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內經第三論:《內經》中「氣」的基本性質

導讀

精讀《黃帝內經》,從「藏象學說」開始,理論不止是理論,指導臨床更是意義重大。

王洪圖教授

《內經》中有關氣的名稱及種類頗多,並以之說明天、地、人以及萬事萬物。

綜合《內經》論述,可歸納出「氣」的基本性質如下:

(一)無時不有

《內經》所載,氣在時間方面的表現是連貫而不間斷的,以五運六氣學說而論,即以六十年為一周期,大到三百六十年,三萬六千年,以至無限大的時間小到六十年內每一年各有不同的主氣、客氣,上半年由司天之氣所主,下半年由在泉之氣所主每年之氣又可分為六步,即初之氣、二之氣、三之氣(司天)、四之氣、五之氣、終之氣(在泉);又每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個節氣,即一年中含有二十四個節氣。

一年中以四季(五季)分時,即春氣、夏氣、長夏氣、秋氣、冬氣;毎年十二個月,各個月份之氣又不相同,如前引《素問·診要經終論》:

「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等;

日分十干,其氣各異,如《素問·臟氣法時論》以甲乙日應春之氣,丙丁日應夏之氣,戊己日應長夏之氣,庚辛日應秋之氣;壬癸日應冬之氣;

同理,一日之中亦與四時之氣相通,

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人為秋,夜半為冬」等;

晝夜分為十二時辰:

寅卯時為春生木之氣,

巳午時為夏長火之氣,

申酉時為秋收金之氣,

亥子時為冬藏水之氣,

辰戌丑未四時為長夏濕土之氣等;

一日分為百刻,衛氣、營氣因時刻而行,於《靈樞·營氣》、《靈樞·五十營》、《靈樞·衛氣行》諸篇均有明確記載;

營衛之氣因時而行的依據,正是各時刻之氣不同,當其時而有其氣,後世亦從而發展為子午流注針法等因時治療技術。

(二)無處不在

氣充斥於宇宙萬物之中,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處不在。

《內經》以天氣、地氣概括了宇宙之氣;

地球為大氣所包舉,《素問·五運行大論》所謂「地在人之下,大氣舉之也」;

天體運行充滿著氣,《素問·五運行大論》引《太始天元冊》文,詳論五天之氣的部位云:「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索天之氣經於亢氐昴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

日月五星謂之「七曜」,亦各有其氣在;

風寒暑濕燥火為天之常氣,其道亂則為邪氣。

雨露從天而降,實為地氣所出,浮雲在於天際,乃是地氣上升所致,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

東西南北,地勢高下,其氣各不相同,東南方地勢低而陽氣偏盛,西北方地勢高其陰氣偏盛,《素問·五常政大論》謂:「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地之小大異也,小者小異,大者大異」;

風雨雷電、山川湖海、草木魚蟲、飛禽走獸以至於人類,一切客觀存在的事物,莫不有氣存在其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

即使一塊碎石、一段枯草,亦有其特定之氣,故《素問·腹中論》云:「芳草之氣美,石葯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

天氣下降,地氣上承,天地氣交而化生萬物,人在氣交之中而生存。

《靈樞·本神》云:「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

天德,系指暑寒六氣、雨露日月,以及人類須臾不可或缺的清氣(吸入之氣)等;

地氣系指水火陰陽,飲食營養等,故《素問·寶命全形論》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內經》對人體生命雖有不同的概括方法,但確可用一個「氣」字加以總括。《素問·調經論》云:「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

而血亦可稱之為氣,如《靈樞·決氣》所謂:「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

人身無處不存在著氣,如前所述,頭身四肢胸腹之氣、筋骨脈肌皮之氣、五臟六腑之氣、經脈之氣、宗氣、營氣、衛氣、陰氣、陽氣、呼吸之氣,外至指(趾)甲毛髮,內至骨髓,無處不充斥著氣。

不單生活若的人體中各部皆有氣,死後之屍體亦未嘗無氣,只是由於醫學是為生活著的人體服務的科學,人死已為「異物」,不屬其研究的重點,故《內經》無專論而已。

(三)運動不息

氣雖有聚有散,但總以有規律地運動不息、流行不止為基本特性。

就自然界天地之氣而言,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日,氣行無一刻少停,《素聞·天元紀大論》云:「五氣運行,各終期日······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氣,歷一年之三百六十五日,每日之氣各異而循環往複,日月五星周旋不止,布散天地之氣,才能有四時陰陽的變化,產生出無窮的有情有識之高等生物,亦產生出無窮的無情無識之低等生物。

天地之氣運行,規律性最為明顯而不變更,正如《素聞·六節藏象論》所說:「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五日謂之候,三候調之氣,六氣調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

「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這裡明確指出天地之氣運行的規律性,同時也指出某些「非常」。

其實,氣之失常,本身亦存有其特殊的規律,五運六氣學說正是在討論正常規律的基礎上探討其失常的規律。人們只有既掌握其正常規律,又掌握其失常時的規律,才能很好地適應與利用它。

人身之氣的運行及其規律,也是十分明顯的。例如五臟各有其氣,各臟之氣既有其獨特的運行規律,又相互之間協調一致,構成五臟氣機運行的統一規律。

如《索問·刺禁論》云:「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即是重點論述五臟之氣的各自特點及其相互關係的。

又如宗氣,其聚散與運行規律是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血氣之行,如《靈樞·癰疽》所論:「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於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地合同,不得休止」;營氣、衛氣運行之規律,晝行於陽,夜行於陰,日夜五十度,

《內經》論述精詳;水谷精微之氣,在體內的化生及輸布過程,《素問·經脈別論》亦有詳論。總之,《內經》所載氣之種類雖多,但無一不是按著其各自特有的規律不停地運動著。

(四)無形有徵

氣與形相對而言,氣本無形,但氣聚則形成,氣散則形壞,故氣為陽,形為陰;氣之陰陽多少,決定著形的性質。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即言氣聚成形,依氣之陰陽多少不同的變化,而正定諸形體之名稱。《素聞·五常政大論力云:「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此之「氣散」為流散於物中之意,非散失之意,正如王冰所註:「始,謂發動。

散,謂流散於物中,布,謂布化於結成之形。終,謂終極於收藏之用也。故始動而生化,流散而有形,布化而成結,終極而萬象變也。」

氣雖無形而難見,但卻有象可征,上文之生化、有形、蕃育、象變,即是氣始、氣散、氣布、氣終之徵;生、長、化、收、藏之象可見,亦即春、夏、長夏、秋、冬各季氣之徵可察者;寒、暑、燥、濕、風、火六氣,或其淫勝之為邪,人們亦可以體察人體呼吸之氣,可以從其疾徐、粗緩等徵象觀之,即如《靈樞·天年》所謂:「呼吸疾徐,氣以度行」是其常。

《靈樞·海論》云:「氣海有餘,氣滿胸中,悗息面赤。

氣海不足,則少氣不足以言。是其變五臟之氣可從多方面表現出來,面色是其中之一。

《素問·脈要精微論》云:「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脈象可以測知臟腑乃至周身之氣的各種改變,

如《素問·平人氣象論》云:「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

《素問·脈要精微論》云:「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等。

總之,諸氣之存在,無論其正常、失常皆有徵象可察,這些徵象正是諸氣的性質、作用及其變化的反映,人們觀察的方法與途徑,則往往需從有形之體以知無形之氣。

(此文摘自《內經臨證發揮》,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預告

每周讀懂一篇「內經」,

為中醫理論打下紮實的基礎。

下周推送:內經第三論:「十六部」解

相關文章:

內經第一論:"藏氣"的概念

一個向郝萬山教授系統學習傷寒論的機會,限額50名!

推薦閱讀:

李自成難成大器根源:難改山大王強盜本性
諸法的本性是通達無礙的
遵從本性
這些人命帶文昌星 讀書人本性,或青雲直上,或燈下看書
如果評價綠野仙蹤里那隻獅子?

TAG:本性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