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切口分類與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的一般原則

手術切口分類

1. 清潔手術(Ⅰ類切口):手術野為人體無菌部位,局部無炎症、無損傷,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體與外界相通的器官。

2. 清潔-污染手術(Ⅱ類切口):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術或經以上器官的手術,如經口咽部手術、經陰道子宮切除術、經直腸前列腺手術,以及開放性骨折或創傷手術。

3. 污染手術(Ⅲ類切口):由於胃腸道、尿路、膽道體液大量溢出或開放性創傷未經擴創等已造成手術野嚴重污染的手術。

外科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的一般原則

1. 手術切口分類與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

(1)Ⅰ類切口,手術野無污染,通常不需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僅在下列情況時可考慮預防用藥:

①手術範圍大、時間長、污染機會增加;

②手術涉及重要臟器,一旦發生感染將造成嚴重後果者,如頭顱手術、心臟手術、眼內手術等;

③異物植入手術,如人工心臟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臟起博器放置、人工關節置換等;

④高齡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Ⅱ類切口,由於手術部位存在大量人體寄殖菌群,手術時可能污染手術野引致感染,故此類手術需預防應用抗菌藥物。

(3)Ⅲ類切口,此類手術需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術前已存在細菌性感染的手術,如腹腔臟器穿孔腹膜炎、膿腫切除術、氣性壞疽截肢術等,屬治療性應用抗菌藥物,不屬預防應用範疇。

2. 抗菌藥物的選擇視預防目的而定:為預防術後切口感染,應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選用藥物。預防手術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則需依據手術野污染或可能污染的菌種類別選用,如結腸或直腸手術前應選用對大腸埃希菌和脆弱擬桿菌有效的抗菌藥物。選用的抗菌藥物必須是療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價格相對較低的品種。

3. 給藥方法:接受清潔手術者,在術前0.5~2 h內給葯,或麻醉開始時給葯,使手術切口暴露時局部組織中已達到足以殺滅手術過程中入侵切口細菌的藥物濃度。如果手術時間>3 h,或失血量大(失血量>1500 ml),可手術中給予第2 劑。抗菌藥物的有效覆蓋時間應包括整個手術過程和手術結束後4 h,總的預防用藥時間不超過24 h,個別情況可延長至48 h。手術時間較短(手術時間<2 h)的清潔手術,術前用藥1 次即可。接受清潔-污染手術的患者預防用藥時間亦為24 h,必要時延長至48 h。污染手術可依據患者情況酌量延長。對手術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藥物使用時間應按治療性應用而定。

4. 嚴格執行抗菌藥物分級管理制度

「特殊使用」抗菌藥物須經由醫療機構葯事管理委員會認定、具有抗感染臨床經驗的感染或相關專業專家會診同意,由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醫師開具處方後,方可使用。「特殊使用」抗菌藥物包括:①第四代頭孢菌素:頭孢吡肟、頭孢匹羅、頭孢噻利等;②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羅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比阿培南等;③多肽類與其他抗菌藥物:萬古黴素、去甲萬古黴素、替考拉寧、利奈唑胺等;④抗真菌藥物:卡泊芬凈、米卡芬凈、伊曲康唑(口服液和注射劑)、伏立康唑(口服劑和注射劑),兩性黴素B 含脂製劑等。

此外,衛生部《關於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即衛辦醫政發〔2009〕38 號文件指出:氟喹諾酮類藥物的經驗性治療可用於腸道感染、社區獲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區獲得性泌尿系統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療要在病情和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逐步實現參照致病菌葯敏試驗結果或本地區細菌耐葯監測結果選用藥物。應嚴格控制氟喹諾酮類藥物作為外科圍手術期預防用藥。

攜手同道,邀您參與,築起我們防範醫療事故的長城!

我們為您提供專業資訊,致力於協助醫護人員減少手術醫療事故,防範醫患糾紛。


推薦閱讀:

國標舞分類、簡介
登樓勿斷春風來的《*八字待分類》
誰知拉丁舞起源?分類?如何欣賞?
蛇的分類方法
常見腫瘤標誌物分類

TAG:藥物 | 手術 | 分類 | 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