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媒體評莫言獲諾獎後5年無新作:就算封筆又有何妨

資料圖:莫言

牛仔很忙,莫言也很忙,即便得諾獎五年之後依然如此。昨天《南方都市報》的報道再次印證了這一點。莫大師此次受邀在香港舉辦講座,言及自己的近況和寫作,坦言五年來基本沒寫東西,主要是在世界各地演講。一方面各種各樣的活動太多,「十個邀請中只選一個接受」,也讓他忙不過來;另一方面,得獎之後下筆更謹慎,有幾部作品,如果按過去的要求可以推出去發表,但現在總感覺不好,還在打磨與修改,希望能修改得好一點。

說真的,莫大師這番話讓人頓生好感。開天闢地的諾獎得主,敢於實話實說,誇網路文學和段子手,否認了網上瘋傳的《你若懂我該有多好》是自己的作品,還說,「要真是我寫的該多好!」面子給得,簡直不要不要的!你見過如此低調、實在的諾獎得主嗎?可是這麼懂事的莫大師,如今下筆也謹慎了。

可為啥一定要有新作?仔細一想,這個命題有點奇怪。莫言人如其名,和大多數中國人一樣,經年累月被生存磨去了稜角,但他用講故事的方式,通過現實與虛幻、魔幻結合的手法,從早期《紅高粱》的熱情張揚,到後來《蛙》和《生死疲勞》的隱忍,用各種隱喻表達出生活的真實狀況。得獎是一次表彰,實至名歸,他開創了歷史,寫就了一代傳奇。再說,諾獎本來就是表彰他已有的文學成就,而不是他未來的創作潛力,更不是創作的數量和速度。即使他此後一篇不寫,就此收手,又有何妨?本來的文字獲得了榮譽既是對莫言的肯定,而因此產生壓力要把文字再打磨修改,那獲得的榮譽不成榮譽,反成傷害了。

事實上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一部經典作品的誕生,從來就不是隨隨便便的,倘又獲獎,除了作品本身,更多的是機緣巧合罷了。只不過,國內在經歷了對諾貝爾文學獎長久的渴望後,需要「消費」莫言,需要有一個值得追捧的文學偶像。置身於這樣一種喧囂的荒誕中,莫大師恐怕難以抽身,只能苦笑打趣了。就好比曾經的劉翔,110米欄成為了「世界第一人」之後,大家不願意接受他拿不到第一,不願意接受他退賽一樣。

《史記》有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生最難過的關口恐怕就是名利關了。對於人來說,最痛苦的不是從未得到,而是失去。特別是對本身顯得更安靜的文化圈子來說,榮譽是讀者對自己的肯定,而這份榮譽反過來也會為自己吸引來更多的讀者,所以榮譽加身下,會對自己提高要求,以期望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讀者。然而很多時候讀者並不會覺得作家獲獎與否對與自己是否喜歡這個作家有什麼必然的聯繫。村上春樹沒有得諾獎,依然能夠收穫一批批迷弟迷妹。哪怕走出圈外,我們喜歡一個球星,並不會因為這個球星拿不了MVP而不喜歡他。大家對喜歡的人,永遠沒有那麼苛責。所以,或許並不是讀者給莫言了壓力,而是莫言自己給自己太多壓力,想寫出一部「更好的作品」,莫大師被更炫目的光環羈絆,大師再「大」,終究是肉體凡胎。

不想成也諾獎,敗也諾獎,莫大師大可以退後一步海闊天空。在諾貝爾獎這件事上患上失憶症,忘記它,回到從前,想寫就寫,寫不出拉倒。如果諾貝爾獎是個頂峰,到了頂峰,遲早是要下山的嘛。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進不了,那麼就只能退了。要麼乾脆學學金大俠,早早封筆,莫再多言了。

推薦閱讀:

諾獎評委:莫言至少被提名過兩次
句句精闢! -- 莫言:兩種人
莫言擔任名譽校長的「網路文學大學」是間什麼機構?
中國作家莫言
由兩歲小孩「看」起了莫言所想到的

TAG:媒體 | 莫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