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好心態9-10

9-10保持奉獻與回報的平衡漢德先生既沒有學歷,也沒有金錢,更沒有人事背景,但是他卻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他到底是如何成功的呢?他是一個很會體貼他人的人,他對周圍人的體貼,甚至超過了別人的需求。只要你說要上他那裡玩,他都會萬分地歡迎你去,希望你能住幾天,背地裡,無論是多麼的拮据,內心多麼的苦惱,他都好像隨時在等你的來臨,竭誠地來接待你,甚至在你回去的時候,還要帶些小禮物、土產之類的東西。無論是多麼忙碌,漢德都不會表現出你的來訪所帶來的忙碌對他會是一種麻煩和困擾。朋友問他何以如此,他說:「像我這樣一無所有的人,如果要與別人來往,就不能不令對方感到和我來往會得到某些方面的愉快與益處。」事實上,以前的他,既沒有學歷,又沒有金錢,更沒有背景,是一個孤獨的人,別人都不想理他、與他往來。漢德在忍耐寂寞人生的同時也在努力奮鬥著;而他也就在其中學到了與人交往之道,又給別人某些方面的利益。所謂「某些方面的利益」,有時是精神方面,有時是物質方面。另外一個例子是出身名門的「富家子弟」富特,他也想成功地做出某些事情來。但是,當他與別人來往的時候,他首先考慮的是這個人對自己有何利用的價值。也許與這個人交往,以後向銀行貸款時,會比較容易;也許與這個人做朋友,他會教給致富之道;也許這個人會將土地廉價出售給我,也許會將辦公室借給我。他就是如此這般地對周圍的人懷著期待之心,認為與自己接觸的人,都會帶給自己某些利益。漢德和富特與人交往時的態度實在是南轅北轍,完全不同:漢德是奉獻給別人某方面的利益;富特則是讓別人帶給自己某方面的利益。我們與周圍朋友相處要像漢德一樣,以我們的所能來滿足他人的欲求。同時,別人對自己有所奉獻,也就滿足自己的欲求。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霍曼斯提出,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長期以來,人們最忌諱將人際交往和交換聯繫起來,認為一談交換,就很庸俗,或者褻瀆了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感情。這種想法大可不必有。其實,我們在交往中總是在交換著某些東西,或者是物質,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其他。人們都希望交換對於自己來說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換過程中得大於失或至少等於失。不值得的交換是沒有理由的,不值得的人際交往更沒有理由去維持,不然我們就無法保持自己心理的平衡。所以,人們的一切交往行動及一切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都是依據一定的價值尺度來衡量的。對自己值得的,或者得大於失的人際關係,人們就傾向於建立與保持;而對於自己不值得的,或者失大於得的人際關係,人們就傾向於逃避、疏遠或中止這種關係。正是交往的這種社會交換本質,要求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必須注意讓別人覺得與我們的交往值得。無論怎樣親密的關係,都應該注意從物質、感情等各方面「投資」,否則,原來親密的關係也會轉化為疏遠的關係,使我們面臨人際交往困難。在我們積極「投資」的同時,還要注意不要急於獲得回報。現實生活中,只問付出,不問回報的人只佔少數,大多數人在付出而沒有得到期望中的回報時,就會產生吃虧的感覺。心理學家提醒我們,不要害怕吃虧。鄭板橋的「吃虧是福」的拓片為很多人所珍愛,然而真正領悟其中真意的,恐怕為數不多。實際上,許多人在交往中都是惟恐自己吃虧,甚至總期待佔到一點便宜。然而,「吃虧是福」確實有它的心理學依據。「吃虧」是一種明智的、積極的交往方式,在這種交往方式中,由「吃虧」所帶來的「福」,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所吃的虧。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人際交往中的吃虧會使自己覺得自己很大度、豪爽、有自我犧牲的精神、重感情、樂於助人等等,從而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同時,這種強化也有利於增加自信和自我接受。這些心理上的收穫,不付出是得不到的。另一方面,天下沒有白吃的虧。與我們交往的無非都是普通人,在人際交往中都遵循著相類似的原則。我們所給予對方的,會形成一種社會存儲而不會消失,一切終將以某種我們常常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報給我們,而且,這種吃虧還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反過來將增加我們的自尊與自信。顯然,吃虧將帶給我們的是一個美好的人際交往世界;而那些喜歡佔便宜的人,每佔了別人一分便宜,就喪失了一分人格的尊嚴,就少了一分自信,長此以往,必將在人際交往中找不到立足之地。不怕吃虧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不要過多地付出。過多的付出,對於對方來說是一筆無法償還的債,會給對方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使人覺得很累,導致心理天平的失衡。這同樣會損害已經形成的人際關係。這種例子屢見不鮮,我們常常會聽人抱怨:「我對他那麼好,付出了那麼多,為什麼他反倒開始不喜歡我了?」殊不知,正是自己付出得太多,才損害了兩個人的關係。


推薦閱讀:

你的容貌、氣質、心態就是你運氣的表現
李大傻的生活啟示錄哭天抹淚之換個心態
心態當若蘭     意志當如水
好心態;好習慣;好性格
男女對待愛情的真實心態,分析得太透徹了!

TAG: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