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劍主凶還是主吉?你真的了解嗎? - 今日頭條(TouTiao.com)

提起刀劍,許多人視之為不祥之物,唯恐避之不及。即使現在,也還有人不讓家裡擺設刀劍,說刀劍是殺器,不吉利。針對於此,龍哥認為,是時候還刀劍一個歷史清白了!

若細細讀讀歷史,你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刀劍非但不主凶,恰恰相反,刀劍是主吉的!

刀劍可大致分為戰場用和社會生活用,二者沒有嚴格的界限,只是應用場合不同。戰場上,刀劍是士兵作戰的工具,是刀劍最原始屬性的直接體現。社會生活中,刀劍用於廝殺的原始屬性大大弱化,作為一種歷史符號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涵義。東周在思想、文化等諸多方面堪稱中華歷史最為璀璨耀眼的時代,一般也被認為是中華劍文化的形成時期。回溯至春秋,其時民風質樸,尚武精神激蕩,貴族佩劍習氣蔚然成風。正史中記敘了漁父卻劍、季扎掛劍、馮諼彈劍等鮮活的歷史片段,在歷史傳聞中記錄了歐冶、幹將、莫邪等鑄劍師的高超技術以及薛燭、風鬍子、曾從子等相劍師的傳奇事迹,這充分反映了劍在這段時期大流行大發展的客觀史實。寶劍,儼然成為拜物教的崇拜之神。

帛畫貴人馭龍圖(圖示一名貴族男子頭戴峨冠,腰佩長劍駕馭龍舟的形象)·湖南博物館

不論是歷史記載,還是考古發掘,都在這樣一個事實:貴族佩劍尤為奢華貴重,往往集實用與裝飾於一身,充分彰顯其不凡的地位。莊子說:「夫有干越之劍者,匣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

戰國劍櫝,又稱為劍匣,存放貴重刀劍之用

《越絕書》中記載,伍子胥的劍價「值百金」,越王的純鈞劍更是「有市之鄉二,駿馬千疋,千戶之都二」都不肯換的!製作精良的寶劍往往成為禮贈賞賜的禮物或戰爭掠奪的對象。如今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吳王光劍,就是這一時期佩劍的典型代表。由於成年貴族男子佩劍成風,所以佩劍與加冠類似,逐漸成為貴族成人禮的儀式之一,如《史記》載秦王成人時「己酉,王冠,帶劍。」由此可見,劍在當時不但不被人視為不祥之物,還被升華到身份地位的象徵。

越王劍

吳王夫差劍

許多人都知道,漢朝有傳國玉璽和氏璧,卻鮮有人知道漢朝的傳國之寶其實還有斬蛇劍。漢高祖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有拔劍斬蛇故事。關於斬蛇劍,《西京雜記》中說,「漢帝相傳,以秦王子嬰所奉白玉璽,高帝斬白蛇劍。劍上有七朵珠,九華玉以為飾,雜廁五色琉璃為劍匣。劍在室中光景猶照於外,與挺劍不殊。十二年一加磨瑩。刃上常若霜雪。開匣拔鞘輒有風氣光彩射人。」此劍不但外裝華麗,而且也注意劍刃的保護,每十二年做一次研磨拋光。關於此劍的下落,根據《晉書》記載推斷,斬蛇劍可能毀於晉惠帝元康五年某天的一場武庫火災。斬蛇劍既是傳國之寶,當然也是劉漢帝室的傳家之寶,不難理解,劉漢帝室也必然會視其為開國祥瑞之物了。

西漢馬王堆出土彩繪劍架,擺設刀劍之用

先秦至兩漢,隨著金屬冶煉技術的發展,青銅劍逐漸被鐵劍所淘汰,更由於漢代戰法的變化(從車戰逐步走向步戰再走向騎戰),鐵劍又很快衰落下去,環首鐵刀勃然興起。不論劍衰還是刀興,漢代社會的尚武精神、王侯將相佩帶刀劍的流行風依然不減當年。

著名古兵器研究專家鍾少異曾指出:「漢人佩帶刀劍,不僅以之防身衛體、標幟身份,而且他們認為,刀劍一類的兵器可以震懾鬼神,隨身佩服,能夠祛凶辟邪、平安吉祥。」

1974年,山東蒼山出土一把東漢鋼刀,刀脊上有錯金隸書銘文:「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孫」,該刀現存國家博物館。銘文中「湅」通「煉」,「吉羊」通現在的「吉祥」,「宜子孫」三字為銹所掩,後經X光透視顯出。從銘文看出,這把丙午日造的環首大刀不但吉祥,而且吉祥都可以帶給子孫了!

東漢30煉環首刀樣式及銘文·國家博物館

1962年,在日本奈良天理市櫟本古墳的古墓中,發現了一柄東漢中平年間(184-189)中國製作的鐵制環首刀,刀身鐫有「百鍊清剛,上應星宿,下辟不祥」等金錯銘文。這柄刀的形制、銘文格式,與出土於我國山東蒼山的東漢永初六年環首刀基本相同。

日本出土中國東漢百鍊環首刀及銘文圖

1978年江蘇徐州銅山所出東漢鋼劍,莖部有隸屬錯金銘文:「建初二年蜀郡西工官王愔造五十湅□□□孫劍□」,另一面陰刻「直千五百」,「□」為字跡難以辨認。此劍現存徐州博物館。在此斗膽猜測,「孫劍」之前的「□」字配上這二字,是否也是「宜子孫」之類呢?有學者考證,與建初年號相接的漢明帝時期,史料記載當時一斛粟值三十錢,以此價格計算,則一千五百錢足可買50斛粟。按林甘泉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史》一書中論證的計量單位換算過來的話,50斛約等於現在的675千克,相當於4個人一年的口糧有餘。――由此可見此劍的貴重。

曹操《內誡令》言:「往歲作百辟刀五枚,吾聞百鍊利器,以辟不祥,攝服姦宄者也。」有學者指出,百辟刀中的「辟」字是「嬖」的假借字,是摺疊鍛打的意思;也有人認為,「百辟」就是「百鍊」,「辟」就是「煉」。我覺得可能「辟」字通「避」,「百辟」,就是「百鍊利器以辟不祥」的簡稱,即「百鍊避邪」的意思。這是因為在出土的刀劍來看,銘文多為「卅煉、」「五十煉」、「八十煉」,尚未見到「卅辟」、「五十辟」之類的稱呼。

其後魏晉南北朝大亂、隨後隋唐中間的安定、直至再次進入五代十國混亂狀態約六百年間,中國大地尚武精神依然不減。唐代李白有詩曰「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浮雲在一決,誓欲清幽燕」,也客觀說明了唐代即使是一般百姓也會佩帶刀劍的社會現實。

唐直刀

然而自宋以後,中國走向文弱。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宋朝強化文官治國的一貫策略,二是游牧民族為征服中國而採取腥風血雨的高壓政策,三是火器的興起對冷兵器尤其是刀劍使用空間的排擠。明清,刀劍實用功能進一步受到限制,裝飾日趨繁複,逐步奔向更加世俗化、商品化的方向。至此,開始大量出現象徵福祿壽喜等吉祥寓意的葫蘆劍、福壽劍、鴛鴦劍之類,用於鎮宅、隨嫁、裝飾等功用了。

劍身的葫蘆(與福祿諧音)紋飾·明

葫蘆型劍首·清

福壽劍(蝠與福同音)·清

鴛鴦劍(俗稱雙劍,兩口劍同入一鞘,寓意雙宿雙飛)


推薦閱讀:

江西南昌考古新發現海昏侯墓 震驚了考古界-今日頭條
皇帝一口棺材害死七條人命 大明萬曆皇帝陵寢挖掘始末-今日頭條
莊子哲學中的三重人格境界-今日頭條
白鞋泛濫!這樣混搭才夠騷 - 今日頭條(TouTiao.com)
離婚,最受傷的是誰? - 今日頭條(TouTiao.com)

TAG:了解 | 今日頭條 | 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