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防治原則的五行闡釋
06-07
五行用於闡釋疾病的防治,主要體現於以下兩個方面。1. 控制疾病的傳變根據五行學說的生克乘侮理論,五臟中的某一臟有病,可通過母子相及和乘侮等傳變形式影響到其它四臟。要控制五臟病證的傳變和發展,可根據五臟病證的母子相及和乘侮等傳變規律,及早做好阻止病證傳變的措施,預防五臟病證的傳變。如《難經·七十七難》說:「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金匱要略》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根據五行的乘侮傳變規律,肝臟患亢盛有餘之病,可乘脾侮肺,而控制該病證的傳變和發展,則要補脾養肺。脾氣強壯,肺精氣得充,則阻止了肝病的傳變。五行乘侮發生的規律是:盛則傳,虛則受。五臟病證的乘侮傳變也遵循這一規律。五臟中某一臟亢盛有餘,則乘其所勝之臟而侮其所不勝之臟,即所謂「傳」;五臟中的某一臟虛弱不足,則要接受來自其所不勝之臟和其所勝之髒的傳變,即所謂「受」。被乘侮的臟,若其精氣充足,則可拒絕接受來自其所勝和所不勝等各方面的傳變。這裡需要指出,控制五臟病證傳變的最佳措施,是控制住和處理好原發病之髒的病勢,此乃根本之圖;然後再根據五行的母子相及和乘侮傳變規律,預測其可能累及的臟,並同時給以或補或瀉的處理,以阻斷病證的傳變和發展。如上述的肝氣鬱結和亢逆太過,則可能乘脾犯胃,也可能化火刑肺,故在治療時應以疏肝、平肝為主,適當佐以健脾或滋肺的藥物。這樣既治療了其原發病之臟,又阻斷了該髒的乘脾或侮肺的傳變,無疑是正確處理疾病的方法,也是最佳的控制疾病傳變的措施。如果將上述《難經》和《金匱要略》的兩段經文片面理解為「不治肝只治脾」或「不治肝先治脾」,不但與臨床實際操作不符,犯了舍本求末的錯誤,而且有悖解經文之嫌。疾病的傳變錯綜複雜,每一具體疾病的傳變各有其特點。因而應根據病證發展變化的具體情況來推斷其傳變規律,不可將五行的生克乘侮當作刻板的模式,機械地套用。2. 確定治療原則和方法疾病的治療原則和方法,一般根據其病理傳變的規律來確定。根據五行學說,疾病的傳變規律是母子相及和乘侮,故其治療原則有補母瀉子和抑強扶弱等。① 根據相生規律確定的治療原則和方法根據五行相生理論,疾病的傳變規律是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因而其治療原則是「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又稱補母和瀉子。補母,用於治療母子兩髒的虛證。不管是母病及子的母子兩臟皆虛,子病及母的子母兩臟皆虛,還是單純的子臟虧虛,皆可用補母之法治之。如脾氣虛弱,土不生金的脾肺母子兩虛,或單純的肺氣虛,或肺氣虛久,影響脾氣之健運的肺脾子母兩臟皆虛,皆可用健脾益氣的「補母」法治之。因母能生子,脾為肺之母,故補脾則能生肺,不但治母臟脾虛,還能治子臟肺虛。但應指出,「虛則補其母」,並非說子臟虛弱者只補其母臟即可,而是說子臟虛弱者應在補養子髒的基礎上兼補養其母臟。瀉子,用於治療子母兩髒的實證。不管是子病及母的子母兩臟皆實,母病及子的母子兩臟皆實,還是單純的母臟亢盛,皆可以瀉子之法治之。如心火亢盛,子病及母導致的心肝兩臟皆火旺,或單純的肝火亢炎,或肝火上炎,母病及子,引動心火也上炎的肝心兩臟皆火盛,皆可以清瀉心火的「瀉子」法治之。因母能生子,心為肝之子,故清瀉心火可抑制肝的功能偏亢,使肝火隨心火從小便而解。需要說明的是,「實則瀉其子」,並非要我們見到母臟亢盛時只瀉其子臟而置母臟於不顧,而是要我們在清瀉母臟盛實的基礎上兼以清瀉其子臟,以使病邪速除。根據五行相生理論確定的具體的治療方法,從上述的五臟母子相及的傳變規律來看,確有很多種,在此不一一列舉,只將臨床上常用的幾種介紹如下:滋水涵木法:是滋腎陰以養肝陰,以制約肝陽上亢的一種治療方法。適用於腎陰不足,水不涵木,或肝陰虧虛日久,累及腎陰亦虛所致的肝陽上亢證。水與木之間的母子相及的其它病變,主要有:腎精虧虛不能資生肝血的腎肝精血虧虛證,或肝血虧虛不能滋養腎精的肝腎精血兩虛證;腎陽虛衰不能資助肝陽,或肝陽虛衰日久累及腎陽的肝腎陽虛而寒滯肝脈及胞宮的病證;肝火亢炎,下劫腎陰的火旺陰虧證。這類病證的治療,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分別採用相應的治療方法,如補腎精養肝血、溫補肝腎陽氣、滋腎陰而清肝火等,但一般不能稱其為「滋水涵木」法。濡木生火法:是滋養肝血以生心血的一種治療方法。適用於肝血虧虛不能濡養心血,或心血不足不能充養肝血的心肝血虛證,以及單純的心血虧虛證。益火補土法:是指溫心陽以助脾陽健運的一種治療方法。適用於心陽虛衰不能溫暖脾陽而致脾失健運的泄瀉、腫脹等證。但自命門學說興起以來,此法嬗變為溫腎陽以暖脾陽的一種治療方法,適用於腎陽式微,不能溫暖脾陽,或脾陽虛衰日久,累及腎陽亦虛的脾腎陽虛證,如五更泄瀉、下肢水腫等。火與土之間的母子相及的其它病變,還有脾氣虛衰,不能為血液生化之源,而致心血虧虛的心脾兩虛證。治當健脾氣和養心血並舉,不可拘泥於「虛則補其母」而只用補心血之法。培土生金法:是補脾氣以益肺氣的一種治療方法。適用於脾氣虛衰,失其健運之職,不能為生氣之源而致肺氣不足,或肺病日久,肺氣虛衰,累及脾氣亦虛而致的脾肺兩虛證。金水相生法:是滋養肺腎之陰的一種治療方法。適用於肺陰虧虛,不能滋養腎陰,或腎陰虧虛,不能滋養肺陰而致的肺腎陰虛證。金與水之間的母子相及的病變,尚有肺之精津虧虛,不能充養腎精,或腎精虧虛,不能滋養肺之精津而致的肺腎精津兩虛證;肺病日久,肺陽虧虛,久之累及腎陽亦虛,或腎陽虛衰,不能溫養資助肺陽而致的肺腎陽虛證;肺病日久,宗氣的生成障礙,不能下行資助元氣(即腎氣),或腎氣虧虛,不能上行資助宗氣而致的一身之氣虧虛(即氣虛)證。這類病證的治療,可在辯明肺腎之精、氣、陰、陽虛衰的基礎上,分別採用補養肺腎之精、補益肺腎之氣兼以健脾生氣、溫補肺腎之陽氣的方法治之。它們皆可稱為「金水相生」法。瀉火清木法:是瀉心火以清肝火的一種治療方法。適用於心火亢盛,引動肝火,或肝火上炎,引動心火而致的心肝火旺證,以及單純的肝火亢炎之實證。屬於「實則瀉其子」的治法。宣金澄土法:是指祛除蘊積肺中之痰飲以復肺脾輸布水液功能的一種治療方法。適用於脾陽運化水液失職,水濕痰飲上聚於肺中,或肺陽不化水飲,而致水飲痰濕停聚於肺中的痰飲蘊肺證。也屬「實則瀉其子」的治法。瀉土清火法:是指清瀉胃腸之積滯以清瀉心火的一種治療方法。適用於胃腸積滯,濁氣不降,郁而化火,胃火亢炎,引動心火上炎的心胃火旺證。也屬「實則瀉其子」的治法。② 根據相剋規律確立的治療原則和方法根據五行相剋規律確立的治療原則是:抑強扶弱。或側重於制其強盛,使其不得乘侮弱者;或側重於扶其不足,增強抵禦乘侮的能力,避免弱者被欺凌;或抑強與扶弱兼用,損其有餘,補其不足,以阻斷病證的傳變。抑強,主要用於五臟中的某一臟過於亢盛有餘而可能引起的對其所勝的「乘」或對其所不勝的「侮」的病理傳變。如肝氣太過,或郁滯或亢逆,則可乘脾犯胃,或化火刑肺。治應抑強為主,可用疏肝或平肝之法。亢盛的肝氣被抑制或削弱,則不能欺凌脾肺,故使脾肺之虛易於恢復。再如脾濕壅塞,反侮其所不勝,而致肝氣疏泄失職,治也應以抑強為主,重在祛濕醒脾,濕去則不侮肝,肝氣自能復其疏泄之職。臨床應用這一原則時應注意,不管亢盛的臟氣有沒有乘侮其所勝和所不勝,抑制或削弱這一亢盛的臟氣都是必須採用的治療方法。扶弱,主要用於五臟中的某一臟虛弱不足而可能引起的其所不勝的「乘」或其所勝的「侮」的病理傳變。如脾氣虛弱,其所不勝肝(木)及其所勝腎(水)則可相對偏亢,因而可對其產生乘和/或侮,出現「土虛木乘」和/或「土虛水侮」的病理傳變。治療時應以健脾為主,脾氣得健則精氣充滿,抵禦肝腎的乘侮的能力增強,故能阻斷傳變而使病得愈。應用這一原則時也應注意,不管虛弱不足的臟氣有沒有引致對它的乘侮,從預防發生乘侮的角度講,都應將扶助這虛弱不足的臟氣作為主要治療方法。抑強與扶弱兼用,主要用於五臟之中有一臟亢盛有餘而其所勝或所不勝虛弱不足,或一臟虛弱不足而其所不勝或所勝偏盛有餘而導致的病及兩臟以上的病理傳變。如肝氣亢盛,同時又有脾氣虛弱或肺氣不足,而產生的肝乘脾或侮肺,治應抑強與扶弱兼用,即疏肝或平肝與健脾或補肺同時並用。至於抑強與扶弱的孰輕孰重,孰多孰少,孰先孰後,則應根據臨床實際情況確定。由於五臟中兩臟以上的相關病證大多數是虛實相兼的,故抑強與扶弱兼用是臨床上較常用的一種治療原則。根據五行相剋規律確立的具體治療方法,以上述的五臟病證的乘侮傳變規律來看,確有許多,但概括地說,主要有以下幾種:抑木扶土法:是以疏肝或平肝佐以健脾治療以肝旺為主的「木乘土」病變的一種方法,又可稱為「疏肝健脾」法。適用於肝盛脾虛、木旺乘土之證。若屬脾虛肝旺、土虛木乘的以脾虛為主的乘的傳變,則應以健脾為主,兼以抑肝或疏肝,可改稱為「扶土抑木」法或「健脾平肝」法。總之,病證以肝盛為主者,重在疏肝平肝;以脾虛為主者,重在健脾扶弱。培土製水法:是以溫運脾陽佐以利水治療脾不制水而致腎水泛濫為病的一種方法,也可稱為「健脾利水」法。適用於脾虛不運,水濕泛濫而致的水腫脹滿證。此處的「水濕」,現稱「水濕邪氣」或「內生濕邪」,因其產生與腎臟密切相關,故古人稱其為「腎水泛濫」。若屬腎水上泛,困遏脾陽而致的土不制水,治當利水除濕為主,溫運脾陽為次,可改稱為「利水敦土」或「利水健脾」法。佐金平木法:是滋養肺陰,肅降肺氣,佐以清瀉肝火以治療以肺陰虧虛為主的肝火刑肺病變的一種方法,也可稱為「滋肺清肝」法。適用於肺陰不足,右降不及而致左升太過的肝火犯肺證。若屬肝火亢盛,左升太過,上炎侮肺,耗傷肺陰而致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證,治當清肝瀉火以平木為主,兼以滋養肺陰以肅降肺氣,可改稱為「平木佐金」法或「清肝滋肺」法。總之,病證以肝火偏亢為主者,重在「平木」;以肺陰不足為主者,重在「佐金」。另外,有的教科書將「佐金平木」解釋為補肺(金)抑肝(木)以救脾胃(土)的「子復母仇」法。雖能講通,但因與其它五臟乘侮傳變的治法不一致,故一般不採用此說。瀉南補北法:是以清瀉心火佐以滋養腎陰治療以火亢為主的「火侮水」病變的一種方法,也可稱為「瀉火滋水」法。適用於以心火偏亢為主的心腎不交證。若屬腎陰虧虛,不能上濟心陰以制心火,而致心火偏亢的心腎不交證,治當滋腎陰為主兼以瀉心火,可改稱為「補北瀉南」法或「滋水瀉火」法。總之,病證以心火偏亢為主者,以「瀉南」為要;以腎陰偏衰為主者,以「補北」為法。補南瀉北法:是溫通心陽佐以利水以治療以心陽虛為主的「水乘火」病變的一種方法,也可稱為「通陽利水」法。適用於心陽虛衰而致腎水上泛的水氣凌心證。若屬腎陽虛衰,寒水亢盛,上凌心肺,心陽被抑的水氣凌心證,治當利水溫腎為主,溫通心陽為次。即所謂「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也可改稱為「利水通陽」法。實際上,心腎陽氣充足,則能化水行水,自無水濕水腫之患。心腎陽氣虛衰,則水液代謝失常,停聚而為痰濕水飲。而水飲為陰性有形之物,存在於體內,又易傷耗心腎陽氣。故在治療時,必須辨明水飲邪氣與心腎陽氣的主次先後。水飲邪氣亢盛者,治當利水為主;心腎陽氣虛衰者,治當重在溫補心腎陽氣。但心陽虛者治當溫通,腎陽衰者治當溫養,用藥時應予區別。補火暖金法:是溫通心陽以化肺飲以治療以心肺陽虛為主的「金侮火」病變的一種方法,適用於心肺陽氣虛衰,不能溫化水飲,痰濕水飲內生的寒飲蘊肺證。若屬寒痰水飲內盛,蘊積於肺,繼而傷損心肺陽氣者,治當溫化寒痰,蠲飲利水為主,佐以溫通心肺陽氣。總之,病證屬寒飲痰濕內盛為主者,治應重在化飲除痰;屬心肺陽虛為主者,治當以溫通心肺陽氣為要。瀉火潤金法:是清瀉心火以潤肺陰以治療心火亢盛為主的「火乘金」病變的一種方法,也可稱為「清心滋肺」法。適用於心火亢盛,傷損肺陰的火盛傷陰證。若屬肺陰不足,心火來乘的陰虛火旺證,治當滋養肺陰為主,兼以清心瀉火。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八字日主弱極取用原則
※半夜隨筆0424
※圓通和圓融不是不講原則
※笨方法讀《原則》(12):成功會在你習慣性避免失敗時降臨
※解析八字干支的作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