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這種情感「刻印」的媽媽,一定能擁有親密的親子關係!
【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
經常會有媽媽說,我家寶寶跟我不親,他/她總是粘著奶奶/姥姥。還有一些媽媽說,我家孩子跟她爸爸親,跟我一點也不親,我有時候要抱她還哭鬧。更有些孩子很大的媽媽說,跟自己的孩子從來沒有親近感,母子間總是隔著一道鴻溝。
那是因為有些媽媽沒有在孩子心裡「刻印」的緣故。
故事1:
記得我第一個孩子出生後,出院回到家的第一天晚上,孩子的奶奶擔心我晚上太累,說要讓寶寶跟她睡。我婉拒了,雖然寶寶跟老人家睡,我便能睡個好覺,但始終覺得那不是一個母親應該做的事情。所以無論是第一個孩子還是我現在第二個孩子,即使多累多困,白天工作多忙,我都執意跟他們睡、晚上也親自照顧他們。因為我要讓孩子們,無論是從美夢中醒來,還是從噩夢的驚慌中醒來,第一眼都能看到媽媽的笑臉,從媽媽溫暖的懷抱得到安全感。欣慰的是現在兩個孩子都很愛他們的媽媽。
那是因為,我在懷上第一個孩子之前,就懂得了「刻印」。
故事2:
在我的情感深處,跟奶奶的感情始終比跟爸媽的感情深的,因為我從出生後就被抱到奶奶家。嬰幼兒時期很多記憶深處的一些模糊的瞬間,都是跟奶奶在一起的。比如奶奶抱著熟睡的我放到床上那一刻給我帶來的瞬間驚嚇;被奶奶抱著洗頭,水留到了耳朵的酥癢感;被奶奶摟著在床上睡,迷糊中感覺奶奶高高的胳膊給我的脖子帶來的酥麻感;那些盛夏時跟奶奶睡在竹片做成的大簸箕上、在奶奶輕輕搖曳的葵扇風中,在蚊子的嗡嗡聲中睡著的記憶;還有那個聽了千百遍也聽不厭的老虎吃掉老奶奶的故事(現在想來,跟小紅帽的故事非常相似);還有奶奶家那張小床上雜布拼成的被子,散發淡淡的老柜子的氣息……即使在幾十年後的今天,這些情景也常常在我的腦海中浮現。我的童年,與父親母親幾乎沒有什麼交集,長大後也只有一應一答的客套。
現在想來,那也是因為,奶奶在我的心裡刻了印,而我的父母沒有。
故事3:
小時候的鄰居中,有個叫狗娃的孩子。狗娃是個遺腹子,他媽媽生他的那個晚上,當時正值農忙,農村人晚上睡得死,第二天才有人聽到嬰兒的哭聲。那人本想上門說些祝福話,站在門口喊了很久沒人應,推開門看到一個剛出生的小嬰兒正躺在地上哇哇大哭,身上沒一點兒衣服或被子。他家的大黃狗趴在旁邊,對小寶寶又是舔又是蹭,那樣子就像照顧它自己的狗崽。而產婦呢?身下很多血,早已沒了氣,後來人們猜測可能是因為難產或大出血等什麼原因。狗娃在村裡人的輪流照顧下慢慢長大,但他跟大黃狗形影不離,到後來村裡有人建議把他送到一戶無子女的人家當兒子,這樣好歹能上學認字。狗娃哭了幾天,因為那戶人家不願讓他帶上大黃狗,因為此時的大黃狗已經年老,並且還病得奄奄一息。後來,另外一戶人家說願意帶他的狗治病,他這才高高興興地帶上狗去了。
很多人都說,狗娃把大黃狗當成自己的媽媽,現在想來,那也是因為大黃狗在狗娃心裡刻了印。
有趣的「認媽媽」實驗
「刻印」最早是由奧地利生物學家康拉德.勞倫茲提出來的,他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把鴨蛋分成了兩組,一組由母鴨孵化,這組鴨寶寶出生後第一眼看到的是鴨媽媽;第二組鴨蛋由人工機器孵化,勞倫茲讓鴨寶寶們第一眼看見的是他。隨後,他將這兩組鴨寶寶放在同一個籠子里驚嚇他們,鴨寶寶驚得亂竄,當打開籠門那一刻,被做了標記的第一組鴨寶寶第一時間衝到了鴨媽媽身旁,而第二組鴨寶寶衝到了勞倫茲身旁。更有趣的是在日後的生活中,無論到哪裡,第一組鴨寶寶總是追隨在鴨媽媽身旁;而第二組的鴨寶寶,無論勞倫茲走到哪裡便跟到哪裡。勞倫茲在第二組鴨寶寶心裡做了「刻印」,它們把勞倫茲當成了媽媽。勞倫茲認為,動物身上有一種「刻印」機制,對剛出生後看到的事物能產生強烈的連帶感。
心理學家約翰.鮑比把這一概念應用到人類身上,他認為人類的嬰兒一般情況下會跟自己的母親產生情感連接,但如果一個母親沒有從孩子出生後建立這種連接,比如把嬰兒長期託付給他人照顧,又比如某些媽媽嫌照顧寶寶辛苦,把寶寶給家裡的老人照顧,甚至跟寶寶分隔兩地,那麼這個養育者便會替代了媽媽在孩子們心中的地位,這個孩子也會把養育者當成自己的媽媽,無論這個養育者心地醜陋還是善良。
沒有「刻印」,給父母和孩子帶來什麼?
沒有被親生媽媽「刻印」的孩子,遇上善良和有愛心的養育者,即使能最大程度地彌補缺失母愛的遺憾,但其實這些孩子的人格是不完整的,比如我從小到大非常缺乏安全感。並且這些孩子也不能跟父母建立情感的連接的,跟自己的父母在一起沒有親密感,也沒有共同語言。就像我跟父母的關係,而我跟奶奶,我能肆無忌憚地把奶奶的一頭銀髮搗成雞窩,而我跟父母,甚至連肢體的觸碰也很少有。好在,我的孩子常常會跟小朋友說:「我愛媽媽,媽媽也愛我……」區別在於,我懂得了「刻印」,而我的父母不懂,但現在他們常常抱怨「就像養了個外人」。
就像我一位前同事,年輕時為了身材和容顏,寶寶出生後讓奶奶白天帶晚上帶,孩子小時候不跟她親,她覺得這樣倒好,自己還能常上美容院健身房,不用操心孩子。到孩子上初中後,奶奶不在了,這位媽媽外形看起來不僅沒比其他媽媽年輕多少,母子關係也不好。孩子每天跟她說的話不超過3句,她為教育孩子比其他人花多了雙倍的精力也仍舊教不好孩子。直到孩子被送進少管所前一刻,她一夜白頭,才驚覺自己一點兒也不了解自己的兒子。
如果你已經為人父母,或者將要成為父母,不要吝嗇陪伴孩子的時間和精力,也不要奢望養育孩子能少些辛勞,因為即使你能如願,把孩子丟給老人帶,而自己還像未生娃前輕鬆,日子雖然過得很瀟洒,但你或許終有一天就要為此付出代價。這是一個親子教育專家們唯恐避之不及的因果定律。
(*^_^*)你今天又看完一篇!離優秀父母又近了一步(*^_^*)
本文關鍵字:情感刻印、母子關係、養育孩子、幼兒教育、家庭早教
幼兒說的作者是一位心理諮詢師,二胎媽媽、專註親子心理學,從兒子的故事書模仿來的漫畫。
推薦閱讀:
※年齡從來不是衡量女人能否擁有愛情的標準
※擁有樂觀感恩之心,是人最大的福氣!「陪你讀經」
※經典語錄:幸福不是擁有多少,而是心態如何
※成熟的人,擁有成熟的愛情
※擁有靈異體質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