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人老師講述:《金剛經講解》
請選擇要查看的用戶
關注此貼相關操作
對不起,您選擇關注的帖子數量已到達上限,您可以對已關注的帖子進行取消操作,再進行新的帖子關注操作。
已關注的帖子:
待處理的帖子:
關注此貼相關操作
請選擇關注類型關注帖子回復 關注樓主回復
您當前的功能設置
關注帖子功能設置請選擇接收信息的方式:簡訊接收通知信息 站內短消息通知信息簡訊接收帖子關注信息每月最多為50條簡訊(全部免費),超出部分以站內消息形式通知。請選擇接收簡訊通知信息時間:24小時制 為了避免簡訊發送對您造成打擾,請設置您方便接收簡訊的時間,最多可設置三個時間,通知消息將在您指定的時間以簡訊形式發送給您。如果您選擇通過站內消息關注此帖,為了避免過多的關注信息造成對您的打擾,請設置每天通過站內消息接收此帖關注信息的最大量:限制數量:簡訊接收帖子關注信息每月最多為50條簡訊(全部免費),超出部分以站內消息形式通知。
『國學論道』 [國學經典]《金剛經講解》(暫名)(前十講全文) - 回家人老師(轉載)作者:明玥99 提交日期:2009-6-19 16:09:04
《金剛經講解》「回家人」老師 講述(一)一、殊勝的時代二、佛陀成道日三、殊勝的《金剛經》四、「布施網」五、講經的難處六、史上大德們的講解七、最高明的講解八、《金剛經》的難點九、怎樣才能學好《金剛經》十、修凈土就不用學《金剛經》嗎?十一、罪業深重怎麼辦?十二、學生取得好成績的秘密十三、不論學問高低十四、不堪重負的現代人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19 16:10:00
一、殊勝的時代今天是個非常殊勝的日子。首先,從歷史上來看,中國佛教幾經興衰,曾經歷過兩個盛世,一是唐宋時期,一是明朝。如果清朝的康乾盛世只能算作一個插曲的話,那麼我們今天正在迎接自唐朝以來的第三個佛法盛世的來臨,這是非常難得的。佛法是精神層面的東西,在談論它時,就要以物質為基礎,這也是由今天這個時代的特點所決定的。如果大家只是單純談論精神上的東西的話,那就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今天我們難以像顏回一樣,每天一簞食,一瓢水,一張蒲席,在一間漏得不能再漏的破屋子裡,自己保持著很高的精神境界,「不改其樂」。佛法要得到大力弘揚,總是需要有一個太平盛世作為前提。隨著我們國家的日益強盛,物質的富足,人們對精神層面的探索需求也就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跟這個時代眾生對機的一些佛教宗派(像凈土宗、密宗等)都開始有了繁榮的氣象,大德們也紛紛出來用各種善巧方便來弘揚佛法。所以今天這個日子的殊勝,首先得益於佛法盛世的來臨。二、佛陀成道日第二個殊勝之處在於,今天是釋迦牟尼佛的成道日。正是在今天,佛陀在菩提樹下開悟了。選擇今天這個日子開講《金剛經》也是機緣巧合。前段時間收了幾個徒弟,然後就發現遇上了一個很大的難題:這幾個徒弟一人一個樣,千差萬別。有的次第非常高,有的次第則非常低;有的很理性,有的卻有非常重的情執。於是只好針對他們的特點寫了一篇《也談布施》。在剛開始寫的時候,就有人要求講講《金剛經》,當時答應寫完《也談布施》後開講,定在每個星期六。這是因為從去年開始,我們在每個星期天講《心經》和《地藏菩薩本願經》。但是沒想到這麼巧合,這個星期六竟然是佛陀成道的日子,非常殊勝。三、殊勝的《金剛經》第三個殊勝之處,在於《金剛經》本身。《金剛經》與我們中國的因緣是非常殊勝的。在三藏十二部佛經中,很多國家都有他們本國所鍾愛的經書。而《金剛經》在我們中國的受歡迎程度,一直遠勝於其它經教。當然近年來,學《凈土五經》的也非常多,這主要得益於眾多凈土大德的弘揚。而在宋朝的時候,《金剛經》在出家人的考試中是必考的。譬如從沙彌升為沙門(即比丘),或者是參加一些監院、住持、方丈之類的考試時,就要考《金剛經》。中國人非常勤儉,也非常討厭繁瑣,同時這個民族的悟性非常高。而《金剛經》正與這樣的秉性契合,因此,中國人學《金剛經》的非常多,尤其是文人雅士。禪宗在佛法的發源地印度並沒有得到發展,而是在達摩祖師傳到震旦中國之後,得到很大的發展,形成了一個沒有離開佛陀教育的自己的路子,可以說已經成為了中國自己的一個宗教。因為這樣的修行路子,非常契合中國人的特點。這是第三個殊勝的地方。四、「布施網」第四個殊勝之處在於這個「布施網」。這個網站建立的初衷是為了引導學佛人能把佛法更好跟今天這個社會結合,讓佛子生活得更加合理,更契合今天這個時代的特點。這是為了避免大乘佛法被演繹得如同迷信一般。很多朋友在修行當中總是遇到這樣那樣的違緣,或者總是探討這樣那樣的方便。其實違緣或者方便都是源於我們的內心,只要把自己的心調整好,這些東西就都不存在了。所以我們能通過這個網站聚在一起來討論學習佛法,這也是一個非常殊勝的因緣。五、講經的難處然而,講經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佛法是心性層面的東西,首先需要講經者自身修證到達一定的次第,否則對一部經書他自己都理解不了。講經的風格跟講經者本身的特點也有關,尤其是文學素養。像南懷瑾老師講述的東西,從頭到尾就像流水般緩緩流淌出來,這是緣於南老師他深厚的文學功底。而凈空老和尚講的東西就非常慈悲,總是離不開那個自性攝受的慈悲。我們這裡的講述風格就會非常理性,這是因為「回家人」上學不是很多,加上做過多年的生意,辦過企業,接觸的氛圍一直非常理性。第二個難處在於聽眾的理解。聽經的人是不是能理解講經人的本意?例如說,「飛機飛得很快,超過音速」。這個「音速」是說這句話的人在他自己腦海里找到的一個名詞,用來表達他的感受。那麼當這個詞到達你的耳朵時,通過你的意識分辨以後會是什麼樣?另外還有一個次第的把握問題。講經者講的次第只能比聽經者高一點。太高了,聽經者就聽不懂;太低了,聽起來就乏味。這就造成了「無法可說」。講經的人只能表達出他心裏面的東西,而沒辦法表達出你心裏面的東西。曾經有人要求,「你把那個佛法給我說說」。當時就告訴他,「在越南有一種火龍果,白瓤黑子,特別香甜爽口」,然後讓他描述一下那個火龍果是什麼樣。那位朋友描述了半天,始終不對頭。最後告訴他,「既然一個小小的火龍果都描述不出來,佛的意思又怎麼可能描述、比喻出來呢!」我們沒有辦法用思維和分別的方式學到真正的佛法。大家要學著去悟,用「心」去領悟。另外,雖然講經講的是自己內心的一種見解或證悟,但針對不同次第和特點的人,講出來的東西也會不同。記得同學甲曾經問,「遇見不想結緣的人,但又結了緣,怎麼辦?」當時回答他,「本無緣可結,放下就可」;如果這個問題是另一個同學乙問的,可能就會告訴他,「自己背著吧!不關別人的事」;如果是丙問的,答案又可能變成,「正好喚起你『度一切眾』的慈悲心來」。為什麼會出現三種不同的回答?這是因為甲的悟性挺高,但是比較著相;乙則太假慈悲,所以讓他自己背著;而丙總是太考慮自己,就讓他通過結緣把心敞開。那麼回答這個問題時,哪一個說法是對的?沒有一種固定的回答。如果問的人次第很高很高的話,就可能罵他,「吃飽了沒事幹,找罵!」甚至可能狠狠地踹他一腳。所以這個經書是沒法講的,最後你們會發現什麼東西都沒聽到。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19 16:10:00
六、史上大德們的講解古往今來,有很多大德曾經講解過這部《金剛經》,首先是天親菩薩跟無著菩薩,這兩位是唯識宗(法相宗)的老祖宗。他們的註解不可不看,尤其是天親菩薩的。因為這部《金剛經》本是阿羅漢詢問如何成就大乘菩薩,直至無餘涅盤入實相境界的一個修證過程。而天親菩薩的《金剛經經論》正是在他證得阿羅漢果之後,回過來學習、弘揚大乘佛法時所著。在這個末法時代,已經極少有人能證得阿羅漢果,雖然越南、緬甸、寮國那一帶的南傳佛教還有些阿羅漢的大成就者,但是他們是很難出來給大家講《金剛經》的。因此,大家可以研究一下天親菩薩那個晦澀難懂的《金剛經經論》。第二位是六祖慧能大師,他的《金剛經解義亦曰口訣》非常樸實。第三,可以看看印順法師的《金剛經講記》。印順法師是我國近代一位難得的大德,尤其是他重建「人間佛教」的提議,推動了佛學與現實社會接軌。因為要想荷擔如來家業,就必須要走這個路子。如果跟獨覺一般,只是自己覺悟了,就不管別人,大乘佛法就會因此而滅絕。再就是南懷瑾老師的《金剛經說什麼》。看他老人家的東西一定不能斷章取義,因為他是每個字都賣錢的(笑)。他多講一個字,能賣很多錢,所以他的著述里,長篇大論反覆講的可能只是一個問題。當然並不是說他不對,為什麼?因為眾生有一個通病,總是不珍惜輕易就得到的東西。南老師的著作之所以能弘揚這麼廣的原因之一,恰恰就是因為他讓大家付出了。而凈空老和尚的東西就相反,經常被人用來當手紙。為什麼?不要錢,來得太容易了!所以一定要恭敬佛法,尊重自己,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好東西。看南老師的著作時,要學著劃,把大片大片多餘的文字劃掉,從中找出幾句好東西來,這就是他講的中心意思。看大德的東西一定不要斷章取義,要根據講述時的情況來詳細研究他到底要講什麼東西。還有一位是索達吉堪布,這位藏傳佛教的領袖講的《金剛經釋》非常好。我們要靈活地看待他的東西,而不能局限於中觀的思維模式。這幾本講解看過之後,就會對《金剛經》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如果發現資料不全,可以去看看江味農老居士的《金剛經講義》。他雖然沒有把《金剛經》的筋骨脈絡理出來,卻把資料收集得很齊全,這是非常難得的。七、最高明的講解然而《金剛經》講得最好的,要數南朝的傅大士。一次,志公老和尚告訴梁武帝,有位大德講《金剛經》講得非常好。梁武帝非常景仰,就立即要請他來,問:「他在哪兒啊?」「魚行里。」就去魚行把傅大士請來了。梁武帝就問他:「你要登台講嗎?」「不用,給我一幅打板就可以了。」這皇帝喜歡聽經,那些臣子們也非常愛聽經,呼啦啦地跪了一地,只有皇帝坐著,滿堂都在靜等傅大士講經。這時只聽「啪」的一聲,傅大士狠狠地一敲板,然後把板一扔,走了。梁武帝一看,傻眼了:這是什麼意思?這時志公老和尚說:「他講完了!」這才是真正能講《金剛經》的人,這才是真正的大德。大家要好好體會這裡面不可思議的地方。傅大士其實是彌勒菩薩應身來結緣的。梁武帝沒聽明白,趕緊跟志公禪師說,「請他再講一遍吧,大家都沒聽明白。」傅大士就回來又講了一遍,這就誕生了那些偈頌集。第一次傅大士為什麼那樣講經?這是因為《金剛經》是需要你自己去悟的,講是講不出來的。這才是傅大士真正的慈悲。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他的那些偈頌集,就能理解《金剛經》一些不可思議的地方。八、《金剛經》的難點古往今來,講解《金剛經》的人非常多,但是印順法師指出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關於這部經書的講解大多流於空談,流於文字相,很少有人能將全經的經絡講出來。你會覺得這部經總是在說一件事,但是又會奇怪經中的布施比量為什麼越來越高。產生這樣的疑惑是因為不明白全經的次第和真意。這部《金剛經》本是一個漸次修行的法門,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就不能讀懂金剛經。大家都只是在糾纏一些「阿羅漢」、「菩薩」之類的名相,而不去探究深層的內涵,這也就是印順法師覺得非常遺憾的地方。比如,「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中的「一合相」,到底是什麼意思?「一合相」的範圍是什麼?為什麼佛陀說它是「一合相」,又為什麼「不可說」?再如,為什麼要「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既然「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了,那為何還要修一切善法?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惡法不行嗎?如果不能搞明白諸如「一合相」、「如如不動」之類的章句真正的內涵,這部經就算白讀了。如果能弄明白這部經,三藏十二部佛經的提綱也就都明白了。同樣,如果把《心經》搞明白,也就能把「般若」的心搞明白了。《金剛經》是一部證入「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的實相境界的大經。如果死在文字上,無有是處。因為它真正內在的意思,不是靠攀緣、文字、分別所能理解的,這也是學《金剛經》的難處。正因為如此,直到今天下午還沒有決定該怎樣來講這部經。記得以前給一位遠道而來的朋友講了一遍,花了一個多小時。如果簡單講的話,這部經書十五分鐘就講完了。我們大致給出一個計劃:爭取花二十四到三十個小時,把這部經從頭到尾講一遍,然後花三個小時再講一遍,最後再花一個小時講一遍。這樣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次第挑著聽。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19 16:11:00
九、怎樣才能學好《金剛經》真正要學到《金剛經》的經絡,必須具備心相上的兩個條件。首先,必須要有坦坦蕩蕩、不欺暗室的大丈夫氣概,也就是一種站起來能把天頂破,坐下去能把地壓碎,這樣頂天立地的氣概。因為修行是向自己心性的落處開刀,找不到其它方便。其次就是要能戰勝自己心性缺點,也就是能夠戰勝自己一切毛病。現在這個時代,大家都對權、利、名非常感興趣,其實法界中權、利、名最大的是誰?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有三十二相,他可以在法界中讓所有的眾生都俯首稱臣。但即使是他,也不能戰勝自己。所以,能戰勝自己的人是最難得的。十、修凈土就不用學《金剛經》嗎最後一個問題是:什麼人該來學這部《金剛經》?有人說:我是修凈土的,不用讀《金剛經》;凈空老和尚說了,幾部大經,一句佛號就可以了。這就冤枉凈空老和尚了。凈空老和尚的「看破放下,隨緣自在念佛」,聽著很簡單,但是如何看破?如何放下?如何隨緣?如何自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中說:「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就算種了無量的善根和福田,如果「取相分別,情執深重」的話,仍然沒有可能出離輪迴。而對於著相與情執,唯一的辦法就是「破相」。所以還是得到《金剛經》里找。因此,看一位大德的東西,要把他所有的東西全看完,並且要根據當時的背景、環境去理解,千萬別斷章取義,更不能拿著一句兩句話去「造神」。造神運動讓很多大德都不敢出來,因為眾生不知道惜緣。我們今天所聽到的每一句佛號、每一句講經都來自於無量劫所結的善緣。佛陀講:布施之「施」為「得」,「受」為「失」。當我們得到一個東西時,其實同時也就失去了。有很多朋友不尊重和珍惜今天的因緣,這樣就等於損失了自己無量劫來積攢的佛法善根。十一、罪業深重怎麼辦還有哪一類人需要學金剛經?罪業深重的人,遭受別人嘲笑和歧視的人。《金剛經》上講,如果受持讀誦《金剛經》的人被人嘲笑,那是先世造了本該墮惡道的罪業,堅持持誦《金剛經》就能消除。二十幾歲時,有一次在火車上讀《金剛經》,對座一個小青年很無禮地脫掉鞋,把腳伸到我座位下面。我也沒生氣,繼續讀。他就罵:「你懂讀這個?混蛋!」我脾氣向來很爆,這次卻沒有理睬他,因為正好讀到那個地方,知道先世罪業已經銷掉了。後來我在站台上把那個青年攔住了,給他鞠了一躬,搞得那位朋友站在原地愣了好久。如果有人罪業深重並且經常受到歧視和嘲笑的話,就一定要去讀《金剛經》。十二、學生取得好成績的秘密有人說:「我是個學生,應該讀《金剛經》嗎?」答案是:應該讀。以前騙兒子讀《金剛經》,讀一遍給他五塊錢。前兩天要考試了,他說晚上做很亂的夢,怕考不好了。我就讓他去讀《金剛經》。他討價還價:「爸爸,讀一遍你要給我十五塊錢。」我就讓他先去讀。後來他卻不要錢了,因為讀完後他就能睡安穩了。這是因為我們所學的知識都存在阿賴耶識裡面,之所以忘了,是因為腦子裡的程序亂了,而《金剛經》有梳理這些程序的作用。所以,學生如果能多讀《金剛經》,對學好功課有不可思議的好處。十三、不論學問高低有的人沒文化,不識字,這是因為宿世非常不尊重紙張而得到的果報,如果想消滅罪業,最好能跟著別人讀《金剛經》。有的人相反,學問很高,那他更應該讀《金剛經》。因為如果想從一個匠人境界有個質的飛躍,就只有從心性入手來破相。《列子》中「紀昌射箭」的典故就是這個道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十四、不堪重負的現代人有的人說:「作為一個現代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都非常繁重,我應該學《金剛經》嗎?」這樣的人更應該學《金剛經》。不知道大家見過那些韓國的電玩高手沒有,那些人的特點是:眼睛眯得特別細,眼睛特長,而且眼睛都非常小。他們在玩電子遊戲的時候是非常輕鬆的。能那麼輕鬆地玩好遊戲的秘訣只有一點:破相!而很多人在玩遊戲的時候,心都掉在裡面。在今天這個繁忙的商業社會,輕鬆應對各行業工作的方法是同一個道理。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心態怡然地去做好,不掉進去。這也是「戒忌用力」的一種妙用。哈哈,其實到這裡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了:所有的人(眾生)都該來學這部《金剛經》。(待續)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19 16:15:00
(二)一、《金剛經》的譯本二、讀經的儀軌三、經題的含義四、《金剛經》的經絡五、諸佛諸法之母六、上上根的「遮遮眼」七、文字般若八、觀照般若九、實相般若十、佛性就是靈知嗎十一、中上根修行之路十二、下根,非下根,是名下根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19 16:17:00
一、《金剛經》的譯本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在我們中國一共有六種譯本,分別是:姚秦的鳩摩羅什、元魏的菩提流支、陳朝的真諦、隋朝的笈多、唐朝的玄奘和唐朝的義凈等六位三藏法師翻譯的。他們在翻譯的時候,在經題上有些分歧,這是源於六位法師各自的宗派不同。其中,菩提流支、笈多、玄奘這三位法師將經題大體翻譯成《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這是從無著和世親菩薩那裡傳承下來的唯識宗(法相宗)這個角度來翻譯的。尤其玄奘法師是中國法相宗的老祖宗,這就造成他的譯本不可避免地帶有唯識的思維模式。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姚秦鳩摩羅什大師的版本,他把經題譯成《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是因為鳩摩羅什他老人家是般若宗的老祖宗。禪宗的老祖宗以及明清時期的眾多學佛人,都是以這個譯本來學習的。這個譯本也比較適合我們今天學習。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19 16:19:00
二、讀經的儀軌經書的第一頁上一般都有保寧勇禪師寫的《警策文》(注一),告訴大家應該以什麼樣的心和身口意來學習佛經,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當經書不用的時候應當放在乾燥潔凈的地方,結手敬拜。千萬不要小看這部《金剛經》,它所在的地方就相當於有佛有塔,修行功夫高的人會看到它在暗中是放著金光的,而這金光中還有很多天龍護法在護持。所以,有的人還會看到有龍在金光外圍時隱時現,圍著經書轉。這是一種外相。法界這個東西,雖然是一不是二,但畢竟有二。從某些意義上來說,因果是存在的。在修證程度不夠的情況下,應該以柔和的心態來圓融地對待佛法。接下來是金剛經祈請部分。首先是香贊(注二),這是非常重要的。有大德講,寺院里一誦香贊,大殿中就會放金光,這裡面就有好多放著金光的佛的化身。在法界中,香跟煙這兩樣東西是通冥陽兩界的,因此也叫作心香。在發願時燃一支香,這支香就有直通你的心性的意思。哈哈,一誦香贊,十方諸佛都能知道。佛法要從細處學。然後是凈口業真言(注三)和凈三業真言(注四),以及安土地真言(注五)和普供養真言(注六)。這些對剛開始誦經的人是非常關鍵的,因為他們身上還有著許多宿世間的業障。比如,雖然漱過口了,但是還會有口業。心表面上似乎很靜了,實際上還有亂糟糟的意業。這些都是修學過程中的業障。有些朋友身上的業力非常重,不學佛還好,學佛時間一長,反而病了。這是因為對戒律和規矩不是很懂,類似於迷信地學佛,不懂法界的緣起造成的。比如有人持楞嚴咒,本來楞嚴咒在法界中的法力是非常大的,但持誦者如果持戒不是很圓滿,尤其是不能戒殺,反而會不自覺地造了很大的罪業。因為楞嚴咒是以大慈悲心為基礎的,對殺生嗔心特別敏感。另外,誦完楞嚴咒後應該誦一下十小咒,送走法界一切佛菩薩和諸天神聖。這都是非常重要的注意點。一個人在誦《金剛經》時,身後是放著金光的,如果他身上的業力非常重,就會有很多眾生被這金光超度到天上。那些宿世間的惡緣突然發現你竟然是一個億萬富翁了,而他還是個窮光蛋。這時他就可以要求你誦部經給他,然後你們之間的恩怨就一筆勾銷了。這是因為《金剛經》在法界中可以抵好幾座不可思議的金山,這是《金剛經》不可思議的地方。同時,我們誦《金剛經》時,地方上的鬼神也會非常驚惶:哪來的大德在誦《金剛經》!因此初學者需要念誦包括安土地真言在內的四句真言,來消除念誦金剛經時不如法的地方。奉請八金剛(注七)四菩薩(注八)。這八大金剛和四位大菩薩都在宿世間發過願,要一直護持《金剛經》的持誦者。在法界中,願力就跟契約一樣,大家達成一個約定。就跟觀世音菩薩一樣,只要你念誦「南無觀世音菩薩」,他老人家就立即來到你身後,尋聲救苦。只要在誦《金剛經》時輕聲稱頌這十二位朋友的名號,無論你有沒有神通,他們都會來到你身後護持你誦經。所以初學《金剛經》的朋友要誠心稱頌他們的名號。發願文(注九)。對學佛者,願力和智慧是兩件寶貝。一個人的成就都來自於他的願力;而要實現願力,入無餘涅槃(非無餘涅槃,是名無餘涅槃),則要通過般若智慧來實現。這個發願文是古時一個大德發的願力,因為非常適合末法時期的眾生修行,所以我們今天借用過來。這個願力讓一個人宿世所有的善緣惡緣,都能發心成佛,然後能一齊往生極樂國,非常殊勝。云何梵(注十)和開經偈(注十一)。開經偈已經確定是武則天所作,云何梵傳說也是她作的,這兩個偈子都作得不錯,表達了對佛法的恭敬心。對學佛者來說,如果缺乏恭敬心,就很難學到東西。以上金剛經正文前的這麼一大段,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讀經讀得心很靜了,就可以把云何梵去掉,再慢慢地可以把奉請那十二位朋友去掉。最後,可以把四個咒子和開經偈去掉。但是香贊、發願文和「南無祇園會上佛菩薩」一般都要念誦。如果讀完了一遍想繼續讀,就可以把這段省略,直接讀正文。另外要注意的是,不要讀昭明太子作的那些品名(注十二),因為有很多寫得不合理。像清末民初有一位叫魏源(注十三)的大德,思想很先進,卻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就是改佛經。改佛經是一個非常大的業障。因此,大家不要去讀那些品名,同時,這也是慈悲昭明太子。讀完經之後可以念七遍補闕真言(注十四)。誦經的人一定要多誦補闕真言,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善巧方便。有些朋友不喜歡念補闕真言,這是丟掉西瓜撿芝麻的壞習慣。補闕真言在法界上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讀經時讀錯的地方,不如法的地方,多念幾遍補闕真言就可以補上。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19 16:31:00
三、經題的含義《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個經題主要是講,三千大千世界是個幻相,是一合相,是一個幻覺,不可說。應該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入無餘涅槃。這個「入無餘涅槃」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是因為我們的分別,才看到有人入無餘涅槃;如果是從入無餘涅槃那位朋友的角度來看,他是隨順進入一個「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的如來大光明藏寂滅海中。這就是本經要講的終極意思。全經通過不斷的布施比喻,最後總結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哈哈,本來什麼都沒有,都是想(分別)多了想(分別)出來的。四、《金剛經》的經絡知道修學《金剛經》的最終目標後,我們來看釋迦牟尼佛是如何領著大阿羅漢須菩提,一步步用「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行一切善法,善法,非善法,是名善法」的模式,證到三千大千世界是個幻相,是一合相。然後如如不動,進入無餘涅槃,非無餘涅槃,是名無餘涅槃的境界。這是修學《金剛經》的根本目標。大家都知道,禪宗六祖惠能是因《金剛經》悟道的,這裡我們可以看一下他是怎麼悟道的。六祖當年在山上砍柴時,聽人誦《金剛經》誦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有所悟,立即就跑去找五祖了,在五祖那裡天天搗米。其實那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只是在搗米,那是一種大家都在修禪的氛圍,看著好像都在幹活,實際上每個人都在磨鍊自己的心性。最後五祖看時機到了,要把衣缽傳給六祖,就在半夜把所有的窗戶堵上,用袈裟蓋住給他講《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這次六祖恍然大悟:萬法萬物不離自性!當即作了個偈子:「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就是沒想到的意思。他悟到了什麼?他悟到了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佛和佛國土,包括所有的眾生和他自己,包括能想像到的和想像不到的,一切都是由自性化現出來的。這次的「悟」跟最初的「悟」有個根本的區別,這是證悟到《金剛經》的骨髓了,也就是把金剛經的經絡理出來了。印光大師曾說:《金剛經》乃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遍修六度等之規範。《金剛經》就是成佛過程中的一個路標,如果不懂這點,讀《金剛經》就會味同嚼蠟。就好比在一間黑屋子裡有一個非常小的開關,一個人天天在裡邊摸索著亂摁,也許不知道哪一天就摁到了那個開關,「啪」,跳出去了。但是更大的可能是怎麼也摁不到,為什麼?因為沒有真正按金剛經的路子來修持,這是非常遺憾的。同時,《金剛經》也是修念佛禪,漸次修行證「一行三昧」過程中的指路標。也可以說,如果沒有《金剛經》,修念佛禪就很容易走邪。這也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因此,我們在這裡儘可能不講那些名相的東西,而是盡量把《金剛經》的脈絡梳理清楚,讓大家知道這部經到底說了什麼。五、諸佛諸法之母這部經不可思議的地方,在於這一部《金剛經》其實就等於六百卷《大般若經》。同樣,一部二百多字的《心經》就等於一部《金剛經》。為什麼這樣說?我們可以倒過來看:《心經》講,「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裡即是關鍵所在。再看《金剛經》上講,「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然後是《大般若經》,「摩訶般若波羅密,是諸佛,是諸菩薩摩訶薩,能生諸佛,攝持菩薩。」在這裡,我們會發現一直沒有離開過般若。般若是什麼東西?就是一個心性修證的脈絡,也就是智慧,或者叫方法。這個方法不是那種如何賺一百萬的小方法,也不是如何成轉輪聖王,而是能入無餘涅槃,非無餘涅槃,是名無餘涅槃的方法。這也就是修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應該學到的真正精髓。如果把這點東西搞明白了,那麼這部金剛經就能瞭然通透。你就會知道自己哪些行為是在修行,哪些不是,自己在什麼地方著相,等等等等,一切都瞭然於心。這時候,你自己自然就知道路該怎麼走了。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19 16:32:00
六、上上根的「遮遮眼」這部經的經題翻譯版本有八種,單就這個寫篇論文也足夠寫十萬字,這裡就不耽誤太多時間來討論名相了。如果有人感興趣,可以去研究一下前面提過的幾位大德的著作。如果是上上根的修行人,一看這個經題,他就明白了這部經書的意思——本來就沒有意思,是名意思,只有用來「遮遮眼」了。因為三千大千世界乃一合相,本來就是一個幻覺,不可說,不離自性。這樣就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隨順自然地進入「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的自性大光明藏寂滅海中去。然而,「凡夫之人貪著其事」。當一個人貪著享受,就往下墮,福報隨之就丟失。最後落到地獄裡,受苦之後又想往上跑。靠自己的智慧、定力,慢慢地把心升高,一直升到天界。這時候因為貪念仍在,繼續貪婪、享受、放逸,於是又流轉輪迴。眾生總是執著自己自性所形成的幻相,就如同一隻狐狸總是掉頭去咬它那個尾巴。因為在它的概念中,從來不認為那個尾巴是自己的,總以為是別人的。慢慢的,開始有人知道自己有無明了(就是想不通的事),並開始通過修禪定,通過思考輪迴之類的問題,然後因宿世的願力,他就有因緣見到佛入無餘涅槃,或者是大羅漢入有餘涅槃。如果見到阿羅漢入有餘涅槃,他就跟阿羅漢去修,這就是修行願力的因緣。最後到達「無學」、「殺賊」這個境界,也就是自度了。這也就是《圓覺經》中說的:厭流轉者,妄見涅槃。什麼是「妄見涅槃」?也就是大家總是有個妄念,以為有個涅槃在,這是因為在因地上見到佛涅槃之後而產生的分別執著。實質上,本來沒有涅槃。因為你總是在追咬的,本來就是你自己的尾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六祖立即大悟了,原來是這樣,明白了!這是上上根。他一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個標題,噢,原來這部經講的是這個意思,放下了。一看《華嚴經》的經題,噢,原來是這樣,明白了,放下。龍樹菩薩當年在龍宮「走馬看經題」,在浩瀚無邊的經藏中,騎著馬看了三個月的經題,也就是這種看法。以他老人家的程度,看經題就等於看了整部經書。不過,這個時代的人千萬別吹牛,真正的上上根,我到現在還沒見到一個。所以,我們在今天一定要嚴持戒,廣布施,心念佛。七、文字般若對於中上根的人來說,他就要先從般若的文字相上下功夫,將般若分為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三大部分,來進行探討。中上根的人能通文字般若,他通過這個經題,就知道了這部經書大概要講什麼東西。什麼叫文字般若?就是這部經書的文字,或者我們現在所說的話也是文字般若,同時包括內心所有的善巧方便。當你通過聽經,腦海中悟到:哦,原來是這樣!這還是在文字般若的範圍,這只是一個意識,是第六識範圍內的一個幻覺。這個悟只是小悟,甚至沒悟,根本不是六祖慧能那樣的大悟。「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並不是你腦海中理解的那個意思,那都局限在文字般若的範圍。這個文字般若是非常害人的。釋迦牟尼佛一直強調,本無一法可說,本來連一個字都沒說,就是怕我們著文字相。《大乘無量壽經》說:「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就是說不要用意識分猜度佛的境界,否則是無法見到實相的。《法華經》說,「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也是這個意思。八、觀照般若六百部《大般若經》就是講了一部《金剛經》,一部《金剛經》就講了一部《心經》,而《心經》就說了一個字,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的「照」字。這樣講是為了通過這個文字把你們帶到一個觀照的境界去,通過觀照,就能照見五蘊皆空,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從而度一切苦厄,這是觀照般若。觀照般若是一個大乘修行的核心,金剛經從頭到尾一直沒有離開過「破」字,見什麼破什麼,直至五蘊皆空。怎麼破?見相破相,見加持破加持,見莊嚴破莊嚴,見三千大千世界破三千大千世界。見什麼破什麼,來什麼打什麼。一直就是用的觀照般若的破法。但是,破到最後,必須連這個觀照都要扔掉,這時候就告訴你,三千大千世界一合相,不可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本來具足。《破空論》上說:「如理而照,照不異寂,即名觀照般若。」這裡「如理而照」是如什麼「理」?就是這部《金剛經》的理;「照不異寂」就是還不能著斷滅相(也就是壽者相)。這就是觀照般若。九、實相般若第三個是實相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這三者對中上根的人來說,本來是一回事。但是在這裡,我們要特別分析一下。其實這個實相,就是明心見性悟的那點事。學佛者學來學去,所有的文字也好,觀照也罷,都是為了明白那個「何期自性本來具足」。這個東西是說不出來的,說出來就有一個名相了。以前講《心經》的時候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就把它說成「能計算的能力」。別的東西沒有這個能力,只有它老人家有。哈哈,當然,什麼東西也都在它老人家之中。作者:ruo619 回復日期:2009-6-19 20:02:00
說的很好!!!推薦看!!!!慧律大和尚講解的《金剛經》視頻也值得多看!!!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19 22:07:00
感謝樓上的朋友,非常尊敬慧律法師.有機會去看看.我也將繼續貼<金剛經講解>作者:caddie2000_ren 回復日期:2009-6-22 12:23:00
收藏。作者:智慧不離力量 回復日期:2009-6-22 15:16:00
善哉作者:Dennygo 回復日期:2009-6-22 19:54:00
不錯,不是非法阿彌陀佛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6 21:17:00
十、佛性就是靈知嗎?以前有人問到《也談布施》里提到的「佛性」問題,就是「如果開悟了,每一念斷處,了了分明的是佛性。不是念頭起處是佛性,而是見到念頭起,不跟它跑,一念斷處,了了分明的是佛性」。這句話的前一大部分是來自於母音老人的,但有兩個字沒有轉過來。當時母音老人講的是「明白一念斷處,了了分明的靈知即是佛性」。而這裡並沒有「靈知」這個詞。為什麼?在一念斷處,了了分明的這個地方,母音老人說是「靈知」,但這是他證到的「靈知」,而不是別人分別出來的。這裡很難辦,因為無論說什麼都不是。如果說有一個了了分明的境界是佛性,那就是魔障。如果說了了分明的心性是佛性,那麼是誰知道的?那個心是佛性,你找出五斤重的了了分明的心給大家看一下!那還是魔障。如果有人跑到某個境界發現是黑咕隆咚的,以為就是母音老人講的那個「靈知」,其實他是跑到另一個境界去了,那是第六識加持出來一個幻境,是一個非常可怕的魔境。所以,蕅益大師在《破空論》里說:「實相非福,而為一切福德之聚。實相非慧,而為一切慧行之本。」實相非相,說什麼都不是(當然,在這裡,「說什麼都不是」也是個相,應該是:實相,非相,是名實相)。母音老人這個「明白一念斷處,了了分明的靈知是佛性」的境界即使是對的,也是他老人家證到的「靈知」。如果大家落到「靈知」上,那就又錯了。十一、中上根修行之路見到實相,摸到自己鼻子之後,接下來應該怎樣?非常簡單,就是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行一切善法,善法,非善法,是名善法,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後就以慈悲輕安,隨順進入「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的大光明寂滅海。這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對中上根者來說的,也是如來所說的:微塵(文字般若),非微塵(觀照般若),是名微塵(實相般若)。在《金剛經》里,佛陀反覆講著這三大般若。十二、下根,非下根,是名下根對下根者來說,《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這個經題就如同耳朵、眼睛似的,代表著《金剛經》這本經書,可以分別,找來誦讀、學習。當然並不是說下根的人不好,眾生沒有分別。只是因緣不同,各人看見這個經題的時候,內心所產生的變化是各不相同的。大家所熟悉的,佛的弟子周利盤特迦念「掃帚」的典故,那麼笨的周利盤特迦,念了「掃」忘了「帚」,念了「帚」忘了「掃」,可謂是下下根中的下下根。結果他也證得了阿羅漢。因此,本來沒有根器的分別,只是在這個無窮小的當下(如2005年的今天的這一分這一秒),由宿世間的因緣和業力生成了所謂根器的上下。實質上,這一切都是你修行的陪練品,只要突破這些因緣和業力,就能突破所謂上下根的名相。這年頭,很多朋友都喜歡別人推崇自己是上上根的修行人。前些日子有個大德跑過來,非得印證他已經開悟了,當時就告訴他還著四相,沒開悟。結果這位大德非常不高興,怒氣沖沖地走了。前車之鑒。下次如果再有人來要求印證是否開悟,就告訴他一個慈善帳號,讓他先匯五千塊錢過來再說。等錢到帳後就告訴他,你根本沒開悟。哈哈,這麼著相,悟個什麼?!(待續)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6 21:20:00
===================================注一:《保寧勇禪師示看經警策文》:夫看經之法後學須知:當凈三業。若三業無虧,則百福俱集。三業者,身、口、意也。一、端身正坐,如對聖容,則身業凈也。二、口無雜言,斷諸嬉笑,則口業凈也。三、意不散亂,屏息萬緣,則意業凈也。內心既寂,外境俱消。方契悟於真源,庶研窮於法理,可謂水澄珠瑩,雲散月明。義海涌於胸襟,智岳凝於耳目。輒莫容易,實非小緣。心境雙忘,自他俱利。若能如此,真報佛恩。注二:香贊: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注三:凈口業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訶修利。修修利。薩婆訶。注四:凈三業真言:唵。娑嚩婆嚩秫馱。娑嚩達摩。娑嚩婆嚩秫度憾。注五:安土地真言:南無三滿多。母馱喃。唵。度嚕度嚕。地尾娑婆訶。注六:普供養真言:唵。誐誐曩。三婆嚩 韈日啰斛。注七:奉請八金剛:奉請 青除災金剛 奉請 辟毒 金剛奉請 黃隨求金剛 奉請 白凈水金剛奉請 赤聲火金剛 奉請 定持災金剛奉請 紫賢 金剛 奉請 大神 金剛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6 21:20:00
注八:奉請四菩薩:奉請 金剛眷菩薩 奉請 金剛索菩薩奉請 金剛愛菩薩 奉請 金剛語菩薩注九:發願文:稽首三界尊 皈依十方佛我今發宏願 持此金剛經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注十:云何梵:云何得長壽 金剛不壞身復以何因緣 得大堅固力云何於此經 究竟到彼岸願佛開微密 廣為眾生說注十一: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注十二:即「法會因由分第一」等。注十三:魏源(1794~1857)。晚清思想家。原名遠達,字默深,一字墨生,又字漢士。湖南邵陽縣隆回人。晚年信佛教,法名承貫。嘉道之時,清朝已入衰世,魏源以天下為己任,講求經世之學,力圖以此謀求國富民強,從而成為晚清學術的開風氣者。他由習王守仁心學而改從今文經學,論學以「通經致用」為宗旨。對於充斥朝野的考據學風和理學的性理空談,皆加貶斥,提出了「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注十四:補闕真言:南謨喝啰怛那,哆啰夜耶。佉啰佉啰。俱住俱住。摩啰摩啰。虎啰,吽。賀賀,蘇怛拏,吽。潑抹拏,娑婆訶。另有圓滿補闕真言:唵。呼嚧呼嚧。社曳穆契。莎訶。二者念一個即可。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6 21:25:00
(三)一、中國歷史上幾次文化的融合二、盛世機緣三、偉大的鳩摩羅什四、淤泥中的蓮花五、誰的業力六、佛陀吃馬麥七、大修行人到底落不落因果八、吹牛的後果九、怎樣看待因果?十、我聽到佛陀這樣講十一、「一時」是什麼時候十二、時空非永恆不變十三、是即生成佛,還是等三大阿僧祗劫十四、什麼是宗教十五、科學如何發展十六、愛因斯坦和霍金的局限十七、光的世界十八、過去能不能改變十九、太空物理學何去何從二十、幻化妙有的你二十一、每個人自己的時空隧道二十二、霍金的感慨二十三、思考題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6 21:26:00
一、中國歷史上幾次文化的融合中國的歷史是五千年文化相續的歷史,這在世界上是一個奇蹟。這是因為以前科技不發達,外來文明沒有辦法越過汪洋大海、喜馬拉雅山或者大草原。大家知道,歷史上的春秋戰國處於一種政治和文化的混亂狀態。當時有諸子百家爭鳴,各種學派和思維模式的人紛紛出來表達他們的理念,包括對社會的見解,對人的見解以及對文明的見解。在各種思潮碰撞激蕩之後,卻慢慢地出現了和諧的局面。這是源於中華民族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具有極大的柔性,能容納一切。這時就出現了第一次精神文明和諧與統一,也就是漢朝的「獨尊儒術」。從此儒家思想就成了中國文化的底蘊,這就給佛法的弘揚創造了一個相對平和的環境和氛圍。如果我們到西方去弘揚佛法的話,是很被難理解和接受的,因為弘揚佛法需要有一個和諧的文化底蘊。隨後,在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第二次文化激蕩和衝突。這個時期佛法隨著各種機緣來到了中國,這就造成了更大的一次文化融合,成就了大唐文明。每一個文化亂世以後,就會出現一個盛世,這是一個規律。到南宋末年又出現了混亂,這次是來自於歐洲文明的衝擊,導致接下來的元朝文明帶有很多歐洲思維模式。這給中國文化帶來了新東西,那就是明清時期的文明,又一次文化的盛世。尤其是明朝和清朝康雍乾時代,都是相對的黃金時代。第四次文化交融出現在清末到民國,在這個時期,西洋文化逐漸融入了中華文化。就是這樣,中華民族以她獨有的包容胸懷不斷吸納融合外來文明,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文明史上的奇蹟。二、盛世機緣直到今天,我們正在迎接又一個盛世的來臨,這是非常難得的。古人常說,寧可在太平盛世作條狗,也不在亂世作人。在亂世,人最基本的生命、溫飽都沒有保障,就別提參學佛法了。因此,回頭看看中國這兩千多年的歷史,我們今天所面臨的這種機緣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佛法難聞,我們聽聞到了;人身難得,我們得到了;盛世難遇,我們遇上了。在這樣的機緣下,如果再不去好好修行,就太可悲了。要知道這是積攢了無量劫的福報才能遇上的,千萬不能荒廢。三、偉大的鳩摩羅什姚秦是中國南北朝時十六國之一。因為姚萇篡位,奪了前秦符堅的皇位,就成了後秦,所以稱為「姚秦」。「三藏法師」是指精通經、律、論三藏十二部佛法並且能弘法的大法師,這是佛教中極高的一個尊稱。鳩摩羅什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他出生在古代的龜茲國(也就是現在的新疆)宰相家中,七歲隨母出家,每天能誦一千多個偈子,十二歲就精通小乘教義,然後又研習大乘,證到了三果阿羅漢。當時有個羅漢告訴鳩摩羅什,大乘佛法將因他而在中國得到弘揚,但是對他自己,卻會有不利的影響。鳩摩羅什回答,只要大乘佛法能流傳,眾生能覺悟,就算把他放到爐子上烤,也沒什麼大不了,他絕不會有半句怨言。這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精神,如果沒有這種頂天立地的精神,就不能成為真正的大修行人。四、淤泥中的蓮花果然,鳩摩羅什後來被呂光(注一)抓住了,並遭到了折磨和污辱。然而這還不是真正的磨難,對大成就者來說,最可怕的東西反而是女色。在鳩摩羅什到達姚秦之後,當時的國君姚興覺得這個人才太難得了,如果他死後沒人接替就太可惜了,就給鳩摩羅什蓋了一個小宮殿,並給他一大批女眷,要他生孩子。其實大修行人的深般若和禪悅法喜遠遠超過任何一個欲界天中所有的快樂,而沾染女色對他們所造成的危害,是無法形容的。最後,鳩摩羅什無奈而痛苦地接納了那些女眷。但他經常告誡他的弟子們:不要看我身在俗世間,但我所說的法是正確的。就像污泥中生著清香美麗的蓮花,你們一定要只採蓮花,不要取污泥。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6 21:28:00
五、誰的業力?有人說,這是鳩摩羅什的業力,是他該當倒霉。其實,這並不是鳩摩羅什的業力,而是大乘菩薩們承擔了眾生的業力。為什麼要在這裡特別地講鳩摩羅什?因為我們不得不讚歎他!在今天以及未來數千年乃至更久遠的時代,所有能讀到這部《金剛經》和鳩摩羅什所翻譯的大乘經典的眾生,他們共同的業力都給鳩摩羅什這位老朋友用他無窮大的心量擔住了。這才是大乘菩薩,沒有小乘的習氣,非常坦然。鳩摩羅什在圓寂前說,如果他翻譯的經典沒有錯誤的話,他的舌頭就不會被燒化。最後他的舌頭果然沒有被燒化,而且舍利塔現在還在那兒。在《金剛經》那麼多譯本中,鳩摩羅什的這個版本最受大家歡迎,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機緣。六、佛陀吃馬麥佛經里有一個相關的因果典故。當時有個婆羅門教徒聽說供養佛陀可以得到大福報,就請佛陀帶領五百比丘入村居住,在三個月中接受他的供養。然而,等佛陀他們到達之後,婆羅門教徒卻又反悔了,不但拒絕供養,而且躲了起來。佛陀和他的弟子們只好露宿野外,餓了就只能吃馬麥——就是一種牧馬人專門用來喂馬的野麥子,那玩意兒是非常難吃的。有人就說了:哈哈,看到沒有,佛陀都受因果報應,所以呢,一切皆空,只有因果不空。這種說法對不對?在大乘菩薩的境界里,這句話是對的。但是如果著了這句話的相,那你就只是一個害怕因果的小朋友了。我們來看看佛陀當時是怎麼熬過來的。佛陀跟平時一樣,泰然自若地吃著馬麥。但是,阿難哪裡受得了這種委屈,就一個人在那兒生悶氣,更沒胃口吃那麼難吃的馬麥。佛陀於是就笑眯眯地給了阿難一顆麥子,阿難一嘗,哇!這是什麼東西啊?世上還有這麼好吃的東西!吃了那顆麥子之後,接下來的幾天幾夜,阿難始終神清氣爽,什麼山珍海味都不想吃了,而且一點兒也不餓,一點兒也不渴。哈哈,這佛陀他老人家吃的是馬麥嗎?有人就要說了,這個是佛陀的業力嘛。其實不是這樣的,這是那個婆羅門教徒的業力。當他的業力上來後,產生了疑惑,就沒有供養佛陀。而牧馬人用最不值錢的東西供養了佛陀,得到了很大的福報。同時,那些馬因為用它們的糧食供養了佛陀,也都得到了升天的果報。這是眾生的業力和因緣生成的,並不是佛陀的業力。對於佛陀來說,他從始至終就沒有分別心想他在吃什麼。他雖知道自己在吃什麼,但根本沒有我們六道眾生吃東西時的那種分別感覺。因此,在末法時期看一個大修行者,一定不要去看他的外表,而要看他的戒律。如果只是看他的神通,看他放不放光明,就會什麼東西也學不到。因為你沒有看到他示現心量的地方,有好多東西你根本看不透,哈哈,他正在騙你呢。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6 21:31:00
七、大修行人到底落不落因果還有一個著名的典故,一個修行人,當別人問他:「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他回答:「不落因果」。答完後他自己心裡卻犯了嘀咕,最後落因果了——當了五百世的野狐狸(這也是「野狐禪」的由來)。後來他機緣成熟遇到百丈禪師,就問這個問題,「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百丈禪師回答:「不昧因果。」野狐狸當下大悟而得到解脫。但是對這個典故,當代有大德卻又有另外的看法,「那隻野狐狸還是心量小了,我就說不落因果,我就不落因果!」這樣講也對,這是基於「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的實相境界。但是這需要證到那個境界才行。而那個落野狐身的修行者沒有徹證到實相,只是理論上知道這個道理。當別人問他這個問題時,他就用自己的分別心給出了一個「不落因果」的答案,這並不是他證到的。八、吹牛的後果那個修行人之所以落野狐身並不是因為他說錯了什麼,而是因為他根本沒有證到,所以得大妄語罪。佛法就如同原子能,用好了可以發電,用不好,它就能把你老家炸了,把你炸到無間地獄去。因此,學佛一定不要學著吹牛,否則會有很大的麻煩。千萬不能死要面子,有五分的時候,不能說有五分一。這並不是街上有個人掉了五塊錢,你撿了之後揣兜里說沒見到。那是個小妄語罪。得到的果報無非是你轉世後掉了五十塊錢,他撿去後也說沒見到。如果在佛法上一吹牛,果報就會非常可怕。因此千萬要注意,回答別人的問題時千萬要小心。「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哈哈,好好尋思尋思吧!九、怎樣看待因果那百丈禪師為什麼說「不昧因果」呢?這個「不昧」是不辱昧,就是「沒有不明白」的意思,徹底知道這個「因」從何而來,「果」從何而得。因為菩薩「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因此不是不受因果,而是受而不著,不掛礙。其實不存在誰對誰錯。佛法如果從心外求,什麼也得不到,只有從你自己的心裏面才能得到自己的東西。曾有人問,他以前造過很多的業,該怎麼辦?他這是擔心因果報應。其實他不知道,那些都是善緣,如果沒有那些業力,他就不會來學佛。如果你今天能發一個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心,發願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你過去所有的因緣,哪怕是殺生、忤逆父母等等一切業力,就都是善緣。如果不是這樣,所有的因緣就只是個因果,只有自作自受了,哈哈。學佛就要放下以前的一切,要把心放到一種坦坦蕩蕩的境界中去,這樣才能學到真正的東西。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6 21:33:00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十、我聽到佛陀這樣講正文第一句是「如是我聞」,這是佛陀要求阿難在所有的佛經開頭的固定表達。在《金剛經》中,「如是」這個詞出現的頻率非常高。曾經有人用「如是」這兩個字,講完了佛法的大義。他是從三個方面來講的,一個是「如是諸法」,一個是「如是涅槃」, 一個是「如是如是」,那個境界是非常高的。以後再細講這三個境界,這裡就不耽誤太多時間了。佛陀涅槃後,阿難根據自己的記憶要把佛經都複述出來,當他誦詠佛經的時候,全身放著光明,就有很多人就產生了疑惑,「不對啊,這是不是阿難自己講的?是不是天魔加持了阿難講的?」最後阿難想起佛陀的交待,就是要求他在佛經開頭加上「如是我聞」,這就證明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講的了。十一、「一時」是什麼時候這個「一時」是個非常重要的詞語,如果能理解「一時」的意義,就理解了半部《金剛經》的理論基礎。學這部經之前,有幾個東西是先要了解的。一個是「阿羅漢」,了解「阿羅漢」是理解這部經的基礎;還有一個就是「幻相」(非「幻相」,是名「幻相」),也就是在「一時」這個境界見到的相。印度向來沒有時間延續的概念,它的歷史不像中國那樣是一年一年延續記載下來的。當時印度那個國家的編年史,都是用「一時」來表達時間。這是因為當時印度的統治階層婆羅門教中的修行人修到一定程度後,在禪定中發現時間是假的,他們就把印度的歷史做了一個整合,統一用「一時」來表達時間。即使在今天,印度的古代史也還是沒有自己的時間,很多地方都是借用來的,比如借用我們唐朝玄奘法師去求學的那個時間來印證當時的時間。十二、時空非永恆不變澳大利亞的鐘茂森博士(凈空法師的弟子)寫過一篇《太空物理學新發現的啟示》,是關於太空物理學與佛經相結合的研究文章,寫得非常好,建議大家去找來讀一下。鍾博士在文中給出了一個結論:時間和空間是變化的。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做個小實驗。我們可以將兩個完全相同、沒有誤差的表分別放在一個高樓(如二十層)的頂樓和底樓。時間一長,就會出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頂樓的表跑得快。這是因為兩隻表所處的緯度空間不相同,受到磁場的影響就不相同,這樣光速(時間)就遭到了扭曲,導致兩隻表的雖然走速相同,顯示出來的時間卻不同。因此相對來說,頂樓的時間比底樓要長一些。當然前提是那個表是原子鐘表,不受任何東西的控制,這樣它就只受空間緯度扭曲的影響。這是現代科學可以證實的。哈哈,大家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一定都搶著搬到高層上去住。因為那樣長壽,每年可以比別人多活好幾秒。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6 22:40:00
十三、是即生成佛還是等三大阿僧祗劫有了鍾博士的研究成果,「三大阿僧祗劫,非三大阿僧祗劫」,就容易理解了。這是因為「阿僧祗劫」是佛陀用地球上的比量時間來描述的。這證明了時間的空相,也證明了「不歷僧祗獲法身」是真的。這主要是源於心量的不同,也就是下手的點位不相同。這也就是為什麼禪宗可以即生成佛,不用經過三大阿僧祗劫。當然這裡有一個境界的問題,很難用三兩句話講明白。十四、什麼是宗教現在我們知道了時間和空間不是永恆的,是可變的。得到這個結論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什麼是宗教,就會發現今天的很多東西其實就是一個宗教。只要是靠一種固定的方法得到所謂的真理,然後就認為它是真的,不可變化的,那這就是宗教。也可以說,有所住即是宗教。以這個概念來看,那麼佛教是非宗教的(這裡並沒有說不是宗教,而是非宗教)。十五、科學如何發展我們來看看科學的歷史。最早的時候,亞歷士多德認為,兩個不同重量的物體在相同高度下落時,重的那個會落得快一點。但是伽利略在斜塔上做試驗,讓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落地了,證明了亞里士多德是錯誤的。人們就開始不相信亞歷士多德了,轉而相信伽利略。然後牛頓通過蘋果落地的現象得出萬有引力定律,把伽利略的有些理論給駁倒了。這樣,伽利略也有錯誤了。但是牛頓認為時間和空間是不可變化的,在愛因斯坦用「廣義相對論」證明了時間和空間、質量和能量之間可以互相轉換之後,就把牛頓他老人家又駁倒了。然後,霍金髮現了黑洞,又把愛因斯坦的時空概念引入了另外的境界。科學就是以「你打倒我,我打倒你」這種模式發展。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6 22:42:00
十六、愛因斯坦和霍金的局限但是愛因斯坦和霍金他們都有一個相同的有所住的東西,也就是局限:他們認為光速是不變的。而事實上光速是可變的,而且不同範圍的光速是不相同的,各個空間的光速是不相同的,每個三千大千世界中不同範圍的光速也是不同的。比如,在我們地球上,光速在空氣、水和玻璃中就不同,而在法界上,空氣、水和玻璃就相當於不同的空間。哈哈,一花一葉一世界嘛!這樣的話,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時空是虛幻的,這個世界是幻有的。現在太空物理學有很多秘密沒有解開,但是在這裡可以告訴大家,至少飛碟是真實存在的。十七、光的世界我們的時空並非本來就是扭曲的,而是用你的心「感」 的。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病了之後,他所在某一個地方的磁場是黑色的。這是他用心感的,這就是心的力量。並且,不同空間的光速是不相同的。光速越快,控制那個磁場的能量就越大,它的範圍就越大。我們之所以能夠看見眼前這台電腦以及屏幕上的文字,是因為有光,而這個光的頻率是不相同的。這些光有各種顏色,於是我們看到了不同顏色。科學告訴我們,這個空間中的光譜,我們人類只能看到非常小的一部分。但看不見的那些,它仍然存在。如果給你一副眼鏡可以看見所有的光,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在這兒告訴大家答案:這個世界一切的一切,整個兒就是一團有頻率的光。只是無明使我們相信了眼耳鼻舌身意所製造的一種假象,這樣我們就被自己的局限騙了。所以,我們就誤以為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是真實的。其實科學正在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不是真實的,是用我們的心「感」出來的。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懂《金剛經》里的「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有人就要問了,在佛陀那個時代,根本沒有現在這麼多科學知識,他老人家是怎麼知道這些東西的?其實這都是佛陀在深禪定中了解到的。十八、過去能不能改變鍾博士的另一個結論是:人類可以回到過去或者到達未來。但是他事實上並沒能證明人可以回到過去,因為他的飛船是跑到另外一個空間去了,他在那個空間過了50年後,出來一看,地球上才過了20年。於是他就認為他回到了30年前的「過去」,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如果他回到了過去,那他至少應該知道曾到過的「未來」是什麼樣的,事實上他不知道。而且他根本改變不了「過去」,科學家也總是說可以改變過去,其實過去是改變不了的。在存在時間的這個範圍之內,過去是改變不了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心,去影響、改變未來。如果心向善,未來就是向善的,你的整個法界就是向善的;如果心向惡,你的整個法界就開始向惡的方向走。因此,毋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切記!哈哈,講《金剛經》變成講太空物理學了,不過這裡還得繼續嘮叨幾句。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6 22:48:00
十九、太空物理學何去何從現代太空物理學的學者們現在已經失去了方向。太空物理學的終極是什麼?其實就是報身佛的境界。但是這個終極靠現代太空物理學是到達不了的,除非按照佛法來修行。因為光速是可變的,當光速越變越小,它就到無間地獄去了;反之,如果光速越來越大,越來越大,達到無窮大的時候,就沒有了時間和空間。這就是無量光無量壽佛。如果太空物理學能證明這一點,那麼它就沒有範圍了。佛法所講的報身如來的境界也就全部顯現了。這個境界中有各種各樣的報身佛,光和光之間是互相交融的。而且在這個境界當中,光能化出百千萬億化身佛來。二十、幻化妙有的你這裡講的是一個非常深的東西。這個世界是幻有的,時間、空間以及所有的一切都是妙有幻化的,只因為我們的心量太小,或者過於執著,所以它才存在。你為什麼感覺到它的存在?怎麼老是認為前面有個電腦,後面有個椅子,我們有個身子?是因為我們有「情」,有「有我的情執」,所以才有這些幻化的東西。而且不同的空間之間是互相交錯的,這就是暗物質的存在。暗物質就是因為不同空間的交錯而形成的,它仍然沒有跳出這個範圍去。如果用現代科學的道理繼續往下分析,其實時間和空間,包括我們自己,都是由一種固定的粒子所組合成的,最後連那種粒子也沒有,這也就是道教所謂「無極」的境界。現在的科學已經慢慢地接近能證明這些東西。至於「量子不確定論」,是因為現代的科學家們所使用的工具是由量子組成的,因此突不破量子的範圍,就造成了不確定。二十一、每個人自己的時空隧道其實我們一直生活在自己的時空隧道當中,這些隧道之間是相互交融的。比如說,我們今天有這麼多的朋友,非常不可思議地走在一起,來探討這一部佛經。這就是在2006年1月21日20點59分的時候,我們的時空隧道重疊、交融在了一起。等講完了,大家都下了網,有的給他母親打水,有的學習、工作去了。這樣,大家又從這一個交融的狀態中分開,又按照各自的時空隧道去繼續迎接自己新的因緣。換一種說法:這個世界和你自己,是由與你有因緣的眾生加持出來的,你的時空隧道也是與你有因緣的眾生加持出來的。那麼如何跳出去?其中一個方法就是: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行一切善法;善法者,非善法,是名善法。這也是這部《金剛經》從頭到尾所要講的東西。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6 22:52:00
二十二、霍金的感慨用霍金的《時間簡史》最後一頁上的一段話作為今天的結束語:「迄今,大部分科學家太忙於發展描述宇宙為何物的理論,以至於沒工夫去過問為什麼的問題。另一方面,以尋根究底為己任的哲學家不能跟上科學理論的進步。……然而,在19和20世紀,科學變得對哲學家,或除了少數專家以外的任何人而言,過於技術性和數學化了。哲學家如此地縮小他們的質疑的範圍,以至於連維特根斯坦——這位本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都說道:『哲學僅餘下的任務是語言分析。』這是從亞里士多德到康德以來哲學的偉大傳統的何等的墮落!」其實,霍金也算是一個偉人,但他沒有去學大乘佛法,否則,他就不會有這樣的感慨。二十三、思考題這裡給大家出一個題,為下周作準備。大家想像一下:有什麼東西能小到不存在裡面?有什麼東西能大到不存在外面?可能有人說「心」。那麼,如果這個心小到不存在裡面,同時又大到不存在外面的話,這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境界?===================================注一:秦苻堅建元十八年九月,苻堅派遣驍騎將軍呂光率領七萬大軍,討伐龜茲及烏耆諸國。呂光平復龜茲國時,擄獲了鳩摩羅什,看他年紀尚小,就把他當凡夫俗子來戲弄。呂光強迫鳩摩羅什與龜茲公主成親,鳩摩羅什苦苦請辭。呂光又命令鳩摩羅什騎猛牛和乘惡馬,想看看他從牛背和馬背掉落的滑稽相。幾番的噁心欺負,鳩摩羅什都胸懷忍辱,絲毫沒有怒色。最後,呂光感到慚愧,才停止輕慢的行為。作者:智慧不離力量 回復日期:2009-6-27 10:51:00
樓主大善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7 12:30:00
謝謝樓上的朋友,繼續貼.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7 12:31:00
(四)一、給孤獨長者和祗陀太子二、聖人在哪裡出生?三、並非「低調」的老子四、你是不是聖人?五、佛陀這樣吃飯六、具足一切的境界七、四攝法八、「常樂我凈」的涅槃九、你看到了什麼境界?十、神秘的佛陀身體十一、怎樣修出佛陀一樣的身體?十二、是什麼堵住了任督二脈?十三、致命的誤區十四、飛檐走壁和神通是怎樣煉成的?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7 12:35:00
一、給孤獨長者和祗陀太子舍衛國處於當時印度的經濟和文化中心。當時的印度是個很有福報的國家,五穀豐登,並且有大量的鑽石和寶石,這是因為有很多修行人聚居在印度。一般來說,有大修行人的地方,總是祥和安寧,風調雨順,不會出現嚴重的自然災害。在舍衛國中,有一位婆羅門教的長者名字叫給孤獨,他聽過佛陀講經之後,覺得講得實在太好了,就想供養佛陀一個修行講經的地方。他跑遍了整個舍衛國,終於在城外五六公里的地方找到一片非常好的樹林。但那樹林屬於舍衛國的祗陀太子。祗陀太子一看是給孤獨要他這塊地,知道這位朋友特別喜歡做善事,就想為難為難他:給你這塊地可以,不過你得拿出金葉子把它整個兒鋪滿了。沒想到給孤獨一聽,立即就打開自己的金庫,用金葉子開始鋪地。這祗陀太子很有智慧,一看給孤獨這架勢,就明白了:這老人家要供養的一定不是普通人。於是這位太子就把他的樹林全部捐了出來,跟給孤獨一起建了一個園林。就這樣誕生了赫赫有名的給孤獨園,很多著名的佛教經典都是佛陀在這個園子里講的。所以大家修行的時候,也要學學這位祗陀太子,要學會「攀緣」。這個「攀緣」可不是讓你學佛時用攀援心啊,而是一定要想辦法結交有智慧有德行的朋友。至於那種只認錢的朋友、酒肉朋友,交得越少越好。這是一個修行的捷徑。其實這個祗陀太子和給孤獨都是無量劫來就跟佛陀有善緣的大菩薩,他們是在幫佛陀示現佛法。哈哈,原來能攀上的「緣」,都不是偶然的。二、聖人在哪裡出生不知道大家留意過沒有,在佛陀差不多的時代,世界上非常巧合地出現了幾位聖人。如果再仔細研究一下,我們還會發現,這些聖人的出生地,都有著非常特別的地方。先看孔子,他出生的地方是山東曲阜,那兒背靠著黃河。當時黃河並不是像今天一樣直接流到東海的,它還要一直往上走,等到了天津塘沽那一帶才「入海流」。它形成一個斜叉,成了曲阜的後背。而曲阜的旁邊是泰山。孔老夫子就在背靠黃河、側依泰山、正對東海的那個地方誕生了,在當時來說那是一個聖地。這並不是迷信,世間萬物都有其內在深層的道理。同樣,釋迦牟尼佛出生的地方——現在的尼泊爾——背靠著喜瑪拉雅山山脈和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側面是恆河,正面對著印度洋,也是一個聖地。三、並非「低調」的老子有的朋友經過研究之後,可能就要反駁了:不對啊,道教聖人老子的出生地就沒什麼特別的嘛!這的確是個不好理解的問題。難道就因為他老人家是道教的創始人,所以選擇出生地也那麼謙虛、低調?老子不是說嘛:「吾有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其實這是不明白中國的大地理。從昆崙山山脈一直往下延至秦嶺,本來就是一條山脈。也就是說雖然我們把它分成了昆崙山和秦嶺,實質上它是一條山脈。這條山脈把中國內陸一分為二。然後我們會驚奇地發現,老子出生的地方正好是秦嶺和淮河的交界點。如果把秦嶺和淮河拉成一條直線的話,中國地圖就被一分為二。可以說老子出生的地方,正好是陰陽的交匯點。四、你是不是聖人有的朋友就要說了,我在曲阜生活了幾十年,我怎麼沒看到聖人出世啊?光有地利還不夠,還要天時。要知道兩千多年以前的那個時代,正是人類從非常落後迷茫逐步轉變的時代。這就是天時。如果有人說,我生活在那個時代,也生活在那個地方,我怎麼不是聖人?你還缺一個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人」,不知道你是不是聖人那個材料?光生在聖地是不夠的。當然這是給大家開個玩笑。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7 12:37:00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五、佛陀這樣吃飯到吃飯時間了,釋迦牟尼佛就穿好他的行頭,帶上吃飯的家什也就是飯缽,開始往舍衛城裡走,跟他的弟子們一起排著隊去要飯。當時總是跟著佛陀一起修行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也就是佛經里常提到的「千二百五十人」,其實是一千二百五十五個。這麼多弟子跟著釋迦牟尼佛,穿著統一的服裝,排成一個長隊,非常莊嚴地一步一步安靜地走到城裡。那場面非常壯觀。等他們挨家挨戶都要到飯後,又托著缽走回給孤獨園。因為大家都在修行,當時的環境非常清凈,天空總是瓦藍瓦藍的,即使有雲也是一層一層的。不像今天,天空總是灰色的。佛陀走回來的時候也是非常莊嚴。吃完飯後,佛陀自己刷好缽子,疊好衣服,把腳洗一下,然後又上座了。是這樣一個境界。六、具足一切的境界有很多人解釋這一段時,感覺就像老虎咬月亮——太大了,根本沒法下口,總覺得怎麼也說不完。這跟修證的次第有關。如果是一個凡夫,就只能看到凡夫的境界;七地以下菩薩的次第,只能看到七地以下菩薩的境界;如果是等覺、妙覺菩薩的次第,就能看到等覺、妙覺菩薩的境界……我們試著把這一段詳細解一下。有人說這一段具足六波羅蜜,「乞食」就代表布施波羅蜜,「著衣持缽」代表著持戒,「次第乞已」是忍辱,「收衣缽、洗足已」是精進,「敷座而坐」就是禪定,這整個過程都是般若行。這些說得都沒錯。其實,這一段不但具足六波羅蜜,還具足了「慈悲喜舍」,具足了「十力」,具足了「四無所畏」,具足了「四攝法」,具足了「十八不共」,具足了「神通力道」,具足了「涅槃四德」。可以說這個過程什麼都具足。七、四攝法比如四攝法中的「布施攝」(如果眾生喜歡財布施的,他就去布施財;喜歡法布施的,他就布施法)。因為佛陀看到舍衛國的眾生特別喜歡福報,他就托著缽,領著弟子們,到城裡面給他們增福去了——供養佛陀、供養三寶可以得到很大的福報。又如「愛語攝」。乞食的時候,佛陀沒有大聲地說:「哎,你來碗飯!」而是用非常溫和的軟語,讓眾生非常愉悅。在那個時代,有些人家做好了飯菜,大家都不先吃,而是等佛來。佛來了以後,他們就用佛托著的飯缽,在一鍋米飯中間挖出最好的那一塊來供養佛,非常恭敬。這個乞食的過程是軟語而生的,讓眾生生歡喜心,喜歡供養,絕不會讓眾生起煩惱。再比如「利行攝」。釋迦牟尼佛從頭到尾,包括「著衣持缽,次第乞已,還至本處,收衣缽,敷坐而坐」這個過程,一直是用「利行」(也就是「表法」)來利益身邊的所有眾生,包括他的弟子和今天的我們,這是「利行攝」。還有「同事攝」。釋迦牟尼佛總是通過法眼來了解眾生不同的根性和喜好,然後示現相應的形像。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講很多經教的時候,都是要放大光明的,唯有這一部經,開頭就表現得跟凡人一樣,打著赤腳自己走路去要飯,吃了飯還要自己洗碗,一點都沒有其他經書里描寫的那麼威風。其實這種跟凡人一樣的境界在佛陀講其他經教的過程中,也是經常出現的,只是沒有記載上去。這裡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既然在講別的經教時也是經常出現的,為什麼單單要在這部《金剛經》里記載上去?阿難複述佛經時,為什麼要把這一段給引出來?這是因為這一段是為下面「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那個頓悟的棒槌作提綱的。如果能理解這一點,就能理解釋迦牟尼佛頓悟的境界,也就證到實相境界了。這一段是非常重要的。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7 12:41:00
八、「常樂我凈」的涅槃為什麼說這裡還具有涅槃四德呢?常恆不變而無生滅,這就是「常」。釋迦牟尼佛由始至終都是如如不動的,故而「常」。寂滅永安,釋迦牟尼佛一直沒有二念,故而「樂」。得大自在,是主是依,性易不變,這是「我」。這個過程中釋迦牟尼佛沒有二念,也沒有來去,只是自自在在的,隨順的,該幹什麼就幹什麼。所以具足「我」。解脫一切的垢染,為「凈」。釋迦牟尼佛在這個過程中是解脫了一切的,因為不曾有一念,也不曾有二念,所以沒有垢染。九、你看到了什麼境界但是對釋迦牟尼佛來說,他根本不會去執著什麼「六波羅蜜,慈悲喜舍,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力道和涅槃四德」。本來具足。那麼,是誰知道「六波羅蜜,慈悲喜舍,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力道和涅槃四德」這些東西呢?是誰認為誰就知道。如果張三覺得「四攝法」非常了不得,張三就會發現釋迦牟尼佛在這個過程具足了「四攝法」。如果王二麻子說,不對!我覺得「六波羅蜜」了不起!他就會發現釋迦牟尼佛具足了「六波羅蜜」。這是一個境界,是你看到的境界,而不是佛陀他老人家的境界。十、神秘的佛陀身體這裡有個問題需要研究一下,就是:佛陀的身體是什麼樣的?《涅槃經》不是講了嘛,「如來之身非雜食身。」也就是說,佛陀那個身體根本就不用跟我們一樣來吃這些雜七雜八的糧食。佛陀在涅槃的時候,天人、各個法界的天主和菩薩,包括當時的國王,都紛紛來供養佛陀。因為大家知道佛陀要吃最後一頓飯了,佛涅槃後,就再也沒什麼人可以像佛陀那樣給他們增福了。也就是說,即使佛陀要吃飯,他也不需要出去要飯,只要坐在那兒,就有無數眾生來供養他。那麼他為何還要去要飯?這是一個境界,參!另外,《纓絡女經》上說,「化佛身如全段金剛,無生熟二藏」。佛陀整個身子就像一整塊的金剛,裡面都是大光明藏,不跟我們一樣都是些亂七八糟的心肝脾胃。中國歷史上有個叫佛圖澄的老和尚,他的身子里就是光明藏。他肚子上有一個洞,平時用棉花堵著,如果你把他的棉花拿開,就會發現裡面有光明放出來。老和尚要是覺得胃髒了,還會把它拿出來洗洗,再放回去。如果我們也有這樣的功夫,以後腸胃出了毛病要洗胃,就不用到醫院裡去受罪了,哈哈。因此,我們沒有辦法用人的思維來猜測佛陀的世界。十一、怎樣修出佛陀一樣的身體講到這裡,有人就要問了,為什麼我們的身體和佛陀不一樣呢?或者有人開始羨慕佛陀,想知道怎麼樣才能修出佛陀那樣的身體。其實,佛陀的身體不是用什麼法能修成的,而是功德和般若具足、和合而成的。這裡我們照著葫蘆畫個瓢,模仿著講一下。對在家居士來說,首先要去受三皈五戒,這是基礎。然後再戒忌用力地嚴持戒律,無一切相地廣布施,無力可用地心念佛。通過止觀禪,修禪定,然後會生出一種暖相。在道教而言,這個暖相是由「氣」和「精氣」產生的。因為靜極,暖相就會發動,這時候身體就開始發生變化。如果能保證能量不外泄或者少泄,精氣就會慢慢充滿,身體就會發生質的變化。這就是為什麼要戒淫的道理。如果一個修行人連淫慾心都去不了的話,一無是處。不如好好念佛,別去走那麼深的路子。真正要修行,首先要把淫慾心慢慢地戒掉。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7 12:43:00
十二、是什麼堵住了任督二脈當精氣充足後,氣機就開始在任督二脈中運轉,這也就是道教所說的打通了任督二脈。但對禪宗來說,這本來就是通的,根本用不著去打通。導致不通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妄想執著。當精氣走到某些關鍵部位(密宗把這些部位叫作「輪」,道教叫「關」,但是對於禪宗來說,這是無始劫以來,所有的妄想執著在身體里留下的痕迹。它本來就不存在,是由妄想執著生成的)時,你應該唯觀如幻地看著它,然後用自己的本力輕而易舉就能把它轉掉。比如說,一個人如果看了一些烏七八糟的東西,心動之後導致能量下墜,到了下面性慾的地方(那裡本身就是一個關口),這時候可以輕輕地把能量引到身後去。但是這只是一個暫時的對治方法,決不是究竟的方法,更不能像有些人的說的那樣天天這麼做。如果只是用這種不究竟的方法,而不去修心的話,某一天淫慾心生起的時候,根本就控制不了,甚至會造成泄陽不止。所以,千萬要注意!當精氣在後面順著督脈往頭上走的時候,在道教所說的「玉枕」那個地方就會感覺堵得慌。這時候應該淡淡地唯觀如幻地看著它,然後你就會發現,它本來就不存在,不過是一個自己嚇唬自己的妄想執著。這樣精氣就會很輕鬆地通過,根本不需要硬撐。一切身體的感覺都是因我相執著而生成的,我相破時,氣脈自然就通了,不離自性。十三、致命的誤區但是很多修禪的大德在這個關口總是讓他的弟子硬撐,這就很容易出大問題,尤其當他弟子身體本來就非常差的時候。曾經有人問,「師父,我是不是應該開始修打坐了?」我就讓他先不急著修。為什麼?因為每個人的身體和宿世間的因緣是不相同的。有些朋友身上有很重的病,這病可以跟他十年二十年,沒什麼大礙。一打坐精氣足了,倒把病障撐起來,這下能造反了。不修行沒事,修行之後沒多久就死掉了。因此,精氣充足的時候一定不要過於執著地硬撐著而不去修心,否則,如果心量和擔當不夠,輕則走火入魔,重則反彈回來就可能送命。在山洞裡閉關的那些人,極少數能走出來的都成了大德,更多的就這樣死在了山洞裡面。這都是因為對修行中的一些重要關口了解不夠,不知道怎樣處理才是正確的。所以,大家在修行過程當中,一定要慎重,要找一個明眼的老朋友指點著慎重地修。十四、飛檐走壁和神通是怎樣煉成的如果把這些關口都唯觀如幻地轉了(因為本來就不存在這些東西),任督二脈的精氣滿了之後,中脈的精氣就開始發動。這個時候身體會發生絕對質的變化,變得如同青少年一樣,而且沒有色慾心,精滿而不溢,神采奕奕,身輕自在。過去那些飛檐走壁的功夫真的有,但它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並不是用這個肉身子,天天往牆上跑,那只是肌肉鍛煉。過去這些是從心性上走出來,而不是從肌肉上走出來的。這個時候就會出現神通了。這不是宿世間修的,也不是依報,就是你自身的。當心靜之後,能量充足,衝擊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它就慢慢地明白了,也叫神足心靜顯出來的。我們為什麼顯不出來?就是因為我們的能量不足、心不靜。但是禪宗走到這個境界,仍然是唯觀如幻的,從不認為這些東西有什麼了不起。到了這個階段,宗教就分家了。道教也能跑出去,也能把任督二脈、中脈全部打通,五氣朝元,三花聚頂。然後就修到純陽的境界,自己設一個洞天福地在裡面躲著,也享受好幾劫的壽命,也有更高的。在佛教而言,密宗、凈土和禪宗境界都不相同,這裡就不多說了,我們只是講大乘修法身的境界。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7 12:45:00
(五)一、涅槃是個什麼境界二、不怕陰魔的阿羅漢三、今天該怎樣修行四、不可缺少的恭敬心五、善護念、善付囑六、彌勒菩薩的偈子七、三層含義八、當下九、怎樣活在當下十、不念過去,埋頭向前十一、五個目標十二、如何入世修行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7 12:50:00
一、涅槃是個什麼境界上次講了,釋迦牟尼佛其實是在無餘涅槃(即非無餘涅槃)的境界中,這個境界不但具足六波羅密、慈悲喜舍,還具足了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力道和涅槃四德等。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如果這個地方聽不懂,就有三分之一的《金剛經》聽不懂,也就是錯過了《金剛經》「頓悟」的那個契機。關於這個境界,在《楞伽經》上是這麼說的:「如我所說涅槃者,謂善覺知自心現量,不著外性,離於四句,見如實處。」就是能證到一切都是自性化現的,不著心性(心內之性),不著四句,顯實處的這個境界。接著看,「不隨自心現妄想二邊,攝所攝不可得。一切度量不見所成,愚於真實,不應攝受;棄捨彼已,得自覺聖法,知二無我,離二煩惱,凈除二障,永離二死。上上地如來地,如影幻等諸深三昧,離心意意識,說名涅槃。」這裡要特別講一下這段經文,尤其是「如影幻等諸深三昧,離心意意識,說名涅槃」,這是「非涅槃是名涅槃」的境界。就如《圓覺經》上講的:「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為什麼要提這兩段呢?因為如果從相上臆測這個境界的話,就沒法繼續往下學習,下面的「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是一個頓悟的境界。可能有些大德會說:釋迦牟尼佛沒講過這個!其實,佛陀他老人家什麼葯都能用,只是看你能吃什麼,他就給你下什麼。他講過!只是各人境界不同,看這個經書所證到的境界就不同。二、不怕陰魔的阿羅漢第二個問題是:阿羅漢是個什麼境界?修阿羅漢者,先是受了比丘戒,然後在持相戒的同時,慢慢地通過修止觀以及禪那,觀察苦集滅道(四諦)而修聖道,直到斷了見惑和思惑,證得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而得了這個果位。這裡的「涅槃寂靜」,跟前面講的《楞伽經》的那個涅槃是不一樣的。後面講阿羅漢四果的時候,再詳細地談論這個問題。這裡要注意的是,阿羅漢已經斷了見惑(包括身見、邊見、見取見、進取見、見進取見、邪見);還斷了思惑(包括貪、嗔、痴、疑——這裡本來還有見、慢,但歸入了見惑,因為見惑本就是由見、慢產生)。這就是為什麼《金剛經》沒有講戒律,也沒有講那五十種陰魔,因為當時聽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的這些人,已經是大阿羅漢,已經斷了見惑和思惑,他的色受想行識這五十種陰魔階段已經過去了。在見惑和思惑已除的基礎上,大阿羅漢發心行菩薩行,修深般若波羅密,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行一切善法,度一切眾生,然後隨順地進入「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的大寂滅海境界。如果到達大阿羅漢境界,只要不落斷滅相,就完全可以按照這部經這樣走下去。《金剛經》本是小乘跟大乘的一個分界線。三、今天該怎樣修行這裡冒出來一個問題,在今天,我們該如何按照《金剛經》來修行?要知道,我們並沒有須菩提的程度,在某種意義上講我們跟阿難差不多:佛法知識學得很多,但是真正的實證非常少。既有大小妄想執著,又有色受想行識,還有生理和心理的變化,以及很多魔障。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應該先持誦《楞嚴經》,嚴持戒律,否則就很難證到一定的境界。《楞嚴經》就如同一雙眼睛,讓末法時期的我們不會掉到懸崖下去。在今天的修行模式中,無論教理學得多好,都應該戒忌用力地嚴持戒,無一切相地廣布施,無力可用地心念佛,並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使你自己證到的境界或許很高,但在今天還有很多人在看著你,你走的路子將會對無數人產生影響。完全可以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再從那兒轉回來。在末法時期,引導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最安全的路子。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7 12:53:00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四、不可缺少的恭敬心這是非常恭敬的一個過程。學佛人的恭敬心是非常關鍵的。很多人會發現,最難度的人就是我們最親近的人,比如父母。當你想讓母親學佛的時候,她可能就會說:「你是從我肚子裡面跑出來的,你那點本事我還能不知道嗎?」你就沒轍。這是生不起恭敬心的例子。我們來看看須菩提的恭敬心。老人家已經六七十歲了,釋迦牟尼佛在當時才不到四十歲。這樣一個境界很高又德高望重的老人家,跪到佛陀的面前,雙手合十恭恭敬敬地提問。須菩提到底有什麼問題?當時是夏季的中午,大家都在靜坐休息,須菩提卻煩躁不安。作為境界那麼高的阿羅漢,他的煩躁又來源於什麼?五、善護念、善付囑「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這是一個很難理解的問題,對這句的解釋,幾乎是一個人一個說法。釋迦牟尼佛當時是在引導須菩提和其他大阿羅漢們,以及這一千二百五十五名弟子行菩薩乘時,在表相上讓他們都明白了「善付囑,善護念」這兩個境界,但這並不是他們證到的境界。這是兩個菩薩乘修行的般若觀照的兩個境界。在禪宗中,見到了實相之後,還要去「牧牛」,把習氣去掉,方法就是善護念。也就是依根熟的菩薩摸到自己的鼻子、見到諸法實相了,這樣的就屬於「如來善護念諸菩薩」。(這個「如來」,就是見到自己的自性了。而不是一想到就是一尊佛,那是魔障!那是神經!一切都是你自性化現出來的,哪有那麼多東西!)依根未熟的菩薩修行功夫不是很深,沒有見到實相,這時候就需要善付囑。怎樣付囑?就是讓你去讀《金剛經》、《心經》或者《楞嚴經》,先讀一千遍,之前不要去考慮別的,這就是善付囑——讀一遍,就是釋迦牟尼佛告訴你一次:看破、放下!其實我們平時做的早晚課,讀的各種經書,以及讓你「戒忌用力地嚴持戒,無一切相地廣布施,無力可用地心念佛」,這些都屬於善付囑,這是一個大乘菩薩修行的入門功夫。六、彌勒菩薩的偈子在《金剛經》翻譯或講解中最能體現出這一境界來的,一個是六祖,他老人家講的東西非常到家;再一個是無著菩薩解釋的彌勒菩薩在兜率宮裡講的那幾句偈。在這裡給大家講解一下彌勒菩薩的偈子:「巧護義應知,加彼身同行,不退得未得,是名善付囑。」「加彼身同行」,就是依根熟的菩薩,依自性來護念的佛的功德,以及佛的利及於人、下化眾生這個法門。同佛利他,不光是護著自己,同時也照顧著一切眾生。度盡一切眾生,實無眾生得度者,即為善護念,也叫做「加彼身同行」。這個境界,是大乘菩薩的一種境界。「不退得亦得,是名善付囑。」對於那些依根未熟的菩薩,佛就反覆囑咐叮嚀,讓他遵守戒律,不退失大乘道心,直至成就。講到這裡,修行的方法也就已經出來了。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7 12:55:00
七、三層含義這一句「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如果用上面的解釋,意思就是如來善護念那些依根熟的菩薩們,善囑咐那些依根未熟的眾菩薩們。這是稱讚如來的一個大乘功德的一個境界。第二層意思,這就是一個修行的方法。第三,是大阿羅漢修菩薩乘法門的方法。阿羅漢們成就了以後,需要依照佛陀的指點,有的用善護念,有的用善付囑,來成就這個大菩薩的表相上的方法。這個方法告訴須菩提了,但是須菩提沒明白。不過要是他明白了,那這部《金剛經》也就講完了。因為這個《金剛經》從頭到尾,講的就是「善護念」,「善付囑」這六個字的一個合力,因為這兩者本是和諧相容的,是一回事,只是因眾生的分別心而有不同。這是讀《金剛經》要明白的一個境界。八、當下上次給大家留了一個題,就是「當下」有多大?如果不明白「當下」的概念,就不能明白善護念、善付囑和諧相容的境界。大家都經常講「活在當下」,但是「當下」是個什麼概念?「當下」又有多大?需要詳細研究。時間是個假相,既可以無窮大,也可以無窮小。從時間上看,這個當下本來就不存在,又是無處不在。在這裡要告訴大家的是,「當下」就是一個念頭。一個什麼念頭?比如說,當你決定做某件事情時,當下一個念頭,「好,去做這件事」。然後就坦然地去做,在做的過程中,再沒有諸如「應該不應該」之類任何想法。這就是當下。九、怎樣活在當下在今天這個工商社會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何活在當下?如果你想去業務單位處理一樁事情,起了這個念頭之後,就坦然地去做。在做的過程中,不要起「我應該不應該來」之類的念頭,否則就是沒有活在當下。從起念開始,一直到這個念頭斷掉,這個期間你去了業務單位,談完事情,然後回家。這個時候第一個當下的念頭就完成了。可能去的時候你又產生了很多當下的念頭。比如有人要你代買一張機票,你就想一下是不是能代勞,如果能的話就應該去做,這樣第二個當下的念頭(代買機票)就開始了。不要來回想,不要去考慮前後左右,過去未來。以無我的境界去處理好每天的事情,這就是活在當下。其實當下是一個過程,因為時間是空相。譬如我們這一生就是一個大的當下,是由很多小的當下組成的。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如果不能理解這一點,佛法可能就被表現得如同迷信一般,就會引來旁人對佛法的誹謗。真正理解了上面這段,就可以在今天的社會遊刃有餘地修行。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7 12:58:00
十、不念過去,埋頭向前明白了這一生是一個大的當下,那就要明白:這一生就象一場夢,過去的已經過去,中間的本來幻化,未來還沒有到來,只有向前。不要去考慮過去、未來怎麼樣。同時,要明了自己處在一個什麼位置上——你的這一生是個人,就要扮好人的角色。有一個朋友非常痛恨他父母,認為他們太沒有本事了,讓他這一生沒有實現過任何抱負。當時告訴他,你的兒子一定會痛恨你的,因為你也太沒有本事了。他不吭聲了。這就是沒有扮好「人」的角色的例子。處在「扮好人的一生」這個大的當下時,就要知道,來了已經來了,只有向前。只能考慮從現在開始,這一生中的目標是什麼。否則,這個一生的當下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其實人生本來沒有意義,是因為加了一個有意義的目標,才變得有意義了。十一、五個目標一個修行人需要有五個目標。我們需要從五個大的方面,來設定這一個當下的計劃。在今天的這個當下,中華民族遭遇了史無前例的西洋文化的衝擊。雖然幸而有好的領導人,包括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也包括一直到今天的領導人,使中國逐步走向了盛世,為我們奠定了一個能學習和弘揚佛法的盛世。然而,在當前西方金錢文明的衝擊之下,還需要選擇一個正確的修行路子。也就是說,善囑咐你什麼?善護念什麼?真正的修行人都要明了。在所處的這一個當下,我們不能把佛法變成一個死板的東西,那樣就會把大乘佛法滅掉。曾有個朋友跟我說:「要好好念佛,死的時候,你什麼東西都帶不走。」我說:「是,我天天念阿彌陀佛。」他說:「你應該知道你死的時候什麼也帶不走,為什麼還要去講經呢,還要去收徒弟,還要去教別人活得更好,教別人如何在世間當中修行。為什麼要去干這些事情啊?」我說:「活在當下。」……最後告訴他:「你那樣老是考慮自己,考慮自己怎樣能快點往生,然後好去享福,放諸光明,心裡沒有別人。非真修行,是真自私。」這是今天修行的一個誤區。因此,對今天的修行人來說,第一個目標就應該是:嚴持戒律,廣行布施,不著清凈相,發大慈悲心,與時俱進,積極入世弘法。作為一個修行人,當下的心應該如何?在保持如如境界的同時,如何把相上的功夫做得更符合今天的社會?有的人學佛以後變得木訥了,在跟別人接觸的時候,就會感覺非常不舒服。他喜歡那種清靜。這其實是在謗佛,大乘佛法不是這樣。你需要激勵內心中「莊嚴佛凈土,而不著莊嚴佛凈土」的那種精神。拿李嘉誠來說,身居華人首富的位置,他總是非常坦然地告訴別人:我是學佛的人。這將能影響無數人去真正地學佛。如果學佛的人只是在家裡念一句阿彌陀佛,整天閉門不出。家人讓他去做頓飯,他說要斷情執心,不願去做。那佛法很快就滅掉了,因為它已經失去了與今天我們現實生活的結合點,這是非常悲哀的。另外,今天我們面臨著很多錯誤東西的衝擊,比如說邪淫文化——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文化。一些小國家,雖說現在非常富裕,但長遠來看,在未來的幾十年後,他們將面臨很大的問題。那種色情文明是極端錯誤的。在以金錢、權力和享樂為核心的文化對中華文化的衝擊下,我們就需要選擇第二個正確的目標:積極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去影響更多的人改變自己錯誤的觀念和習氣,放下自己的妄想執著,自然而然地走入修行成佛的路子——此為「報佛恩」。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7 13:02:00
第三,在今天這個一生的當下,還需要有一個正確的財富目標。今天問我兒子,準備如何管理今年的磕頭錢?(當地過年時,長輩總是會給小輩一些磕頭錢)。他就告訴我,打算攢多少錢,然後去做些什麼事情。當時就要求他,首先要學會惜福。惜福就是戒律之一。因為當一個人擁有多少金錢權利的時候,如果放逸自己,不能合理正確地運用這些權利,就是不惜福,也就是不持心戒。還有個朋友,跟她丈夫兩個人收入很高,生活得非常好。是典型的「月光族」,每周都有KTV、朋友聚會之類的活動。我就告訴她,並不是反對他們這樣,這些活動也是非常好的。因為他們需要去接觸和學習別人好的地方。但更需要去學習嚴持心戒。還有一些人,當問他,給你一百萬,你第一個念頭會想到去幹什麼?有的會告訴我,他第一個念頭是要去照顧一百個上不起學的學生。我就告訴他,你先得學會照顧好你自己的兒子,不要讓他需要受別人的照顧。空洞的目標是虛妄的。對於今天的學佛人,絕不能把佛法搞成迷信。如果只考慮自己的清凈,每天持的是財神咒,只是片面考慮如何讓自己生活得更好,而沒有一個要好好表法、莊嚴佛凈土的心性的話,那麼非常遺憾地告訴你,你就可能讓大乘佛法滅在這個地方,滅在當下。當下是一個過程。正確的財富目標,在事相上應該是,嚴持戒,廣布施,心念佛,與時俱進,弘揚大乘,為迎合當下幻眾的妄心,而發願成就億萬富翁的善相,從而影響幻眾積極學習大乘,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早登佛地,入無餘涅槃。十二、如何入世修行第四,應該樹立一個明確的修行目標。你這一個肉身來到這個世間,為了莊嚴這個佛凈土,包括你心裡的凈土、表相的凈土、娑婆世界的凈土、地球的凈土,不名莊嚴佛凈土,而是名莊嚴佛凈土,你要實現的一個具體的目標是什麼?你需要樹立一個真正的修行目標,需要一個很大的值得你當下去實現的目標。活在當下,並不是去逃避,而是將你這一生,這一個大的當下,用來做一件事情。這才是善護念,這才是善囑付,這才是真修行。決然不能逃避,這是一個關鍵。同時,在這裡要告訴大家的是:這個法界,包括今天我們在用的這個網路,包括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家產,包括你所供的那尊佛,所點的那支香,都是來自於自性的化現。山河大地,一切的一切,均是用來戰勝自己心性落處的陪練者。在修正這個「當下」觀念的時候,這一切都是你的陪練,包括回家人在這兒,也是一個陪練者。你的善緣惡緣,你自己的肉身、愛人,所有的業力,十方三世諸佛,都是修正你自己心性的陪練者。修行就是修自己的心。如果你只是躲在一個屋子裡,天天念阿彌陀佛。那麼,就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內心當中的那些妄想執著沒有去掉,那蓮花一開,在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樹上有一個熒屏,宿世間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會全部顯現出來。當你看到宿世間最愛的那個親人正在受苦,情執心一起,菩薩就過來告訴你,再回去把他救上來吧。你這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這麼一眨眼,立馬兒就回來了。還得回來繼續修行,直到去掉妄想執著。這一點,等以後給大家講《佛說大乘無量壽經》的時候,也許大家能明白一些。我們法界是這個自我修正過程中的一切因緣和合而成的,這一點必須要看破。因此,大家一定不要去爭論,尤其不要引經據典地去爭論。整天說那些第八識、第七識,搞得頭昏腦脹。這個大德那樣講的,那個大德這麼說的,你又不是他,你怎麼知道他講的是哪一個境界?這樣不是修行,這也不是大乘法門。爭鬥永遠爭不出結果來,而且爭鬥一定是壞事。大家可以去學,不懂就去問,用般若智慧去辨別,而不要想去辯倒誰,除非他自己能辯倒他自己。我們法界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如果不能看破這一點,你就會在修行時太用力,這樣就會著清靜相,或者著那種壓制。見到過一些人,一個座十個小時,功夫夠高了吧,十個小時動也不動。最後我拍拍他肩膀說,你就是在那兒鍛煉身體,就跟運動員似的把那個腿上的肌肉壓脫了。但一個定也沒定出來。太用力了,把自己的妄想執著全部壓下去了。沒有修心,只是把那個肌肉和筋抻長了,跟壓腿是一樣的道理,這樣修行是沒有用的。這是一個修行的根本問題。如果不會正確的善護念,就不知道什麼是修行,就會因為太用力而失去般若。這也就是為什麼要求大家:戒忌用力地嚴持戒,無一切相地廣布施,無力可用地心念佛——戒忌用心力、無心力可用地去念佛,這種修行境界才叫善護念。在末法時期,通過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稱念阿彌陀佛聖號,證到念佛三昧,確保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後,再修一行三昧,證法界一相,最後突起疑情,破法界一相,摸到自家的鼻子。即使證不到法界一相,因已證得念佛三昧,手裡還有通往西方極樂世界的通行證,安全穩妥,無後顧之憂。這就是念佛禪,末法時期的雙贏法門。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7 13:04:00
(六)一、積極入世的理論基礎二、善男子善女人三、佛陀的難言之隱四、印度的文化亂世五、大慈悲心六、不究竟的阿羅漢果七、眾生難度八、什麼是究竟的發心九、第五個目標:貫穿無量劫的大願力十、是你說的十一、敲門磚十二、如是如是十三、悟了後幹什麼十四、念佛禪十五、大丈夫氣概十六、阿彌陀佛的慈悲十七、問世間情為何物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7 13:05:00
一、積極入世的理論基礎上次我們講到,「當下」可以說是無窮大,也可以說無窮小。我們的一生,甚至直到證到實相,隨順入如來大涅槃海的這個過程,就是一個無窮大的當下,是由無數細小念頭的每一個當下組成的。「一念三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都是講證到這個當下的一個境界。如果不能搞懂這個「當下」,就會喪失積極入世的理論基礎。如果每天都說自己活在當下,但是不去做任何事情,不去工作。這的確也是活在當下,但這是一個有局限的當下,而不是終極的當下。在後面還將花大量時間來分析這個問題,這也是「積極入世」的理論基礎。繼續往下看。〖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二、善男子善女人「世尊」是佛陀的主要尊稱。這裡是問佛陀,發心成佛的善男子善女子們應該如何降服住自己的妄心,住到自己的自性實相中去。「善男子、善女人」首先應該是發願成佛,受了三皈依,並且嚴持五戒的學佛者。有很多時候還要求行十善道。在這裡,五戒本身就包涵了十善道。須菩提這個問題是為所有發心成佛的眾生提的。三、佛陀的難言之隱在看須菩提的問題之前,我們先要解決一個疑問,就是:須菩提他既然是「無學」了,他為什麼還有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來自於佛陀的難處,佛陀當時面臨著一個非常大的困境。為什麼這樣說?因為佛陀在夜睹明星開悟以後,他首先面臨著一個大問題,就是他用什麼方法把自己的知見來告訴當時的世人?用怎樣的善巧方便,就當時世人的根器作為基礎,循序漸進地引導有緣的世間人知道佛的知見?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7 13:07:00
四、印度的文化亂世這不得不考慮當時印度的狀況。在兩千多年前的印度,跟我們中國當時一樣,也處在一個文化的混亂時期,也存在著很多不同的思想、理念、教派。首先它有一個正統的婆羅門教,大梵天王他們自己的信仰,還有它自己的哲學理念以及反對婆羅門教的沙門團體。其中,反對婆羅門教的,就統稱叫「沙門」。這就是在佛經中常提到的「或沙門或婆羅門」。單單這種反婆羅門教的沙門團體就有九十多種,都有他們自己的修行模式和理念。有的外道把孩子扔到火里,因為他打坐時在禪定中看見有的動物被燒死以後上天了,他就想讓孩子也上天;還有很多的人吃草,因為他們看見牛死掉後,神識上天了。……那個時代的物質遠不如我們現在這樣豐富,大家都生活在精神世界中。像婆羅門教,在非常高的禪定功夫基礎上,也形成了自己相對圓融的一套理論。同時,在當時的印度還有六十二見,其中就有類似於「非想,非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這樣的斷滅無餘論。……在這樣的現狀下,如果佛陀上來就告訴他們,「你們都是佛,這個世界都是你們自性化現出來的」,當時就會被他們用石頭砸死。在當時各個宗派教徒的眼裡,這絕對是不可能的!所以,在那樣一個思想混亂紛雜的範圍內,很難弘揚佛法。佛陀需要把這些東西根據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由淺入深地講下來。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五、大慈悲心而且佛陀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也就是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的地方:佛教是用無限的般若智慧和無邊的慈悲心建起了中觀的理論基礎。而其他外道則不具備大慈大悲心,即使有,也都有局限有範圍,不是無我的慈悲心。為什麼佛教一出來,在當時印度人民思想境界都非常高的情況下,包括婆羅門教在內的很多外道很快就倒閉了?就是因為佛法是以無上的般若智慧和無邊的大慈悲心為基礎的。雖說今天的印度已經很少有人學佛,但佛法在印度依然是有很深的影響,這是因為婆羅門教對佛法的接納程度還是很高的。後來,婆羅門教又接觸了很多新穎的思想,此後就慢慢地轉化為印度教,並且重新興盛。六、不究竟的阿羅漢果如何讓人們在那樣一個範圍內能接受佛法,接受這種無上甚深般若波羅蜜的概念,然後能「無我,人,眾生,壽者,行一切善法」?佛陀為此用了很大的心思。他首先講了「苦集滅道」,講「十二因緣」。講一個人在娘胎里是怎樣的狀態,是怎樣出生,出生以後如何想獲得一件東西,從想得到一直到獲得,然後到這件東西被丟棄或者壞掉,以及他自己肉身生滅的整個過程。這個過程都是在深禪定中看到的。這在當時的印度是非常容易被人接受的。這樣就出現了「三法印」,就出現了斷掉「見惑和思惑」、證到「有餘涅槃」的境界,成就了阿羅漢果。阿羅漢能看到八萬劫的因果循環,他看見一個人當畜生、當人,又去當天人、天主,然後又落到地獄裡,如此這般,轉了一圈又一圈。最後他們發現這本來就是虛妄的。這時候佛陀就對他們說:你們雖然斷掉了「見惑和思惑」,跳出了五行,不在三界內,不再有分段生死,但根本無明沒破,還有變異生死。同時,這些阿羅漢看到了大菩薩們及諸佛的很多境界,由此而產生了嚮往之心。佛陀就讓他們發慈悲心,度脫一切眾生去。「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這本身就是一個修行法門,就是教你該如何發慈悲心,如何去行。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7 13:10:00
七、眾生難度在阿羅漢們開始依著佛陀的指導行菩薩行的過程中,就產生了一個典故。當時舍利弗見到一個小孩在路邊哭,就想到了佛陀讓他發心去度眾生,於是上前問小孩有什麼困難。小孩就說,我母親的眼睛瞎了。舍利弗二話不說,立馬就把自己的左眼珠挖出來給了他。其實這小孩是菩薩化現來考驗舍利弗的,說不要左眼珠,他母親瞎的是右眼。舍利弗就又把右眼挖了出來給他,小孩居然把他的眼珠扔掉,說,「你這東西很臭,我不要!」舍利弗就感嘆道:眾生太難度了。所以須菩提才有今天這一問,「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這是因為須菩提看到這些阿羅漢(包括他自己在內)雖然禪定功夫很高,但是不敢去行菩薩道,一發菩提心就立即有我相,什麼境界也定不住了,這是個非常麻煩的問題。於是這個老頭就跑到釋迦牟尼佛這裡問了個「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的問題。八、什麼是究竟的發心大家學佛可能是為了不同的目的,有人是為了發財,有人是為了治病,有的人可能是為了修出神通,好呼風喚雨,還有的人是想跳出輪迴。這些都是發心不正確或者不究竟的。真正究竟的發心,應該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行一切善法,度盡一切幻眾,而無一幻眾得度者。而在我們現在這個末法時期的當下度脫眾生,則一定要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習修「一行三昧」,證得法界一相,從而引導眾生走這樣一個正確而穩妥的路子。即使有的朋友修得非常好,已經什麼都明白了。就算是這樣,也沒必要東家做驢,西家做馬去。為什麼不去西方極樂世界旅遊,或者東方琉璃藥師佛世界玩去?畢竟這是在末法時期影響幻眾。九、第五個目標:貫穿無量劫的大願力目標,其實就是一個修行者應該發的願力。這無量劫以來,為什麼你一直在輪迴流轉,總是跳不出去?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一個大的願力來貫穿這個無量劫的大當下。這個願力就是:生生世世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上正等正覺心,發成佛的心,發隨順入如來大涅槃海的心。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大的願力貫穿,這一世雖然學佛了,一轉世又扔了,總是一段一段的因緣。而這一個強大的願力能貫穿著這個無量劫的當下,直至你成佛。就比如你想去看一下老朋友,起心動念後就去了。半路上接到電話,家裡有急事又回去了。但是因為你已經起過一個心了,就有一個因果的存在。總有一天你還是要去看他,可能是下一世,或者是無量劫內的某一天,總有一天你能看到他。所以,大家一定要有這樣一個大的願力,然後保持一顆平常心,坦坦然然地活在當下。直心為道場,這樣才是修行。這是現代修行人需要發的五個願力。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7 13:12:00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十、是你說的佛陀非常高興,感嘆道:好啊,你這個問題提得好啊。就像你說的,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你好好聽著,我要告訴你啦!這一段中,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要說「如汝所說」?如果說就跟須菩提這樣說的一樣,那麼後面一段就不應該加上「汝今諦聽,當為汝說」了。他就應該把「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放到前面去,這樣就變成「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了。為什麼沒有變成這樣?因為在這裡佛陀是告訴須菩提,「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方法。但是須菩提包括當時那些人都沒有理解透。所以「如汝所說」,實際上是說:「是你說的,不是我告訴你的那個境界。如果是的話,他就不要往下講了,《金剛經》就講完了。釋迦牟尼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不異語者。他老人家講經四十九年,不跟「回家人」老混蛋一樣廢話那麼多。他沒有必要誇張,沒有必要縮水,是怎樣就是怎樣。〖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十一、敲門磚這是個頓悟的敲門磚。釋迦牟尼佛在這部《金剛經》中把所有大乘佛法的修行法門全部用了一遍。這個地方就是頓悟的敲門磚。這裡起了一個承前啟後的作用,是承接釋迦牟尼佛乞食那段。如果這個棒槌敲下去,「咣」,如須菩提這老人家被敲明白了,當下大悟,立即把釋迦牟尼佛的嘴捂住。那麼佛陀就會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分付摩訶須菩提了」,就沒有大迦葉的事情了,沒有大迦葉這個禪宗老祖宗了,也就沒有《金剛經》的後面部分了。這裡用的就是「頓悟」。真正的頓悟敲門磚是在什麼地方?如果是開悟的大德,他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都是。比如有人問趙州老和尚念不念阿彌陀佛,趙州老和尚回答:「我念一句,漱口三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就是一個敲門磚。又如你問他,佛法西來何似?對曰:庭前柏樹子。小和尚當時就跑柏樹下去,摘下一粒樹籽嚼了嚼,「苦澀無味」。敲門磚在人的心裡,是用另一個無明把無明老家敲碎的一個過程,碎了以後,無明也破,老家也沒有。這是一個境界。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7 13:16:00
十二、如是如是前面講過,《金剛經》的如是有三種,一個是「如是諸法」,「如是諸佛」,一個是「如是涅槃」,一個是「如是如是」。而在這裡,「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如是如是」這個境界。它本身是一個頓悟棒槌,「咣」,敲到須菩提頭上。然而須菩提他老人家沒聽懂,只是非常難受地說,「唯然,世尊,願樂欲聞。」十三、悟了後幹什麼在這裡有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是在今天,頓悟的作用是什麼?這決定了你在這一生的當下的發心。談到頓悟,就要談禪宗。在今天,佛法正處於一個變化的時期。首先是一個全新的西方文化來到中國,經過清朝末年到一九四九年,一直處在一種交融的狀態,然後形成了一個新的盛世。然而,我們看到今天的佛門有很多修行法門變得非常簡單,不加思維,脫離般若,形成了類似於迷信的一種封閉的修行模式。如有些修凈土的朋友,將凈土法門變成了只念一句「阿彌陀佛」,就連抬眼看一下老祖宗都不敢,為什麼?怕起妄念!還有很多人把佛法學成了一種非常激進的東西,無戒律可破,殺盜淫妄皆是菩提,我們不是討論這種修學模式的對錯,只是你必須找到真正的老師,同時一定不能丟掉戒律。在今天,應以戒為師,丟掉戒律是很難學到真東西的。十四、念佛禪因此,唯一的路子就是把這一生當下的基礎,放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同時能不脫離般若,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願往生,首先要受三皈依,嚴持戒律,這是一個基礎。同時,要學習包括《佛說大乘無量壽經》在內的《凈土五經》,然後照著《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的模式去修行,直至證到念佛三昧。這時候在西方極樂世界八功德池裡,就生出一朵屬於你的蓮花。這個過程中,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行一下念佛的般舟三昧。在這個前提下,以深般若波羅蜜為基礎,習修「一行三昧」,證得法界平等,「盡知恆河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然後,突起疑念:誰念阿彌陀佛?打破無明老家,摸著自己的鼻子。即使破不了,還有一個「阿彌陀佛」金磚在手裡。這是非常殊勝的法門。證到念佛三昧以後,還有個入世修行問題(當然證念佛三昧也是在入世修行中完成的一個過程)。要研究透徹《心經》、《金剛經》、《楞嚴經》和《法華經》(《法華經》是成佛法門),要從理上明白「諸法實相」。然後把入世修行作為暢遊如來大寂滅海的一個過程。在設定入世修行跟暢遊如來大寂滅海這兩個目標之後,需要分開去實現,在不失終極的暢遊如來大寂滅海目標的前提下,積極地去入世修行,幻法度幻眾。如果只是入世修行,而失去了終極目標,最後就會有所住,累在這個地方。如果混了這兩件事情,就會導致發願不究竟,分不清應該先幹什麼後幹什麼。但是在這裡,仍然提倡大家去修「念佛禪」。這裡所說的「念佛禪」不是一般人印象中的只是參「念佛者是誰」。最早的「念佛禪」是由禪宗四祖創立的。當時,四祖想弘揚禪法,需要跟當時的凈土法門相融合,就建立了「念佛禪」的模式。然而,「念佛禪」在今天,卻成了一個只是參「念佛者是誰」的模式。印光大和尚就曾指出這種模式是錯誤的,往生不了西方極樂世界。因為只是去參「念佛者是誰」是不究竟的,這樣沒有跟阿彌陀佛的因緣。往生西方需要把妄想執著都轉成一句「阿彌陀佛」,達到「念佛三昧」的境界。「念佛禪」是要心念「阿彌陀佛」,然後旁邊有人當下頓喝「誰念阿彌陀佛」,直敲念佛者的無名老家,念佛人的心「啪」地頓時靜下來,破了,就破了,破不了,繼續念阿彌陀佛。是這樣來修。《金剛經》的經絡是「念佛禪」次第漸漸修學過程中的路標。《楞嚴經》是「念佛禪」次第漸漸修學過程中救命傘。重中之重。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7 13:20:00
十五、大丈夫氣概在這裡,修念佛禪者,是光明磊落、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氣概。應該學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這些法身圓覺大士們的願力:眾生不盡,願力不盡;眾佛不盡,願力不盡;虛空不盡,願力不盡。是把西方極樂世界作為一個暫時歇腳的旅館。十六、阿彌陀佛的慈悲同時,阿彌陀佛也是非常歡迎這種模式的。《佛說無量壽經》里講:「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所以連文殊師利菩薩和普賢菩薩他們都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因此,「念佛禪」是一個雙贏的修行法門。這個模式在今天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方便法門。即使你始終不能開悟,有落處也是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當然這個法門以後還要仔細講。十七、問世間情為何物這裡還有另一個關鍵問題,就是修行過程中,慈悲心的一個起止點,也就是曾經問過大家的「情是何物」這個問題。其實,情就是慈悲心。情是一塊福報,情是一種動力。假如你的愛人騎車摔倒了,如果你對她有感情可能立即蹦起來去扶她;如果你對她沒感情,甚至不願搭理她,看她摔倒了,內心「如如不動」。如果不知道情是什麼東西,破相破到最後,就把自己破出去了。也就不知道為什麼要「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行一切善法」了。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9 10:00:00
(七)一、怎樣降服妄心二、輪迴的根本三、為什麼沒有了顏色四、想還是不想五、真假涅槃六、切勿大妄語七、虛雲老和尚的情執八、阿羅漢也有疑惑九、一味慈悲葯十、為什麼見到涅槃十一、自性化現的「四相」十二、我相十三、人相十四、眾生相十五、壽者相十六、破「四相」有多重要十七、現代人追求什麼十八、大乘價值十九、孫中山的博愛二十、王莽的願力二十一、終極的願力應該是什麼作者:明玥99 回復日期:2009-6-29 10:16:00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一、怎樣降服妄心釋迦牟尼佛告訴須菩提,那些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應該這樣來降伏自己的心。這個地方的「如是」是「如是諸佛」的意思,也就是法門(修行道路)的意思。怎樣降服呢?在外相上,要讓所有這些眾生脫離輪迴,入無餘涅槃;在心性上,在滅度無量無邊眾生的同時,而實際上沒有一個眾生得度了。一切皆自性化現,幻法度盡幻眾。不二法門,幻中離幻,幻復幻用,顯現不二。這是又講了一遍《金剛經》。至此,這部經就已經整整講了五遍。第一遍是在講傅大士講經的那個境界的時候。第二遍是在講經題的時候,分別講了上中下根三種境界。第三遍是講釋迦牟尼佛乞食的過程。第四遍是釋迦牟尼佛用「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回答須菩提的時候。這第五遍則是講如何由相上入手,逐步走向心性層面。前幾遍都是頓悟(也就是《圓覺經》中的「禪那」)的境界,而這裡是漸悟(也就是《圓覺經》中的「三摩缽提」)。「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這裡的「菩薩摩訶薩」是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受過三皈依並且持戒,已經發了無上正等正覺心的,就是菩薩)。無論是尚未登地的,還是已經到達緣覺、等覺、妙覺等境界的,都屬於這裡的「菩薩摩訶薩」。但這些「菩薩摩訶薩」還沒有徹底地證入無餘涅槃,所以應該照著這裡的方法去做,去降伏自己的妄心。釋迦牟尼佛講到這裡,覺得沒有講明白,就又補充了一句,「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就給我們出了一個大難題。因為如果單純從字面上理解,釋迦牟尼佛這是講了三藏十二部經書,而且是從相上講的,講了如何從相上一點一點的證入心性層面。這是很難理解的。所以,在接下來的部分,釋迦牟尼佛既沒有打比喻,也沒有問須菩提聽懂沒有,而是用後面所有的篇幅來解釋上面這句話。二、輪迴的根本先看「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對這一段,很多大德都解釋得很好,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在這裡,我們從側面來研究一下。「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這四類主要是按生命形成的方式來劃分的,也可以說,這些是因貪慾心而生滅流轉的眾生。這是我們法界中的輪迴的根本,也就是眾生因「有我」的情執而輪迴的外相。菩薩,尤其是八地以上菩薩,名為「覺有情」。在這兒,「有情」是無四相的。前一段時間在網路上看到一個朋友,當他想去買零食放逸享受時,他就看住了自己的心,把想買零食的錢放在一個專用來布施的小袋裡。這位朋友就是將對貪著這個口感的情執,以及他的福報(錢)轉而布施給了法界,他這個情是無我的情。但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的這些眾生,都是因貪慾(無明)而助發了愛恨的力量,從而生死輪迴。三、為什麼沒有了顏色「若有色、若無色」。眾生生命的外體,是唯心化現出來的。如果情執變重,理智就會相應變輕,慢慢就變得有色;反之,就會變得無色。其實,無色界天的天人也有細微之色,儘管他們有很高的禪定。如果完全去除了情執,理智就會無窮大,見惑和思惑全部斷了,這就成了阿羅漢。因為沒有任何疑惑能令他再去輪迴。當然,因為變異身和宿世間的因緣沒有度光,所以最長不過八萬大劫以後,阿羅漢就睜開眼出定了,心又動了。
推薦閱讀:
※《金剛經》的受持功德與心得
※金剛經·法會因由
※《金剛經》義解01
※超越宗教——《金剛經》告訴了我們什麼
※金剛經白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