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零:《周易》是本什麼樣的書(3)

  當時,《周易》有三個特點,我們要注意:

  第一,《左》、《國》筮例,總是卜、筮並用,這在當時是最顯赫的占卜。

  第二,當時的占卜,總是先卜後筮,筮不如卜。古人相信,燒龜殼比擺小棍更靈驗,也更便捷。

  第三,當時的筮占,雖兼用三易,但《連山》、《歸藏》,地位不如《周易》。《周易》已取上升趨勢,但還沒有達到「唯我獨尊」的地步。

  《連山》、《歸藏》什麼樣?二書失傳已久,只有少數佚文保存,難免引起各種懷疑和猜測。1993年王家台秦簡《歸藏》的出土真是石破天驚。它可以證實,古書佚文還是很有來頭,相當可靠。雖然,它只是填補了一個空白,但舉一反三,卻完善了我們從古書中得到的印象。

  三易的關係是:

  (1)它們有相似的揲蓍方法:《周易》用九、六之數,以變為占,《連山》、《歸藏》用七、八之數,以不變為占,七、八、九、六都在「大衍之數」的範圍內。

  (2)它們的卦數也相同,「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周禮·春官·大卜》)。

  (3)它們都用陰陽爻,《周易》的三個出土古本(上博楚簡本、馬王堆帛書本和雙古堆漢簡本)是以一、八表示,王家台秦簡《歸藏》是以一、六表示。

  (4)《周易》首乾,《連山》首艮,《歸藏》首坤,卦序不同,但王家台秦簡《歸藏》可以證明,它們的卦名有對應關係,相同相近的卦名有相似的爻象。

  (5)三易的卦象,其指代和引申的含義也彼此相似。

  當然,三易也有差別。差別比較大,主要是卦爻辭。《連山》、《歸藏》,人物比《周易》多,很多人物都是傳說人物。這些人物,有些固然早於周,但《歸藏》居然有周武王、周穆王。可見《連山》為夏易、《歸藏》為商易的說法不可靠,三易是平行關係,而不是前後關係。三易並占,就像我們用花色不同的四組牌或幾副牌同時打撲克,只是增加了更多的變數而已。

  我們要注意,《周易》後來居上,壓倒卜,壓倒其他筮,成為聲名顯赫、唯我獨尊的經典,這與孔子的選擇有關。六經是選擇的結果,當時也有選學。

  春秋時代,貴族教育有大變化。老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全是訓練武士的課程,它看重的是軍禮、武德和軍事技能的訓練。學書與劍,主要是劍,而不是書。申叔時九藝,倒是強調書,但九門課程,裡面沒有易,孔門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其中才有易。這種新六藝,不光是六門課,也是六類書。《周易》是孔門六經之一。

  孔門的經典,有些是古典,有些是新典。

  古典是三大經典:《詩》、《書》、《易》。《詩》是當時的文學經典,《書》是當時的歷史經典,《易》是當時的哲學經典。文、史、哲,各一部經典。

  新典主要是孔子時代的書。比如《春秋》,和《尚書》不同。《尚書》是古代史,《春秋》是當代史。這樣的書,當時很多(申叔時九藝,多數都可歸入史書類),孔子選定的是《魯春秋》。《魯春秋》是當時的「國史大綱」。還有些書,則和禮、樂有關。禮、樂,也多半是當時的禮、樂。禮、樂之用,在於操演。演禮奏樂,不一定靠書,即便有書,也早不了。《儀禮》的年代不會太早。

  魯為周公之後,周封伯禽於曲阜,「備物典冊」存焉(《左傳》定公四年)。《左傳》昭公二年,韓宣子觀書於魯太史,見《易象》與《魯春秋》,驚呼「周禮盡在魯矣」。孔子對這兩部書一定很熟悉。

  孔子學《易》,有明確記載。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50歲,現在叫中年,當時可是老大不小,完全可以叫「老」。這是他出仕的前一年。馬王堆帛書《要》和《昭力》都有「孔子老而好易」之說,兩者都是放在孔子和子貢的對話中講。子貢是孔子周遊列國時才收的徒弟,他們的談話,如果可信,時間更晚。司馬遷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緯)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他也許聽說過類似的故事。

  孔子宗周,對《周易》情有獨鍾。卜筮之書,他只選筮,不選卜;筮有三易,他只選《周易》,不選《連山》、《歸藏》。這個選擇,意義非常大。從此,才有《周易》獨大的局面。

  五、《易傳》的出現

  《周易》經傳,經出西周,傳出後人,二者有時間差,沒問題。問題是,經和傳,在思想上是什麼關係,有人說一致,有人說不一致。

  五經,經傳結合最緊密,無過《周易》、《春秋》,如果棄傳讀經,經必索然無味,讓人昏昏欲睡。但《易傳》的解釋是不是符合《周易》本義,這是另一個問題。

  《易經》,古本出土,年代最早,目前是上博楚簡《周易》,和今本相當接近,但沒有發現《易傳》。

  《易傳》,古本出土,年代最早,目前是馬王堆帛書《易傳》,只有《繫辭》和《說卦》的頭兩章。

  《易傳》有「孔子曰」。信者說《易傳》是孔子作,根據這三個字;疑者說《易傳》不是孔子作,也根據這三個字。其實,這三個字只能說明,《易傳》是孔門後學轉述孔子的思想,準不準,不敢說,有沒有依託,不敢說。我們只能說,孔門後學說,他們是在傳達孔子的思想。

  《易傳》的年代,一定在西漢前,下面有討論,沒問題。但早到多早,不好說。我們的估計是,早,早不過孔子死;晚,晚不過荀子卒。孔子死,在春秋末年,下面馬上就是戰國。荀子活到戰國末年,卒年已入秦。大致範圍總在戰國時期。

  漢代,五經之立,《易》為先,《易》居群經之首。後世的九經、十三經皆遵而不改。

  《漢書·藝文志》著錄的《易經》,今文三家,施、孟、梁丘所傳皆十二篇。這十二篇都是由《易經》上下篇和《易傳》十篇構成。當時所謂的《易經》,都是兼包經傳。馬王堆帛書《衷》篇,最後一段三引「《易》曰」,皆出《繫辭下》,班志引《易》16次,也全部出自《易傳》。漢魏的古書都這麼引。

  《易經》分上下篇,自漢已然,今本是上篇30卦,下篇34卦。

  《易傳》有十篇,也是自漢已然,今本前五篇,插附經內,是分卦而敘;後五篇,則列附經外,形同附錄。

  《易傳》,漢代也叫《易大傳》。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引《易大傳》,作「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出自司馬談《六家要指》),就是《繫辭下》的話,這種傳,不同一般的傳,漢代是當經看待。

  《易緯·乾鑿度》稱《易傳》為「十翼」,意思是十篇讀《易》的輔助材料。漢有十翼是沒有問題的。

  十翼,舊本以《彖上》、《彖下》、《象上》、《象下》、《繫辭上》、《繫辭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為序(孔穎達《周易正義》卷首第六論《夫子十翼》引一家說)。今本把《彖》、《象》、《文言》插附經文,據說是鄭玄根據費氏本改的(《三國志·魏書·高貴鄉公髦傳》)。這十篇,《彖上》、《彖下》以分析卦象結構為主,蒹釋卦名、卦義。《象上》、《象下》則通釋卦辭(孔穎達叫「大象」)和爻辭(孔穎達叫「小象」)。《繫辭上》、《繫辭下》具有通論性質,兼說易理、易史。這三種六篇,漢人最重。

  其他四篇,都是單篇,先講乾/坤二卦,再講八卦,再講六十四卦,層層遞進。《文言》是講乾、坤二卦,《說卦》是講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序卦》是講六十四卦之序,《雜卦》是打亂這個次序,一對一對講。

  研究《易傳》,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不可不讀。它包括七篇古書,這七篇古書是由三塊帛組成:(一)第一塊是《六十四卦》和《二三子問》。

  《六十四卦》,相當《易經》,但卦序不同。篇題是整理者擬補。

  《二三子問》,是孔子答弟子問,「二三子」有誰,原文沒說。此篇有三組問答,所有回答,幾乎都是由「孔子曰」加「《易》曰」(或「《卦》曰」)而構成。此篇不在今本《易傳》內。篇題也是整理者擬。

  (二)第二塊是《繫辭》和《衷》。

  《繫辭》,篇題在篇尾,殘泐,不分上下篇,包括今本《繫辭上》1-15、17-20章和今本《繫辭下》1-8、11和18章,[]缺今本《繫辭上》16章(「大衍之數」章)和今本《繫辭下》9、10、12-17章。

  《衷》,篇題是原有(舊題《易之義》)。主要講六十四卦的主旨和卦德,可以當作讀《易》提要。包括今本《說卦》1、2章和《繫辭下》15章、16章的一部分和17章

  第三塊是《要》、《繆和》、《昭力》。

  《要》,篇題是原有。內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今本《繫辭下》9、10、12、13和16章的一部分,還有17章。第二部分講「夫子老而好《易》」,第三部分論《損》、《益》之道。後兩部分不在今本《易傳》內。

  《繆和》,篇題是原有。內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孔子答弟子問(答繆和、呂昌、吳孟、庄但、張射、李羊問),第二部分是一組「子曰」,第三部分是和卦義有關的故事,也不在今本《易傳》內。

  《昭力》,篇題是原有。內容分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孔子答昭力問,也不在今本《易傳》內。

  上述七篇,除第一篇,學者都叫《易傳》。但這六篇,只是學易者的叢抄。其中與十翼本有關,只有《繫辭》和《衷》、《要》的一部分。這三篇,除兩段見於《說卦》,全部見於今本《繫辭》,除了沒抄「大衍之數五十」章,幾乎可以湊成《繫辭》的全篇,可見帛書《易傳》主要是《繫辭》和《說卦》的頭兩章。其他三篇,不屬十翼本。

  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出土地在長沙。抄寫年代,至少在漢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以前,相當早。著作年代,肯定還要早。

  孔子以來的易學傳授,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是孔子-商瞿(子木)-馯臂(子弘)-矯疵(子庸)-周豎(子家)-光羽(子乘)-田何(子庄)。商瞿是魯人,馯臂,矯疵是楚人,周豎是燕人,光羽、田何是齊人。傳播路線,是以魯為中心,先南傳於楚,再北傳於齊。馯臂-矯疵是南派的代表,周豎-光羽-田何是北派的代表。子弘,《漢書·儒林傳》作子弓。子弓是荀子的老師。

  《易傳》各篇和南北兩派是什麼關係,和荀子是什麼關係,耐人尋味(注意:齊、楚是陰陽家和道家活躍的地方,荀子曾遊學稷下)。

  李學勤說,秦不禁易,《易》得獨存,但《易傳》是儒家書,肯定是禁而復出。帛書是楚地出土,內有《繆和》、《昭力》篇,繆和、昭力是楚人。他推測,帛書《易傳》很可能是是戰國楚人的作品。

  張政烺,意見不太一樣。他為《繆和》寫注,於楚人、秦人二說,語存猶疑,但更傾向這是秦人所作,認為繆和問教的「先生」是漢初傳易者,作者是秦人。這種估計,比較保守,似乎不如前說更合理。

  前面,我們說過,孔子時代,《詩》、《書》、《易》是三大經典,儒門傳記引書,主要是這三種。引《詩》,有「子曰《詩》雲」體,引一段孔子的話,引一段《詩經》,互相搭配著講。引《書》,往往以「子曰」加《尚書》某篇的篇名。引《易》,往往以「子曰」加「《易》曰」。比如《禮記》的《表記》、《坊記》、《緇衣》就是如此。有人已指出,這三篇與《易傳》最接近。[]的確,「子曰」加「《易》曰」是《易傳》文體的一大特點。

  《易經》像萬花筒,只有幾個小石子,搖一搖,就能變出很多花樣。它篇幅短,內容抽象,最適合做各種各樣的發揮。《易傳》就是年代最早的一種發揮。此書,從表面看,只是解釋《易經》,但同時也是創造,它為《易經》注入了新的生命。


推薦閱讀:

《周易——六親與六神》
《周易》本源簡要探義
論《周易》的象數圖示結構
《周易》的魅力!
學周易——【看四柱,批八字十多年的總結】

TAG:周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