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詳解「腎陰虛」與「腎陽虛」探析
腎陰、腎陽,是中醫藏象學說中兩個重要的基本概念,正確理解這兩個基本概念,不僅對掌握腎的生理、病理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全面掌握其他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腎與其他臟腑之間的關係也十分重要。筆者僅將與腎陰、腎陽有關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歸納陳述如下。
腎陰虛」與「腎陽虛
一、腎陰、腎陽的概念腎陰,又稱元陰、真陰,是人體陰液的根本,對全身各臟腑組織起滋養、濡潤的作用。腎陰的這種生理作用,如同自然界中的水滋潤、灌溉萬物一樣,故古人又將腎陰稱之為「真水」。腎陽,又稱元陽,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對全身各臟腑組織起溫煦、推動的作用。腎陽的這種溫煦推動作用如同自然界中的火溫暖、激化萬物一樣,故古人又將腎陽稱之為「真火」。由於腎陰、腎陽均藏之於腎,故前人有「陰陽之根」、「水火之災」之說。
腎陰虛」與「腎陽虛
二、腎陰、腎陽的生理意義及病理變化關於腎陰、腎陽的生理意義,古代醫家有諸多論述。如明代醫家張景岳指出:「故命門者,為水火之府,為陰陽之宅,為精氣之海,為死生之竇。若命門虧損,則五臟六腑皆失所恃,而陰陽病變無所不至。」(《類經附翼》)後來,他在《景岳全書》中更進一步明確指出:「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張氏的這些論斷指的雖然是命門的作用,然而現今看來正是十分確切地概括了腎陰、腎陽的生理意義。即腎陰是人體陰液的源泉,五臟六腑都有賴於腎中陰液的濡潤、滋養;腎陽是人體陽氣的根本,五臟六腑都有賴於腎中陽氣的溫煦、推動。
腎陰虛」與「腎陽虛
由於腎陰、腎陽與其他臟腑的陰陽有著源與流、本與末的關係,所以腎陰、腎陽在人體臟腑陰陽中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和意義。例如,腎陰除了有濡潤、滋養本臟,與腎陽有著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關係外,還與心、肝、肺等臟之陰有密切的關係。
與心、肝、肺等臟之陰有密切的關係。心與腎在生理狀態下,存在著「陰陽相交」、「水火相濟」的關係。在這種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的關係中,腎陰對心陰、心陽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腎陰(水)充足,才能資助心陰制約心陽(火),使心火不致於過亢,進而維持心腎間陰陽、水火的動態平衡。若腎陰不足腎水不能上濟於心,則可導致心火過亢,而出現心腎不交之證。患者可表現為心悸、心煩、失眠、多夢等心神搖蕩不寧之狀。
腎陰虛」與「腎陽虛
腎陰與肝、肺之陰也有十分密切的聯繫。在生理狀態下,腎陰能源源不斷地補充和滋養肝肺之陰,以維持肝的藏血、主疏泄,肺的主氣、司呼吸以及宣發肅降、通調水道的生理功能。在病理狀態下,肝肺之陰不足,必然下汲腎水,導致腎陰不足;若腎陰不足,也不能上滋肝、肺之陰,導致肝肺之陰不足。故肝肺病久,大多累及於腎,形成肺腎陰虛或肝腎陰虛之證。在治療上,除治療肝肺本臟病變外,又要十分注意滋補腎陰。如治療肝腎陰虧的杞菊地黃丸和治療肺腎陰虛的百合固金湯,是在滋補腎水的基礎上制定有效方劑。臨床常用的補陰方劑,也大都寓補腎水於方劑之中,其理即在於此。
腎陽的生理意義與其他臟腑的陰陽有所不同,除具有溫暖腎陰,維持腎臟本身的藏精、納氣、主水功能外,幾乎與人體所有臟腑的生理功能有密切的關係。例如,人體的水液代謝是由諸多臟腑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而腎具有化氣、行水、主司二便開闔的作用,故腎主水,為水臟。腎臟主水的各個環節,都藉助於腎中陽氣的溫煦與氣化作用來實現,故在水腫病的治療中,溫腎陽以行水,是重要的治療原則之一。
腎陰虛」與「腎陽虛
脾胃為創稟之官,是飲食物盛受、消化、吸收、轉輸的中心。然而,脾胃的這種消化、吸收、轉輸功能,必須依賴腎中陽氣的溫煦,才能正常進行。若腎中陽氣不足,不能蒸蘊脾土,則可導致脾失健運,進而出現滿悶、飲食不化,甚至腹瀉(五更瀉)等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轉輸障礙的病證。許叔微在闡述此病機時曾形象地指出:「腎氣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飯食。譬如鼎釜之中,真諸米穀,下無火力,雖終日米不熟,其何能化」(《普濟本事方》)治療因腎陽不足而致的用脹滿、飲食不化及腹瀉等宜溫補腎陽,四神丸即是依此而設,臨床用來治療脾腎陽虛的「五更瀉」。
傳導糟粕、吸收水分是大腸的功能。大腸的正常傳導,也須依賴腎中陽氣的溫煦才能完成。若腎陽不足,大腸失於腎中陽氣的溫煦,也會導致傳導失常,而出現大便秘結。這種大便秘結,由於是陽虛所致,故習慣上稱之為「冷秘」,其治療當用半硫丸或濟川煎,溫腎陽以通便。
腎陰虛」與「腎陽虛
煎,溫腎陽以通便。膀胱是貯存、排泄尿液的器官,膀胱的這些功能也都離不開腎陽的溫煦和氣化作用。若腎陽不足,不能化氣行水,則可導致膀胱貯尿、排尿功能失常,出現小便清長、遺尿、尿失禁或癃閉等症,治療宜溫補腎陽為要。
此外,人體內體溫的調節、胎兒的孕育、精液的排泄、月經的來潮等,無不與腎中陽氣有關。
總之,腎陰、腎陽是人體內水火之源,陰陽之根。腎陰、腎陽的病理變化,常影響其他臟腑。正如張景岳所說:「水亡其源,則陰虛之病迭出;火衰其本,則陽虛之證迭生。」陰虛、陽虛之病,大都與腎陰、腎陽平衡失調有密切關係。因此,調整腎陰、腎陽,又是治療陰、陽衰的根本。
腎陰虛」與「腎陽虛
三、腎陰、腎陽失調的治療腎的陰陽失調,主要表現為腎陰虧損和腎陽不足。腎之熱,則屬陰虛之變;腎之寒,則屬陽虛之變。其總的治療原則是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餘,這是因為腎多虛證。其陰虛者,忌辛燥苦寒,宜甘潤滋水之劑,以補陰配陽,使虛火降而陽歸於陰,即王冰所說「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其陽虛者,忌涼潤辛散,宜甘溫壯陽之品,以補陽配陰,使沉陰散而陽氣復,即王冰所說「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若陰病及陽或陽病及陰,以致陰陽雙虧者,則應陰陽雙補。關於調整腎陰、腎陽,明代醫家薛立齋首倡用八味丸(即金匱腎氣丸)溫補腎陽,用錢乙六味丸(即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張景岳十分推崇薛己用八味丸補火、用六味丸滋水的方法,認為是獨得其妙,並且結合臨床經驗,在六味丸、八味丸的基礎上,去丹皮、澤瀉,創左歸飲(丸)、右歸飲(丸),以增強滋補元陰、元陽之力。嗣後六、八味和左、右歸的廣泛應用,使中醫學調整腎陰、腎陽的理論和實踐有很大提高,並且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直至現今,六、八味和左、右歸仍不失為調整腎陰腎陽的首選方劑
腎陰虛」與「腎陽虛
四、六味、八味和左歸、右歸的區別應用
六味丸(即六味地黃丸)、八味丸(即金匱腎氣丸)與左歸飲(丸)、右歸飲(丸),是臨床溫補腎陰腎陽,治療腎陰虛、腎陽虛的最有代表性的方劑。六味丸和左歸飲、丸(飲、丸藥味、藥量不完全相同),均為針對腎陰不足而設,適用於腎陰不足之證,然二者同中有異。六味丸寓泄於補,方中有清泄肝腎之火的丹皮、澤瀉,適用於腎陰不足而兼有陰虛火旺者;左歸飲(丸)則重在補陰,且以血肉有情之品填精補髓,補陰之功大於六味丸。八味丸和右歸飲、丸(飲、丸藥味與藥量亦不完全相同),均為針對腎陽虛衰而設,適用於腎陽不足之證,然二者亦同中有異。八味丸溫補腎陽,以生少火為主,適用於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諸證;右歸飲(丸),則是溫補腎陽與填精補血之品並用,且去其丹皮、茯苓、澤瀉等三泄之品,溫補腎陽、填精補髓之功大於八味丸。
推薦閱讀:
※艾灸|天氣漸漸轉涼,陽虛體質如何艾灸?
※陽氣有多重要?中醫告訴你!
※牛皮癬的病因之一:陽虛體質
※男人的困惑:腎陰虛?腎陽虛?
※何為陰虛?何為陽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