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美元首會晤聯想到的春秋戰國會盟規矩

時事:全球矚目的中美元首會晤4月7日上午舉行。會後,XXX和特朗普兩人親自舉行記者會表達了對這次會談的看法。

會盟制度萌芽於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得以迅速發展。細究起來,會盟二字其實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會,一個是盟,「諸侯之盟未必有會,而會未必有盟」,不過本文姑且就把會盟當一個意思吧。(不然太麻煩了)

東周時,諸侯之間的會盟最早見於史書的是在進入春秋之前,鄭國和齊國為了對付宋國和魯國,搞了一個「盧之盟」。《春秋》這部史書,記錄的就是從魯隱公元年開始,兩百多年間與魯國有關的那些事兒,而「盧之盟」實際發生的時間比魯隱公時期還要早,所以說是發生在進入春秋之前。魯隱公即位後,一尋思,哎呀「盧之盟」是沖著我來的,就你們會結盟,難道我不會?魯宋兩國也搞了個「宿之盟」對抗鄭齊。隱公三年,鄭國和齊國又在「石門之盟」中重申「盧之盟」的同盟關係,跟過家家似的沒完了。

接下來東周諸侯就玩脫了, 在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中,此類會盟多達 246 次,平均一年就會盟一次。起先會盟的參與者大家地位還算平等,頂多按照諸侯爵位稍有尊卑,直到霸主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平衡。

齊桓公稱霸的數十年間,史記上說他「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這些會盟大多輔之以軍事威懾。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與魯、宋、衛、鄭、許、曹等國會盟。因為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稱霸口號,在主持葵丘之會前,他要先徵得周王室的同意,以取得主持會盟的合法地位。周王室專程派遣宰孔參加,並「賜胙」於齊桓公,以示認同,桓公霸業到達頂峰。

葵丘之會約束與會諸侯:

大家不要使陰招壅塞別人家水源;不能缺德妨礙人家的糧食流通;繼承人不能隨便換;士大夫也不可以隨便殺;世襲官職不要隨便動;賢能人才你得好好尊重;大家不要打架,誰不聽話,盟主我就打誰;盟主我召集會盟,誰不來,我也打誰。

葵丘之會使「天子-霸主-諸侯」這樣的新秩序得以建立,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戰爭爆發的頻率。後來春秋其他霸主輪番登台,模式跟這也大同小異。

會盟禮儀

能當霸主,就能主持會盟,不但抬高了地位,還能制定有利於自己的盟約。有這等好事,諸侯誰不想搶,但一切好處是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上。有了實力,你還得了解一下會盟的禮儀,不然被當作蠻夷就不好了嘛。

首先,諸侯得先確認會盟時間地點,再通知天子,然後開始在這個地方築宮建壇。諸侯都到場了,就按同姓異姓或爵位的高低排定位次,然後用諸侯旗幟為標識。

象齊桓公這類自稱「尊王攘夷」的霸主,還會率諸侯覲見天子或天子派來的代表,到後來覲見天子這一套就自動省略了,諸侯會盟之前,就連提前知會天子這套表面功夫也能省就省了。

會盟禮儀中,殺牲、執牛耳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會盟的時候,人都到齊了,得宰殺牛、豕、犬、雞等動物做為犧牲,並割取牛耳,放在盤子里,由主盟者持執,「執牛耳」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接著呢,就是宣讀盟書,昭告神明。與會諸侯以牲血塗口,當著天地神明的面,表示不會背盟,此為歃血。諸侯都得發誓絕不背信棄義,而且大多還得發毒誓,如有違背就怎麼怎麼地。

會盟的時候大多會有盟書,口頭髮誓不作數啊,當然得記錄下來。盟書一式多份,其中一份會放在牲口上,放進土坎內掩埋,剩餘的副本,諸侯各拿一份回家,然後放在自家祖廟或盟府保存。口頭髮毒誓,還有書面記錄,雙保險了吧,問題是,男人靠得住,母豬都會上樹了,此時先按下不表。

在周王室仍有號召力的時候,會盟結束後,本來應該由天子宴請諸侯的。後來就由召集會盟的霸主做東了,此為饗燕。

現在的話就變成這樣的盛宴了

弭兵之會

起初會盟有嚴格的夷夏之防,夷狄之君是不能參加會盟的,你想抱霸主大腿都沒資格。比如做為蠻夷之邦的楚國,就被諸侯會盟排除在外。但是,隨著實力的增強,人家愣是憑著拳頭,打得周邊小國紛紛與之結盟。楚國自封為王以後,更想把手伸進中原攪一攪,也硬是擠進了幾次會盟,但還沒實力主盟。到楚莊王稱霸時,憑藉和晉國旗鼓相當的實力,晉、楚兩國開始為了爭誰能做東饗燕諸侯而大打出手。你說你們,為了請客吃飯打架,實在是太客氣了。

晉、楚兩國爭霸,自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起,至公元前 546年第二次「弭兵會」止,八十餘年間互毆了二十幾場。除了晉楚兩國民力凋敝之外,夾在中間的宋、鄭、陳等小國,更是遭了殃。

場面太不好看,經過宋國協調,晉楚有意弭兵,重修舊好。公元前579年,兩國在宋國的西門外結盟,約定:「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菑危,備救凶患。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在晉, 楚亦如之。」

但是春秋戰國不就是不斷會盟,再不斷背棄盟約的時代嗎?僅隔三年,楚國就打算向中原晉國的勢力範圍用兵。大夫子囊提醒楚王,咱之前和晉國訂立的盟約,可怎麼辦?司馬子反說了,「敵利則進, 何盟之有?」利字當頭,管你這個盟那個盟,一律涼拌。最終,首次弭兵之盟破裂,晉楚大戰於鄢陵。

晉楚兩國打了很久,相持不下,雙方誰也不能完全壓制住對方。晉國自身內部傾軋,西邊又有秦國虎視眈眈;楚國東邊面臨吳國的威脅,雙方再次萌生求和之意。於是,公元前546年,有了第二次弭兵之會。

但楚國人心眼特別多,「衷甲」與會,即在外袍下穿著甲衣,暗藏兵器。楚國太宰伯州犁原是晉國人,以信義禮儀為由,建議楚人脫去甲衣。楚國令尹子木卻說:「晉、楚無信久矣,事利而已。苟得志焉,焉用有信?」

這位重信義的伯州犁,後來死在楚靈王手裡,就是那位好細腰而宮中多餓死的楚靈王。伯州犁的孫子伯嚭逃到了吳國,還成了投靠越王勾踐、離間陷害伍子胥的著名反面人物,那是題外話了。

重回第二次弭兵之會現場,在歃血儀式中,晉楚就誰排在前邊又吵了起來,晉國最終還是讓楚國在前,實際上就承認了楚國的主盟地位。晉文公踐土之盟稱霸時,齊陳魯宋蔡鄭衛莒各諸侯臣服,周天子也參加這次會盟給足了晉國面子。哪知才八十多年後,晉國到底還是將主盟的地位拱手相讓。

第二次弭兵之會5年後,晉楚兩國再邀諸侯相會於虢,重申諸侯國間的新秩序。心眼多臉皮厚的楚國人再次出了幺蛾子,楚國令尹公子圍,就是後來弒君自立的楚靈王,「設服、離衛」,即身著君服,由兩衛士執戈開道,這種特殊的伴有武力威脅的出場方式,根本沒把與會諸侯放在眼裡。會盟過程中,魯國執政季武子率兵攻打莒國,莒人到會盟上向晉楚告狀。楚國「告於晉曰:『尋盟未退,而魯伐莒,瀆齊盟。請戮其使』」。好哇,魯國敢不聽話,就把使者殺了吧。晉卿趙文子為魯使求情,公子圍這才作罷。

八十多年前,晉文公稱霸,曾經規定各歸附國「三歲而聘,五歲而朝,有事而會, 不協而盟」。到了弭兵之會時,晉楚約定,「晉、楚之從交相見」,你的小弟就是我的小弟,我的小弟也是你的小弟。夾在中間的小弟們從前只要給一個大哥交保護費,現下要同時給兩個大哥交保護費。八年後,楚國利用這個約定,進一步耍求晉國的小弟參加由楚國單獨發起的會盟,由晉楚共霸變成楚國獨霸 。

共霸變成獨霸

交了保護費也不見得安全,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呢。楚國相繼滅掉陳國、蔡國,按《春秋》的說法,楚靈王,就是上文說到的那個霸道公子圍,還殺了蔡國太子用來做犧牲。

楚靈王這廝下場也不怎麼好,被自己兄弟楚平王篡了位,兄弟倆都是弒君者。順便插一句,楚平王就是那個父占子妻,與伍子胥有殺父之仇的楚王,最後被伍員鞭屍三百。

回到晉楚爭霸轉向楚國獨霸的話題,晉國的態度也是夠慫的,磨磨唧唧不出手,默認了即成事實。弭兵之會以後,楚國要求晉國嫁女和親,晉平公親送之,還特派上卿及上大夫送女入楚。第二次弭兵之會後,晉楚兩國維持了四十年的和平,但這短暫的和平是建立在晉國一味忍讓基礎上的。

交換質子

從公元前720年周鄭交質開始,諸侯間交換人質也成為會盟的部分內容。畢竟周天子的王子都可以和諸侯互換人質,別人就更算不上什麼了。

楚國的出爾反爾,這點上倒是對諸侯一視同仁,且有家學淵源的。自己講大話習慣了,也就會特別提防別人,要求別人訂立盟約的時候交一個人質出來,以防隨時翻臉。比如楚莊王侵宋,宋與楚講和訂立盟約,宋臣華元為質,「我無爾詐,爾無我虞」,我不騙你,你也休要蒙我。爾虞我詐這個成語就是從這段故事裡來的,典出《左傳》。這個華元呢,在楚國做人質期間很會來事兒,與楚國高層交好,因此後來的第一次晉楚弭兵之會就是他給兩國牽的線。

到了戰國時期,人質現象更為常見,並且為了保證會盟效果,人質多由國君之子或國君的兄弟來充任。《大秦帝國之崛起》的男主角秦昭襄王曾質於燕,楚頃襄王先後質於秦、齊,楚考烈王質於秦,秦始皇之父庄襄王質於趙。

戰國會盟

戰國時期的會盟,朝見天子、「執牛耳」「加盟書於牲上」等禮節逐漸消失,在禮儀上有所簡化。但是在會盟內容上,尺度就有了很大的突破。舉個栗子,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也就十來年的時間,秦國、韓國、燕國、中山國、宋國也相繼稱王。早前還只有楚國、吳越這樣的蠻夷之國僭越稱王,現在倒好,中原諸侯也一樣把天下共主周天子踩在了腳下。

天下共主

戰國時的會盟,往往是一對一進行,不象春秋的會盟要拖上一群小弟助威。訂立的盟約,也不再按照雙方共同遵守的原則,而是有主導權的一方,單方面要求另一方無條件遵守自己定下來的規矩。誰是主導方,那完全就看軍備武力和欺詐手段了。

著名的澠池之會,主導方是秦國,秦昭襄王讓趙惠文王鼓瑟,趙王不敢不從,但藺相如就用魚死網破的姿態,逼秦昭王擊缶,扳回一局。這裡邊除了有藺相如個人的智慧之外,趙國在胡服騎射後還算強大的軍事實力,使秦王不得不顧忌三分。

從春秋開始,會盟不僅僅限於諸侯之間,有時候諸侯與卿大夫、卿大夫與卿大夫之間也可以會盟。比如前文提到的楚靈王還是公子圍的時候,就在虢之會上耀武揚威。那戰國的時候,卿大夫也是常常代表自家的大王去他國結盟。比如長平之戰後,秦國兵圍邯鄲,平原君趙勝帶著門客團體,來到楚國,代表趙王與楚王相會,希望楚王出手相救。門客毛遂用三寸之舌,半恐嚇半勸說,使楚王同意歃血結盟、發兵救趙。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所謂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昔日對著晉國步步緊逼的楚國,差點被吳國所滅,楚平王被鞭屍;吳國還沒來得及好好品嘗勝利果實,便被逆襲的越國抄了老窩,春秋爭霸時代拉上了帷幕。這一時期的會盟,多是以自保或稱霸為目的,調和與他國關係、拉幫結派、或者干涉他國內政甚至懲罰不聽話的刺頭。

戰斧劈向刺頭、殺雞儆猴

戰國時,列國之間的戰爭不再是在共主政體下稱霸那麼簡單了,而是以統一為最終目標、你死我活的兼并戰爭。這一時期的會盟也主要是圍繞這個主題進行的。

越國報了滅國之仇、吞下吳國,熬到了戰國時,結果被楚懷王攻破。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七年後秦昭王邀請懷王會盟於武關,楚懷王如約而至。這不是楚懷王第一次與秦昭王會盟,秦昭王初立的時候,兩個人就會盟過,關係還挺好,但此一時彼一時。

秦昭王將楚懷王扣留下來,要求楚王割讓巫、黔中之郡,割了地才讓走。楚懷王本來有點動心,都快答應了,但秦昭王要求先割地,再盟誓。要知道秦昭王的爸爸秦惠文王就是個老騙子,讓張儀用600里地利誘楚懷王與齊國斷交,楚王還真上了當,結果不但徹底得罪齊國,秦國的地也沒拿到。這次秦昭王說先割地,後放人,沒準還是個騙局,楚懷王再也不肯上當,最後客死異鄉。

楚懷王死後74年,楚國滅亡。

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左丘明,《左傳》唐建兵,《「和合」思想與中國古代外交探微》

張海濤,《<春秋>諸侯會盟敘寫句式淺探》

郭玉娟,《楚國會盟禮探微》徐傑令,《春秋會盟禮考》王慶成,《春秋時代的一次「弭兵會」》李偉山,《論東周會盟爭霸的發展演變》

作者有話說:


推薦閱讀:

美國快要爆發債務危機,你們卻嚷嚷什麼美元加息……
金韻汐:4.27美元如日中天,黃金倫敦金空頭一觸即發
果然硬漢!普京記者會稱油價跌到40美元也沒事(圖)
最近美元開始走強,未來還會漲下去嗎?留學生現在是否該換點美元囤著?

TAG:美元 | 規矩 | 春秋戰國 | 聯想 | 國會 | 想到 | 中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