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以轉變人心而轉變世道

佛法以轉變人心而轉變世道

王雷泉

2013年7月25日下午柏林禪寺文殊閣

各位法師、各位營員:

非常高興能在生活禪夏令營二十周年大慶之際,向大家報告我的想法。我們感嘆世道人心變壞,對此有四個字的評價:高調行惡。「人天長夜三界黮暗,誰啟以光明?」佛法怎麼來拯救這個世道?從本質上講,要從人心做起。所以,當柏林禪寺常住讓我根據本屆夏令營主題「自凈其意」來自報講題時,我選擇了這個題目。

從題目上看,有四個關鍵詞。一、世道:解析佛教對世界和人生的基本看法。二、人心:考察「心」在佛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三、轉變:在佛面前,我們基本上都屬於缺心眼,那靠什麼去轉變世道人心呢?靠佛教的核心價值,就是智慧與慈悲。要以智慧來提升我們的眼界,要以慈悲來放大我們的心量。這就是生活禪的宗旨——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四、路徑:從三個維度來探討佛教轉變世道人心的道路和方法。

幻燈片上這張照片有點「老憤青」樣子,講得好聽點,有點「憂國憂民」的神態。當時我站在印度那爛陀寺廢墟上,面對如血的殘陽,想起當年最輝煌的時候有上萬名僧人,現在成了一片廢墟。佛法在它的祖國印度已經衰落了,現在剩下的一千萬人主要在賤民當中,被高度邊緣化了。所以今天我們所談的,就是如何使佛法進入主流社會。

一、佛教對世界和人生的基本看法

世間(loka),指的是遷流變化的現象世界。世,指時間上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遷流無常的;間,是空間上的間隔和障礙,是有限的。世間,是一個有限、無常、不完美、有欠缺的存在。與世間同義的辭彙是世界,包括有情世界和國土世界,即生命與自然界。世間與生命活動密切相關,與我們的煩惱緊緊纏繞在一起。查佛學大辭典,「世間」的梵語詞根與「見」相關,所以與我們的主觀認識緊密相關。

我去年在四祖寺夏令營演講的主題,是《如來使精神與法華安樂行》。如來使是《法華經》提出來的一個獨特概念,指佛滅以後,以佛的使者自居,要在人間弘揚佛陀的思想。《法華經》對這個時代的判斷是五濁惡世,指五種惡劣的生存狀態。我們分因和果兩層含義來看。因,包括見濁和煩惱濁。這就回應到上面說的,「世間」的梵語詞根是從「見」而來,由錯誤的見地所帶來的具有毀滅的含義。正是我們在因上的見解錯誤和貪嗔痴等種種煩惱,造成如下三種結果:劫濁,眾生濁和命濁。故《法華經》說,諸佛於此五濁惡世出現於世。

釋迦牟尼佛與十方三世諸佛,為什麼會不斷地出現在這五濁惡世上呢?因為眾生剛強而難調難化,所以不是靠一尊佛畢其功於一役來解決,要勞駕諸佛不斷地出現在世界上。他們所為何來?就為一大事因緣,即最重要的理由:為眾生開啟佛的知見。因為我們見地上的錯誤,導致世界和眾生的痛苦,所以佛與諸佛要不斷地出現於世,來度化一切有善根的有緣眾生。「開、示、悟、入」這四門,可分成上下兩重通道:自上而下,就是佛與諸佛不斷地出現在世界上,要為眾生開啟、示入佛的知見;自下而上,就是廣大眾生悟入和證入佛的知見。上下貫通,雙向交流,佛的大事因緣才能在這個世界上形成一個巨大的社會運動。對廣大眾生來講,必須抬起頭來仰望星空,去接受佛與菩薩的教誨,並帶動大量眾生接受佛的教化。所以《法華經》有三乘權教之說,最後時機成熟,統統引入到一乘佛法,這叫會三歸一。

剛才從「世間」的語義,引到《法華經》里五濁惡世的說法。現在再引《六祖壇經》,來說明世間和出世間的原因。「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壇經》倡導定慧一體的法門,禪宗之禪,不是簡單的禪定之禪,而是定慧一體,但以知見為先。故溈山禪師講:「只貴子眼正,不貴子行履。」強調知見為先,是以開佛知見作為佛法出現世間的根本宗旨。所以《壇經》告訴我們:「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今天我們在趙州祖庭,趙州禪師有句名言:「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內里坐。」十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工地,有三段黃檀木,據說是一位企業家花了幾百萬捐給廟裡,要塑造華嚴三聖佛像。當時我與濟群法師、凈因法師和於曉非教授,趕緊在木料前照相,這是一種宣示:我們都是成佛的原材料。但是,若不開啟佛的正見,我們僅僅是材料而已。在《壇經·機緣品》里,六祖列舉了一些眾生知見的表現: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嗔、嫉妒、諂媚、我慢,輕人害物。凡是這類邪惡的表現,就叫作開眾生知見,由此形成惡濁的世間。佛法的宗教理想就是要出世間。出,不是逃離,而是超越、轉變。出世間,就是要打開佛的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以上所引《法華經》和《壇經》告訴我們:有什麼樣的知見,就會擁有什麼樣的世界;要改變這個世界,就必須改變我們的知見。

在這個高調行惡的世道,那個唱《法海你不懂愛》的歌手可以充當形象代言人。不知道明賢法師有沒有到過柏林寺,他今年開始猛烈批評謔佛辱佛現象。鳳凰電視台佛教頻道為此在北京召集一些學者和法師討論,並電話連線採訪我。我說跟那個歌手較什麼勁啊?有點像堂吉訶德戰風車的感覺。後來想想也好,佛教必須正面表達自己的思想,對一切調侃奚落、欺負打壓佛教的人和事說「不」。所以我發表了六點感想,《我看法海與思凡事件》。在鳳凰網好象有幾百萬的點擊率。

現在這個缺德少信的世道,可用三句話來概括眾生相:大腦萎縮,胸膛乾癟,下腹部膨脹。根據現在醫學的說法,我們吃下去的營養差不多有40%是供給大腦使用的。大腦幹什麼呢?精神生活。「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人與動物差那麼一點點的東西,就是人會思想,有人文精神的思考,有超越的追求。那個幾希的東西,要耗費我們吃喝的營養的30%-40%,因為人是有思想的動物。如果我們不需要思想的話,按照用盡廢退的原則,大腦就萎縮了。胸膛是幹什麼的?社會的關懷、擔當和責任感。人不僅僅是思想的動物,還是社會的動物,如果沒有擔當的話,胸膛也就乾癟了。那我們吃下去的所有營養基本上都用於腹部以下了,這就造成當代中國社會物慾橫流,功利主義盛行。所以,要讓我們的社會健美起來,要還精補腦,把能量從海底往上升,讓我們的大腦發達起來,讓我們的胸膛挺起來,我們需要精神!

佛教描述現實世界的圖景是三界六道,即欲界、色界、無色界,由生命的行為結果,展現為天、人、阿修羅、畜生、鬼、地獄六道。六道的存在,是生命行為的果報。在六道輪迴中,只有人類是造業和受報的雙行道。人做好事,行十善,可以到天上去享福。當年達摩祖師到中國,梁武帝親切地接見了菩提達摩,志滿意得地說自己為佛教做出了多麼大的貢獻。他度化了多少僧人,蓋了多少廟,把自己沒當皇帝前的豪宅整個捐出來蓋廟,即同泰寺,他後來多次在那裡捨身為奴。據說在丹陽那個地方塑銅像,當時中國的塑像工藝已經發達到可以整體澆鑄的程度,但工程師計算有誤,澆到胸膛的時候銅沒有了,信眾紛紛把自己家裡的銅製品拿出來,地方官緊急向梁武帝彙報,調用了中央銀行鑄銅板的銅。梁武帝本人還親自講經說法,據說講《涅槃經》時聽眾有六萬人。他問達摩祖師:我為佛教做了這麼多事情,功德有多大?達摩祖師用禪機來回答他:沒有功德。進而說,那些事情充其量是人天小果。

諸位,要保有人天的福報,就意味著要不斷地行善做好事,我們可以守住人身,乃至於有更高層面的福報。但人天的福報,依然在三界之內。天堂的福享盡了,還會掉下來,佛經里講「天人五衰」,死的狀態很難看。那麼幹壞事,當畜生,再底下,到餓鬼道、地獄道,要經過遙遙無期的苦難之後,刑滿釋放才會上來。無論天堂還是地獄,都是單純的受報,唯有我們人道是雙向道,既是造業的主體,同時又是果報的承擔者。所以,我們人類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佛教不是宿命論,我們坦然承受現在所受的所有苦難,無論是個體的別業,還是整個國家民族的共業,都是我們必須承擔的果報。但可以改變我們未來的命運,人類有改變自己命運的自由。學佛就是用智慧和慈悲,來爭取我們改變自己、改變社會、改變整個世界的自由。在這張人類從生到死的照片中,你們營員處在年輕人的位置,如旭日東升;我們的大和尚20年前還是和你們一樣的小青年,現在正是如日中天;我在這個日薄西山的位置,人已經老了,心裡還想著壯年這個位置,希望還能多干幾年,但總有一天會倒下。沒關係,20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眾鼓掌)諸位,你們鼓掌幹什麼?這麼周而復始的話,被業力所推動,那就叫做輪迴啊。除非你有意識地乘願再來,以菩薩的願力遊戲人間,那就是獲得真正自由的人身。

二、心在佛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們用陰陽魚圖案來描述心的狀態: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一半是善,一半是惡。我們就處在這麼一個善與惡、正與邪、真與妄的動態統一體中,由此決定我們在世界中的存在。唐朝有一位偉大的平民詩人白居易,他到杭州做刺史,上任伊始即去做訪賢問道的調研工作。輕車簡從,到杭州郊外的樹林里,去參訪道林禪師。這位高人脾氣古怪,在樹上搭了一個鳥窩,人稱鳥窠禪師。白居易在樹下請問如何是佛法大意?鳥窠禪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白居易聽了不過癮:我大老遠趕來,你就用這麼幾句三歲孩童都知道的話來打發我?禪師輕輕地說:「三歲孩童都知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我不知道在座諸位有誰活到現在光做好事,從來沒有做過一件壞事的?如果有的話,請舉手。我們就把你請到大雄寶殿,把你供起來,你就是當代的佛。(眾笑)所以,真理就是這麼簡單。簡單的真理為什麼做不到呢?人心複雜。就是我們那個複雜的人心,把簡單的真理搞得越來越複雜。

那麼,心在佛教中地位和作用又是如何呢?我列了個圖表,從認識論、倫理學、社會學和宗教哲學四個層面來分析。

第一個層面,從認識論和心理學的角度,討論身心關係,主客觀關係,以及心王心所關係,來分析心理行為、心理作用、認識能力和心的內在結構。今天舉心與境的關係來談。心,是我們主觀的認識能力,我們生命的主體;境,就是我們認識的對象、生活的場景。我們所認識的那個境,是不是真實的對象呢?未必。我們所認識到的並非是事物的實相,只是我們主觀所架構出來的幻相。所以《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要透過表相、透過幻相,去認識實相。佛法是智慧的宗教,是覺悟的宗教。什麼時候我們能認識到真實,把握到實相,我們就成了佛。所以,宗教解脫上的成佛,與我們對世界真實的認識是緊緊相關的。

這樣講恐怕大家還不清楚,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煩惱的根源。請看這個圖像,後面的兇手拿著刀在追殺前面的受害者,這是真相,對不對?但在攝像機的取景框中,受害者逃跑中飛揚起來的腳,像把刀子,反而成了兇手;而後面的兇手高舉的刀子被隱去,反而成了受害者!我們在攝像機中所看到的那個圖像,不是實相,是扭曲的幻影。所以佛法告訴我們,要透過表相透過幻相去認識實相。佛教講的是實事求是。我對黨政幹部講課時說,你們講要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要清除資產階級的精神污染,你知道那個「思想覺悟」、「精神污染」是從哪裡來的嗎?佛經里來的。佛教,顧名思義就是佛陀所創立的宗教,佛陀就是覺悟者。那我們為什麼沒有覺悟呢?因為有精神污染。污染就是煩惱,有時又翻譯成結,瓊瑤有小說《心有千千結》,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打結,人生焉得不苦!禪宗把纏繞不清的糾結形象地比喻為葛藤。煩惱有很多表達:結,污染,縛,漏,障……。是什麼障礙了我們對真相的認識?來自貪婪和偏見兩個方面。一種是煩惱障,對慾望過度的執著追求,會妨礙對真理的認識。對財、色、權的貪著,就如這些成語所描述的:利令智昏,色膽包天,權迷心竅。一種是所知障,來自於我們認識的局限、認識的錯誤、知識的片面性,導致一葉障目、盲人摸象。我們就是被這兩種障礙,遮蔽了對真理的認識。

第二個層面,我們引入道德的因素,從倫理角度來看凡俗生命的流程。今天我們不細講十二緣起,把十二緣起概括為起惑、造業、受苦三大環節。我們的心是污染還是清凈,是向善的方面發展還是向邪惡的方面發展,決定我們是處在六道中生死輪轉,還是走向還滅緣起,超越世間,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所以,心的兩種流向,解說了這個世界流轉的原因,並提供了怎麼走向解脫的實踐依據。

正是因為內心的煩惱,造成了錯誤的行為,帶來相應的後果,造成我們現在不完美的生命狀態和不完美的生存環境。大乘唯識學分析現實世界和理想世界,有一百個概念,百法中談現象世界的列舉了94種有為法,其中談心理現象、心理狀態、心理行為的有51種心所有法。在51心所法中,煩惱心所一共有26種,其中根本煩惱6種:貪、嗔、痴、慢、疑、惡見,惡見又分成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如果生命是一個股份公司的話,26種煩惱心所法佔據了51心所里的51%,絕對控股!所以,學佛無他,做減法而已。減去什麼?減去煩惱。把那些黑暗的成分換成清凈的成分,轉煩惱而成菩提,要讓菩提智慧成為我們生命的董事長和CEO。可悲的是,我們現在是被「煩董」和「惱總」牽著鼻子走。在我們的生命中,有向上的成分也有墮落的成分,可以上升成為天使,也可以墮落成為魔鬼。在這個高調行惡的現時代,我們墮落的可能性更大一點。所以,一切取決於我們自己。

第三個層面,從社會角度看心與眾生、心與環境的關係。這就引入了正報與依報、共業與別業的辯證關係,我們的生命不僅僅受個體別業的制約,還在更大範圍內受到共業的制約,所以佛教的社會責任感,就從共業與別業的辯證關係里推導出來。今年上半年,京滬兩地的環境事件,有人很形象地寫了副對子:沙逼北京,豬投上海。環境的污染跟老天爺沒有半毛錢關係,完全是人禍的產物,是人類的貪婪、短視、以鄰為壑的行為,導致現在這樣一個局面,兩萬頭死豬浩浩蕩蕩飄浮在黃浦江上,上海人民喝上了「免費肉湯」。我們要如何改變這個狀態?菩薩的悲願不僅是感情的放大,更是理性的抉擇,它來自於緣起論。從重重無盡、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的無盡緣起,導出菩薩以他為自的精神: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無條件的給予眾生快樂;同體大悲,把眾生的苦難一肩擔當,感同身受。只有解脫一切眾生的苦難,菩薩才能最後圓滿成就佛果。

「法不孤起,仗緣方生。」佛就是以普遍聯繫的觀念,如實地觀照世界。我們對天命、對眾生、對自然,要保持敬畏感。世界上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孤獨的,美國作家海明威在《喪鐘為誰而鳴》中,引詩人約翰.堂恩的詩:「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我而鳴。」所以,關懷社會、關懷環境、關懷眾生,就是關懷我們自己。

第四個層面,從宗教哲學角度,討論心和終極存在的關係。法界是終極的存在,佛是生命的最高價值。作為處在世間的凡夫,為了實現出世間的理想,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凡聖之間、世出世間之間的關係呢?這也就是昨天樓宇烈教授談到的,如何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佛學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和理論基礎。這裡引用《六祖壇經》來談談心性問題,我們的心與終極存在的關係。

《壇經》以自性作為終極存在和最高價值,它的理論來源繼承了《楞伽經》、《涅槃經》等經典的如來藏思想。《壇經》講終極存在,指的是本性、真如本性、實性、法界;《壇經》談生命的最高價值,用的概念諸如佛性、本心、真心、諸佛之本源、本來面目。《壇經》談自性起用,可看六祖悟道時所講的五個何期:「何期自性本來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虛雲老和尚以四本一用來解釋。自性本來清凈、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不動搖,此即四本,它是如如不動,無有一法可得。那麼一用,即自性能生萬法。這個自性起用就是以般若作為方法,它繼承了《金剛經》、《文殊般若經》、《維摩詰經》等經典的般若思想。用般若空觀來破除煩惱的遮蓋,以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般若為用,即清凈心、頓悟、不二,明心是方法,見性是目的。

我們這裡引用兩段《壇經》經文。〈行由品〉開宗明義四句話:「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般若品〉開首即說:「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既然人人具足菩提自性,為什麼我們現在成不了佛、覺不了悟呢?這源於妄心遮蓋了真心,不能自悟,所以必須藉助大善知識來引導我們見性,徹見我們每個人自己本具的佛性。六祖告誡我們:你們應當知道,所謂的愚人和智人在本性上沒有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在現實中就呈現為有蠢人、有智者。諸位,我們現在應該很謙卑的承認,我們基本上屬於缺心眼。為什麼會缺心眼?因為精神中有濃重的污染存在,所以要「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是從用上來談。從體上來談,「菩提自性本自有之。」

明心見性,要兼顧體用兩個方面,要明白真心與妄心的相互關係。真心是體,我們談佛心,談真如,談本心,強調的是當我們的心覺悟了,生命主體就是佛;當正報主體的心凈了,依報即我們所依存的客觀環境,當下從穢土轉成凈土。現在領導我們生命的是「煩董」是「惱總」,我用紅色把它標出是妄心、無明、邪見、雜染,那我們現在就是處在迷茫中的眾生,此謂「心迷即眾生」。被邪見被煩惱所控股的眾生,所處的就是那個苦難的世界。所以,學佛就是要直指人心,弄清楚我們人心中的根本本質,以及現在被種種污染成分所纏縛的現狀,此即「凈心在妄中」。六祖在〈般若品〉的「無相頌」中告訴我們:「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要轉變這個世道,就要從轉變人心開始。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凈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凈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菩提,覺悟的智慧;自性,我們人人心中本來具有的佛性。菩提本自性,從終極根源上指出了生命的本質,也為我們指出了達到生命最高價值即成佛的能力。在《壇經》里,菩提自性,也稱作凈心、真心、自性、本性,這是我們生命的真正主宰——王,是成佛的終極依據。但是,現在我們恰恰處在妄中,妄念和邪見像汪洋大海一樣把凈心包圍住了。所以,修行就是做減法,「但正無三障」,消除妨礙正道的三障,即惑業苦三障。煩惱障,起貪慾愚痴等惑;業障,造五逆十惡之業;報障,受三惡道等苦報。

這裡談到心和性的關係,性是生命的本質,心是現實中真妄和合的,在《壇經》中經常混用,但也有軌跡可循。自性清凈,就是如來藏自性清凈心,這是眾生本來具足的佛性,在這個意義上,心與性通用。心有時候也指妄心,當講到妄心妄念的時候,《壇經》里更多的是用「念」,所以《壇經》的修行法門歸根結底就是無念。什麼是無念?以真如為體,去除妄念,那叫無念。

關於心與性、真心與妄念,可用冰和水的關係來描述。有人問南陽慧忠國師,心和性的區別點在哪裡?南陽國師回答,迷時,心與性有別;到悟時心性一體,那就是真心真性。他打了個比方,「譬如寒月,水結為冰;及至暖時,冰釋為水。眾生迷時,結性成心;眾生悟時,釋心成性。」眾生被煩惱控股的時候,我們就處在迷中,於是我們的本心、真心、佛性、真如本性,就像水結冰一樣,被妄心妄念纏繞住了;當眾生開悟的時候,就像冰融化成水,心靈歸向真如本性。自性與煩惱雜染,水與冰,是相即不二的關係,猶如圓圈的一體兩面,所以不要把它人為地區別開來。

三、以智慧提升眼界,以慈悲放大心量

圖表展示了從肉眼到佛眼五個知見的階梯。知見,是主體觀察世界的立場、觀點與方法。學佛,就是要開佛知見。佛的本義是覺悟者,佛的知見,就是佛的智慧,就是覺悟者對終極存在的透徹把握。

諸位,我們要謙卑地承認自己屬於缺心眼。與佛的眼光相比,我們處在最底層的肉眼。成語里形容肉眼局限性的有:坐井觀天,鼠目寸光,狗眼看人低。這個蛙眼、鼠目、狗眼,與我們人眼沒有太多的區別,我們也就是這麼一個檔次,況且在座還有一大批跟我一樣戴眼鏡的屬於處理品的肉眼。不要以為科學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現在科學探索的所有手段,與我們的眼鏡只有量的差異,沒有質的區別。所以,佛法不需要科學家來證明,因為科學所有的認識手段及其局限性,也就處在肉眼層次。佛教的發展絕對不能停留在肉眼層面,所謂「宗教搭台,經濟唱戲」,這就把佛教引向了庸俗化的道路。

正是因為深刻地看到了我們人類認識的有限性、知識的局限性,所以古今中外毫無例外地產生了神秘主義的認知方式,那就是巫術和原始宗教,佛法里就稱為天眼的方式。巫術和宗教有著共同的世界觀基礎,那就是萬物有靈論。承認山河大地跟我們眾生都有種神秘的力量,只要掌控了這個神秘力量,就可以讓它為人的目標服務,那就叫巫術。完全把自己交付給神靈,取得神的保佑,那就是宗教。從八十年代的氣功和特異功能熱,到現在網上曝光的那個王林王大師,社會上很多人對佛教的認知依然停留在天眼層次。就算有點特異功能的話,在佛教裡面也是小菜一碟。

佛教裡面講六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前面這五通,其他宗教和巫術都有;佛教重視的是第六漏盡通,漏就是煩惱,要用智慧去盡煩惱。佛教承認有神通,但絕不停留在神通。所以,絕不要把佛教停留在神秘化的狀態,要「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個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慧眼,那就是緣起性空的真理。把我們所有的煩惱障礙通通消除,看到世界最透徹的本質。把一切障礙放下,光停留在這個層面還是不夠,要繼續上升到菩薩的法眼。

菩薩不僅是要自己覺悟,還要使廣大眾生都能覺悟。現在麻煩來了,面對那個王林王大師怎麼辦?有這麼多的明星、大腕、高官紛紛拜倒在他面前。這個王林比起八十年代那些氣功大師根本就上不了檔次,當年到廣濟寺面對趙朴初表演特異功能的張寶勝,比他可強多了!諸位,面對這麼些不問蒼生問鬼神的高官富商和明星們,在座的法師們怎麼去教化他們?你們「壓力山大」啊!(眾鼓掌)我們需要法眼。上至國王大臣,下至販夫走卒,都是菩薩所要教化的對象,所以需要各種各樣的方法。如果說慧眼認識到真理的普遍性的話,那麼法眼還要認識到真理的多樣性。

最高的認識能力,那就是佛的佛眼。取法乎上,尚且僅得乎中,怎麼可以僅停留在肉眼和天眼呢?!所以我們到了柏林寺,就要學著從慧眼起步,慧眼、法眼、佛眼三位一體,要做到見與佛齊。佛學的基本精神,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什麼叫一個中心?以成佛為中心,要成為一個覺悟者,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絕不是「以宗教搭台,經濟唱戲」為中心。哪兩個基本點呢?緣起論和業力論,二者都是對宇宙人生真相及發展運動的解釋。緣起論是佛教的哲學基礎,業力論是佛教的道德支柱。緣起論是對業力輪轉的哲學慧解,而業力論的三世輪迴、因果報應這一套人生觀準則,又建立在緣起性空的哲學基礎之上。

以成佛為中心,學佛的過程就展開為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生命實踐。這樣,作為我們主體精神的心,就處在縱橫二個方向的座標中。現在我們的選擇是抬頭向佛,縱軸的最高點是佛,這是生命的高度。在我們抬頭向佛的一剎那間,正如佛經所說,「初發心即等正覺」,因為生命就是選擇。現在有太多的誘惑要拉我們到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當我們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我們已經選擇了向上走在菩提大道上。不知道柏林寺有沒有唱過紅歌?如果要唱的話,我建議唱國際歌:「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解放我們人類,全靠我們自己。」讓思想衝破牢籠,因特納雄耐爾,也就是因陀羅網就一定會實現。(眾鼓掌)我們張開智慧和慈悲兩個翅膀,向上走在覺悟大道上。橫軸則連著我們與眾生和環境,這是生命的廣度。菩薩道的實踐是成就眾生、莊嚴國土。在上求下化的過程中,提升個體的生命境界,凈化我們的社會,改善生存的環境。就像《大學》所說,以修身為本,然後齊家、治國、平天下,佛教更徹底,要普渡法界眾生。當眾生整個共業圈轉變成同心同願大家一起凈化的時候,我們所依存的那個依報環境也隨之轉變,於是穢土也就隨之轉成了凈土。七佛通戒偈是佛教最根本的教義基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四句話里,最重要的是自凈其意,就是從心開始的個人修行和社會變革。

緣起論和業力論這兩個基本點,若把握不好會出問題,要麼偏空,要麼著有。若是著有,就把業力因果論引向了鬼神的宗教;若是偏空,就走向道德虛無主義。這兩者在理論上是「空有不二」,在實踐上是「悲智雙運」,在方法上則生髮出佛教的中道智慧。所以,要掌握不二的中道。

在本體的意義上,心與物無所謂誰先誰後,佛法認為心物一元,心物不二。六祖惠能以佛的知見觀照實相,超出了能所對立的分別。他得法以後在四會、懷集之地隱藏了15年,才亮相廣州。在與講《涅槃經》的印宗法師對話時,他提到:「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佛教把世界概括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科,而凡夫卻把兩兩相對的名相人為地分裂為二。可見,凡夫的世間知見,是對統一的主客觀世界妄加分別;而智者的出世間知見,是超越思量分別,了達不二的實相。所以,學佛就要學不二的智慧。

什麼不二呢?凡夫與佛不二,煩惱與菩提不二,這是從體上談的。從用上談,要轉變三毒為戒定慧。心物一元是從終極本體上說,心能轉物則從實踐的功用上說。把凡夫成佛的可能性發展成現實性,關鍵是要轉。什麼叫轉?就是通過修道實踐,打破五蘊煩惱,變貪嗔痴三毒為戒定慧。所以,體上的「即」,一定要與用上的「轉」結合起來,煩惱即菩提,要與修行實踐的「變」結合起來理解。兩者不能偏廢,否則就變成不落因果的野狐禪。

自性起用,就是說在實踐層面,肯定心的能動作用。心是生命升墮的樞紐,也是決定眾生凈垢和世界治亂的關鍵。自凈其意,不僅僅是做一個自了漢。在這個高調行惡的現時代,光想自己成為一個自了漢都不可能,以中國之大,很難找到一個能放下安靜蒲團的地方。柏林寺讓我們能安安靜靜地修學幾天,從老和尚到諸位執事們,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和方便善巧的智慧,才能給諸位一個安靜的蒲團。所以,你就是想自了,也必須要走入社會。精神凈化包括兩個方面:個人修行和社會變革。

四、佛教改變世道人心的路徑

佛教包攝信仰、社會、文化三層環圈,若以蘋果來比喻:信仰核心——蘋果核;社會層圈——蘋果肉;文化層圈——蘋果皮。這三者是統一的,佛教在社會和文化層圈的傳播,不能脫離自己的信仰核心,這樣叫自我放逐、自我矮化。要真正落實人間佛教的宗旨,就必須進入主流社會,獲得自己的話語權,以提升社會對佛教智慧的認知,發揮佛教思想化世導俗的社會功能。

我曾撰文提到中國佛教的圍牆困境,對中國佛教的一個基本判斷,就是正處在蓄勢待發的復興臨界點。所謂蓄勢待發,指中國社會的急劇變革和日益融入世界文明體系,在社會轉型的變遷過程中,民眾對佛教產生爆發性的宗教需求。所謂復興臨界點,指社會對佛教的需求,與現存的體制性障礙形成巨大張力。現在正處在黎明前,但曙光就在前面,所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革命尚未成功,諸位尚需努力。剛才主持人在介紹時,談到我們所編的《佛教觀察》。在第八期我寫的卷首語中,談了牆的兩重意義:第一,我們要守護佛教的神聖意義和正當權益;第二,要突破意識形態的禁錮和利益集團的控制。宗教的活力在於傳播,正是當年弘教求法的高僧大德們,才把佛教從印度走向世界。把宗教活動限定在寺廟圍牆之內,這真是一個敗筆。

昨天我在慶典大會致辭時,提到20年前我在第一屆夏令營曾說過的「宗教問題」,現在依然是「濤聲依舊」,但可喜的是解決問題的人正在成長之中。這張照片,是景區把法門寺用圍牆圈起來收門票,老百姓被迫爬牆進去,形象地說明了當今中國佛教的圍牆困境。去年凈慧老和尚對寺院賣門票現象發出了獅子吼,我們也跟進在微博和博客上發表評論。去年我在四祖寺夏令營上講《如來使精神與法華安樂行》,提到利益集團綁架佛教名山的倒行逆施,也許正好給佛教帶來否極泰來的契機,膿包只有爛了才有可能得到根治,佛教界一定會有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我記得老和尚經常講:有佛法就會有辦法,有思路才會有出路。

思路何在?我們先學一段語錄:「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於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當今中國佛教正處在衝決圍牆困境的前夜。用中醫理論來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要怎麼通呢?六祖告訴我們,般若智慧不為外境所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像水一樣的流通無礙。

生活禪的理論和實踐,就是以禪師「隨緣消舊業,任運著衣裳」的中道智慧和菩薩悲願,疏通六個方面的矛盾張力:

第一、政教關係中,強調佛教的主體意識。現在強調佛教的宗教品格和宗教歸屬感,已經不僅僅是佛教界自身的要求,也成為政府部門的施政理念。特別可喜的是,漢傳佛教的少壯力量借鑒藏傳和南傳的修學體系,正在探索佛學的修學次第,重建制度和禮儀體系。由此從體達用,為人間佛教在社會的弘揚,打下比較堅實的基礎。

第二、學術與信仰的劃界與合作。我在紀念凈慧老和尚的文章《走出圍牆的擦邊球大師》里,回顧了凈慧長老對學術的重視、對學者的尊重,是學術界公認的。但是,對於學術與信仰之間的張力,凈慧長老有著非常清楚的認識,他認為學術研究不能淡化甚至傷害佛教徒的信仰。那麼對於學者來講,我們怎麼來看待學術與信仰之間的關係呢?應該是「君子素其位而行」,保持各自的特點,同時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制約,相互促進。

第三、繼承傳統與適應現代社會。我認為生活禪整個理論有個體用關係。什麼叫體?就是定慧一體的禪。什麼叫用?引領生活,化民易俗。所以,化中國、化現代、化生活,是生活禪的目的和根本;中國化、現代化、生活化,是生活禪的路徑和方便。生活禪的體,就是太虛大師特彆強調的「中國佛教的特色在禪」,而且太虛大師提出中國佛教的主動流,就是從道安、慧遠這一路所開創的中國佛學。那麼怎麼來依體起用、提升社會呢?兩句口號: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關鍵是覺悟,然後奉獻給社會廣大民眾。將傳統佛教的一整套修行制度和戒定慧的修行方式,依法如律地傳承弘揚。並把佛教的發展放在高素質的平信徒基礎上。原來單極的寺院佛教,呈現多元發展的趨勢,由此促進中國佛教的平民化、制度化、公益化、國際化。

第四、在家與出家和合的教團建設。我們要強調教團意識,不要把佛教窄化為僅限於僧團。僧團是核心,但在現代一定要強調包括四眾弟子的教團,甚至還要注意四眾弟子之外的慕道友,要吸引那些還不是佛教徒,但對佛教有興趣、有好感的教外人士進入佛門。我覺得生活禪夏令營就是在山林佛教和都市佛教、教團建設和社會弘化之間做良性互動的有力嘗試,你們已經為此探索了20年。我還記得與明海法師在20年前的通信中,就討論過山林與市井的關係,要創建一個模範叢林。舉世滔滔,天下已經很難找到幾個安靜的放蒲團的道場了,這裡是我們的希望。然後,通過現代化的方法,廣泛地輻射到滾滾紅塵中。所以,佛教的出路在於四眾和合的教團建設。

五、在教團建設中,要妥善處理大眾佛教與精英佛教的三根普被。不僅僅是通過生活禪夏令營,吸引大學程度以上的社會精英,對於廣大吃齋念佛的老太太老爺爺,這裡也提供了一個最好的修學基地。所以我在答記者問時就提到:生活禪是人間佛教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佛教在當代中國隨緣傳播的有效方式,這種方式能得到最廣大人群的認可。這個人群中有馬克思主義者,有受極左思想影響至今依然對佛教存有疑慮的官員,有對佛教義理沒有太多理解只是想過上好日子的老百姓,有期望改善世道人心的菩薩道行者,一直到最高一層明心見性的禪者,都是生活禪所攝化的對象。

第六、在佛教發展中,做到契理與契機的統一。大陸佛教要走出一條新路,根據自己的主客觀條件,善巧地處理世出世間的矛盾,使佛法真正在世間傳播。契理是不變,契機是隨緣。光懂得原理,不看對象,不掌握方法,高深的道理沒法傳播。但如果太隨順眾生,把佛法稀釋為小清新式的心靈雞湯或者小資佛學,或者招神弄鬼、渲染怪力亂神,那就違背了佛法的基本原理。

所以,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主題:「和諧世界,從心開始」,我說具有劃時代的哲學革命的意義。心,是我人的生命主體及當下的生活世界。始,含目標於過程之內,具有實踐和向上之義。恰可對治當前人慾橫流、物質主義盛行的時代病,也最具佛教進入主流社會傳播的可操作性。從心開始的菩薩道實踐,展開為三個維度:心凈國土凈,心安眾生安,心平天下平。要真正發揮佛教在我們這個世界中的價值,就要從現在那種庸俗的肉眼層次、神神叨叨的天眼層次,上升到慧眼、法眼、佛眼的層次。以圓融對治極端,以對話攝化大眾,以慈悲消解矛盾,以批判增進道德。

最後,引述我在1999年提出的兩句口號,作為這次演講的結論:「從網際網路到因陀羅網,從知識經濟到善知識經濟。」這是對佛教在新世紀進入主流社會發展的概括。時間關係,不多講了。諸位如果有興趣,請訪問我們的佛教觀察博客,英文網名Buddha eye(佛眼)。讓我們取法乎佛眼,來觀照自己、觀察世界、關注佛教的發展。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女人最讓男人心花怒放的10句話
人性之中,隱藏著冰山一樣的冷漠和殘忍?
讓人心碎的句子 不要為舊的悲傷,浪費新的眼淚
恐怖的母愛,一組震撼人心的圖片!
面相解析:哪些女人心最軟

TAG:人心 | 佛法 | 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