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土:中國古人到底信仰什麼

  ——讀(明)高濂《清修妙論箋》有感

  有人說中國古人沒有信仰。堂堂五千年文明古國,無信仰怎麼可能走到今天?只不過中國人的信仰更複雜,更寬泛,更不明顯,滲透到生活的角角落落,不易為人覺察罷了。近日讀(明)高濂《遵生八箋》之《清修妙論箋》,對此頗有感觸,忍不住拉拉雜雜書寫下來,以就教於方家。

  中國原有儒家與道家,後來又進來了佛教,三者交相作用於人們的身上。比如像蘇軾、歐陽修、李清照等自幼飽讀詩書者,可謂深受儒家思想之影響。但他們後來又都親近佛教,故而有「東坡居士」、「六一居士」、「易安居士」的名號。至於道家與佛教思想在一個人身上之結合的例子,不鮮見。這一點,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可能很難理解。在西方,天主教與新教之間的鬥爭,以及新教內部不同宗派之間的鬥爭是十分激烈的。宗教裁判所的興起,對異教徒的迫害十分酷烈,非此即彼的現象十分普遍。處於此宗教氛圍中的人,自然難以理解在古老的東方,有這麼一個三種教義和諧相處的情況。

  所以,在中國,一個人可能早年信奉儒家哲學,後來去儒入佛,最後還有可能又離佛歸儒,如熊十力先生就是這樣的。而對廣大人群影響最大的,既非儒家,也非道家,更非佛教,而是這三者之交互或曰相同的部分。中國人自覺地接受了這種影響,並把它內化到自己的行為上去。非儒非道非佛,又是儒是道是佛,這就是中國人的信仰所在。

  一、三教合一

  《清修妙論箋》上捲起首便是:

  高子曰:攝生尚玄,非崇異也。三教法門,總是教人修身、正心、立身、行己、無所欠缺。為聖為賢,成仙成佛,皆由一念做去。

  說得多麼明確!

  太一真人曰:「予有經三部,共只六字,儒者誦之成聖,道士誦之成仙,和尚誦之成佛,而功德甚大,但要體認奉行。一字經曰忍,二字經曰方便,三字經曰依本分是也。三字經不在大藏,只在靈台。」有味乎言哉!

  龍舒居士云:「佛以殺生、偷盜、邪淫為身三業,而孔子言勝殘、去殺,詩人言文王德及鳥獸昆蟲,是豈不戒殺哉?盜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詩人多貪淫亂,是豈不戒邪淫哉?佛以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為業。孔子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豈不戒妄言也?謂『巧言令色,鮮矣仁』,豈不戒綺語也?《書》稱『爾無面從,退有後言』,豈不戒兩舌也?荀子謂『傷人之言,深於矛戟』,是未嘗不戒惡口也。佛以貪、嗔、痴為意三業,孔子言『見得思義』,則戒貪矣;言『不念舊惡』,則戒嗔矣;言『困而不學,民斯為下』,則戒痴矣。由此言之,儒、釋未嘗不同也,其不同者,惟儒止於世間法,釋氏又有出世間法,此其不同耳。」

  而三教之所以能夠合一,因其本質上俱是教人向內體認,而非向外尋求。無論儒家的成聖成賢,道家的白日飛升,佛家的脫離輪迴,皆認為每個人身上都具備成聖成道成佛的潛能,關鍵在於如何修養、修鍊與苦參。所謂每個人身上皆有佛性是也。人與聖賢、仙人、菩薩、佛之間,有著聯繫的向上的羊腸小道,雖然攀登艱難,就像泰山的南天門,但只要信心堅定,永不言棄,就有到達的可能。《大道歌》曰:「大道不遠在身中,萬物皆空性不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不像基督教,所有的人天生即是罪人,人與神之間只存在拯救與被拯救的關係,而決不存在相通之可能。所以說,三教可以合一,但基督教則斷難與三教合一是也。

  二、三教之關於善惡、貧富、寬恕、禍福等的論述

  三教之關於善惡、貧富、寬恕、禍福等方面的論述,嚴格說來,就相當於西方的倫理學範疇。

  1. 關於善惡。

  《七部要語》曰:「身常居善,則內無憂慮,外無畏懼,獨立不慚影,獨寢不愧衾,上可以接神明,下可以對蠻夷,德迥幽明,禎祥畢集。」

  《華嚴經》云:人從第一歡喜地,入第二離垢地,始能行此十善道:一曰性自遠離一切殺生;二曰性不偷盜;三曰性不邪淫;四曰性不妄語;五曰性不兩舌;六曰性不惡口;七曰性不綺語;八曰性不貪慾;九曰性離嗔恚;十曰性離邪見。

  儒家教人「身常居善」,而佛家則給出了如何具體行善的辦法,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兩者配合得多麼的好啊。

  2. 關於貧富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林君復集》曰:「飽藜藿者鄙膏粱,樂貧賤者鄙富貴。安仁義者輕生死,遠是非者忘臧否。」

  「飽肥甘,衣輕暖,不知節者損福;廣積聚,驕富貴,不知止者殺身。」

  佛言:「倚富者貧,倚貴者賤,倚強者弱,倚巧者拙。倚仁義道德者,不貧,不賤,不弱,不拙。」

  溫公《解禪六偈》曰:「顏回甘陋巷,孟軻安自然,富貴如浮雲,是名極樂國。孝悌通神明,忠信行蠻貊,積善來百祥,是名作因果。仁人之安宅,義人之正路,行之誠且久,是名不壞身。道德修一身,功德被萬物,為賢為大聖,是名佛菩薩。言為百世師,行為天下法,久久不可掩,是名光明藏。」

  《虛皇經》曰:「財為患之本,聚財為聚業。財為愛欲根,能招一切罪。若以財非財,始可入道境。」

  《福壽論》曰:「貧者多壽,富者多促。貧者多壽,以貧窮自困而常不足,無欲以勞其形,伐其性,故多壽。富者奢侈有餘,賊心害性,所以折其壽也,乃天損有餘以補不足。然有貧而促者,必德不足,是以夭耳,故世人當安其分。若今官爵之非分,車馬之非分,妻妾之非分,屋宇之非分,貨易之非分,神能記之,使之災焉,病焉,夭焉,人不知也。」

  一言以畢之,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並且,財富還是萬惡之源,此與《舊約》中的「富人進天堂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是一個道理。

  3. 關於慾望

  《四十二章經》云:「斷欲去愛,識自心源,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是亦為道。」

  「色慾之患,甚於牢獄。牢獄有解脫之時,色交無合魂之禮。情慾所愛,豈憚馳驅?雖有虎口之禍,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陰符經》曰:「淫聲美色,破骨之斧鋸也。世之人不能秉靈燭以照迷情,持慧劍以割愛欲,則流浪生死之海,是害先於恩也。」

  《真觀論》曰:「人居塵世,難免營求。雖有營求之事,而無得失之心,即有得無得,心常安泰。與物同求,而不同貪;與物同得,而不同積。不貪即少憂,不積則無失,跡雖同人,心常異俗。」

  又曰:「若色病重者,當知染色都由是想之一字上來。想若不生,終無色事。色想外空,色心內忘,妄想心空,誰為色主?《經》云:『色者想耳,想悉是空,何關於色?』」

  孫真人《衛生歌》曰:「天地之間人為貴,頭象天兮足象地,父母遺體能寶之,洪範五福壽為最。衛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並大醉,三者若還有一焉,須防損失真元氣。」

  張氏曰:「禍莫大於綜己之欲,惡莫大於言人之非。人非賢莫交,物非義莫取,念非善莫行,事非善莫說。」

  總之,無論物慾、私慾,必須堅決加以抑制,否則,後患無窮是也。

  4. 關於寬恕與容忍

  《書》曰:「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乃濟。」君子立心,未有不成於容忍,而敗於不容忍也。容則能恕人,忍則能耐事。一毫之拂,即勃然而怒,一事之違,即憤然而發,是無涵養之力,薄福之人也。是故大丈夫當容人,不可為人容;當制欲,不可為欲制。

  東坡曰:「心上有刃,君子以含容成德;川下有火,小人以忿怒殞身。」

  溫公《解禪六偈》曰:「忿怒如烈火,利慾如銛鋒,終朝長戚戚,是名阿鼻獄。」

  古人云:「忍是心之寶,不忍身之殃。舌柔常在口,齒折只因剛。思量一忍字,真是快活方。片時不能忍,煩惱日月長。」

  5. 關於禍福

  《七部要語》曰:「福者,禍之先;利者,害之源;治者,亂之本;存者,亡之根。故上德質而不文,不視不聽,而抱其玄;無心無意,若未生焉;執守虛無,而生自然。原道德之意,揆天地之情,禍莫大於死,福莫大於生。是以有名之名,喪我之囊;無名之名,養我之宅;有貨之貨,喪我之賊;無貨之貨,養我之福。」

  茅季偉詩云:「欺誑得錢君莫羨,得了卻是輸他便。來往報答甚分明,只是換頭不識面。多置田莊廣修宅,四鄰買盡猶嫌窄。雕牆峻宇無歇時,幾日能為宅中客?造作田莊猶未已,堂上哭聲身已死。哭人儘是分錢人,口哭原來心裡喜。眾生心兀兀,常住無明窟,心裡為欺謾,口中佯念佛。」是皆真實不虛語也。聞此則少者當戒,況老人乎!

  三、人生之最高境界:一切順其自然

  居善、樂貧、節慾、有容有忍等,一切順其自然。

  《莊子》曰:「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佛言苦樂逆順,道在其中。夫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患難行乎患難,素夷狄行乎夷狄,隨遇而安,聖賢也,何有苦樂逆順之異哉?苦樂逆順,固外也,以吾道處之,則無不可。

  《荀子》曰:「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凶。」又曰:「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也。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

  最後,再引用書中倒數第二節閩陳山人《逍遙說》以概括中國人的處世之道、信仰之道。

  夫性有定分,理有至極。力不能與命斗,才不能與天爭。而貪羨之流,躁進之士,乃謂富貴可以力掇,功名可以智取,神仙可以學致,長生可以術得,抱憾老死而終不悟。悲夫!使天下之富必盡陶朱、倚頓邪?則原憲、黔婁不復為賢人矣;使天下壽必盡如王喬、彭祖耶?則顏氏之子、閔氏之孫不復為善人矣;使天下之仕必盡如稷、契、伊、管耶?則乘田委吏,不復為孔子矣;使天下之色必盡如毛嬙、西施邪?則嫫母、孟光不復嫁於人矣。蓋富者自富,貧者自貧,壽者自壽,夭者自夭,達者自達,窮者自窮,妍者自妍,丑者自丑。天地不能盈縮其分寸,鬼神不能損益其錙銖。是以達觀君子,立性樂分,含真抱朴,心無城府,行無町畦。天下有道,則皎皎與世相清;天下無道,則混混與世相濁。壓之泰山,不以為重,付之秋毫,不以為輕;升之青雲,不以為榮,墜入深淵,不以為辱。震之雷霆,不以為恐,劫之白刃,不以為懼;視死生為旦暮,以盈虛為消息,仰觀宇宙之廓落,俯視身世之卑戚,如一浮萍之泛大海,一銻米之寄太倉,又何足議輕重於其間哉?故所至皆樂,所處皆適,出於天為民,入於道為鄰。若是則何往而不逍遙哉?

  此達觀深受道家之影響,但其中又何嘗沒有儒與佛的影子呢?而這種世界觀之形成,許多時候,是不得已而為之,幾千年之封建專制統治以一貫之,壓得人們透不過氣來,向外施展不得,生命就只好向內發展、參悟。所謂不管世界如何冰冷,而我內心自是火熱是也。

  普通古代中國人的信仰大致如此。其融合了三教的許多相近的東西並混而為一,它不是川菜、湘菜、粵菜、魯菜、淮揚菜,而有點類似於北方冬日常吃的燴菜,把土豆、白菜、豬肉、粉條、海帶、豆腐、牛肉丸子等燴入一鍋,再配以花椒、生薑、大蔥及高湯,大火燉熟,其中雖有土豆、白菜、豬肉、粉條、海帶、豆腐、牛肉丸子,但它哪種味道也不是,卻哪種味道都有點,眾多滋味混合到一起,就誕生了一種全新的美味。雖其貌不揚,但滋味醇厚,營養豐富,別具一格。從小吃西餐長大者,自然對此種菜既看不懂,也難以欣賞。但我們卻不可吃上西餐,就忘了老祖宗傳下來的美味。

推薦閱讀:

中國瓷器的代表:宋瓷之美與收藏機會
中國最直接的風水經驗
美媒批中國抗日神劇:「奇」「裸」體現黔驢技窮
中國原配為何喜歡打小三不懲丈夫?
「綠卡」制度出爐三周年 折射中國開放歷程

TAG:中國 | 信仰 | 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