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念珠記

「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卧。恆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如是漸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捨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樂行。若復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結業。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根。獲無上果。信還啟王。王大歡喜。遙向世尊。頭面禮佛雲。大善我當奉行。即敕吏民。營辦木槵子。以為千具。六親國戚。皆與一具。王常誦念。雖親軍旅。亦不廢置。」

——《木槵子經》(大一七·七二六上)

《木槵子經》中這段關於佛珠起源的講述一直為後世人奉為通說。根據經文,波流離王在聽到佛陀的開示之後,便開始用木槵子來製造珠串,持念「三寶」之名,用以消除煩惱障和報障。是為佛珠緣起。

我戴佛珠的動機不「純」,一半都是為了時髦、好看,數圈纏繞於腕上,搭配休閑服裝,自我感覺很特別;然,我終究沒有選擇明艷昂貴的金石,而是聰明踏實地選擇了木,——在我看來,越是樸素的越是具有佛性。

佛珠到手,我開始忙起來:上網查資料,向熱心的掌柜討教這款木珠的林林總總,坐在電腦面前用一整晚的時間去尋求這串金星小葉紫檀的驗真之法,或是根據一些外行家的方法,時不時地拿在雙掌間搓搓,以期早日出現眾口描繪的亮麗包漿……當然,外行家三天前還是行家,只是隨著我的「考證」逐漸往「外」發展的。

當然無論如何,得到這串佛珠,猶如與佛結緣,我的內心是欣喜的。直到我發現其中一顆的鑽孔處有一些瑕疵,顯然是打孔技術的失誤,另一孔的邊緣出現了不易察覺的木質剝落。我於是有點遺憾,——不完美了,還有點怨怪賣家急於成交而沒有對這件器物對我充分負責。

但終究我還是喜歡它的,戴著它上網、看書……一邊翻書還一邊再搓搓它,雙掌便留下了一股若有若無的幽香。要不是置身的環境太過現代感了,我真的有點被內心悠然而生的寧靜古意所感動。

「若復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誦佛名及陀羅尼。但能手持隨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說。若善若惡。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諸佛誦咒無異。獲福無量。……」

掩卷沉思,若有悟……

實則,佛家講求萬物皆平等,所有我們眼見的都只是外物,佛珠亦不例外,修行的真諦是什麼,我們卻很少去探究。佛珠也罷,飾物也罷,完美也罷,殘缺也罷,甚至木質的真假都不是首當緊要的。一個愛好,一份心境,不要被物所系所礙,更不要被手上的佛珠是什麼質料,多少顆數,如何掐捻,要拿在左手還是右手,舉持還是垂握所困擾,但求方便自在。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珠也是相之一, 我不應該患得患失,過份地去計較它。

推薦閱讀:

二十、手足癬二十一、花斑癬二十二、念珠菌病
再逢「十萬懷業念珠」——18年4月14日起,半年內念完1萬遍《大自在祈禱文》
鳳眼菩提上酥油再盤有影響嗎?
信佛的人帶動物骨頭做的佛珠是為什麼?

TAG:念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