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冷兵器發展史

人類在原始社會晚期就有戰爭,我國也不例外。和戰爭相隨而生、相促相長的兵器,在我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發明和創造史不絕書,無論是冷兵器還是火器,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些成就,成為中國古代軍事技術成就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們如同顆顆璀璨的明珠,至今仍在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寶庫的輝煌殿堂中,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異采紛呈的冷兵器

通常所說的冷兵器,是指用人力和機械力操持的直接用於斬擊和刺殺的武器,如刀、矛、劍、弓箭等。冷兵器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它經歷了石兵器、青銅兵器和鋼鐵兵器三個發展階段。

石兵器

我國古代的冷兵器,最初是由原始社會晚期的生產工具發展演變而來的。那時候,各氏族、各部落之間因糾紛而引起的武力衝突日漸增多,規模也不斷擴大,終於發展成部落之間的戰爭。在這種戰爭中,單純地利用帶著鋒刃的生產工具已經不能滿足需要,於是就有人用石、骨、角、木、竹等材料,仿照動物的角、爪、鳥喙等形狀,採用刮削、磨琢等方法,製成最早的兵器,或者說是胚胎形的兵器。它們以石制的為多,所以稱作石兵器。這類製品出土的不少,主要有石戈、石矛、石斧、石鏟、石鏃、石匕首、骨制標槍頭等,有的還把石刀嵌入骨制的長柄中。這些石兵器,大致經過選材、打制、磨琢、鑽孔、穿槽等工序製作而成。

石器時代的兵器雖然製作粗陋,但是已經形成了冷兵器的基本類型,如:長桿格鬥兵器戈、矛,短柄衛體兵器刀、匕首,射遠兵器石鏃等。這些石兵器的製作雖因年代久遠沒有確切記載,但是在先秦、西漢的一些典籍中也有所反映。如《世本·作篇》說"蚩尤作兵",《管子·地數篇》稱蚩尤之時已有矛、戟、芮戈(一種短戈)之類的武器。《越絕書·記寶劍》留下了神農氏、赫胥氏"以石為兵"、黃帝時"以玉為兵"的故事等等。它們和出上實物相對照,在製作年代上是大致相吻合的。石兵器雖然製作簡單,但是它們卻為第一代金屬兵器--青銅兵器的創製開了先河。

青銅兵器 

我們的祖先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初步掌握了冶銅技術,甘肅馬家窯遺址出土的一件錫青銅刃小刀表明,我國大約在公元前2740年前後,已經能夠使用一些錫青銅器具了。作為裝備軍隊的青銅兵器,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建立的夏王朝已經問世。到了商代,隨著青銅冶鑄技術的提高,青銅兵器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製品有長桿格鬥兵器戈、矛、斧,衛體兵器短柄刀、劍,射遠的複合兵器弓箭,防護裝具青銅自、皮甲、盾等。商代以後,銅的採掘和青銅冶鑄業得到比較大的發晨。《考工記》中關於"六齊"的論述,已經總結出春秋時期一些青銅兵器中銅和錫的組配比例,其中斧斤是五比一,戈就是四比一,大刃是三比一,削殺矢是五比二。有了這些組配比例,就能保證所制各種兵器適當的堅韌度,滿足作戰的需要。此外,《考工記》的"冶氏"、"桃氏"、"函人"、"廬人"、"弓人"等條,還記錄了殺失、劍、甲、戈戟、矛、弓等一些兵器的材料選擇、尺寸大小、形制構造和規範等內容,表明當時製造的兵器已經向標準化邁出了最初的一步。

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了青銅複合劍的製造技術,這種劍的脊部和刃部分別用含錫量不同的青銅鑄成。鑄造時,先鑄造劍柄和劍脊,後鑄造劍刃,再把劍刃同劍脊的榫部結合成一體。經過對這種劍的實物測定,脊部的青銅含錫量是百分之十,刃部的青銅含錫量是百分之二十。含錫量比較低的脊部韌性比較大,不易拆斷,便於久用。含銅量比較高的刃部堅而剛,利於刺殺。這種脊韌刃堅、剛柔相濟的複合劍,既有比較高的刺殺力,又經久耐用,是青銅兵器製造技術提高的一個重要標誌。同時,銅製的射遠兵器弩,也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鋼鐵兵器

我國雖然在春秋晚期才進入鐵器時代,但是河北藁城出土的鐵刃銅鉞說明,我們的祖先在商代,已經能夠使用隕鐵製成比較鋒利的鉞刃,以後再在澆鑄青銅鉞身時合在一起,製成鐵刃銅鉞。出土實物還表明,我國在春秋晚期,已經使用人工製造的鐵器。到戰國晚期,已經比較好地掌握了塊煉鐵固態滲碳鍊鋼技術,煉成質地比較好的鋼,為製造鋼鐵兵器提供了原材料。這時,南方的楚國、北方的燕國和三晉地區,已經使用劍、矛、戟等鋼鐵兵器和用於防護的鐵片兜繁。到了西漢,由於淬火技術的普遍推廣,鋼鐵兵器的使用越來越普遍,軍隊裝備鋼鐵兵器的比例不斷上升。考古界在西安市漢都長安的發掘中,發現了一座建於漢高祖時的兵器庫,內藏鐵制的刀、劍、矛、戟和大量箭鏃,數量遠遠超過了青銅兵器,生動地反映了銅兵器和鋼鐵兵器的消長情況。

從東漢到唐宋,鋼鐵兵器進入全面發展的時期。堅韌鋒利的各種鋼鐵兵器層出不窮。步兵使用刀、盾作戰,具有攻防兼備的作用。騎兵使用雙刃馬矟,可直透敵兵的鎧甲。射遠兵器弩,繼西漢出現帶刻度的望山後,又在東漢出現了腰開弩;三國時期的諸葛亮(181-234)創製了連弩,使蜀軍的射遠兵器得到了很大改善;到唐代,射遠的強弩已經發展成為重型的床弩,殺傷力大大增強。晉代創製的馬蹬,得到了普遍的推廣和使用,提高了騎兵的騎術和戰鬥力。官兵披著的鎧甲五光十色,唐代的制式鎧甲已多達十三種,被稱?quot;唐十二甲"。這一時期鋼鐵兵器的發展,不僅表現在製造的標準化方面,而且也表現在軍隊裝備的制式化方面。據《新唐書·兵志》記載,當時一名士兵的基本裝備是:"弓一、矢三十,胡祿、橫刀、……皆一。"唐河東節度使都虞侯李筌在《神機制敵太白陰經·部署篇》中說,當時一個軍編有一方二千五百人。又在這部書的《器械篇》中記載了一個軍的全部裝備,共有弓一方二千五百張(配箭三十七萬五千丈),弩二千五百張(配箭二十五萬支),槍一萬二千五百支,佩刀一萬把,陌刀二千五百把,棓二千五百桿,甲七千五百領,戰袍五千領,牛皮牌二千五百面。從上述裝備的數量可知,刀、槍、弓、鎧甲和戰袍是士兵必備的裝備,平均每人一伴,每張弓配箭三十支;弩每五人一張,配箭一百支;牛皮牌是遮擋型防護裝具。就全軍裝備的兵器來說,種類齊全,用途多樣,有格鬥兵器、衛體兵器、射遠兵器和防護裝具,具有攻防兼備、輕重結合、長短互補的特點。如果全軍出征,各種兵器配合使用,便可發揮綜合殺敵的作用。

北宋仁宗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刊印的《武經總要》,全面記載了北宋初年製造和使用的鋼鐵兵器,有長桿刀槍各七種,短柄刀劍三種,專用槍九種,兵器和工具合一的五種,斧和叉各一種,鞭鐧等特種兵器十二種,防護裝具四種,護體甲胄五種,馬甲一種,弓四種,箭七種,弓箭裝具五種,弩六種,複合式床子弩八種。它們實際上是集宋代以前發展的各種冷兵器的大成。人們常用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鎲、棍、槊、棒、鞭、鐧、錘、撾、拐子、流星等十八般兵器來形容中國古代兵器之多,但是實際上中國古代兵器遠遠不止這十八種,說它多得數不清是不算誇大的。宋代以後,鋼鐵兵器雖然仍在發展,但是它們的戰鬥作用同逐漸發展的火器相比,便退居次要地位。

編輯:bd
推薦閱讀:

冷兵器吧研究會
【圖解】古代十八般兵器
古代兵器大全
古代十八般兵器,誰是使用高手?
《水滸傳》里寫到的兵器,有多少是宋朝其實沒有的?

TAG:中國 | 發展 | 冷兵器 | 發展史 | 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