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傳》的故事為何經歷上千年的演化?
然而我們不知道的是,這個故事從唐朝起歷經上千年,才逐漸演化成現在的樣子。
在回顧這個傳說之前,我們先看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蛇在人類歷史文化中的意義。
一、蛇的歷史人類學內涵
在希伯來文化及後來的基督教文化中,蛇,是智慧和邪惡的雙重象徵。它是天國伊甸園的一個成員。是它告訴亞當和夏娃。那個樹上的果子吃了可以聰明。吃了果子以後,果然,兄妹倆能夠辨識善惡,也知道害羞了。以前經常將這個故事比喻為,蛇引誘人犯罪。但也可以理解為 人由此進化了。如果這樣的話就表明,蛇,是人類進化中的一個領路人。
在印度神話里,那伽(大蛇)是地獄帕塔拉的守護者。《說文解字》:巴,蟲也,或曰食象蛇,象形。這可不是一般的蛇,而是巨蟒!據《列子》中記載:「皰犧氏(伏羲)、女蝸氏、神龍(農)氏、夏後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這就是龍的形象啊!而我國壯族的龍母文化中也將蛇尊為祖先。
在各個文化系統中還有一個現象特別值得注意,這就是蛇的環形。
在17世紀占星術中手抄本中以與烏語波羅斯(咬自己尾巴的蛇)相似的環形的蛇象徵永恆。在古埃及環形蛇主要象徵宇宙四神的統一。印度以咬自己尾巴的蛇來譬喻生命輪迴。
有趣的是在中國文化中,蛇的蛻變、蟄伏卻有重要的社會意義、生命意義。蛻變:掙脫桎酷,成長。蟄伏:養精蓄銳。當然,在中國文化中蛇和龍是不同的,但民間總將蛇說成是小龍。
讓人感到好奇的是,在人類的夢境中,蛇也會經常出現。而且是在青春發育期男孩子 女孩子們的夢境中出現。而且在女孩子夢境中出現得更多一些。有一個女孩子這樣說:
我夢到一條深色的蛇,我把它捉住了,並且把它的頭用刀切下來了,又把它切成了一小塊,好像要吃掉它一樣,還說它和黃鱔一樣,都是這樣的東西,不知是什麼意思。
現在心理學家和哲學家通常認為,這些是人類的集體無意識的表現。是早期人類對蛇恐懼的遺存。而玄學家認為,蛇和龍都屬於靈界的靈性。靈界經常通過夢境對人的生長和行為有所影響。
二、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白蛇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蛇與龍不同。蛇代表冷血、貪婪、陰毒、邪惡、嗔怒、攻擊、嫵媚、引誘,也強烈地代表性愛與生殖。「白蛇傳」的第一個版本出現在唐朝的傳奇集《博異記》里。故事的梗概是這樣的: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隴西人李黃來到長安,住在親戚家裡。一天,李黃攜僕人來到東市,看見一駕小牛拉的車,車裡是一位穿白衣服的美女,她姿態優美、艷麗動人,而車後有幾個女僕跟著。李黃恰巧聽說她們主僕幾人買東西的錢不夠,就熱心相助。進而,白衣女子也請李黃到莊嚴寺左側自己的住宅中取錢。由於路程較遠,直到夜間才走到那白衣女子的住處。之後,李黃和白衣女子同居了叄天才出來。在門口等候李黃已久的僕人覺得他身上有一股特殊的腥臊氣味,令人作嘔。回到家裡,李黃便覺得身子發重,腦子眩暈,於是蓋上被子就睡了。時間不長,李黃就精神恍惚,話無倫次。家人詫異、奇怪,便揭開被子查看,卻發現被窩裡只有一汪水,整個人只剩下頭還在。家人急忙叫來僕人詳細詢問,之後便趕忙尋找那白衣女子的住宅,卻發現已經變成了一個空園子,荒寂無人,庭院里只有一棵高大的皂莢樹。而住在附近的人告訴他們,這是一座廢棄的院子,根本就無人居住,而且,常常可以看見一條巨大的白蛇出沒於大皂莢樹下。
還是在這個集子裡,還有另一個有關白蛇的故事:唐 元和年間(805-820年),擔任金吾參軍的李琯,從長安城永寧里的住處出去遊玩,在城南的安化門外,遇見一輛車子。車子全部用銀子裝飾,特別鮮艷華麗,車旁跟著兩個女僕。李琯是富貴人家的子弟,不知檢點約束自己,就跟著那個車子走。天黑時,車子進了奉誠園,一女僕出門招手請李琯進去坐。在一座大宅里,李琯看見一個女子,穿著白凈衣服,年齡有十六七歲,姿容艷麗像神仙一樣。李琯內心的喜悅難以言表... 等到他出門回家時,就覺得頭疼得無法忍受,不大工夫,腦袋竟然裂開而死。家人急忙命令僕人到去過的地方再察看一下,卻只看見,在一棵枯死的槐樹里,有大蛇盤屈的跡象,但是沒有找到大蛇,只有幾條白色的小蛇而已。
現代學者分析,隋唐時期社會風氣日下,富家子弟驕奢淫逸。引起百姓不滿、士者鄙夷,就出現了這樣的傳聞。在傳統社會看來,這些故事是靈界通過施法術警告人們 必須收斂否則必遭報應。
這些故事在坊間流傳了八百多年。到了明代末期,著名文學家戲曲家馮夢龍編了《警世通言》,其中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白蛇故事發生了質的變化。小說寫的是南宋紹興年間,南廊閣子庫官員李仁內弟許宣做一藥鋪的主管,一日祭祖回來,在雨中渡船上遇到一自稱為白叄班白殿直之妹及張氏遺孀的婦人,經過了借傘與還傘的交往後,此女要與許宣結為夫婦,又叫丫鬟小青贈銀十兩,殊不知此銀為官府庫銀——是小青施法術攝來的! 不久便東窗事發,許宣被發配蘇州。在蘇州又與白娘子相遇,成婚。哪成想,這白娘子又因盜物 累及許宣,再次發配至鎮江。在鎮江許 白再次相遇,複合。許宣也對白娘子的身份深表懷疑,不過,他還是喜歡與她在一起!最後 金山寺的法海和尚識破了白娘子的塬型就是蛇!便將問香的許宣留在寺內,白娘子前往索夫,不成。法海向許宣明示 白娘子實乃蛇妖!許宣聽罷驚恐萬分,要法海收他做徒弟。許宣在金山寺苦苦修鍊,成功後帶著法海的法器——鉢 返回家中,親手扣住了白娘子,在隨後趕到的僧人主持下將白收入鉢中,帶回寺內。隨後法海又將青青收入鉢"中,隨即修建高塔將這兩隻生靈——白蛇和青魚鎮壓塔下。
法海禪師題詩八句以勸後人:
奉勸世人休愛色!愛色之人被色迷。
心正自然邪不擾,身端怎有惡來欺?
但看許宣因愛色,帶累官司惹是非。
不是老憎來救護,白蛇吞了不留些。
許宣此時也請願出家,禮拜法海為師,就雷峰塔披剃為僧,修行數年。臨去世時,作詩四句,留以警世曰:
祖師度我出紅塵,鐵樹開花始見春;
化化輪迴重化化,生生轉變再生生。
欲知有色還無色,須識無形卻有形;
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
…
雷峰塔於1924年9月25日轟然倒塌,民間傳說的青白二妖未見,卻使得塔磚中秘藏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面世!
1934年,我黨領導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史稱「左聯」)著名作家田漢在清代戲曲作家方成培的戲曲劇本《雷峰塔》的基礎上為京劇重新寫了劇本——《金缽記》,主要角色名叫「許仙」,白蛇化身: 白素貞,青青為青蛇的化身。共有25場。
1953年後,劇情有所刪減 定為——
錢塘許仙,路過西湖遇雨,與白蛇、青蛇幻化之白素貞、小青同舟;白素貞、許仙互生愛慕,許仙將雨傘借白素貞,訂期往訪,二人成婚。金山寺僧法海暗地告訴許仙白素貞是蛇妖所變,並告訴許仙於端陽節日勸白素貞飲雄黃酒。白素貞飲雄黃酒後現塬形,許仙驚死。白素貞乃潛入昆崙山,盜取靈芝仙草,與鶴、鹿二童格鬥。幸南極仙翁見憐,贈以靈芝,救活許仙。許仙上金山進香,多日不還。白素貞偕小青到金山寺,懇請法海放回許仙,法海不允。白素貞乃聚集水族,水漫金山,法海也召來天兵天將。白素貞因有孕,體力不支,敗煺下來,敗至斷橋,腹痛難行。許仙趕來,小青恨許負心,拔劍欲斬。白素貞因夫妻情深,極力為許仙解脫,許仙一再謝罪,叄人和好如初,同投許仙的姐丈家安身。白素貞生一子,法海於嬰兒彌月之期,將白素貞攝入金缽,壓入雷峰塔下…
2006年由台灣導演吳家駘執導,大陸馮媛、蔣媛編劇的《白蛇傳》在CCTV熱播。
三、白蛇故事折射出人蛇觀的滄桑巨變
綜上述可以看到,白蛇傳說經歷了兩個時期: 妖孽期和與仙人期,以及叄個階段: 受虐,享樂,奮鬥。在前一個時期包含了受虐和享樂。 這時期白蛇都是害人精,人類都是意志力極端薄弱的受害者。所描述的故事也在告訴人們,性慾與獸性是差不多的,是同類。也正是性慾害了人自己!但馮夢龍的故事又增加了人獸交往危害社會的內容,即盜取庫銀 物件。而去除了白蛇對許宣的生理危害,並將許宣與白蛇的交媾提升到了人類家庭的水平。至此白蛇故事進入了「道德兩難」的新境地,就是所謂「小我與大我」的道德矛盾。而此時的法海扮演的是主持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力量,讓許宣認清「人妖不可共處」的道理,做出了斬斷「小我」,擁抱「大我」的決定。而這也符合自古以來的「道德律令至高至上」的社會價值觀。德國啟蒙思想家康德將此類道德觀界定為「自由意志」,它隸屬實踐理性範疇。李澤厚先生將自由意志的特質這樣表達:
第一 個體自覺的態度、行動和作為。(意志)
第二 拋棄現實因果利害的選擇與理想追求。(自由)
然而,隨著清朝的衰落 傳統價值觀來到了一個劇烈轉型的時期。傳統社會的叄綱五常受到了極大的挑戰。以婦女解放為代表的,衝破封建枷鎖運動在中國大地上蔓延。「天足運動」、「天乳運動」、自由戀愛劇烈衝擊著「纏足」「束胸」和「說媒」等傳統風俗。同時,受西方童話的影響,妖孽也轉身變成仙人出現在市民文學中。與此同時,暴力革命已經從叛逆異類轉型為」燒荒的野火」。這一切都在唿喚新的「白蛇故事」的出現。於是 1924年田漢的《金缽記》問世!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小康」,看到了傳統風俗的壓迫,甚至聯繫到了「小資」… 更重要的是,人們看到了武裝鬥爭的希望!
有外國朋友問:《白蛇傳》多少年後,情節還會繼續有變化嗎? 我們的專家回答說,會的!
也許這就是中國文化了——與時俱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