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儒道釋三家的「和合心態」

儒道釋三家的「和合心態」半個多世紀以前,哲學家馮友蘭曾指出:「中國的聖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國的哲學也是既入世又出世的。隨未來的科學進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條和迷信,必將讓位於科學;可是人的對於超越入世的渴望,必將由未來的哲學來滿足。未來的哲學很可能是既入世又出世的,在這方面,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當代學者宋志明撰文闡釋「和合心態」,是對中國哲學進行了一番有意義的梳理。這種梳理,涉及到儒、道、釋三家。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個字,就是「拿得起」;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有為」;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張」。儒家主張立德、立功、立言,主張幹事,主張積極有為。孔子孟子為什麼周遊列國?就是要找事干!他們憂國憂民,古道熱腸,心懷天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都是呆不住的聖賢。儒家好比糧食店,是人們精神的加油站,激勵人們前進。糧食對所有的人都重要,因為離開糧食人會活不了。道家的趣旨是「想得開」;用兩個字來講,叫做「無為」;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弛」。表面上看,道家的主張和儒家的似乎相反,實際上互為補充。學會緊張,是一門學問;學會放鬆,同樣是一門學問。對一個人來說,兩者都不可缺少。《禮記?雜記下》寫道:「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我們在諸葛亮身上,可以看到儒道互補成功的範例。諸葛亮的人生信念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寧靜」體現出道家的趣旨,「明志」、「致遠」體現出儒家的趣旨。當你身陷逆境的時候道家會告訴你:不要陷入精神痛苦中不能自拔,要想得開,看得遠,明白「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道理,因為安時處順的生存技巧經常是人們的需要。道家好比是個藥店,當一個人遇到精神困惑的時候,光吃飯不行,還需要吃藥。佛家的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個字來講,就是「空」。如果用佛家的術語講,「放得下」就是要看破紅塵,去除我執和法執,把精神追求的目標定在彼岸的極樂世界。佛家並不反對男婚女嫁,只是不認同世俗的愛情觀。按照佛家的說法,兩個人結為夫妻,乃是因緣所致。「因緣和合,幻象方生」,關情何事?放下惱人的煩惱吧,不要再為情所苦了!佛家像一個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的種種煩惱,達到精神上的解脫,主張一個人在對永恆的極樂世界的嚮往中,讓心靈得到凈化。儒道兩家是從中國本土上生長出來的學問,主要是講人生哲學。儒家告訴人該如何堂堂正正地度過一生。道家則告訴人該如何輕輕鬆鬆地度過一生。至於人死了以後會怎樣,兩家都不怎麼在意。佛家是從印度引入的學問,主要是人死哲學。佛家為人設計了「終極關懷」之所,標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訴人如何乾乾淨淨地辭別塵世。綜合運用三家學問,拿得起,想得開,放得下,生死大關都能勘破,就有了一種健全的「和合心態」。因之,人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國哲學裡得到解決。「和合」一詞里的「合」,指人的多種精神訴求的集合。多種訴求,可能衝突,若能成功化解,便進入「和」的狀態。「和」有別於「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就是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統一起來,協調起來。
推薦閱讀:

2013經典語錄,太經典了:樂觀的心態是最好的手術
人生,靠的是心態(說得真好!)
人生苦短,放寬心態*
生活,不應該缺少儀式感!
中國男人在越南找老婆的心態和風險

TAG: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