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走出恐懼》

圖片發自簡書App

閱讀目的:如何修復過往的創傷,走出恐懼?

閱讀方法:泛讀

讀書筆記:

作者將自己受創傷的內在空間稱為「情緒化小孩」,旨在幫助我們了解到這個情緒化小孩並不是本質的我。而如果它接管了我們的生活,就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出現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自已在關係中重複同樣痛苦的模式,而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而探索內在情緒化小孩的過程,就是將注意力轉移到當下這個片刻,意味著看到自己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認同了情緒化小孩,留意到自己在任何時候,如何地被羞愧、恐懼或不信任感所淹沒,而行為像個小孩般—反彈、抱怨、妥協,或是讓自己迷失在某種上癮的行為里。

情緒化小孩的兩個層面:

外層,即當我們被情緒化小孩所接管時,在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包括:反彈與控制;期待與任性;妥協、上癮行為和幻想。

這些行為下面所隱含的是更為深層的情緒化小孩的內在感覺,包括:

恐懼與驚嚇;羞愧、罪惡感與不安全感;需求與空虛感;傷心與悲痛;不信任感與憤怒。

每一次當覺得受到威脅時,我們就會反擊,也就是我們使用反擊來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當我們覺得不安全、沒有得到愛、沒有被看到時,就會對對方做出反擊的舉動。當兩個人無意識地以情緒化小孩的狀態相處時,他們不是認為對方應該要滿足過去沒有得到滿足的需求,就是認為對方遲早會傷害他,因此,會不由自主地企圖以各種方式來控制對方以保護自己,導致彼此之間的衝突、期待落空。

面對這個內在情緒化小孩,我們要試著了解他的行為以及行為下面隱藏了什麼,同時把我們的愛與注意力給予這個內在情緒化小孩,而且不帶批判地觀照著它。這樣做並不會讓它因此而消失,但是,它不再是那股潛藏在內的巨大驅策力,無意識地驅策著我們的感覺和行為。當內在的觀照者越來越有力量,我們的成熟度也日漸滋長時,我們就比較能夠和它保持距離。最重要的是要慢慢地練習和它們待在一起而不批判它們。

每當察覺到一個行為模式時,問下列問題很有幫助:

人們和生活正在給予我什麼樣的回應?或「我正在接收怎樣的能量上的回饋?」

我傳遞出了什麼樣的訊息而導致這樣的回應?

在這些訊息之下,潛伏著什麼樣的創傷?

下面摘抄的是幾種在我自己身上比較常見的情緒化小孩的外顯行為

反彈行為與控制。我們要留意什麼觸動了反彈行為。不同種類的觸發機制有:

威脅:感到被攻擊、侵犯、干涉、批判或評斷

傷害:感到不被欣賞,沒有被顧慮到,或是被拒絕。

期待:感覺到別人的索求或期待。

反射:在別人身上看到一些特質,是自己也有卻無法接受的部分。

比較:不情願地被與別人作比較

失去某人或某物。

感到不舒適或不舒服。

期待與任性:情緒化小孩總是會有所期待,我們害怕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或是擔心會受到某種方式的傷害。任何期待總是會導致挫折和失望。沒有人會改變自己來滿足我們的期待,即使他們試著要這麼做。當他人感受到我們的期待時,會產生怨恨不滿的情緒,我們也因此無意識地把對方推開了。

我們期待人們準時的背後的創傷其實是覺得自己沒有被重視,它讓我們感到自己沒有價值感。

情緒化小孩的內在體驗:

恐懼:恐懼感是情緒化小孩的另一個主要特質,一旦了解了我們的內在小孩一直攜帶著那麼多的恐懼,我們就比較能夠理解為什麼內在這個部分是如此具有影響力。從較高的覺知層面來看,我們能夠了解大部分的恐懼只不過是幻象,或是來自過去的經驗。過往創傷的恐懼留存於神經系統中。承認恐懼是接受恐懼的開始。兩種基本的恐懼,一種是害怕無法生存,另一種是害怕得不到愛。壓抑或是避開內在的恐懼是徒勞無益的,因為它會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當我們強悍的一面批判內在敏感面的恐懼時,內在的敏感面就會隱藏起來,或者,以暗中破壞的方式來報復,於是,造成了一場內在的戰爭。

學習接受恐懼的第三步,是開始認知到當它出現時,我們的心智狀態與身體的感受。慈悲地觀照恐懼,意味著以帶著愛與理解的心,來觀察當下頭腦與身體的現象。

羞愧:總感到自己不夠好的內在感覺。當自己被羞愧感淹沒了時,我感覺不到自己,當下我不只是對自己沒有任何正向的感覺,而是完全感覺不到自己。我的能量收縮,每件事對我來說似乎都要耗費好大的努力與精力,更無法想像自己有能力可以去完成一件事,或者是有任何人可能會來愛我或尊重我。

療愈羞愧感的簡單步驟:

感覺與探索羞愧感;認出引發羞愧感的觸動事件;探索羞愧感的來源;辨識自己的補償機制和行為;與幻境保持距離;小小的冒險。

重拾主導生命的能力:

突破舊有模式:辨識,必須了解自己的認同,以及來自這份認同所形成的信念、預期和行為。深潛:我們必須有意願深入、徹底地感受伴隨著認同的痛苦和恐懼。接受,當受創小孩的痛苦、羞愧與恐懼出現時,學習與之和諧共處。冒險:我們必須有意願,冒險讓自己走出這份認同。

療愈情緒傷痛:學習接納與感受。

讀後記:

帶著解決自身感覺是與生俱來的恐懼感打開了這本書,有時看到一些與恐懼有關的字眼時都會表現出相似的特徵如發抖、心跳加速等。看完全書才知道自己一直停留在恐懼的這個表層,並沒有去深入探究恐懼感的來源以及背後的創傷經驗。因此,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觸發器,就會出現反彈。正如,今天當家裡沒有菜,早上開車出門先生看到路上淹了就退回來了,而過了不一會,朋友叫他去漢陽參加同學的超市開業典禮他卻毅然地出門了時,那時的自己雖表面上沒說什麼,但心裡卻是書中所描述出的各種反應,而當自己靜下來去觀照這些情緒的反應時,發現這些情緒背後的恐懼是自己不受重視,被忽略以及不被愛,也是自己對他人一種過高的期待。當我去觀照這些時,發現自己出現的是另一種行為模式,妥協。

只想說修行是一條多麼艱辛的路啊。


推薦閱讀:

直面恐懼
做過小三的女人為何恐懼婚姻?
怎麼戰勝恐懼心理
我師父說:恐懼的根源是無知、無明、妄想
病房怎樣設計才能減輕病人的恐懼?

TAG:恐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