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亞裔細分不值得一爭

近日,波士頓地區多名華人聚集在州政府大樓前,抗議將亞裔細分的H.3361法案(8月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過去,美國將來自亞洲各國的新移民統稱為亞裔,甚至和太平洋島國後裔劃為亞洲及太平洋島國(Asian-PacificIslander)群體。2016年,加州眾議員鮑勃·邦塔(BobBonta)提出一項將亞裔繼續細分為中國裔、菲律賓裔、越南裔、日裔、韓裔、印裔、苗裔等,以便收集更準確的數據。在華裔居民的強烈反對下,法案被修改,爭議最大的教育部分被刪除。最終的法案完全針對公共健康,也獲得了通過。此後,紐約、馬薩諸塞等亞裔人口較多的地方,也陸續有相關法案被提出,而且每次都被大批華人抗議。

在這個大數據時代,照說分得越細,數據就越精準,越有用,反對的原因何在?亞裔的成就、收入等方面有著巨大差異。隨著美國亞裔人口的增加,將其細分,或許對華裔有一些影響,但負面影響和其重要性被嚴重高估。

很多華人說這種細分是種族歧視,這種邏輯站不住腳。將華人華僑華裔劃分為Chinese,並未違背事實,又不是將我們錯劃為太平洋島國人,歧視在哪裡?大家之所以抗議,是因為一些潛在的、未必有依據的擔憂。華人小孩在學校里教育本來就很突出,「扶持行動」(Affirm-ativeAction)等因素,已經影響了孩子們的大學錄取,大家擔心:再細分下去,華裔孩子上名校就更難了。在同樣的標籤之下,有些華裔的競爭力比另外一些更弱。在「亞裔」這個更大的標籤之下,渾水摸魚繼而出人頭地更容易一些。

作為父母,這種擔心可以理解,但實際上沒有多少必要。如加州州長布朗在否決原始細分法案時說的那樣,細分「可收集到更好的信息,但不一定能夠產生支持後續行動的更大智慧」。細分對於教育實質行動的影響微乎其微。例如,細分是在各州層面採集信息,即便能影響到大學錄取,也只能稍微影響到州內讀書的學生。若孩子去外州讀那些私立名校,則這些細分的作用就更小了。起到更大作用的,是各高校自己的多元化價值觀和錄取時的實施方法。這些方面,高校受州數據的影響不是太大。細分導致的,只是標籤上的微調,而與此同時,一個不應忽略的背景,是照顧黑人、西裔等傳統弱勢族裔的「扶持行動」而面臨打擊,特朗普政府已經著手在這方面下功夫。

綜合各種因素考慮,一個州政府的細分政策,對於機遇的影響,落實到具體學生身上,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為了這微乎其微的利益,而大張旗鼓去抗議,其弊端卻不容忽視。分明是華人,為什麼堅決反對「華人」的定位,而樂於使用「亞洲人」這個籠統的標籤?是以華人身份為恥嗎?別人不一定會想到我們擔心的那些問題。

再者,華人對於孩子上好學校的好處如此在乎,這個現象本身也頗值得反思。不論在國內國外,華人似乎都給人上大學輸不得的印象。似乎是大學上錯,一生都完了。很多事情不是這樣,尤其是在美國。比如上醫學院,上哈佛醫學院和上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相比,當然哈佛可能質量和聲譽更好一些,但拉長了人生的戰線,從各種有形無形的成本和效益上看,差別沒那麼大。很多時候,其生活質量相差無幾,甚至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人過得或許比哈佛醫學院的人更好。一輩子很長,上對學校,嫁對人,靠這些一鎚子買賣,就能成為人生贏家嗎?為了一點正規教育的機遇而抗議,看似精明。但真的是其他民族和文化都搞錯了?他們的家庭讓孩子放學後去公園釣魚、打球,我們讓孩子學習、做題,到底誰的做法更坑娃?為了孩子的教育,去最好的學區,去華人多的地方,結果競爭激烈,於是抓得更狠,「虎」得更凶,惡性循環。這是對孩子的負責嗎?我深表懷疑。

從抗議晚間節目「雞毛秀」「辱華」開始,華人參政議政意識越來越強,這是好事。有一些也是起到實際作用的,比如在警察種族歧視的大環境下,美國司法系統挑出無辜傷人的梁警官來重罰,華人的抗議這時候就是有用的。但因為擔心孩子上大學被排擠,而上綱上線,套用種族歧視話語,則招致反感。

參政議政應該按照所在國的邏輯來。比如注重自己產生什麼影響,而非自己可能被怎樣影響。反對的對象要更有普遍性,而不僅僅是考慮自己福利受到的影響。例如扶持行動挫敗社會公平,弱化具體族群,如果大家去反對,則更名正言順一些。而不是說,為什麼細分?越南裔是弱勢群體,我們就不是「弱勢群體」啦?這有點像國內爭取貧困縣的思路,無非是得到更多補貼和照顧。這種思路也是大有問題的。在美國,我看到其他一些亞裔族群的人升任高管的越來越多。我發現,在華人爭著當弱勢的時候,他們在學著怎麼當領導者,這種思想境界的差異,更值得大家去關心。


推薦閱讀:

關閉8000多家店進行培訓?星巴克的種族歧視,從來都很可怕
徐賁專欄:不貧困的「貧困」亞裔美國人
Dior迎來首位亞裔非科班出身的珠寶設計師,其背景不一般
老娘只和白人生小孩,亞洲男滾粗!悉尼亞裔網紅屢罵亞男遭噴:搞的跟你自己不是亞洲人樣!
曾是民主黨傳統票倉,亞裔為何在美今年大選中「大反水」?

TAG:亞裔 | 細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