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小班幼兒觀察記錄能力的實踐與思考

「做中學」的核心是讓幼兒充分體驗科學探索、科學發現的過程。幼兒通過猜想、操作、記錄、討論等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其中,觀察記錄為重要環節,形成的實驗記錄既是幼兒學科學的記錄,也是幼兒成長的真實記錄。在幼兒園裡多以畫圖、表格、數字等方式進行。小班幼兒由於剛入園受年齡特點限制,一方面小肌肉群發育尚未完善,動手能力較弱,部分幼兒連執筆都有困難;另一方面在感知、注意、思維時目的性差,極易受外部條件、興趣的支配,很難進行觀察後的記錄。因此「做中學」觀察記錄以前大多局限於中大班,小班還未開展。而「做中學」在學習科學、探索科學的背後,真正培養的是孩子們傾聽的習慣,大膽的質疑,語言的表達……小班幼兒有意注意已經開始萌發,對外界新鮮的刺激能產生興趣,容易進入情境中。那麼哪些才是適合小班幼兒進行觀察記錄的內容?應該通過什麼途徑?又應該採用哪些方法?我以這三個問題為主線,對培養小班幼兒的觀察記錄能力開展了探討與研究。希望通過研究既做好做中學活動的前期培養工作,又從小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一)選擇適合小班幼兒進行觀察記錄的內容。我們知道,幼兒有著特有的心理特徵,當內容取材於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幼兒所注意時,他們將產生極大的興趣、熱情,更積極主動地運用自己的心智去探索、去發現、去嘗試。正如「做中學」九大原則中所倡導的,從幼兒周圍生活中取材的,其實並不是涉及到高科技的深奧的內容才稱之為科學,科學離我們並不遙遠,讓孩子們進行的科學研究應該是從他們身邊常見的事物或者身邊發生的事情開始的,而且必須著眼於在一段時間內進行一系列有整體性的連貫的研究,這樣才能使孩子循序漸進地在每一次科學活動後逐步加深經驗,最終對事物的內在邏輯聯繫有較系統的認識。小班幼兒發展目標中指出: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有興趣和好奇心,願意參加科學活動。由於小班孩子年齡較小,觀察的堅持性、細緻性和目的性發展的還不夠好,讓他們長時間的觀察一種事物的變化成長是一件比較難的事情。因此對於小班的幼兒我主要是讓他們觀察一種事物的現象,培養他們觀察的興趣,讓他們喜歡觀察,並樂意去觀察。以《好吃的水果》為例: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我設計了《好吃的水果》自然角觀察活動,水果是幼兒熟悉的、喜歡的。當我們專註於它時,會看到水果蘊涵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在自然角觀察中我選取了幼兒平時常見的三種水果:蘋果、桔子和香蕉。這三種水果孩子們在平時的生活中經常接觸,已具有一定的認知經驗。在此基礎上進行觀察,孩子們的興趣會來得更加濃烈。我採用了循序漸進的方式,首先我帶領幼兒進行集體觀察蘋果和桔子,看看形狀、顏色、嘗嘗味道,讓孩子們在看看說說嘗嘗中了解蘋果和桔子的特徵。接下來開始觀察香蕉:由於香蕉存放的時間不是很長,容易腐爛,因此我著重引導幼兒觀察香蕉腐爛的過程,帶領幼兒作了一個短期的跟蹤調查。(二)探索適合小班幼兒觀察記錄能力的途徑。1、在自然角觀察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觀察記錄能力。自然角作為幼兒了解自然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場所,它其中可挖掘的教育資源是非常豐富的,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設置自然角有了更深層的意義。它除了可供觀賞以外,還蘊涵了很深的教育價值。它既是孩子們了解自然知識的窗口,又為幼兒提供了觀察、操作的機會。對培養幼兒的觀察記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陶冶幼兒的情操都有很大的幫助。針對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進行了自然角科學觀察《好吃的水果》及《和蠶豆寶寶做朋友》,在自然角觀察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觀察記錄能力。2、在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觀察記錄能力。做中學活動原於科學教育活動,科學教育的內容廣泛,因此可供教師選擇的範圍相當大。但是並非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教師必須選擇貼近孩子生活的內容,活動內容的生活化不僅讓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而且它更是引發孩子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和條件,在活動中能更好的培養幼兒的觀察記錄能力。因此我從眾多的科學教育內容中,精心做了選擇。在小班開展了《掉下來了》、《大變小》、《種大蒜》等活動,在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興趣的同時初步培養幼兒的觀察記錄能力。(三)研究適合小班幼兒觀察記錄的具體形式。小班幼兒缺乏對記錄的認識與了解,對於活動記錄尚處在一個準備階段,也就是萌芽學習期。還不能夠進行單獨的個體記錄,本著讓小班孩子對記錄有所了解,嘗試著開展簡單記錄的宗旨,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5種記錄形式:1、幼兒口述、教師記錄剛剛進入幼兒園的幼兒,一方面沒有用筆記錄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沒有關於事物的主觀經驗,僅僅有些表達不全的語言能力。但是,這並不妨礙幼兒的探索活動和記錄效果。我們可以利用教師引導,幼兒口述,教師記錄的方法來幫助幼兒完成探索活動。如《好吃的水果》自然角觀察活動主要就是採取的這種記錄方式。教師引導幼兒觀察水果的特徵,用語言表達出來,教師把這一過程拍照並用文字記錄下來:桔子寶寶觀察記錄過程性描述師:「把桔子皮剝開,裡面是什麼樣子的?」錦程:「是一片一片的。」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好不好?」在我剝桔子的時候,桔子皮里的水不小心擠到了昊昊的眼睛裡,他的眼睛使勁地擠了有一下,我說:「昊昊,怎麼了。」他說:「辣的。」我又問孩子:「昊昊的眼睛怎麼會辣呢?」也許孩子們還沒發現這細微的變化,都回答不出來,於是我在小淳面前擠了一下桔子皮,小淳眼睛又被辣了一下,說:「是桔子皮里擠出來的水。」孩子們又知道了桔子皮的水原來還辣眼睛的。以上是幼兒「好吃的水果」中觀察桔子的一個記錄片段。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幼兒口述,教師記錄的方法非常適應小班的幼兒,對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著顯著作用。2.圖片粘貼、文字記錄在「做中學」中,中大班的幼兒都能根據自己的操作和觀察用筆形象的記錄下自己的實驗結果。而小班幼兒沒有畫畫技能和經驗,無法把自己的經驗用畫記錄下來,這時我們可以為幼兒提供圖片讓幼兒直接粘貼記錄。如在《和黃豆寶寶做朋友》的觀察中,我提供了綠色的卡紙,當孩子發現有葉片生長後可以直接用卡紙剪成葉子的形狀粘貼在紙上,這樣一方面降低了記錄的難度,另外有一方面還增強了幼兒記錄的積極性。同時老師把幼兒的發現用文字的方式呈現出來,孩子的所思所想躍然在紙上。下圖1為幼兒的圖片粘貼記錄,圖2為教師的文字記錄。(圖1)(圖2)3、蠟筆塗鴉記錄孩子兩周歲就喜歡用筆在紙上亂塗亂畫,雖然不能畫出什麼具體物體來,但是畫些直線、彎線對於小班幼兒來說也不是困難的事,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幼兒的這些直線、彎線與有關於表現線條的實驗記錄結合起來。如在小班活動《掉下來》中,讓幼兒感知積木、雞毛、花瓣等物體是怎麼從上往下掉下來的,先讓幼兒進行實物操作,然後讓幼兒根據實驗經驗在白紙上用直線、彎線隨意的記錄出物體的運動規律,讓幼兒的「塗鴉」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4、遮幅式記錄在「做中學」活動中,記錄表的使用是其關鍵的一部分,而有時一個「做中學」活動需要實驗幾次、記錄幾次。而小班幼兒年齡小,如果需要進行兩次對比實驗,需要進行兩次記錄,小班幼兒操作記錄就有困難的,因為小班幼兒不能行對行,列對列的進行對比記錄。因此記錄過程中我們可以讓幼兒採取遮幅式記錄,讓幼兒在每一次操作過後清楚的記錄下自己的實驗結果。如《紙會掉下來嗎》中,記錄表格如下:猜想無水的瓶子有水的瓶子在這個表格中,幼兒在做無水的瓶子的實驗時,把有水的瓶子一部分的記錄表格用紙遮起來,先進行表格上面一部分的記錄,當做有水的瓶子的實驗時,則把無水的瓶子的一部分記錄表格遮起來,單獨的在表格下面一部分進行記錄,不讓兩種現象在同一表格中擾亂幼兒的思維。在課的最後,讓整個記錄表展現在幼兒面前,教師和幼兒進行前後對比,共同總結兩次實驗的不同現象,使幼兒對本活動的內容一目了然,真正起到了記錄表的作用。5、圖片對應記錄小班幼兒容易受興趣支配,往往會專註於有趣的科學遊戲中。對此,應根據各個活動的特點,多方位引導幼兒觀察、感知、體驗。幼兒在具體的動作、具體的情景中展開思維、感知具體形象的事物,形成的體驗也會特別深刻。如在《大變小》活動中,先讓幼兒選擇各種工具嘗試讓食物變小後再送給瓶寶寶吃,幼兒在情境中玩的非常開心,在幼兒盡情地玩後,教師出示一張大的記錄表(下圖)幼兒在講述自己喂瓶寶寶吃食物的方法後教師引導幼兒用上下對應粘貼圖片的形式記錄實驗過程,每個幼兒都非常的積極,在記錄的過程中他們還學會了看著記錄表表述實驗過程,同時幼兒還能共享到了其他的多種辦法,分享到了別人的成功經驗。小班科學活動:大變小記錄單貼工具圖片貼工具圖片貼工具圖片貼工具圖片黃瓜圖片桔子圖片青菜圖片西瓜圖片空瓶圖片經過一年多的研究與實踐,我感受到了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及各方面的能力不斷提高,活動記錄也在不斷地發展與完善,而日益完善與成熟的記錄又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孩子們通過記錄激發了樂學和會學的情緒,促進了同伴間的分享與交流;孩子們通過記錄回憶探索操作的活動過程,激發起了再實驗、再驗證、再發現的慾望;孩子們在記錄中逐步養成了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與精神,通過記錄將零散的知識經驗不斷地整合、系統化。總之,幼兒通過記錄不斷思考,其目的不是為了留下一份實錄,而是記錄下知識建立的過程,記錄下幼兒發展與成長的過程。
推薦閱讀:

鄒平縣幼兒園日常行為規範
幼兒園球形卡紙創意手工,太有創意了!
幼兒園常規教育兒歌化
【節慶課程】2017年幼兒園重大節日安排指南

TAG:幼兒 | 思考 | 能力 | 記錄 | 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