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講座51(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因發無上心,願速成菩提。"極樂國土這麼殊勝,我們也願發無上菩提之心,願發了很快成菩提。這是釋迦牟尼佛轉述,十方菩薩到了極樂國土之後的情況。
應時無量尊 微笑現金容 光明從口出 遍照十方國 回光還繞佛
三匝從頂入 菩薩見此光 即證不退位 時會一切眾 互慶生歡喜
"應時無量尊",就在當時大家都讚歎的時候,無量壽佛"微笑現金容"。佛一般都是靜坐,在受記的時候才會笑。因為有人可以成佛了,他就歡喜。這時世尊要給菩薩受成佛的記。佛的光明從嘴裡出來,遍照十方國土,然後繞佛三匝,又入佛頂中。這是一個很大的瑞相,這個境界不是當時會中的兩萬人看見的,是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的。後面"禮佛現光"那一品里是咱們地球上兩萬人親眼見到了極樂世界。所以有人說"極樂世界誰看見了?"這不都看見了嗎?《觀經》中皇后和五百侍女都看見了。凈土三經兩部經里大家共見。"菩薩見此光,即證不退位。"去了的這些菩薩看到佛放光,他們都證到不退。這就是《華嚴》里十玄的其中一玄。託事,顯法,生解。托一個事就可以顯出法來,就得到解。菩提樹也一樣,看到菩提樹的人,那麼看到影子,就得三種忍。極樂世界看見樹,都能得到這麼大的益處。所以,看見佛放光,都能證到不退位。這是很殊勝的事情。一切事全體是理。全體是阿彌陀佛妙明真心的顯現,具有無邊的功德。"時會一切眾,互慶生歡喜。"這個時候,會上的一切菩薩,看到光都證不退位,互相道賀、歡喜,得到這樣的聖果。
佛語梵雷震 八音暢妙聲 十方來正士 吾悉知彼願
志求嚴凈土 受記當作佛 覺了一切法 猶如夢幻響
滿足諸妙願 必成如是剎 知土如影像 恆發弘誓心
究竟菩薩道 具諸功德本 修勝菩提行 受記當作佛
通達諸法性 一切空無我 專求凈佛土 必成如是剎
"佛語梵雷震,八音暢妙聲。"佛說的話是極清凈。"梵"就是清凈。梵天王的聲音就有五種的特色。一是深沉像雷一樣。現在唱歌就是太缺少這種深沉了。二是清澈遠聞,就是非常清、非常澈,能聞得很遠,聽的人心中很安悅。第三是人心都敬樂。生恭敬心,生高興心。第四是梵天說話人容易懂。第五梵天音聲聽者無厭。好聽,願意聽。佛語梵音,雷震,是譬喻震動,大震法音如雷。因為說法,以無礙的智慧,震動你的情識。《唐譯》本說:"震大法雷,開悟一切。"震動大的法雷,叫你開悟。古人說雷的作用,常出來是讓大家心中覆蓋的東西去掉,得開悟。"八音暢妙聲",有八種聲音暢達微妙的法音。《梵摩喻經》說八種聲音是:一是最好聲。其聲哀妙,不是讓人很浮躁。極樂世界之音也是哀雅。"哀"是因為悲憫眾生。二是易了聲。容易辨別,容易了,容易懂,聽得清楚。三是調和聲。聲音大、小、輕、重很調和,合中道之理。四是柔和聲。聲音很柔和、柔軟,不是很剛強,盛氣凌人。五是不誤聲。沒有錯失。六是不女聲。聲音雄朗,不像女人的聲,佛沒有女聲。七是尊慧聲。有尊嚴有智慧,讓人聽了有這個感覺。八是深遠聲。這個聲音很深很遠,像打雷一樣。這是八音。嘉祥大師在《無量壽》義疏中說的八音是:一響、二澈、三清、四柔、五哀、六亮、七和、八雅。這都是說佛的聲音非常微妙。有人到過兜率天,聽過彌勒講經,說彌勒的聲音讓人願意聽。暢妙聲,和《阿彌陀經》里的"其音演暢五根五力"的"暢"字相同。用八音來暢達、暢述微妙的法音。
"十方來正士,吾悉知彼願。""正士"是菩薩,"大士"也是菩薩。"正士"更偏重於在家菩薩。因為十方來的是在家菩薩,所以說"十方來正士"。"吾"是阿彌陀佛自稱,完全都知道你們的願望。如來悉知悉見啊。大家看見佛剎殊勝,微妙難思,功德莊嚴,就發無上心,願自己也能成就這樣的佛土。阿彌陀佛知道了。你們要成佛,要受記,要成就這樣的國土,發了這樣的大願。佛就說法,以滿其願。
佛說了,一要"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滿足諸妙願,必成如是剎。"怎麼能成就像極樂國土這樣的剎土呢?你要覺了一切法啊。一切法就是有為法、無為法,不可說的法都在內了。這一切法都是如夢、如幻、如響。《會疏》解釋"如夢",就是說你看見種種事,好像是你夢中見的一樣。醒來沒有啊,這叫如夢。"如幻",就好像看魔術師變魔術,尤其是印度那種幻術,出來的東西是假的。中國過去也有,出來的都是幻人、幻物,都是幻相。如幻所現的。"雖似實化現,其體本寂滅。"雖然很像實際的東西化現出來,它沒有本體,諸法亦如是,這叫如幻。如響,如空谷響,是迴音,找不到聲音的自性。所以,要"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這是智慧,先要有這個智慧。下面還要有自己發的願。要成就國土,"滿足諸妙願",你要去滿足這些願。不是說一切如夢幻,什麼都不做了。以這個智慧為因,又有願力為因,所以《凈影疏》說:"舉彼智願,記必得土。覺了一切如夢幻等,是舉智也。滿足諸願,是舉願也。成如是剎,記得土也。"你覺了一切如夢幻等,是智慧,滿足諸妙願是大願。能成就這些剎土,就授記你能得土。所以必定要成就這些剎土。《凈影疏》的說法好,了了諸法空。還願取凈土,就沒有落在空一邊,也沒有落在有一邊。不落兩邊,就可以契入中道,這是凈土宗的本旨。《維摩經》也說:"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凈土,教化於群生。"佛國和眾生都是空,還修凈土,眾生雖空,還要教化。《金剛經》就是這個宗旨。終日度生,終日無度。很多人執事,執事落顛倒。顛倒就是邊見。兩邊都不落是圓教的事理無礙的境界。
"知土如影像,恆發弘誓心。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修勝菩提行,受記當作佛。"了知國土如物所現的影像一樣,這個智慧很深了。《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了知國土也是空,可是還發弘誓願的心,成就國土,教化眾生。這跟《維摩經》一樣了。不但有願,從願起行,究竟菩薩道,行菩薩道。"究竟"表示登峰造極了。在菩薩道上自立立他,這樣有智有願,行解都好,就具足功德之本了。"功德之本",就是功德的本源。《圓覺經》說:"本源就是眾生本有的佛性。本源的清凈像個大圓的鏡子。"裴休的《圓覺略疏序》說:"是眾生之本源,故曰心地。"眾生之本的源流,就叫做心地。具足了本源,窮盡了本源,才能具諸功德本。就入了諸法實相,真正窮盡了本心的源。"修勝菩提行",修習無上的佛道的行,菩提就是覺悟,覺悟就是佛。"功德本"指一切功德之本源。"根本智"是本源本心。修種種救度眾生之行是"差別智"。識心達本就是根本智。"根本智易會,差別智難明。"要救度眾生,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病,就有八萬四千種葯,都要對症,這就要有差別智。所以"修勝菩提行"從本出發。從根本智差別智來度眾生。從文殊的大智,起普賢的大行。普賢的大德就是導歸極樂。"知土如影像",還是發弘誓願,從這個願起行,究竟於菩薩的行道。窮盡自己的心源的本,從根本智而差別智來修種種殊勝的菩薩行,就"受記當作佛"。是所修勝行,感受記之妙果。所以,我們看了每一個受記,每一個成就剎土,都是在理上,本源上先通達了,這是根本。
"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凡夫把五蘊假合的身認為是我,並且還錯認為真正有一個能自主、能做主宰的人是我,這就叫人我。如果你能了達這個身體不過就是五蘊的假合,實際上這個身體每時每刻都在那兒變化,一天天走向死亡,最後還是一堆灰。而且也沒有做主的人,誰都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以與人言無二三"。你能做得了主嗎?你若能做得了主,就沒有那個不如意事了。能做主就不死了,誰做主讓自己死?不可得。阿羅漢破了人我,不受凡夫生死了,固執有一個實法,有涅槃可證,有煩惱可斷,就稱為"法我"。要認識這些法也都是因緣生法。緣生固有,緣生固空,沒有自體,這是"法無我"。小乘只是入了"人無我"。大乘就是兩個無我了。所以"唯識"里精彩的部分是"八識二無我,五法三自性,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就比"猶如夢幻響"更深一步了。猶如夢幻響還是世諦的智慧。這個是真諦。所以《大乘義章一》上說:"空與無我,眼目異名。"空和無我說的是一件事情,就像眼睛跟目。文言叫目,俗話叫眼。通達諸法性是指隨便一件東西求它的本性,都不可得,是空,那麼一切空無我。不落空邊,還求佛凈土,就必竟成就這樣的佛剎。這是受記可以得土。
這是阿彌陀佛對十方來的菩薩的開示。大家都來了,都想學阿彌陀佛,成就這樣的剎土。阿彌陀佛首先開示要"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還發願。底下"知土如影像,恆發弘願心"、"一切空無我",還是法性的空無我,還要"專求佛凈土"。事和理都沒有礙。一般言理是空、無,沒有事,就落到空那一邊了,就寂滅了。發不起大乘廣度眾生的心。如果只是有這樣的心,不明本體,這個心也堅持不了。所以舍利佛最後人家跟他要眼睛,他退了大乘心。因為缺少智慧,所以必須要理事圓融,這是無上的開示。剛才講的這一切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樣的。所以《無量壽經》和《金剛經》沒什麼差別。一個是凈土多一點,一個是跟禪接近一點,實際是一味的。"聞法要受行",指的是當時十方世界到極樂世界的這些人,因為本佛土的佛勸他們見阿彌陀佛,他們來了,聽了佛的開示,聞了法之後,很歡喜,願意受持奉行。
"聞法樂受行,得至清凈處,必於無量尊,受記成等覺。"聞法樂受行,是說十方來極樂聽發法的人。"清凈處"有兩個說法。一個是《凈影疏》說,這樣去修持的話,將來一定可以得妙土,得到清凈處了。這與上面佛的開示相合。《會疏》說,"清凈處"就是說凈土。也就是說必成像這樣的凈土。這兩處文字上不一樣,實際說的是一樣的事情,就是說建立了一個像極樂世界這樣的佛剎是得至清凈處。另外還有一個解釋,是從"一念三輩"來的。所以本經很特殊,整個包括禪在裡頭,這裡清凈處是指本凈妙心。若能聞法信受,一念能夠相應,直徹心源,朗然大覺。知道本然清凈。"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頓然契入法身,這是得至清凈處。第二是以清凈心向無量壽,一念凈心,一念凈信,剎那之間能夠和清凈處相契。上面證的成份多,這裡證的成份少,是悟,也是得至清凈處。再下就是至誠念佛,一切世間的考慮都沒有了,凈念相繼,沒有間斷,暗合道妙。念中離念,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念而念很多念佛的人有的時候做到了。不用自己起個心,自然能念,當然也不是經常的,偶然能達到這個境界。這是冥至清凈處,不是很明顯的,暗合到清凈處。這種也可以在阿彌陀佛那兒,或者是明顯的,或者是冥冥中得到授記。所以得至清凈處。"聞法樂受行,得至清凈處",有兩解了。一個是說實現自己的本願,莊嚴自己的剎土,最後成功了。一個是契入本心,也是得至清凈處,也可以受記。
"無邊殊勝剎,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轉。菩薩興至願,願己國無異。普念度一切,各發菩提心。舍彼輪迴身,俱令登彼岸。"來的人看見極樂世界無邊的殊勝,微妙沒有度量、不可稱說,稱為無邊殊勝剎,超越十方,全是由於阿彌陀佛本願的力量。所以十方諸佛都稱嘆阿彌陀佛。聽到名號的人都可以得福、得忍、信願持名、都可以生到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就證到了不退轉。所以十方國土的人,聞到了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要信願持名求往生,"自至不退轉"。自己就可以達到不退轉。雖然是他力門,但是信願持名還是你自己的事。因為你信願持名,才有佛力加被。所以自他不二,自己使自己達到了不退轉。這裡是指的十方來的這些菩薩。"菩薩興志願,普念度一切。"生到極樂世界這些菩薩,都願攝如來極樂世界之佛剎,普度一切眾生。普願度一切眾生,各個發起無上菩提之心。厭舍輪迴業身,同登極樂彼岸。
"奉事萬億佛,飛化遍諸剎。恭敬歡喜去,還到安養國。"周遍十方,奉事諸佛。飛行游化,從極樂世界到各處去聞法,都歡喜恭敬而去,聞了法回到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往生後的國土就是極樂世界,被他們輾轉度脫的眾生也都在極樂世界,其中當然也抱括我們。也是游化遍十方,"恭敬歡喜去,還到安養國"。
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佛語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於一食頃,復往十方無邊凈剎,供養諸佛。華、香、幢、幡,供養之具,應念即至,皆現手中;珍妙殊特,非世所有;以奉諸佛及菩薩眾。其所散華,即於空中合為一華。華皆向下,端圓周匝,化成華蓋;百千光色,色色異香,香氣普薰。蓋之小者,滿十由旬,如是轉倍,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隨其前後,以次化沒。若不更以新華重散,前所散華終不復落。於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嘆佛德。
上面是說十方世界的菩薩到極樂世界,下面說極樂世界的菩薩到十方去供養他方的佛。彼國菩薩因為承阿彌陀佛的威神,他們的神通超過了一切世界的人。這是阿彌陀佛願力加持,於一食頃、一頓飯的功夫,可以到十方無邊的佛剎。去供養諸佛,供養花、香、幢幡種種。這些供養之具應念即至,一想就來了,皆現手中。這是華嚴十玄的境界。手中可以出無量的珍寶,非世所有,不是世間所能有的,奉侍他方的佛。極樂世界的眾生修善容易了。供養他方佛與菩薩,散在空中的華合為一華。這表示多法如一法,一多相容,這也是十玄。華都向下,因為這些華在佛的上頭。端圓周匝,很圓很端正。組成華蓋,蓋就是傘蓋,在太陽底下要有一個傘蓋。百千光色,百種千種的光,光中有百種千種的色。這些華香氣普薰。蓋之小者滿十由旬,一由旬少說也是四十里,十由旬就四百里。從這十由旬以至轉倍,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隨其前後以次化沒,前面的華蓋消失了,後面的華蓋就出現了。"若不更以新華重散",前面的華蓋就常住不落,並且在空中奏天樂,以微妙音歌嘆佛德。
經須臾間,還其本國,都悉集會七寶講堂。無量壽佛則為廣宣大教,演暢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
"須臾"是四十八分鐘,四十八分鐘就回去了。這比光速快多少倍。大家會聚在極樂世界的七寶池所成的講堂,聽阿彌陀佛宣說大教妙法。菩薩聞後,都皆大歡喜,自心開解,都得悟聖道。清朝的彭際清居士,在《起信論》中說:"問:無量壽佛說法,為是純說一乘?為是兼說三乘?若純說一乘者,何得尚有聲聞眾等?若兼說三乘者,何雲二乘不生彼國?答:純是一乘,別無三乘。豈但佛在七寶講堂,純是一乘;乃至一一花中、一一光中、風聲、水聲、諸音樂聲、亦純說一乘,更無三乘!如《妙法蓮華經》云: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這裡的意思是說極樂世界說的究竟是一乘法還是三乘法?如果說一乘法的話,怎麼極樂世界還有聲聞眾呢?如果極樂世界也說三乘法,那為什麼二乘不能生呢?他這樣問,他又回答說極樂世界所說的法全是一乘法。大白牛車都是成佛的法。不但佛在七寶堂所說的法是一乘法,沒有聲聞緣覺的法,乃至極樂世界一朵一朵的花、一一的光、風聲、水聲,諸音樂聲所說的都是一乘法。所以《妙法蓮華經》說:"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所以,佛說到《法華》的時候,五千弟子退席,不能聽,接受不了。這是圓教,不是誰都能聽的。五千人退席就很騷亂。佛說,退一加一,退很好,那就退吧!不留他們在這兒。為什麼極樂世界有聲聞乘?因為眾生的根智是有差別,往生之前所聞的不同,到極樂世界所證的也不同。雖然都說是一乘法,可有的人就聽到佛聲、法聲、僧聲、無我聲、寂靜聲、乃至甘露灌頂聲。聽到這些聲音的人,有的證到須陀洹、二果、三果、四果、乃至不退菩薩。這是隨順其他的佛土的四果之名來表示。他往生前的修哪一方面先成熟了,實在都決定成佛。因為都能回小向大,而且還有佛的本願力故。所以佛在講堂講的都是一乘法,經上沒有明說,這是彭際清的解釋。
即時香風吹七寶樹,出五音聲;無量妙華,隨風四散。自然供養,如是不絕。
風吹樹,樹就出五音,微妙的聲音,無量的花隨風四散,在天上飛舞,自然供養。自然就散在七寶講堂和大眾的身上。如是不絕,就這樣沒有間斷。
一切諸天,皆齎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彼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前後往來,熙怡快樂。此皆無量壽佛本願加威;及曾供養如來,善根相續,無缺減故,善修習故,善攝取故,善成就故。
一切諸天都在空中散花,演奏音樂,供養阿彌陀佛,供養諸佛,及菩薩、聲聞之眾。這個走了,那個來了,大家都很快樂。諸天怎麼能夠來極樂世界供佛了?這有幾個原因。第一個是無量壽佛本願威神加持,來加被攝受故。第二這些天為什麼能來是有因緣的。曾經供養過諸佛如來,善根相續。並善於讓善根相續,增長,沒有缺減的緣故。第三是對善根善於修習、善於攝取、善於成就的緣故。這樣熙怡快樂,使得善根增長,至到成就。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佛告阿難:彼佛國中諸菩薩眾,悉皆洞視徹聽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諸天人民以及蜎飛蠕動之類,心意善惡,口所欲言,何時度脫,得道往生,皆預知之。
"洞視"是通達。"徹聽"全都聽到。八方上下,現在的事都能知道。"諸天人民,以及蜎飛蠕動之類,心意善惡,口所欲言,何時度脫"都知道。這就是神通。洞視是天眼通,徹聽是天耳通,知道別人的心意是他心通。知道過去是宿命通。知道現在未來眾生,在六道中何時度脫的事是天眼通。這些菩薩都有這樣的神通。
又彼佛剎諸聲聞眾,身光一尋;菩薩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云何?佛言: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
這些聲聞眾身光、頂光有一尋,一尋就是八尺。也有的說兩手平展的長度也是一尋。他們的身體比我們的身體大,所以他們兩手一伸比我們大得多,也是一尋。菩薩光明照百由旬,能照數千里。有兩位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難就問這兩位菩薩的名號叫什麼?佛說一位叫觀世音,一位叫大勢至。觀世音又名觀自在。《心經略疏》說:"於事理無礙之境,觀達自在"叫觀自在。又"隨機往救,自在無失"。眾生一念就可以去救,自在無失就叫觀世音。前頭一個解釋是從智慧說的,因為他通達這個理,後者是從慈悲來說的。觀世音跟大勢至,侍彌陀左右,贊佛教化,稱西方三聖。顯教說是阿彌陀佛的弟子,密教說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觀音他的本地是正法明如來。《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觀世音有不可思議威神之力,過去無量劫中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現作菩薩。"所以,早已成佛了。《觀音三昧經》說,觀音成佛在釋迦牟尼佛之前,叫正法明如來。釋迦牟尼是觀音的弟子。《首楞嚴經》講,觀世音在無量劫前,在古觀音如來前,受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法,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返聞自性,得無上道。《觀經》說觀音大士的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化佛都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一一化佛還有五百化菩薩圍繞。這麼多佛、菩薩都在觀音頂上圓光里,還有無量諸天作侍者。觀音菩薩跟我們有特殊的緣。從上面的述說我們可以看到,往生極樂世界,不是到遊樂園去享受,那是真實的修持用功。這些菩薩中,最尊為首的兩位就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觀世音成道的因緣主要是《首楞嚴》歸納為四句話"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返聞自性,得無上道。"過去遇見了古的觀音,傳授如幻的聞薰聞修金剛三昧。這三昧怎麼修法呢?就是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聞、思、修是修行都要走的路,但觀世音菩薩的聞思修,比我們的聞思修要深入的多啊!我們的聞思修是聞經典,去思維,思維弄清楚之後要行動,實踐,這個意思很淺。有很多人不信佛經語深,以為佛經語淺,以為就是這樣。從聞思修這個"聞"字,是指的聞性。所聞的聲音是聲塵。能聞的是耳根耳識,耳根耳識還有一個本性,能聞的這個性稱為聞性。先從聞性下手,安住於聞性,不斷地徹底。這叫聞思修。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不是一般的三昧,是楞嚴的大三昧,一切事究竟堅固。這和本經之中的"一切皆成佛"是同樣的。"一切皆成佛"是本經登峰造極的文句。一切皆成佛,還有什麼不了的,還有什麼可修的,還有什麼可斷的?一切都成了廢話了。正因為一切皆成佛,所以《楞嚴》才說"一切事究竟堅固"。有些經論上說:"一切事是虛妄的,是生滅法"。《楞嚴》不這麼說,一切事究竟堅固。這是說的本體,一切事相都不離開它的本體。從聞思修入楞嚴三昧,沒有出,沒有入啊!有出有入的是普通的三昧。《楞嚴經》一開始就講如何見道。你不見道怎麼修道呀!所以"見"很重要。一上來就是"七處征心",阿難求心不可得。最後阿難見道了,就要修道。在修道的時候,就請了在座的二十五個大聖,各人說自己的修持經過。說了之後,就讓文殊菩薩根據娑婆世界眾生的情況和時節因緣,讓他品評誰最好。文殊指出:是觀世音的耳根圓通法門。"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推薦閱讀:
※風水大師胡一鳴聆賞春山,風生水起主題講座
※閻河冰奇門遁甲講座
※黃念祖居士 無量壽經講座49/69(三輩往生第二十四品)
※黃念祖居士 無量壽經講座07/69(概要)
※風水講座A3
TAG: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