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坐堂 婦科病診治絕招16 子宮內膜異位症

子宮內膜異位症 子宮內膜生長在子宮腔以外的部位,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症。多見於30-40歲的婦女。子宮內膜異位主要發生在盆腔內的卵巢、子宮骶骨韌帶、子宮直腸凹、直腸陰道隔等處。此外,陰道、臍、肺、膀胱、乳腺等處也有發生。本病原因可能是人工流產、輸卵管造影或手術,或月經期,脫落的子宮內膜經輸卵管進入盆腔,並種植在其他組織上。也可能是其他組織的上皮因炎症及內分泌影響轉變成子宮內膜組織。 有哪些癥狀? 1.痛經:為最常見的癥狀,多呈進行性加劇,疼痛常於經前1-2天開始,經期第1天最為嚴重,至月經乾淨後逐漸緩解以至消失。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及腰骶部,可放射至陰道、會陰、肛門等處。疼痛的發生和程度與子宮內膜異位部位有關,與病變程度不一定戚正比。 2.不孕:子宮內膜異位在盆腔內常引起生殖器官粘連和輸卵管阻塞不通,以致運卵通道不暢或不易受精;累及卵巢時,則引起卵巢功能失調等,均可導致不孕,故不孕的發病率高(約75%)。 3.性交疼痛:以陰道深部性交痛為主,甚至厭惡性生活。 4.陰道異常流血:月經初潮早,月經周期縮短,月經量增多,或經量不多而經期延長,經行前後出現少量陰道流血,甚或月經周期紊亂等。 5.經行發熱:基礎體溫偏高,經前低熱,經行發熱升高,經凈則緩解或消失。 6.排便異常:月經前及月經期出現排便疼痛、里急後重或排便困難,甚則周期性便血。 7.排尿異常:月經期出現尿頻、尿急、排尿困難,或周期性血尿。 8.急性腹痛:突發劇烈腹痛,發生時間以排卵期、月經期多見,可伴有噁心嘔吐、肛門墜痛、汗出等。 需要說明的是,患者由於子宮內膜異位部位及程度的不同,臨床癥狀及程度差異較大。 體征:典型的體征是在子宮直腸陷凹或在宮頸的後上方或骶韌帶處捫及一個或數個質硬的結節,有壓痛。子官常後傾固定,大小正常或合併肌瘤與子官腺肌瘤而增大。 如何區分病變的嚴重程度? 輕度: (l)以散在的病灶種植,卵巢觸痛,正常大或略大,但無明顯的內膜囊腫形成。 (2)牯連輕微或不明顯,子官、卵巢均活動。 中度: (1)卵巢單側或雙側有多個病灶,卵巢增大或有小的內膜囊腫形成,但囊腫直徑不超過3厘米u (2)輸卯管、卵巢有粘連。 (3)有明顯的散在病灶硬結,臼r觸及觸痛結節。 重度: (l)卵巢子宮內膜大於3厘米(單側或雙側)。 (2)盆腔粘連明顯。 (3)子宮直腸凹封閉,片狀增厚,伴觸痛結節。 (4)病變累及直腸、膀胱,伴子宮固定不動。 如何診斷? 根據育齡婦女有進行性痛經及不孕史,檢查時發現子宮後傾固定可做初步診斷。 如何治療? 柴胡10克,天花粉15克,當歸9克,炮山甲15克,桃仁(打)15克,川紅花6克,大黃(酒洗,後下)9克,甘草3克,台烏葯15克,琥珀末(沖服)1.5克,紅糖適量。 *經痛劇烈,經中央血塊者,酌加延胡15克,九香蟲12克,以理氣化瘀除痛。 *腫塊大者,酌加山楂12克,三棱12克,丹參15克,以破瘀消癥。 *高熱,經血紅稠者,酌加銀花藤,或大黃加量或加黃芩12克。 *低熱者,加丹皮15克,毛冬青15克,以清熱涼血。 *月經過多,經期延長者,加黃芪15克,以補氣攝血,配合當歸,養血不留瘀。 *口渴心煩,舌上少苔者,加太子參15克,准山藥15克,麥冬15克,養陰生津。 *里急不甚,大便無異常,可去大黃。 上藥加水煎煮2次,將兩煎藥液混合均勻,分2次服,每日1劑。 有哪些單驗方? 1.炒蒲黃(包)8克,五靈脂12克,血竭3克,三七粉(沖服)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三棱15克,莪術15克,生蒲黃(包)12克,五靈脂12克,桃仁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3.全當歸40克,川芎30克,桃仁30克,生黃芪20克,地龍20克,紅花20克,赤芍45克,水煎服,每日1劑。 特別提示 1.經期禁止性生活,避免體力勞動過度及跑步、打球、游泳、騎車等劇烈活動,以防止經血倒流引起子宮內膜種植。 2.禁止人為引起經血倒流,如在經期不得做不必要的、重複的、過於粗暴的婦科雙舍診,以免子宮內膜被擠入輸卵管而引起內膜腹腔種植。 3.及早治療引起經血外流不暢或血液瀦留的生殖道畸形或疾病。 4.經行時勿吃生冷(包括涼拌生菜,水果),勿食酸醋及螃蟹、田螺、河蚌等末涼性食物。少吃或不吃有強烈刺激性的食品
推薦閱讀:

治療咳嗽中醫百家方之銀翹散,主治外感風熱、邪在肺衛之咳嗽
日積月累話中醫--藏象學說的形成
古中醫圓運動讀書筆記之原理篇
中醫藥兜治病處方集錦
養生之道中辟穀養生是什麼?

TAG:婦科 | 子宮 | 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