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逆反期「不聽話」 專家認為未必是壞事情

在青少年心理諮詢門診中,這樣的現象時常看到:孩子成長出現心理問題,一家三口全部到場。有的是父母有問必答,孩子一聲不吭;有的是父母與孩子沒說兩句,就會爭個面紅耳赤。其實,所謂青少年逆反心理,不過是站在家長角度看孩子成長的一種說法。從心理發展過程而言,逆反心理每個人都多多少少存在,泰然面對、正確處之,這段特殊的成長時期完全可以順利度過。

人一生中的兩次典型逆反

心理學界認為,人的成長過程中,共有兩次典型的逆反心理階段:3歲至5歲稱為「第一逆反期」;12歲至20歲稱為「第二逆反期」。

在第一逆反期里,孩子才剛學會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帶等,具備了基本的生活能力後,主觀能動性越來越強,對成人的要求、安排、訓斥、懲罰等常會表現出執拗、任性、逆向而行。這,就是孩子的逆反心理。到了青春期,則是第二逆反期,逆反心理也最重。此時,孩子的生理髮育已逐漸成熟,出現第二性徵,在心理上則正處於斷乳期,隨著成人感的產生,獨立意識不斷增強。他們要求成年人將他們視作大人看待,理解並尊重他們。如果這種理解與尊重的需要無法得到滿足,自然會產生很強烈的逆反心理。

研究發現,5%至15%的學齡兒童都有逆反、叛逆行為的徵兆。有逆反情緒的孩子通常表現為:頻繁地大發脾氣;與父母過度爭吵;明顯對抗和拒絕大人的要求與原則;自己犯錯或行為不當,卻責怪他人;頻繁發怒,怨恨他人等。這些行為在家裡和學校表現尤為明顯。

媽媽要接納,爸爸應認同

孩子處於青少年心理逆反期,不少家庭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孩子與媽媽的「矛盾」一觸即發,與爸爸關係則相對緩和。其實,父母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遇到「不聽話」的孩子,也該發揮不同作用。

從媽媽的角度來講,坦率地接納是第一步。孩子從母體中分離開來,直至自己慢慢獨立長大,完全是一個分離過程,可不少母親認為:孩子是自己的,就該跟自己的想法一致。其實,逆反是每個孩子都會發生的心理狀況,並非個例。很多例子表明,沒有叛逆的孩子沒有成長,也不可能超越父母的成績,想要鼓勵孩子有發展,還應尊重他們形成的主見,並輔以自己的生活積累作參考。

比如有的孩子平日只喝碳酸飲料、從不喝水,媽媽的指導應該是「飲料可以喝,不過依媽媽的經驗,這並不利於你的成長」,而不是單純地責備、說教。說到父親,應盡量減少干預孩子逆反的次數。如果孩子逆反並無道德觀念上的「出格」,父親應表示認同,並鼓勵培養他或她為人的責任意識。

再如,很多男孩覺得媽媽啰嗦,認為不用媽媽多說事情也會做好。這時,父親不應勸孩子聽媽媽的話,而要表示認同,「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你說到了,就一定要做到。」

關於逆反心理,《心理學大詞典》上的解釋是:「逆反心理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即具有強烈的抵觸情緒。」也就是說,逆反心理是指客體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具有強烈抵觸情緒的社會態度。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其實質是突出主體(自我)的某種需要或尊嚴,突出自我的獨立性、自主性或存在價值;相反,表現出對他人的不遵從。

其實,逆反心理並非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於父輩與子輩之間價值觀的不一致而產生的正常的心理過程。孩子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主要緣於四個原因:

●不切實際的期望

許多父母望子成龍,往往不考慮孩子的興趣愛好,強迫孩子學這學那。這種拔苗助長的做法會適得其反,引起孩子對立情緒。

●對孩子過於嚴厲

有的家長信奉「不打不成材」,時不時挖苦、諷刺甚至打孩子,以此來刺激他們的成長,結果這種做法極大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不良後果。

●壓抑孩子的好奇心

許多家長不理解孩子的好奇、探索心理,認為這是在瞎胡鬧,這樣易引發孩子不滿情緒。

●反覆嘮叨喋喋不休

有些家長唯恐孩子不聽話,會反反覆復說教,孩子長期處於「馬拉松式」的說教環境中,自然會產生厭煩心理。

推薦閱讀:

14歲少年麵館行竊 作案時對攝像頭跳舞稱為好玩
第85屆奧斯卡提名揭曉 《少年派》11項提名僅第二
明亮的青春
少年中國說,再次在中國大地響起,聽聽恆泰人怎麼說!
梅花易:少年有喜

TAG:青少年 | 少年 | 專家 | 事情 | 逆反 | 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