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潮汕工夫茶茶具

潮汕工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可見潮閩之地茶文化之悠久濃厚。

飲工夫茶一般以3人為宜,茶煮好後拿起茶壺在擺成品字形的3個瓷杯上面作圓周運動(當地俗稱為「關公巡城」)依次斟滿每一個小杯,此時就可以捧起香氣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嘗。飲茶時不能一杯斟滿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來回輪流順序斟。因此工夫茶除了泡製要功夫外,飲茶也需要費功夫。

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閩南人、潮汕人,也仍然保存著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1茶壺

潮汕方言又稱其為「沖罐」,南有潮州朱泥壺,北有宜興紫砂壺。朱泥壺選用型制多以水平壺為主,所謂水平壺,就是指壺體浸在水中時能保持平衡狀態的小巧茶壺;工夫茶中也用江蘇宜興出的紫砂壺,一般選用型制小巧的。沖罐多用於沖泡鐵觀音,鐵觀音呈顆粒狀,適合放於沖罐之中,紫砂沖罐長期使用,會吸取茶葉味道,所以最好是一個沖罐只用於一種茶。

同樣屬於烏龍茶的鳳凰單叢和武夷大紅袍,則多用「蓋甌」(蓋碗)沖泡。鳳凰單叢和武夷大紅袍茶葉呈長條索狀,放在壺口小的紫砂壺容易折斷壓碎,造成茶湯苦澀,而用瓷製作的蓋甌口闊,更容易放索狀的茶葉,且不易吸收氣味,所以,蓋甌更適合單叢和大紅袍。

沖罐和蓋甌都是工夫茶常用的茶器,而蓋甌更考驗一個人沖茶的「工夫」。

2茶杯

茶杯的選擇有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質薄如紙以使其能起香;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是其中良品,俗稱為「白果杯」。

3茶洗

茶洗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工夫茶則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於浸洗茶杯,副洗一個用於浸洗沖罐,另一個則用於放置洗杯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4茶盤

茶盤是用來放置茶杯的,款式多樣不一。其中以圓形的陶盤和瓷盤居多,選擇茶盤要注意二點:一是茶盤盤面要寬,可以放多幾個杯,不過,在過去一般人家都是用直徑為20公分左右的小茶盤,剛好放三個杯子和一個茶壺;二是茶盤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但也要注意排水,避免積水。

5茶墊

茶墊比茶盤要小,是用來放置沖罐的,也有各種式樣,但挑選時應注意一點:「夏淺冬深」。冬深是因為便於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卻。

傳統的茶墊里還要墊上一層「墊氈」,「墊氈」是用絲瓜絡按茶墊的形狀大小剪成的,因為相對布絲瓜絡為了不會生異味,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茶壺,工夫茶在灑茶後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裡積水。即使是一點點的水,也會使茶味變苦,這其中的原因是單寧酸溶解了。

6水瓶與水缽

這兩者的作用一樣,都是用以貯水烹茶的。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另外也有一種是束頸有嘴,飾以螭(潮州同「錢」)龍,名為螭龍樽的亦為上等。水缽,用來貯水以備烹茶,大小均相等於一個普通花盆,款式多樣。

7龍缸

大龍缸類似庭中栽種蓮花之蓮缸,或較小些。用以貯存大量的泉水,密蓋,下托以木幾,放在書齋一角,古色古香。龍缸多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難見到。康熙乾隆年間的產品,也極為珍貴。用近代製品,只要色彩大小調和,也就很好了。

8紅泥小火爐

紅泥小火爐,也叫風爐,潮汕各地均有製作,款式大同小異,多為圓柱型,頂部口比底部大,高度在二十公分左右,為了使火勢均勻和節省燃料,一般設計放置炭的爐心深而小,小爐有蓋和門,不用時把它的門一關,阻止空氣流通,便能節約燃料。

9砂銚

「砂銚」,潮安楓溪做的最好,俗稱「茶鍋」。用砂泥製成,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發出一陣陣的聲響。這時的水沖茶剛剛合適。也有不少人為了方便用鋼鍋、鋁鍋來煮水沖茶的。只是用金屬器皿來煮水沖茶感覺要差一些,少了傳統工夫茶的韻味了。

10羽扇與鋼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時既須用勁,但不能煽過爐門左右。這是保持一定火候的訣竅,也是表示對客人的尊敬。特製的羽扇不但有利於「工夫」的施展,而且羽扇大不過掌,多用潔白鵝翎編成,配上精美的竹柄絲穗,襯托著各種顏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濃茶,自然別有風趣。鋼筷不僅用於鉗炭、挑火,而且可以讓使用者雙手保持清潔。

除了以上器具例如裝茶葉的錫罐、專門以凈滌茶具的茶巾等等,潮汕工夫茶之所以工夫從其器具也可見一斑了。


推薦閱讀:

偷得浮生半日閑,悠悠歲月一壺茶
茶倉丨給茶葉安個家
「蓮韻」 茶席間縈繞的絲縷清香
柴燒押窯我們應該賭柴燒杯還是柴燒壺?
以前聽說喝茶的茶杯分為喝香,喝湯還有幾個分類?具體是怎麼樣的?

TAG:工夫茶 | 茶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