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秦始皇不叫嬴政,叫趙政!談談姓與氏的區別

唐露 12-01 18:09

文/唐露

新浪微博:

三國後宮新玩法,美女任你選 廣告

先秦時期,「姓」與「氏」並不是一個意思,是先有的姓,後有的氏。「姓」指人所生也,表示家族的血統。上古時期是母系社會,你看「上古八大姓」中,均有女字旁或女字底,例如「姬、姚、姜、嬴」等姓。「姓」的意義重大,同姓則同血緣,為同一個祖先,同姓者不婚。

可是隨著子孫不斷繁衍,同姓者的人數愈來愈多,於是許多家族或部落便遷居他地去過活,為了能夠區分各個部落,他們開始以地或山、河等字為稱,以示區別,漸漸就發展成了氏,也就是說,氏其實是姓的一個分支。趙國與秦國都是嬴姓趙氏,因為他們是同一個祖先——「造父」。太史公寫:「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樂之忘歸。徐偃王反,穆王日馳干造父造父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而為趙氏」(《史記·趙世家》)。

又有:「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脩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史記·秦本紀》)。由此可知,秦國與趙國是一祖同宗。

鄭樵的《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中記載:「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這已講得再明白不過,三代以前,男子稱氏不稱姓,而嬴是始皇的姓,趙才是他的氏,因此,我們對始皇正確的稱呼應為趙政,而非嬴政。

古來著作,多也是稱始皇為趙政,最為著名的便是司馬遷的《史記》,此書從頭至尾也沒有稱始皇為嬴政,倒是在《史記·楚世家》的篇章里,太史公稱始皇為趙政,書中道:「十六年,秦莊襄王卒,秦王趙政立。」唐代司馬貞的《史記索隱》里道:「(始皇)生於趙,故名趙政。」宋朝的《太平御覽》里有:「趙政不增其德而累其高,故滅。」還有宋朝羅泌的《路史》種言:「二十有九世,而趙政替周,號始皇帝。」因年代久遠,現今大家對「姓氏制度」已模糊不已,只知始皇姓嬴,名政,便用嬴政來稱呼他,殊不知這其實是錯誤的稱謂。

上面提到,三代以前,男子稱氏。眾所周知的屈原,他可不姓屈,他姓羋,屈只是他的氏;再比如講呂不韋,他也不姓呂,他姓姜,呂只是他的氏;還有商鞅,他自然也不姓商,商鞅最早叫衛鞅,衛是以國為氏,因他是衛國公子,又叫公孫鞅,後來他為秦國立下大功,秦國將「商」這個地方分封給了他,於是他改叫商鞅。可是衛、公孫、商,這些都是他的氏,那麼商鞅究竟姓什麼呢?《史記·商君列傳》里寫:「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沒錯,商鞅姓姬。可我們不能叫他姬鞅,就像我們不能叫始皇為嬴政一樣。

據說這是庄姜

那麼,「氏」又是如何得來的呢?《風俗通義·氏族篇》里講:「蓋姓有九,或氏於號。或氏於謚,或氏於爵,或氏於國,或氏於官,或氏於字,或氏於居,或氏於事,或氏於職。」一個人的氏是可變的,可用謚號、爵位、國家、官職、封地等為氏。但氏並非人人都能有的,只有貴族才有氏,尋常百姓有名無氏。「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現假如我是先秦時期的貴族公子,姓姬,名露,若我身在衛國,我可以叫衛露;我家住西門,我可以叫西門露;我是當官的,我可以叫司馬露等。別人可以稱呼為衛露、西門露、司馬露,可唯獨不能稱呼我為姬露。

一個人的氏可隨著自己身處的環境、官職、地方等變化而改變,而我姓姬,則永遠姓姬,是不可變的。「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氏可變,而姓不能變,因為姓代表著自身的血統。簡單來說,「姓」是親爹,是有血緣關係的,「氏」是乾爹。我可以有很多個乾爹,但就只能有一個親爹嘛!

客串了一把王孫公子,回到我女性的身份中來。先秦時期的女性。在未出嫁之前,用「伯(孟)、仲、叔、季」這類排行相稱,再加上「姓」來表示血統,比如我姓姬,排行最末,則可稱我為季姬。「伯姬者,魯宣公之女,成公之妹也。」伯姬為《列女傳》一書中記載的人物,我們可由其名判斷伯姬,姓姬,是魯宣公的長女。其實不止女性如此,男性也時常以排行相稱,比如孔子,他排行老二,是以他的字為仲尼,他的哥哥是長子,叫孟皮;比如孫堅的長子孫策,字伯符,次子孫權,字仲謀;比如唐寅,排行老大,字伯虎。題外話一句,給小孩起名就可以用伯、仲這些字眼,既有文化,又顯穩重。

而女性出嫁之後,則在其姓前,冠以丈夫之氏或以丈夫之國名,比如我叫季姬,嫁給了秦國國君,我可以叫秦季姬。《春秋》里記載的杞國夫人「杞伯姬」,姓姬,家中排行老大,嫁到了杞國,故而叫「杞伯姬」。還有一些小國有自己國家的禮制,比如著名的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的褒姒,因褒國禮制「婦人稱國及姓」,褒姒是褒國人,姓姒,因此稱她為褒姒。比如:鄭姬、齊姜、陳媯等都是自己的姓前加以自己國家之名。還有用丈夫謚號加己姓的,如庄姜。

秦漢以後的姓,大多是從前的氏,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稱自己的姓,其實都是氏。而姓在歷史的長河中漸漸消失,甚至已有許多人不了解姓氏之間的緣由了。至於姓為何會消失?皆因當時「禮崩樂壞」,戰爭不斷,姓氏制度變得混亂,並且姓成了最沒有用的關係,秦國打趙國,不會因為是同宗同姓同氏,就不打你。此時的血緣關係已經絲毫不起作用,反而氏表示的「地緣」更具作用,是以氏取代了姓。

而名也取代了字跟號。眾所周知古人都有字與號。《儀禮·士冠禮》中道:「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在古時,直呼其名是不禮貌的行為,只有長輩才能叫其名,平輩一般稱呼字,晚輩則尊稱號或先生。當然不止男子有字,女子長到15歲,也可有字。《禮記·曲禮上》記載:「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許嫁,笄而字。」

記得《紅樓夢》中,寶玉初見黛玉,便問黛玉可有表字,黛玉說沒有,就是因為彼時她未到15歲,因此無字。寶玉便給她起了一個「顰顰」。後來探春黛玉等一同起了詩社,大家都起了號,黛玉便有了別號「瀟湘妃子」。值得一提的是,古人的「名」與「字」大多為長輩所起,自己並無權利做主,可號卻是全憑自己喜好,起多少個也沒關係。比如蘇軾,號東坡居士,我們愛稱他為蘇東坡。又有鄭燮,號板橋,我們愛叫他鄭板橋。又比如孫中山,名文,號逸仙,看過徐克導演的《黃飛鴻》便知,電影中都稱其為孫文或孫逸仙的。

如今姓、字、號幾乎都消失了,只留下了一個名,並且任何人都能夠叫你的名字,你也能夠直呼父母其名。

推薦閱讀:

魏碑與唐楷之區別 2
男生喜歡女生和女生喜歡男生區別竟這麼大!
聲聞僧與菩薩僧的區別
石英錶和機械錶的區別?
肩周炎和肩袖損傷有什麼區別?

TAG:秦始皇 | 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