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易經》心得】革卦:掃除舊世界
一、原文簡介(主要參考黃壽祺《周易譯註》)
(下離火上兌澤-澤火革卦)
革,己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大意:革卦象徵改革、改革之意,己日是指施行改革轉變的適當時機已到,應當果斷的推行,並須心懷誠信,以取信於天下大眾,使民眾支持和追隨,改革的結果必然至為亨通,大吉大利。同時在推行改革時,又必須固守正道,不急不躁,不偏不倚,不可急於求成,這樣就可避免悔恨之事發生。(己日,指轉變的適當時機。古代以十天干紀日,己當十天乾的第六,正是過中而交相轉變之時,有轉變的象徵寓意。其後一日為庚,庚者,更也。所以庚則有已經變更之意。所以己日就是指轉變的時機已到)
傳統解釋:革卦象徵改革。
「己日乃孚」意思是在「己日」這樣的必變之時推行改革,自然能取得人們的理解和信服。(古代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10個天干來配合紀日,按照傳統計時方法,天地運行過中則變,例如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十天干則戊己為中,己則過中而將變之時。天下之事,當過中將變之時,就是改革的機會了,這是天時合適。「己日」正處於前五日與後五曰的交相轉換之時,含有「轉變」的象徵意義。「孚」誠信之意)。其實是比喻改革具備必須天時、地利、人和條件,必須充分準備,動手早了,思想沒有統一認識,人財物準備不充分,不能被人們理解、接受,就不可能全力支持,甚至反對,導致失敗。所以如果冒然改革,效果會適得其反。所以必須耐心準備,待機而行。而改革取得大家信任是第一位的,讓大家相信對自己有利才行,不能損上益下,也不能損下益上,而要作加法,增加可分配利益才能得到擁護,才能順暢,改革才能獲得成功。所以卦辭說「己日乃孚,元亨」就是此意,也即準備充分,思想統一,大家都信任和支持的改革才是順暢吉利的。
其實人的本性是不喜歡改革的,而喜歡守舊,因為人趨利避害,不喜歡不確定性的未來。所以改革的阻力主要來自於人的思想,所以統一思想是改革的前提。所以改革極為艱難。因為那種只做加法不做減法,不損害某一階層或利益集團的改革機會是很少的,所以形成全體共識,獲得全民支持是很難的。
「利貞,悔亡」是要求改革者必須遵循正道去做,不急不躁,不偏不倚,誠信踏實,如果任意妄為,改革只會失敗。如果能夠堅守正道推行改革,循序漸進,雖然耗費時間多一點,困難更多,但最終會獲得成功,當然也就沒什麼悔恨。改革是沒有捷徑的,無法靠投機來取得成功。
綜上所述,改革想取得成功,就必須堅持兩點:一要充分準備,統一思想,抓住機會;二要取信於人,利益分享,堅守正道。
黃壽祺先生說:依卦辭之意,則改革成功之要素有二:一、外在的要素:適時的把握轉變的時機,故卦取「己日」也。二、內在的要素:當取信於人而推行正道,故強調「乃孚,利貞」。內外相濟,革道乃成,因此可獲「元亨」而「無咎」。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己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大意:《彖傳》說:革卦象徵改革之意,革卦(上卦是兌,象徵水,下卦是離,象徵火)由性質不同的水與火所組合,火上攻而水下流,最後導致水變汽而火變灰,出現改革。革卦的下卦離又是中女之象,上卦兌又是少女之象,兩者同居一室而志趣各異,必將產生衝突而發生改革。所以稱之為革卦。(息,變化更替)
「己日乃孚」是指推動改革必須把握適當的時機,且能取信於人,則天下人必將紛紛信從追隨,就能成功。而從卦象來看,下卦離是文明之象,上卦兌是喜悅之象,則改革之時能行文明之德,則天下之人,均能心感愉悅。改革必須固守正道,不急不躁,不偏不倚,則改革過程必大為亨通,而改革的結果必至為穩當,則一切悔恨必將消失無蹤。
天地之道是陰陽升降,溫暑寒涼,迭相變更,所以四時變易而萬物有成,這是基本自然規律。殷湯流放桀,周武王誅紂,革其王命,改其惡俗,都是上順天命,下應人心,抓住天時、地利、人和,符合社會歷史發展基本規律的事情。所以把握改革的時機,是多麼重要。
傳統解釋:
之所以會有改革,是因為現狀矛盾太多,不得不改,不然無法繼續生存。所以改革的核心是有矛盾和解決矛盾。所以有衝突,有矛盾的水火不容之象就是改革。革卦是下卦是離,離為火,上卦是兌,兌為澤,是水火不容之象。火欲上而澤欲下,水火相戰而後生變,火燃則水干,水決則火滅,最後是水成汽而火成灰。這就是改革,變革。
雖然睽卦也是水火共處,但是位置不同。革卦是水在上而火在下,水之性向下,火之性向上,澤在上而向下流,火在下向朝上騰,誰也不讓誰,兩者相遇,就相剋相改革。而睽卦是火在上,水在下,向上的火繼續向上上,而向下的水在繼續向下,相互背離。
「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是指革卦下卦是離卦,其喻象為中女,上卦是兌卦,其喻象為少女,少女在上,中女在下,合在在一起,就是兩個不同年齡的女人同居一室,不但其志趣必然不相投,而且違反長幼之序。必然產生衝突:相剋相息。所以二女同居而志趣不同,也是矛盾之象,所以也是改革。
中國自古以來推行改革都要遇到相當大的阻力,甚至會出現社會動蕩,甚至導致政權瓦解滅亡,例如王莽新政。所以改革者的第一考慮問題不是改什麼,而是要如何保持改革穩妥得當。
中國自古就有所謂天時地利人和之說,要干成一件事,既要有天時地利外在條件,又要有人和內在條件,而人和比天時地利更重要。人和其實就是統一認識,形成共識和凝聚力。所以「己日」就是比喻關鍵時刻的把握,一旦形成共識,就必須立即抓住亟需改革的機會,該變則變,不要猶豫,這種改革必然可以取信於民,得到夭下人的理解,為天下人所接受。這就是《彖傳》所說的「己日乃孚,革而信之。」人民不信不能改革。
「文明以說,大亨以正」是用來解釋卦辭「元亨,利貞」的。革卦離下兌上,離為火、為文明,兌為悅,「文明以說(悅)」強調「文明」,在改革過程中的作用,也即改革必須有文明的美德來包裝,則會順應民心而使民心悅愉(所以意識形態的宣傳對改革極為重要,引導一種社會風氣和價值觀);「大亨以正」則指只要守持正道,做任何事情都無不亨通;也即只要改革目標清晰,利益共享,步驟穩妥得當,不急於求成,不欺騙民眾,縱使在一定的時期不為人們所理解,甚至受到人們的怨恨,但是隨著改革的成效日益明顯,各種悔恨也必然消失。
所以革命必須有中正誠信之德,以凝聚大家,而且要利益共享。改革不是摧毀過去,而是改良完善;不是消滅對手,而是培育強大。當革而革才合乎天道:適可而止。改革成功後要及時隱退,不以功臣自居。所以「元」就是改革故更新;「亨」就是改革而後通,「利」就是改革後所以適宜有利,「貞」就是改革所以使偏激以歸於正。如此則悔亡。
所以《彖傳〉又說:「革而當,其悔乃亡。」
這幾句話是《彖傳》的作者孔子對革卦的意義的體會和發揮:天與地相改革從而形成春夏秋冬四時節令的交替變化。而湯武革命(古人認為王者之興受命於天,所以這種改朝換代的改革謂之革命),也是適應客觀規律而進行的,那就是順乎民意,這才是改革的要點。(夏桀,商紂都是古代著名的暴君,兇殘暴力,引起天怒人怨,於是商湯與武王順應大意與民心,放桀於鳴條,誅紂於牧野,革掉他們的王命)
所以任何改革都要順應民意與民心,不到改革的時候不能逬行改革,到改革之時一定要進行改革,這樣才能成功。
「順乎天」的「天」,其實是指自然界的客觀規律,順乎天意就是合乎時宜的,不是順應了上帝鬼神的意旨。
象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
大意:《象傳》說:革卦下卦是兌,是澤,上卦是離,是火,有澤中有火之象。火燃則水干,水決則火滅,水火相剋,兩不相得,最終是水成汽而火成灰,變化改變。所以是改革。所以水澤中有烈火,象徵改革。
君子觀察革卦澤中有火,水火相剋,兩不相得,而最終改革之象,感悟到事物矛盾存在和矛盾解決的演化過程是世界的基本道理,所以撰制曆數,推演日月星辰的遷易,以明四時變化之序,為人事更迭標準。
傳統解釋:
澤中有火,水下流而火上攻,水火交戰,水火不容,結果水變成汽,火變成灰,終於變易,這就是改革。是解釋卦象的。
普通人對改革最直接的理解就是一年四季的變化。所以《象傳》認為觀察到四時的變更,就能從中當從悟出改革的道理,也即治歷明時,所以用修治曆法來比喻改革。所以改革變易之道,最明白簡單的模型就是自然界四季更替,觀四時而順改革,則就掌握了天地秩序(古人講究法天而行,天人合一。儒家認為治一世之歷,可以明天、地、人,五行氣化流行的變革,治一歲之歷,可以明十二月、六十甲子的變革。所以人事必須依靠天時,治歷則天之革可知,其不革者亦可知)。
黃壽祺先生說:改革的義理,所涉至廣,而大象傳所謂「治歷明時」,則是就天地變化一端抒發其旨。朱子語類云:治歷明時,非謂歷當改革,蓋四時改革中,便存有個治歷明時的道理。
初九,鞏用黃牛之革。
大意:初九陽剛卑微,上無應援,處改革之始,雖然上進積極,但是勢單力弱,不能推行改革。應當持中馴順之道固守常規,不要妄動,就像以堅韌的牛革予以系縛,使其不變。而不敢妄行改革,否則適得其反。(鞏,固守。黃牛之革,比喻以持中馴順之道而使之守常不變。黃,中色。牛,馴順之物。革,堅韌而可用於系縛之物)
象曰:鞏用黃牛,不可以有為也。
大意:《象傳》說:初九位卑無援,力弱勢單,應當固守常規,就像以堅韌的牛革系縛,不可妄行改革,而求有所作為。
傳統解釋:
改革是除舊布新的大事,切不可輕舉妄動,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配合,必須有其時、有其人、有其位,審慎而深謀遠慮,進行計劃,而後才可以無悔。
論時,初九居革卦之初,如何改革形勢還不明朗;論人,初九卑居革卦之最下,無可革之權,上無相應之助,無共革之人,力弱勢單,不具備推動改革的實力;論位,初九雖然是陽剛之才,但處於離卦之中(離卦象徵火),躁動有餘,而沉穩不足,不能不急不躁,不偏不倚,沒有推動改革的能力。強制推行改革,就有僭妄之吝,凶咎必至。
所以初九不能有所作為,更不能輕舉妄動。所以初九隻好取用堅韌的牛皮把自己緊緊地包束起來,待機而行。
「黃牛之革」的黃為中色,比喻持中馴順,牛革為堅韌之物,比喻守常不變,這就暗示初九在改革時代,要以持中馴順之道鞏固自守,還不應該有所作為。這時初九輕舉妄動,只會適得其反。所以改革的烈士非常多,原因就是不識時務,過早暴露在敵人槍口下犧牲了。(鞏就是挶束。黃,中色。牛,溫順。革,包束。比喻初九應當堅確固守,而不可以有為,不可革而不革)
《易經》中提到黃牛之革有兩處地方,一是遯卦的六二,居中有應,欲遯而不可遯;革卦初九,在下無應,當革而不可革。意思相通。
六二,己日乃革之,征吉,無咎。
大意:六二柔中得正,上應九五,為處於改革時代而又有改革條件的情況,而且六二其居下卦離之中位,有日中將昃之象(離是太陽之象),所以斷然推行改革時機已經到來,就像時値己日待變之機,這時能及時進行改革,必然有所作為,則可獲吉祥而無咎害。
象曰:己日革之,行有嘉也。
大意:《象傳》說:六二文明中正,上應九五,猶如時値己日待變之時機而進行改革者,其必有所作為,可獲亨通而吉祥,所謂征吉。
傳統解釋:
六二陰柔得正,又居中位,柔順而有有中正之徳,上又有九五陽剛中正之君相應幫助,再加上六二居下卦離之中位,有日中將昃之象(離是太陽之象),是改革機會來臨的「己日」已到,同時六二柔順中正,為文明之主,上應陽剛之君,中正而無偏敝,文明則盡事理,應上則得權勢,體順則無違悖。時可、位得、才足,有了推行改革的天時和地利條件,一旦行動,必然天時、地利、人和均具備,所以說「己日革之,行有嘉也」。
唯一問題是六二自己缺乏剛中之才,有猶豫不決,優柔寡斷的特點,不能果斷領導和推進改革,因為陰爻的特點是不能統帥而能順從,所以六二不能領導改革,而能順從追隨改革。所以當六二柔中有應,又值將變之時,爻辭要求六二一定要配合陽剛九五,努力革故除弊,採取改革行動。「征吉,無咎」就是對六二的勸勉和喊話:機會已經有了,幫助外力也有了,改革一定成功的徵兆也有了,現在改革不會有問題,九五已經發動,就等你下決心了。所以「己日乃革之」是喊話,勉勵,鼓勵下決心。
黃壽祺先生說:六二柔中有應,時值將變,必當配合陽剛尊者,努力革除舊弊。故爻辭勉其「征吉」「無咎」,而象傳稱其「行有嘉」。
九三,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大意:九三處革卦下卦之上,有改革小成之象,可審慎的繼續推動改革,但是九三以陽居陽,又居於下卦離卦終位,陽剛躁進,但是上接兌澤,足以熄滅在下的離火,所以警告急躁冒進將有凶災,應當固守貞正,不急於求成,不急功近利,以防危厲。所以九三應當放慢改革的腳步,多番的俯就民意,撫慰民情,安定社會人心,使改革的措施,能先取信於民。(言,語助詞,無義。三就,是指再三的俯就人情民意)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大意:《象傳》說:九三因為躁進將有凶災,所以必須放慢改革的腳步,多番的俯就民意,撫慰民情,以安定社會人心,如果改革的誠信未得到大家信任和認可,繼續推進也不會有任何好處。(又何之矣,就是指躁進又有何益)
傳統解釋:
九三以陽剛之才居陽位,並不居中得正,而且居下卦離終位,說明九三隻是個躁動之才,像個楞頭青,身處改革之時,九三將十分偏激。這樣的過剛不中之才如果躁動而往,結果必然極為危險。所以爻辭極力告誡「征凶」。
因為採取行動會有兇險,所以九三隻能「貞厲」,即堅持正道來防備危險:不急不躁,求中持正,審慎穩進,不宜貿然行動。當然按兵不動,耐心等待機會對九三這個急性子無異度日如年,十分困難。
「革言三就,有孚」是指對改革初步成功產生的不利輿論,群眾不安情緒,必須要經過反覆多次的研究探討,進行審慎周密的考慮安排,向大家證明改革確實合理可行,沒有什麼問題,得到人們的理解與信任,統一思想,形成共識,俯就民意,撫慰民情,安定社會人心,使改革的措施,能先取信於民,產生凝聚力,只有到了這個時候,九三才可以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否則沒有信任,沒有共識,繼續推進改革不會有什麼好處,明躁動無益。所以《象傳》說:「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黃壽祺先生說:九三改革雖已初成,但物情未安,行事若稍有不慎,必將前功盡棄,危及大局,故爻辭特言此時尚有凶、厲,深寓戒意。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大意:九四以陽居陰,猶豫不決,優柔寡斷,下又無應,本當有悔,但處上卦兌悅初位,又是上下卦水火更革之際,是剛柔能變之態,剛居柔位,剛而能柔,剛柔互濟,合於推行改革得需要,所以其悔亡。但應當誠信於民,凝聚人心,才能革除舊有天命,而獲吉祥。(改命,即革除舊有的天命。命,天命)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大意:《象傳》說:九四剛柔不偏,誠信足以凝聚人心,所以能行其改命之志,革除舊有的天命,而獲吉祥。(信志,指得行其志。信,音伸,通「伸」)
傳統解釋:
九四以陽剛之質居陰柔之位,處位不當,有猶豫不決,優柔寡斷之象,下又無應,沒有強力相助,力弱意怯,不是推行領導改革之象,應該有悔。但是九四已進入革卦上卦兌卦,有喜悅之象,說明改革將成功,改革的行為已經得到人民的理解與信任,不再有任何怨恨,改革後的美好前途也已經清晰可見,前景一片光明,而且處於上下卦水火轉換之際,又陽居陰位,是剛柔互濟之象,所以不偏不過,而且上比九五陽剛中正,在水火相滅相息的改革之時,大家志向相同,能夠提攜合作,所以九四也能推行改革,革之必當,縱使入們有怨恨也當消失,所以爻辭說「悔亡,有孚改命,吉」。
改革如果有悔,就不如不革;就算悔可亡,也不敢輕言改革。但是如果人心所向,天命所歸,不改革也是違抗天命。
這裡的「改命」是指改變天命。《左傳》宣公三年王孫滿答楚莊王說:「周德雖衰,天命未改」,所以舊朝代仍然存在就叫天命未改,新朝代建立之後就叫天命已改,,所以「改命」就是改朝換代。也指翻天覆地的改革。
「信志也」是指改革成功需要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心,只有這樣,才能百折不回,直至成功。
九四在《易經》系統宗是佐命大臣,這裡不說「革」而說「改」,是因為革只是去故,改則兼有新義。
尚秉和先生說:改命則實行革命,故曰「信志」,言得行其志也。志行故吉。
九五,大人虎變,未佔有孚。
大意:九五陽剛中正,高居尊位,有大人之象,其推行改革,功績昭著,成果斐然,就像老虎皮毛得斑紋一樣亮麗,其無可置疑的誠信已讓天下人民信服。(未占,不須置疑。占,有疑而問)
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大意:《象傳》說:九五陽剛中正,有大人之象,其推行改革,功績昭著,成果斐然,文采彪炳,文德輝煌,能伸大信於萬民,修文德以召百姓。有如老虎皮毛得斑紋一樣亮麗。(文炳:指文采彪炳,文德輝煌)
傳統解釋:
九五是革卦之主。九五為陽爻,居中得正,又處尊位,有陽剛之才,中正之德,所以稱為大人。大人是改革的主體。
九五以其大人之道,改革天下之事,而無不當,大人實行的改革,其事理非常顯明,天下人知道大人推行的改革是順天應人心,為民謀利的,大公至正的,沒有什麼陰謀可疑之事,改革得成就就像是老虎身上的斑紋一樣昭然可見,天下人看得清清楚楚,無不信從。所以說「虎變」。虎是大人之象,虎變就是文采煥然一新。虎變就是比喻順天應人之時的改革成果令人耳目煥然一新。
天下人民享受大人的改革成果,不需要再遲疑,知道結果是好的,相信會更好,所以說:「大人虎變,未佔有孚」。
《象傳》說:「大人虎變,其文炳也」,文是指老虎的虎紋,比喻九五以中和之德損益前代章法,創製立法,有文章之美,煥然可觀,其文彪炳。所以有「虎變威德,折衝萬里,望風而信」之說,也即領導人的中正之德,超群之智,服人之信,就能凝聚人心,團結一致,推行改革。
在改革的時代,推行改革之事,沒有改革的德才勢力,都不可能成功。而九五陽剛中正居尊位,才、德、位兼全,所以其能夠變禮易樂,新天下之耳目,而不失中正,推行改革成功。
所以任何人在推行改革之時,必須能夠做到德行天下,說清楚改革的理由和好處,天下人自然會群集響應,這樣的改革前景當然美好。這就是以德治人,以德行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
大意:上六處革卦之終,是改革事業大成之時,上六以隱退大臣之身,協助君王實施改革,盡忠職守,就像隱身於深山的斑豹,現身以立功,展現文彩,而天下百姓小民亦紛紛改變傾向,以順從於君王。但當大局已定,改革成功之時,應當靜居守正,才可獲吉祥。否則不安於現狀,再思改革,則過猶不及,物極必反,必致兇險。(君子,指居高位者。小人,指百姓小民。革面,指改變方向)
象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大意:《象傳》說:上六以隱退大臣之身,出而協助君王實施改革,如隱身於深山的斑豹,現身以立功,輔助改革有成,勛望俱隆,其美德蔚然成彩。而天下小民心悅誠服,紛紛改變傾向以順從於君王的改革。(蔚,文彩映耀之狀)
傳統解釋:
九五是全面改革之時,上六則是改革成功後的繼承守成之時。所以九五稱大人、稱虎變,上六稱君子、稱豹變,這裡君子是指能夠追隨君王改革的大臣(豹性好隱,所以也有暗示君子功成身退歸隱之義)。
虎的斑紋炳然可見,所以將全面改革的九五比喻為虎變,意為大人的全面改革業績彪炳,文明可見;而豹的斑紋細密蔚溽,所以將繼業守成的上六比喻為豹變,意為君子潤色鴻業,使改革之事理更加細密,以各項法律制度的形式將改革的成果及每一個細節固定下來,繼續下去。
以周朝為例,大人虎變是文王武王改革創製,功業顯明昭彰,君子豹變則是成王康王繼業守成,潤色大業。
天下大事,改革之前,主要的問題是改革,一旦改革成功之後,主要的問題就不在於改革而在於守成了。上六居改革之終,改革已成,功成則再做事必損,所以必須無為,所以此時上六持中守正才能吉,上六這時如果還要繼續採取改革措施,結果會適得其反。所以上六時代是改革既成,重要的事情當然不在「征」而在於居貞守成。
「小人革面」是指小人們因為處在治於人的地位,未必對改革有自己真正的認識與理解,往往是革面不革心,只是在表面上贊成改革而已,所以上六當此大局已定之時,要好好地鞏固改革的勝利成果,持守正道,以使老百姓逐漸享受到改革的利益,使他們由革面而發展到革心。如果此時不安守既有成果,又思改革,勢必會過猶不及,導致兇險。
對比一下,爻辭說九三征凶,是戒其妄動;上六也說征凶,則是改革已經成功,不必畫蛇添足。所以九三是改革未成,上六則改革已成。
所以歷朝歷代在經濟與政治改革獲得一定的成功之後,就一再強調要穩定,穩定壓倒一切。這就是革卦總結的歷史經驗。
小結:革卦下三爻都是位卑力弱者,所以行動都是革;上三爻都是位高權重者,所以行動都是改或變。革只是去故,改則兼有新義。
初九勢單力薄,改革的時機和條件尚未成熟,不可妄動;六二得中,正好處於改革機會,應當行革果斷;九三不得中,改革很危險,要謹慎小心,考慮事理要至審至當;九四處於改革將要成功時,改革已經普遍得到人們的理解和接受,所以要繼續進行改革;九五是大人信德眧彰,開創了偉大的改革事業,引導大家成功;上六則是君子鞏固勝利成果,靜守居正、歷虎變而至豹變,穩定壓倒一切,改革至此大成。
革卦雖然談的是政治改革,但是其卦理所表現出的象徵意義可以廣為旁通,絕不僅僅局限於政治改革。不管千什麼事,要想取得成功,都要按革卦所提示的那樣去做:一是要把握時機;二是是要取信於人。
改革需要上下信任,凝聚共識,精心計劃,草澤英雄,妄思革命,不度德量力,故不旋踵而滅。他們以為以武力就能震耀天下,金錢就能收買萬民,殊不知威天下不以兵革,服眾人不靠金錢,誠信而已。
二、牽強附會--一波三折的中國改革中國現在的改革,是人類歷史最大的改革,也是目前為止最成功的改革。
為什麼要改革?286總結是:「從根本上說,都是因為經濟上不去,沒有飯吃,沒有衣穿,工資增長被通貨膨脹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長期過緊日子。」「同發達國家相比較,經濟上的差距不止是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
改革的目標286總結是:「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逐步擺脫貧窮,使國家富強起來,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一是有利於提高生產力,二是有利於提高綜合國力,三是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基於上述政治判斷,成為發達國家是我國改革的目標清單;GDP成為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市場取向是我國改革的方向;刺激需求、拉動經濟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理論;引進外資、擴大出口成為我國的國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遵循世界的經濟規則是我國的方針;承認物質利益、鼓勵發財致富成為我國的價值導向。
最終中國將融入現代文明,走上現代化道路。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286接受了非均衡發展理論,反對平均發展,說:「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義,打破『大鍋飯』。」辦法就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區發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 286警告說,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為了達到共同富裕,而不是兩極分化,「如果導致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
現在讓少部分人富起來實現了,但是貧富差別擴大,兩極分化嚴重的現實已經導致社會不穩定。所以下面的改革必然是分配公平為重點。
中國的改革開始於1979年7月,當時國務院財經委成立體制改革研究小組,由張勁夫領導,當時設想改革分為三步:
1、擴大企業自主權,按市場效率配置資源;
2、完善產業鏈,組織專業公司;
3、銀行商業化,為產業發展籌集資金。
但大原則不變:即「計劃調節為主,引入市場機制」,指令性計劃不可能取消,要以計劃調節為主,引入市場機制和價值規律。另外全民所有企業(就是大國企)是根本,不能動搖。
引入市場機制,承認價值規律,恢復獎金制度,實行企業利潤留成制度,建立發展基金、福利基金,獎勵基金是為了改變企業吃大鍋飯。
這就是1979年12月成型的《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總體設想的初步意見》的要點,也是中國改革的第一份藍圖。即使今天看來,也仍然讓人嘆服:多麼有預見性,多麼有洞察力。
1980年初,國務院財經會議通過《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總體設想的初步意見》這個稿子,形成文件試行。
1980年,紫陽真人擔任總經理,接手華國鋒搞的「洋躍進」爛攤子(引進寶鋼等22個大項目,發生財政巨額赤字)。
當時整個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財政赤字嚴重,無法推行任何改革,先得解決吃飯和生存問題,中央的改革方針不得不改成以調整為主,改革要服從調整。
中國的經濟調整,其實就是壓縮基本建設規模,求得收支平衡。結果庫存必然增加,鋼材賣不出去了,機器賣不出去了,水泥賣不出去了,生產就萎縮,收入下降;而人員不得裁減,工資還得照發,支出不能喊少,導致惡性循環。
當時紫陽真人認為擺脫困境是把主動壓縮這部分生產能力騰出能源、原材料,來大力發展消費品產業,以增加收入,穩定市場,使經濟由被動轉為主動,使消費品產業所增加的收入,不僅能彌補壓縮生產資料生產所帶來的收入的減少,而且能彌補各項補貼、經費等支出的增加,實現財政收支平衡。紫陽真人認為中國是個人口大國,不搞消費品生產,怎麼發展經濟?高消費品生長也能調動地方、社隊企業、民營經濟的積極性。
結果這個政策成功了,中國經濟轉危為安,擺脫困境。當時這時需要冒很大政治風險的,因為傳統認為社會主義國家就是發展重工業,讓老百姓勒緊褲腰帶。紫陽真人這種做法有搞資本主義嫌疑。
1981年4月紫陽真人發表了上台後的第一個施政綱領,要點是:目前第一個任務主要是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輕紡工業。蘇聯是重工業太重,輕工業太輕,長期調不過來。我們從1980年開始,就發展消費品生產,手錶、縫紉機、自行車、冰箱、電視機等「三大件」、「五大件」,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第二個任務是農村改革(要點是要搞農村土地聯產承包制)。第三是要搞城市改革(要點是搞國有企業承包制)。
但是對於下一步對於改革的方向、目標,紫陽真人認為應該調整。1979年的《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總體設想的初步意見》只是說:「實行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相結合」。1980年《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初步意見》的提法是:「生產資料公有制佔優勢、多種經濟成並存的商品經濟」。1982年紫陽真人認為應該改為:「生產資料公有制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計劃經濟」。在1983年紫陽真人改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1985年紫陽真人最後確定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紫陽真人這些改革目標變化其實是在不斷挑戰國家為主組織經濟活動的體制。這時政治問題,有很大政治風險,紫陽真人是有政治勇氣的。
傳統體制上,中國就只有一個企業,其他生產企業都是車間,國家計委就是企業的計劃部,通過指令計劃、調撥物資、規定價格來控制下面幾十萬個車間,以確保國家安全和戰略目標的實現。國家經委是企業運營部,監督所有車間運行,而商業部,外貿部和供銷總社組織企業的產供銷,從中央到省、市、縣設立一系列部門。除了計委、經委、財政以外,還分專業設立治金、煤炭、機械、電子、紡織、輕工、物資、價格……單機械行業就有一機部到八機部。
紫陽真人的改革目標,,關係多少部門的生死存亡以及權力的分配?人家不會拚死反擊?
在這場鬥爭中286的立場則是搖擺的。例如政企分開的觀點,有計劃按比例規律和價值規律是雙胞胎的觀點,都被整成「精神污染」。1986年9月28日十二屆六中全會,胡耀邦與胡喬木、鄧力群圍繞提不提反資產階級自由化展開了激烈鬥爭,286站到了胡喬木、鄧力群一邊,明確提出反資產階級自由化,要講十年、二十年。
經過鬥爭,1987年7月4日,286在《我國方針政策的兩個基本點》說:「搞現代化建設,搞改革、開放,存在『左』和右的干擾問題,……最主要的是『左』的干擾。建國後,從1957年到1978年,我們吃虧都在『左』。」開始搖擺回來。
所以1987年10月紫陽真人才能在十三大報告中,提出:「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中國改革的市場取向才得以最終確立。
其實中國改革始終面臨有三大難題:一是利益分配(包括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人民,企業與政府);二是權力分配(包括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人民,企業與政府);三是公平正義與效率利益的平衡。
1987年後,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行,企業開始承包制改革,中央地方財政開始承包,搞分灶吃飯,全國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山頭,有利就干,無利不幹。這時確定利益的根本問題價格就是改革的核心了(比如玻璃,按面積計算價格,那就大量生產薄玻璃;按重量計算價格,就大量生產厚玻璃。能源、原材料等基礎工業價格太低,加工工業品價格太高,結果基礎工業越來越跟不上加工工業的發展)。
當時的局面是:煤炭價格調一點,電力就要漲價,鐵路運輸要漲價,企業成本上升,為了保持穩定,銷售價還不讓動。當時對付的辦法是:調價以後,誰利潤增加了,國家收回來;誰吃虧了,國家再補貼。最後什麼結果是拿到好處的,國家收不回來;虧損的,國家必須補貼。結果中央財政難以為繼,日子過不下去了。
這就是物價改革被迫闖關的時代背景。
1984年9月3--10日,在浙江省德清縣召開了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即「莫干山會議」。核心就是討論物價改革闖關方案。
莫干山會議討論結果由體改所的徐景安寫成《價格改革的兩種思路》報告上報張勁夫。
報告要點是:考慮到由國家計劃供應和統一分配的能源、原材料比重太大,煤炭佔50%、鋼材佔70%,建議採取調放結合、以放為主的方針,先將供求基本平衡的機械、輕工、紡織的價格放開,所需的原料也由計劃價改為市場價;隨著一個個行業的放開,統配煤、鋼材的比重就會縮小,這時較大幅度地提高能源、原材料價格就不會對整個國民經濟產生很大衝擊。一個個行業的放開,就會出現統配內的計劃價與自銷的市場價,應配套建立物資市場。也即一種物資兩種價格,市場價高於計劃價,分配比例逐步縮小,市場份額逐步擴大。
報告送上去後,10月10日趙紫陽真人批示:「價格改革的兩種思路很開腦筋。總題目是如何使放、調結合,靈活運用;因勢利導,既避免了大的振動,又可解決問題。廣東的從改物價管理體制入手;江蘇鄉鎮企業走過的路,協作煤價的下浮;及糧、棉由大量搞超購價的結果帶來了比例價,都實質上是放、調結合的成功事例。」這就是我國價格改革實行雙軌制的由來。
價格雙軌制,將價格改革的大系統,化為一個個可以操作的小系統,避免了大風險,糾正不合理的價格體系,帶動了計劃、物資體制的改革。這是對計劃經濟制度的重大突破,奠定了我國商品經濟制度的基礎。後來我國的經濟改革其實就是從價格雙軌制開始的。現在其實實行的也仍然是雙軌制:央企與民營企業不同待遇(政策支持,信貸支持,資源支持等等)的雙軌制。
中國改革的模式實際就是雙軌制漸進改革模式,是摸著石頭過河(其實是為了應付政治保守派、減少改革阻力的機智策略,是被逼出來的)。
當然從西方經濟學理論來講,價格雙軌制就是狗屁不通的東西,完全缺乏理論可行性,可是詭異的是不但在中國推行了,而且還有效果。所以按照「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大法,顯然西方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中國現實。
但是雙軌制本質是中國休克療法,必然導致新舊體制的矛盾、摩擦、漏洞,腐敗也由此而生。官商結合、倒賣物資,不斷將計劃內倒到計劃外,催生了中國第一批暴富者。兩極分化、貧富擴大、權力腐敗也就從這裡開始。
紫陽真人當時認為改革就是贖買權力,就是承認某些人的既得利益,就是買你支持改革。否則就得革命,就得死人,而且革命帶來新的掌權者,結果還是腐敗。
進入九十年代後,改革主要是把土地、資本、勞力、企業等資源市場化,由此一方面帶來資源配置效率的極大提高,同時也給給權力帶來更大的謀利機會。除勞動力以外,資源大都掌握在各級政府手裡,所以便於官商勾結,炒批文、炒地皮、炒股票、炒企業造就一批批的巨富。
九十年代的改革給民眾帶來下崗的痛苦,尤其是教育、醫療、住房改革中推卸政府責任,大幅提高加重了民眾的負擔。無權力、無資源、無關係的大多數人從改革中獲得的利益遞減,卻承擔了資源耗竭、環境污染和通貨膨脹的惡果。
當然沒人否認我國的財富總量大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總體提高,人身自由基本實現,是市場化改革的巨大成就,但是目前整個社會貧富懸殊,犯罪嚴重,道德墮落,信仰迷失,社會已經嚴重不穩定,以往的以效率優先的摸著石頭過河改革路徑顯然難以為繼。
實際上我們現在面臨問題都是這種摸著石頭過河帶來的後遺症。
例如政治改革不動、經濟改革先行,保障了政治穩定,為經濟改革創造條件,但是權力失去制衡,腐敗也就泛濫猖獗。
再例如鼓勵創造財富,忽視財富分配,帶來分配的嚴重不公、貧富差距急劇拉大。
再例如為了利於招商引資、促進經濟、增加GDP,重視資本的權利,忽視勞動的權利,工資增長落後於經濟增長,內需的萎縮。
再例如為了擠壓農村勞動力進城提供廉價的血汗工廠勞動力,強調城市化,也就使城鄉差距越來越大,農民受到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
再例如一方面鼓勵為人民幣服務,另一方面卻強調集體主義精神,結果導致全社會的價值觀迷茫。
。。。。。。。雙軌制曾經可能是成功的,但是繼續下去,必定是失敗的,社會必將爆發衝突。
所以可以預見,未來的改革將不再是經濟改革,而是政治改革。而政治改革想獲得成功,還得贖買權力。這就是中國現實。
不過我們有理由對未來樂觀,因為我們已經明白問題所在,華羅庚說過,知道問題所在,問題就解決一半了。
毛主席說過:「敵人一天天爛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
推薦閱讀:
※新作.GetHello.im
※毒蛇咬傷救治心得
※《十善》心得分享之五十/永離貪慾/三種布施/大無畏施
※(心得)法國Klorane蔻蘿蘭洗髮水
※【讀《易經》心得】未濟卦:從頭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