,2012年的問題,用不著我回答,再過兩年就都知道了(現場笑)。你說的看星象,在考古學上看到皇帝駕崩,沒有發現星星隕落的,我們沒有辦法去對號入座,哪年哪天發生了一個什麼天象,那個時候正好有個皇帝死掉了,這個在考古學上很難發現,不過歷史的文獻中有這樣的附會,有很多這樣的材料,你可以去看一下,在中國古代傳統史書中,一個吉祥的天象可能是改朝換代的標誌,為了自己的需要把它改掉了,有時候可能正好應和的情況也有,還有一些神話,操作星象來實現自己的目的都有。提問(丁陽):馮老師您好,之前您提到西水坡的墓,如果不說它是6500年前的話,而是四千多年前的時代,我真的以為他是顓頊帝了,真是令人感到驚奇。我想提兩個問題,跟之前兩位老師提問討論的很有關係。您剛才提到春秋之前沒有五帝的記載,但據我所知,前年清華簡出了一篇《保訓》的文章,提到舜,也提到了「中」的問題,這個「中」跟你提到的「中」是不是一個概念,有沒有什麼關係?第二個問題是,史書記載顓頊「乃命重黎,絕地天通」,剛才楊老師是理解為這是把一個混亂的時期弄成正常化,而卻我覺得「絕地天通」是剝奪了一般人觀測天文的權利。顧炎武曾說「三代之時人人皆知天文」,但是到了顧炎武時代,當時的文人讀書人已經不懂得看天象了,到今天更加沒有人能看得懂星象什麼的了,結合您之前說的我國古代是一個很宏大的宇宙觀、生命觀,我感覺到今天這些古老的智慧哲學是不是有一個庸俗化的傾向,包括封建迷信、包括中醫的很多糟粕,有一個倒退,不知道您對此有什麼看法? 謝謝。
馮時:你最後闡述的我比較認同,我們真正汲取古代文化的精華,真正稱得上是文化的一些東西,比如說很多很有特色的知識,可能並沒有傳下來及或者很不容易傳下來,這個東西我們也是沒有辦法。現在可能為了迎合市場的需要,必須要使得某些東西發揚,這種發揚其實都是虛的,是糟粕的部分。保訓還是一篇戰國的文獻裡面,我們現在看到的所有的關於堯舜的記錄,全部都是戰國文獻,早期的西周經文裡面,沒有一條,哪怕有一條,我都會改變這樣的看法,沒有。春秋的文獻里,提到了高陽,在戰國的文獻里,像黃帝經文,堯舜也很普遍。這篇文獻其實還是戰國的文獻,時間早不到哪去,戰國的文獻受當時人的思想支配,受古史觀的影響才寫下這些東西,所以它的形成還是戰國的。
保訓裡面提到的「中」跟天文學的「中」有關,保訓的文章還在研究,但我自己的想法還是沿著中國傳統的「中」的脈絡發展下來的,這是沒有問題的。「絕地天通」既是一個天文改革,也是一個宗教改革,它實際上斷絕了天地之間的任何來往,什麼人可以溝通它呢?只有巫,只有巫有這個權力能夠往來上下,如果巫是一個無權的基礎,王就是巫席集團首領,把這樣的活動壟斷了。這個東西後來一直發展到夏,在甲骨文和西周的經文裡面反映得非常清楚,甲骨文裡面,王向上帝祈求,王雖然都是上帝的直系子孫,不能直接向上帝請求,他要告訴他的祖先,讓祖先去轉達,這個祖先其實就是人們認為能夠上下天地的巫的性質的人物。人王死了以後可以置將,可以上下天地,人王沒有資格直接向上帝對話,必須通過第三方去轉述;到西周還是這樣,西周青銅器銘文裡面講,上帝要賜給王一些長壽、厚福、豐年這樣福祿的事情要通過巫來授,上帝也不直接給,上帝和人王是不對話的,一定要有中間傳話的東西。這個制度恐怕就是在顓頊絕地天通裡面公開使用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改革,歷史上把它稱為宗教改革。
顧炎武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其實這話按今天來講,是說錯了,三代以上不可能人人知天文。其實在上古時代知識都是都被極少數的人壟斷了,大部分的中國老百姓其實是沒有知識的。中國古代的「名」字寫上一個眼睛,沒有眼珠子,一根棒子一隻手把眼睛戳瞎了,「名」就是「盲」,人們都不知道才叫「名」,所以他是無知的。 這恐怕是上古時代的一個真實的情況,知識都被具有「巫」的性質的少數人所壟斷,知識也是被他們傳承的,所以關於「巫」的東西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是文化的創造和傳播很重要的角色。
謝謝。
劉煜博士:我想說幾句話,今天的這個講座的緣起跟我有一點關係,我是馮時先生的同事,也是子云的朋友。馮時先生今天的講座非常精彩,知識的信息量和知識點也非常大,一時半會消化不了,在座的也可能一時提不出什麼問題。我也不就此同馮時展開學術上的交流和討論,這個需要的時間太多了。
子云也是一個詩人。今天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日子,今天是詩人海子的生日,海子46年前出生在安徽,在1979年成為北京大學一名學生,跟馮時先生、楊鵬老師和我都是校友,但是他後來成為政法大學的一名老師,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冥冥之中,總會有很多的聯繫,有一些不可解,很難用邏輯去推理的事情,但因為他們的存在,使得這個世界充滿了想像與美好、充滿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和理解。剛才馮時先生講到的一切,一個人的內心可以很宏大,雖大家腳下走的都是很樸實的道路,也都要為生活去奔波,但是大家可以抬頭看星空,我想起海子的詩歌,一個是糧食,一個是星空。「只有糧食是我珍愛/我將緊緊抱著她/抱著她,在故鄉生兒育女」,還有「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
謝謝大家。
主持人:「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上周五,3月26號做講堂的時候,我心裡在默念,今天是海子辭世21周年,我沒有參加任何紀念海子的詩歌活動,今天又是做講堂活動的晚上,這一天是他的誕辰。感謝劉煜博士提起這個話題。海子是一個真正的詩人,在中國,試圖和神對話的詩人,自屈原之後是找不到的,1980年代出現了海子,他在試圖與神對話,但是,顯然,他內心的火焰太過旺盛……,今天是4月2號,他的生日,讓我們一塊緬懷這樣一個詩人……
我還是要把話題回到今天的主題,因為我還有一個問題想問馮老師,關於古代的宇宙觀和哲學觀的關係問題。我最早是在李約瑟的書上看到過,中國古代的宇宙觀不僅有「蓋天說」,「渾天說」,在李約瑟書上我看到我們古代中國還有「宣夜說」的宇宙觀,馮老師您的書上也提到了「宣夜說」。不同的宇宙觀對應著不同的哲學觀,宣夜說可能直接影響道家哲學觀,「渾天說」、「蓋天說」是對儒家哲學觀補充概念意向延伸,考古中有蓋天說的印記,對宣夜說的天文,不知道有沒有文獻或者是證據的保留,宣夜說宇宙觀使我們祖先更先進的地方,就是能夠跟現代宇宙觀非常接近,不知道有沒有這種文獻,考古發現好像是沒有,但是以馮老師您的閱歷,你對文獻的了解,有沒有這樣的證據?
馮時:中國的宇宙論就是剛才子云說的三種,蓋天說、渾天說、宣夜說。蓋天說、渾天說,相對來說蓋天產生得早一點,宣夜說其實產生得更早,宣夜說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一個無限的宇宙論。沒有一個假想的天殼,說天是無限的,是沒有殼的,日月星辰都是飄在空間,由氣推動著它們走,按照我們今天的科學觀念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進步的宇宙論,是一個很科學的宇宙論,但是它沒有辦法通過一個模型來表現,因為它是一個無限的東西,從有限的空間裡面發展到無限,沒有辦法通過一個有限的模型去表現它,只能想像,這就極大地限制了它的傳播,所以在漢代的時候就已經失傳了,文獻記載當時只有西蒙這樣的一些人稍微能夠繼承一些,其他是沒有任何文件可以參考,很早就已經失傳的事實,就意味著它的起源是很早的。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的宇宙論不是一元的,可能同時有幾種宇宙論並存。就像今天,有大爆炸宇宙學說,也有其他的宇宙學說,是並存的,只不過在表現形式上,蓋天說和渾天說可能更有長處,而宣夜說是不容易用一個具體的形勢表現出來的,即使蓋天、渾天當時並存的時候,從現在的材料上來看,蓋天要早。渾天是把宇宙想像成一球,這個球一半是水,陸地就飄浮在水上,是這樣的宇宙模型,但是如果用這樣的宇宙模型去解釋日月星辰的變化,就比較困難,太陽都是東升西落,人們直觀看太陽是從水裡面冒出來,又從地下落下去,按照渾天家的解釋,這種純陽的太陽必須得從水裡冒出來,第二天又得從水下渡過,回到原來的位置,再從水裡冒出來,這在中國古代的哲學觀念中,是不可能接受的,一個純陽的東西怎麼能夠進入水再回過來,陰陽不就失調了?這是不可能接受的。所以渾天家產生以後,和蓋天家就產生了激烈的辯論。而蓋天家就避免了這樣一個在哲學上解釋不通的現象,它認為天上的日月星辰是平移運轉的,不是東升西落的,就像拉磨似的,是水平運轉的。你看不見它,是因為它的平移遠了,超出你的視野範圍,所以它就呈現黑夜,它進入了你的視野範圍,就呈現白天,我們今天的人覺得很可笑,可是在古代,我覺得這是人們對宇宙星移的變化一個很巧妙的解釋。所以任何一個宇宙論在特定的時代,都有它的長處,也都它的不足,這就是不同宇宙論相互激烈爭辯的原因。
道家哲學是不是產生宣夜說,有學者這麼主張。但是我們在最早的戰國發現的竹簡書,看到的對於道家思想形成的解釋,還是來源於蓋天說。它的宇宙觀是一個虛懸的「無」的宇宙觀,並不是一個無限空間的觀念,就是一個純粹的思辨模式,這種思辨模式從物質到水,「水」是五形中元素式的水,到數術的「一」,再到「無」,我們現在可以很清楚地追溯出這樣一個思辨的邏輯:從「有」到「水」到「一」到「無」這樣的思辨模式。現在有明確的材料能夠證明一點,這篇文章裡面提到的道家思想都是蓋天的東西。
謝謝。
主持人:我感覺道家的虛玄觀念,跟宣夜說非常吻合。
今天的時間已經超出了很多,非常感謝我的朋友劉煜,幫助我邀請到馮時老師。為什麼我把標題寫成「天上人間」,我們白天的很多時間必須在人間的俗世翻爬打滾,但是我想我們總應該留下一點時間,留給天空,仰望星空,這樣我們可能會過得美好,過得輕鬆一些。雖然天空一無所有,但是天空真的能夠給人安慰。
謝謝各位朋友,謝謝馮老師!
回到燕山大講堂首頁 燕山大講堂論壇 燕山大講堂新QQ群:622002624(歡迎加入)
註: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文章來源:騰訊評論「燕山大講堂」
(本文未經嘉賓訂正,若有差錯,請賜教於編者)http://view.news.qq.com/a/20100408/000034.htm推薦閱讀:
※二十五史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九志一 天文志
※江曉原 | 必須正確才是科學嗎? ——以托勒密天文學說為例
※(6)漢書天文志
※站在大麥哲倫星雲的某顆行星上看銀河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三原天文]太陽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