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密宗喇嘛派武術、 鐵砂掌、劈掛拳、八卦太極拳
西藏密宗喇嘛派武術
一、西藏密宗喇嘛派武術簡史
西藏地處中國的西南部高原,平均高度達海拔四千米以上,且被群山包圍,從前長期幾與外間隔絕。然而境內風景絕美,祟山峻嶺、江河湖泊、以至一望無際的廣闊草原,都能啟發當地武術家的靈感。此外,藏族人自有其與藏傳佛教緊密相連的歷史文化,以致他們對宇宙萬物和生死的道理也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觀念。這些時地及人事的因素都影響了西藏武術的風格,因而衍生出風格精奇,與中國其他地方武術截然不同的西藏武術。
西藏喇嘛派認為: 武術是人類生活及文明的一部分,古人為了生存而與大自然進行抗爭,藉拳打腳踢或使用武器以狩獵及自衛,進而用於部族乃至國家之間的戰爭,並從無數搏鬥中累積了經驗,逐漸演變成攻防技術,及後更發展為各種不同的武術系統〈門派〉。不同的武術具有不同的風格,實因受到始創及發揚者身材、性格以至所處地理環境和風土人情等因素所影響(例如常說的北方武術風格傾於大開大闔兼且擅於腿擊,便可能是受到北方人一般身高腿長、性格率直豪邁和北方普遍的空曠地理環境所影響)。一言以敝之武術就是「武打的技術」,也就是打(贏)架的功夫。當練武的人循正確的方法鍛練了一身好本領,演練套路時動作標準,並且能把套路的精神活靈活現且具美感的體現出來,那就把武術提昇到一個觀賞藝術的層次,是為「武打的藝術」。當然,我們不能忘了武術其實也是一門很好的運動,習武的人倘能因應自己的身體條件選擇合適的武術加以恆久鍛練,當能身體健康,益壽延年。最後,武術導師如果具備高尚的人格,更可以在訓練學員的過程中使其明白「不恃技欺人」,且能進一步在現實生活中實踐「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義精神。
西藏密宗喇嘛派武術,源遠流長,相傳是西藏僧侶(喇嘛)於寺院修行時所練習的武術,藉以自衛強身,然而正式創於何時及由何人所創已無法求證。
據傳西藏密宗喇嘛派武藝源自星龍長老, 星龍晚年因機緣巧合納廣東武師王平(綽號獨腳銅人)之獨子王隱林為徒,傳以西藏密宗喇嘛派武藝及醫術。王隱林當時雖然年幼,但由於天資聰穎,兼且是出家為僧陪伴星龍長居於慶雲寺,故能於大約十年間盡得星龍長老真傳,練就一身好武功。及後星龍圓寂,王隱林遵師遺命還俗,先與家人團聚,後從廣東前赴陝西一帶從事保鏢行業,同時暗中結交江湖上反清志士,冀於適當時機起義推翻貪污腐敗之滿清政府,然大志未竟,遂於晚年重返廣東(廣州)以授拳及行醫謀生。王師技成後屢憑超卓武藝於比武場合挫敗別派高手,在廣東省威名遠播,被譽為「廣東十虎」之一。
王師初期只傳授喇嘛派『外八門』武藝(按:拳腿功夫)予門徒,當時命名為『俠家』,取其『行俠仗義』之意,得意門徒包括黃漢榮、潘浩、袁煥和二路正等人,其中尤以黃漢榮得技最精。黃膂力驚人,練功時百斤『耳牌』揮灑自如,其「穿」、「拋」、「扱」搥力猛沉雄,等閒之輩難膺其鋒。黃技成後將俠家拳發揚光大,桃李滿門,享負盛名的武術名師伍冉明和馳譽粵劇及電影界之關德興即為其再傳弟子。後來王隱林覺得黃漢榮恃奉欠週,遂不傳以喇嘛派『內八門』秘技(按:指、爪功夫)。時王師另一門生李英泉向其引薦友人稚子蔡懿恭,蓋因蔡體弱多病,望能習王師武術轉弱為強。蔡父為廣東中山富商,因愛子情切,故禮賢下仕延聘王師到其府中傳授蔡懿恭武藝,且承諾照顧王師至其終老。王師在感激蔡家禮待之餘,把喇嘛派『內、外八門』武藝傾囊相授予蔡懿恭。蔡年少時雖身體羸弱,但習練喇嘛派武術後即日漸精壯,再加上他悟性奇高,亦能勤學苦練,故最後能盡得王師真傳。王師亦於當時始將本身內、外八門武藝合稱為『喇嘛派』武術以紀念星龍長老及前傳後教的歷代祖師。王隱林有一獨子王懷,在王師晚年因從事反清活動被捕。王師因此悲慟不己,最後因憶子成疾而一病不起。
二、西藏密宗喇嘛派武術簡介
1、西藏密宗喇嘛派武術拳法理念:
喇嘛派武術內外雙全,博大精深,其體系內的不同部份實能滿足我們在養生、強身、自衛和格鬥方面的不同需要。喇嘛派武術簡單來說就是拳、腿、指、肘和步法的巧妙配合,因應人體結構的道理順勢而施。而攻防的策略則盡在『非脈不打,手去身離』的八字真言之中,其精妙處實不足為外人道。茲將喇嘛派的拳、腿、指、肘和步法簡述如下:
A、拳法
1、射捶–平胸直拳,由後向前直擊;
2、拋捶–順勢反手上擊;
3、簪捶–正手下擊;
4、邊捶(攬手)–正、反手橫擊;
5、掛捶–由上而下的拋物線攻擊;
6、反捶–由下而上的反拋物線攻擊;
7、釘捶–反手下擊;
8、切捶–斜、橫線切割。
B、腿法–共有二十四腿,其中基本四腿如下:
1、蹬腿–足跟正踢;
2、踢腿–足尖正踢;
3、虎尾腳–足外緣低(橫)撐;
4、勾腿–勾起足尖以足內緣勾踢對手下盤。
C、指(爪)法
1、拿脈手–屈指成爪,勁透指尖以拿對方穴位,輕者用以制敵,重則可以殺敵;
2、化脈手–於被對手擒拿之時,勁透於腕與指間,藉細微而刁鑽之動作反制對手關節,實行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D、肘法
1、橫肘–以肘作正、反方向橫擊;
2、昂肘–由下而上的肘擊;
3、壓肘–由上而下的肘擊;
4、斜肘–斜位四十五度角的肘擊;
5、肘鎖–曲肘封殺對手攻勢,然後順勢還擊。
E、步法
以上步法是假想對方處於八卦中間,而我則按八卦的不同方位進擊、閃避,基本策為偏身制敵。
1、太極步(太極車身);
2、兩儀步;
3、三才步;
4、四象步;
5、五行步;
6、六合步;
7、七星步;
8、八卦步。
輔助鍛練:此外,喇嘛派門人會以不同體積及重量之木『耳牌』鍛練出手時之爆炸力(又稱脫體力)和速度,並以『混星樁』鍛練出拳的準繩度及以擊打沙袋來鍛練拳鋒之堅硬度。
2、喇嘛派武術套路的內容:
A、拳法套路(剛拳)
1、六路宗手 (入門基本套路)
2、拳操 (入門基本套路)
3、金剛拳
4、羅漢拳
5、出洞拳
6、步戰拳
7、攻守拳
8、六通捶
9、金鐘拳
10、八法拳
11、靠打拳
12、重圍捶
B、拳法(柔拳)
柔子八極拳
C、器械套路
1、平原棍
2、齊眉棍
3、雙龍一氣(棍法)
4、潛龍棒
5、大桿
6、游龍槍
7、點剛槍
8、燕尾單刀
9、隨身戒刀
10、血戰刀
11、梅花雙刀
12、雪花劍
13、韋馱劍
14、雌雄雙劍
15、智慧劍
16、菠蘿密
17、燕子牌
18、萬人敵 (按:即武俠小說中之血滴子)
19、子母鋏
20、奇門兵器燕子牌和鍛鍊功力的耳牌
D、內功
1、養性靜坐功
2、喇嘛百法
3、柔子神功
4、一指禪功
5、貫頂功
E、輕功
1、踏雪無痕
2、 陸地飛行術
3、 跑牆功
4、梅花樁
F、對摶
1、牽衣十八跌
2、纏鎖摜交
3、大擒拿
4、打穴法鐵砂掌
鐵砂掌是我國傳統武術中硬功類功法。專練手掌的硬度,以提高掌指抗擊打能力。從古至今習練此功的人許許多多,但功成都甚少。究其原因有兩點:一是方法不當,二是沒有持之以恆。鐵砂掌的練功方法較多,現介紹其主要練功法,即指、掌、拳練功法。指法含 插指法、抓指法兩種;掌法含拍掌法、摔掌法;拳法含沖拳、側拳。
鐵砂掌具體練功方法如下:
一、指法
1.插指法:取一圓桶,先內裝綠豆或玉米,後換河沙或鐵砂;然後放置腹前一定高度,兩腿開立與肩同寬,兩手的五指併攏,拇指緊貼食指第一指節,將手快速插入砂桶,同時兩腿屈膝,身體下沉。當手指抽出時,兩腿伸直身體上抬,兩手互換下插,目視砂桶(圖1)。早晚各練一次,每次下插數十次至百次,愈多愈好。練至一年後換練河沙或鐵砂。每次插指時,氣沉丹田,勁貫兩手。
2.抓指法:用帆布製成砂袋,內裝河沙20捭漸換鐵砂,放至腰高處;兩腿前後開立呈馬步型,首先一手呈虎爪形收於胸前,另一手用力下抓砂包,目視砂包,兩手互換,然後再一手抓提砂袋至胸前肩高,另一手叉腰(圖2)。兩手互換。此法分三期進行,每期三個月。每期砂袋增加10斤。此法既能練習指力,又能增加臂力。
3.刺指法:當練插指、抓指至一定程度(約一年半)後,再練刺指。練此法前,製成吊袋內裝河沙或鐵砂30斤,每練一期(三個月)後增加10公斤,至到增加60斤為止。練進將砂袋懸至胸高處,兩腿前後開立成弓步型。先將砂袋推出,當砂袋盪回時,即用雙手十指刺擊砂袋。每日兩次,每次數十次至百次,練至每次能單手五指將砂袋刺出,盪回續刺為宜。
二、掌法
1.拍掌法
用帆布袋內裝河沙一年後更換鐵砂,袋重20斤,置於一定高度物體上。兩腳開立或成馬步,一臂直肘下拍掌,掌心朝下;另一臂屈肘收至胸前,拍擊時五指與掌緣先著砂袋,掌心宜空(圖3)。氣沉丹田,兩掌互換練習,力貫兩掌,肩臂放鬆。每日兩次,每次數十遍。
2.摔掌法
所用砂袋與拍掌法相同。砂袋放置及步型相同,一臂屈肘掌收至胸前,另一臂伸直,由上向下摔掌,掌心朝上,力拳掌背(圖5)。摔掌時,五指併攏,拇指緊貼掌心,肩臂放鬆,互換練習。也可與拍掌交替練習,即一拍一摔,次數由少漸多。
三、拳法
1.沖拳:其砂袋與練刺指砂袋相同。兩腿開立呈馬步,下對砂袋,兩手握拳收至腰間,一臂伸肘立拳衝擊砂袋的中部,目視沖拳,氣沉丹田,力貫拳面。
2.側拳:與沖拳相同,唯站位不同。
鐵砂掌外用藥方及使用方法:
藥方:乳香5錢,沒藥5錢,桑枝5錢,牛七5錢,落得打5錢,艾葉3錢,伏龍肝1兩,木香3錢,滇三七3錢,五加皮5錢,血竭5錢,透骨草15錢,防風12錢,麻黃10錢,細辛3錢,紅花10錢,川芎10錢。
使用方法:以上藥物用清水3碗(大號碗)煎沸後,加白醋1碗摻入葯內,再用菲散根研汁1碗,和好葯藏於罐內蓋好,勿使葯走味。每日練功後,取葯汁半碗,摻開水一碗,用藥棉擦洗兩手,既可活血行氣,又可消腫止痛。
劈掛拳探述
劈掛拳,古稱「披掛拳」,是武術古老拳種之一。其風格別緻,技法獨特。
一、源流
劈掛拳,早在明代中葉,就流行於民間。戚繼光(1528—1587)在《紀效新書》中,對劈掛拳有精闢的論述。他在《拳經捷要篇》中說:「披掛橫拳,而其快也。」其中「披」者,是披掛戰衣之意,「劈、橫」皆為拳術招法。這裡描述了劈掛拳快猛迅變,猶如「轆轆翻扯」,立劈橫抽,直來橫擋,橫來直擊,使敵進犯不得,勝似戴盔披甲,「劈掛拳」因而得名。又說:「活足朝天而其柔也」,這是指劈掛拳腿法之靈活。正是對劈掛拳中提膝護胸,勾足蹶肋,伸足朝天,左右抹面(又曰「十字披紅」)等腿法妙用的讚譽。
戚繼光在「十六家拳法」中擇其善者編成三十二勢,勢勢相承,變化無窮。其中第十圖勢「埋伏勢」,第六圖勢「倒騎龍」,第十七圖勢「摧地龍」,第二十三圖勢「順彎肘」(搜肚)(詳見附圖圖勢)。可見,在明代,民族英雄戚繼光就披掛拳引入了軍界,廣泛用於戰場。
戚繼光在「十六家拳法」中擇其善者編成三十二勢,勢勢相承。變化無窮。其中第十圖勢「摧地龍」,第二十三圖勢「順彎肘」(搜肚)(詳見附圖圖勢)。可見,在明代,民族英雄戚繼光就把披掛拳引入了軍界,廣泛用於戰場。
戚繼光之後到清初的一百多年之間,此拳缺乏詳細記載。約在嘉慶年間,河北一帶出現兩支劈掛拳流傳。
一支是河北鹽山縣小左庄的左安梅(人稱左八爺),其傳授的主要內容有:劈掛拳慢套和青龍拳等。據說左安梅原擅「八極」,後從一姓韓的逃僧,學得劈掛,並以之流傳下來。
另一支是河北南皮縣大石佛咎村的郭大發(清官御史),其傳授的主要內容有:劈掛拳快套、掛拳和炮錘。
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武術高手雲集館中,其中劈掛拳高手有鹽山一支的馬英圖任國術館拳術科科長;南皮一支的郭長生任國術館特陋教授。馬、郭二人對兩支(共五套)劈掛拳進行了研究和綜合整理,並在此期間創編了劈掛刀和瘋魔棍,在內容和技術上都有相當發展。
抗日戰爭爆發後,許多劈掛高手流散各地。如馬英圖移居甘肅,郭長生、郭景春等回到滄州。他們積極發展和傳授技藝,使該拳種在河北滄州、甘肅等地盛行。在此期間,象馬英圖、郭長生、曹硯海、高玉清、郭景春、張群炎等劈掛高手,都為劈拳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解放後,在黨和政府關懷指導下,劈掛拳也得到了飛速發展,在技術上也有了改進和提高。滄州的郭長生主張「快打遲」,將通臂拳法移植到劈掛拳中,有效地促進了動作速度。由此產生了「滄州劈掛通臂勁」的說法。再一次就是1975年,北京體育學院73屆的運動系武術班學生到滄縣實習,在實習過程中,對滄州劈掛拳進行了調研,並改進了原套路,使其套路結構更為合理,演練技術也有所提高。
二、內容及特點
劈掛拳的內容很豐富,其拳路不下五套。目前滄州一帶稱為:掛拳,青龍拳,慢套劈掛,快套劈掛和炮錘;甘肅一帶多稱為:一路劈掛,二路青龍,三路飛虎,四路太淑和「大架子拳」。兩者說法不同,實則大同小異,同出一源。其中掛拳要求「疾行高跳,驚心動魄」,突出「高」;青龍拳要求「青龍出水貫長虹,舒展瀟洒身法捷,」突出「長」;慢拳劈掛要求「轆轆翻扯,蜿蜓蛇行」,突出「密」;快套劈掛要求「起落鑽伏,落燕點水」,突出「敏」;炮錘要求「樸素渾厚,剛勁飽滿」,突出「健」。
另外,在滄州一帶,由於劈掛拳與通臂拳相結合,所以在劈掛拳中,還流傳與通臂融合的單式(散手招法)練習,並有「通臂加劈掛,神鬼都害怕」的拳諺流傳。在劈掛拳中,常見的單式有:單劈手(單扯肩),反劈手,鐵掃帚,開門炮,大、小跨步,倒發烏雷,攪地龍(還有人稱的瞧地龍),鷂子穿林,前劈加橫,抄手起腳,反點腿,激步勾子,蹶子腳等,目前甘肅等地流行的「十二大趟子」和「十路彈腿」,大體與此相同。
劈掛拳要求,單式與套路相結合,體用兼備,互為補充,勢法要求都表現為:滾、勒、劈、掛、斬、卸、剪、裁(采)、掠、擯、伸、收、摸、探、彈、鋤、(砸)、擂、猛等十八字。
劈掛拳的器械也很多,有出自劈掛拳名家之手的劈掛刀、瘋魔棍;也有經劈掛高不斷吸取提高提煉,引進本門的苗刀(又稱雙手刀、長刀)、通臂劍、三節棍、節九鞭、風頭閣、奇槍(又稱梅花槍)、大槍、戟等。這些器械的演練風格,都體現了「前握後扣,大開大合,伸收吞吐,放長擊遠」的劈掛拳特點。
劈掛拳在技擊上,講求吞吐伸縮,放長擊遠,迴環摺疊,虛實往返,招法珠連,速進猛攻。其勁道多為「翻車」(翻扯)勁和「轆轆」勁,要求力以圓動,以腰為本,滾裹翻轉不息。其動作特點為:「擰腰切胯;合膝鑽足;吞胸凸背;縮肩藏頭;前握後扣,大開大合;兩臂條直,摟臂合腕,兩臂劈掛」。故有人形容各行其它:「腰似轉軸,身似鞭桿,手臂似鞭梢,周身之力通達於肢端」。劈掛拳步法多為激絞連環步(亦稱拖拉步),即進步跟步連合交織,快如激浪,步步連環,形成了逢進必跟,逢跟必進,進跟連環,互為子母,快速連貫的獨特風格。演練套路要求表現出大河奔流,起伏跌宕,翻江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八卦太極拳
舊時武林中,曾傳有八卦轉圈、太極畫圓、形意點「點」的歌謠,也有的稱之為八卦步、太極腰、形意「拳」。 這幾句老話,可謂高度概括了八卦、太極、形意三門內家拳種的基本特色及其各自的優長。
然而,號稱上三門的八卦、太極拳、形意拳,同世界上其它事物一樣,都不可能是至善至美完美無缺的。相比之下,無疑是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若論身法、步法之靈活性,太極、形意皆不如八卦;論腰及周身之鬆柔,八卦、形意均不如太極;而論崩拳發力內意之陰冷、狠毒、剛烈,八卦、太極又皆不如形意。故而,早年即有「太極十年不出門,三年的形意揍死人」一說。那麼,有沒有一種「集三家所長、補三家之短、融三家之精華於一體」的內家功法呢?有,它就是——八卦太極拳。
一、八卦太極拳的源流
八卦太極拳創自何時何人?歷來說法不一。據說,早年有個不成文的規矩,也可稱之為一個契約,即:只准門內擇慧而授,不準習者問其淵源。故而,有關八卦太極拳的創始者最初就模糊不清,至今尚未發現確切的文字記載。對此吾師曾云:這主要是與其產生髮展的特殊歷史背景相關。昔時,武林門規森嚴,八卦掌有「三不教」、「五不傳」之規;而太極、形意門之功法真諦也是向不濫傳。況且,尚有一徒不事二師的舊傳統約束。所以,習八卦的一般不再習太極,而習太極的則不再習八卦……否則,一旦事發被逐出師門者不乏其例。由此可見,八卦太極拳絕非是出自某個人的獨創,而是幾個深得八卦、太極、形意之功法精髓的人集體創編的。那麼,這幾位武林前輩究竟是誰呢?據吾門傳言
,它是由楊露禪的女婿夏國勛與劉德寬(人稱「大槍劉」,董海種之弟子)、李存義(以精形意拳著稱,程廷華之把兄弟)等,在相互交流各示精華的基礎上聯手秘創的。八卦太極拳問世後,幾經修改完善,最初僅限於得意門生中內授,隨後稍有放寬,然直至四十年代末也未在社會上公開傳習。建國後,該拳由京、津、濟一帶流傳至雲南、東北等地,倍受武林朋友推崇。
吾門傳習八卦太極拳,始自程海亭(程廷華之子,李存義之徒)——李鑄山(1901~1968,程廷華之徒,李存義之義子)——張萬英(山東濟南人,現年七十四歲,健在)。
張萬英先生,9歲時在山東軍閥馬良「技術隊」拜秉章為師,初習少林6年,曾於1934年山東處國術大賽中獲「銀盾」獎;1936年以磕頭遞貼儀式轉拜郭鑄山先生為師,改習八卦、形意和八卦太極拳。張萬英系郭鑄山先生在濟的開門弟子,深得其功法真傳,數十年朝夕苦練不輟,至今習武生涯已逾60個春秋,功臻上乘,授徒甚眾。
二、八卦太極拳的基本內容及其特點
八卦太極拳在功法上取太極之鬆柔,功架上寓八卦之掌法與步法,內意上吸收了形意的行功心法,共計128式。其功法、要領、招式及風格與社會上廣為流傳的陳、楊、吳、武、孫式太極、均有很大差異。尤其是掌型、步型、功架及行功心法與其它太極大相徑庭。其主要特點可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功架典雅古樸。該拳在功架上,完整地保留了傳統武術的風味,造型舒展,銜接緊湊,一招一式端莊、沉穩、凝重。觀其演練,松靜空靈、飄逸俊秀,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頗有一種古色古香的淳樸感,不知不覺中恍若遠離了現代都市之喧鬧,忘卻了世間紛爭之煩惱,彷彿將人帶回了典雅、古樸、寧靜、悠遠的武林聖境。
二是技擊特色鮮明。該拳從始至終無一閑招空式,用張萬英老師的話說,即:「連起勢都可傷人。」以有式子,無不內含吞吐卷放、吸化擊打之意。如:肩靠、肘搗、腕打、指戳;胯擊、膝頂、腳踢、足蹬、掌鏟、後踩、上穿、下按、左掖、右擠、明掌暗掛、跪膝鎖腿等等,無處不發,無招不打,128式、128招,前進後退、左捋右撩,一動是招,一扭膝身形一轉又是一招,所有式子均可用於兩人對拆對練。整套拳,幾乎是囊括了八卦掌、太極拳、形意拳的精華技法,堪為三大內家拳的技擊之薈萃。
三是身法奇特。該拳在行功線路上,無直來直往的運動,多為時正是斜、時東時西、時南時北、忽左忽右、忽前忽後,身法飄忽不定。運行中,猶若蛇之蜿蜓、雀之翔飛,旋進旋退,指左打右,點上擊下,虛實莫測。尤其是進退轉換之際,無不內寓「如雞踏雪、似馬蹚泥」的八卦步,動作異常輕靈敏捷。不少式子看似太極的外形,而抽招換式、脫身換影中,卻滲透著「穿掌如梭、回身似猴、換掌如鷹、翻身如鷂、行走如龍」的八卦味。身形騰起時,節節而動,盤旋而起,猶如雄鷹展翅,翱翔萬里太空,如摘星換斗、喜鵲騰空、燕子三戲水等式;而身形落伏時,則是節節而收,猶若雄鷹棲枝,羽翼收縮、神氣內斂,狀似捕鼠之貓,蓄而待發,如海底尋針、海底抱月、黃鶯落架、卧虎聽風等式;而在托槍打鳥、老媽媽紡線、進步吸肘、翻背捶、問心捶、上步蓋馬捶、翻掩肘等式子中,則蘊含著劈、崩、鑽、炮、橫之陰冷剛烈之內意。所有這些無不於瀟洒中內隱殺機。纏綿中內寓剛意。
四是功法怪異。該拳隊遵循一般太極順項貫頂、松肩墜肘、含胸拔背、內外合一等要領外,所不同的是講究「以四肢帶動軀幹,走梢節」的獨特行功心法,此乃《太極拳論》中「其根在腳,發之於腿,主宰於腰,形之於手」等要詣的具體應用和展現。行功中,有時一動無有不動,上下齊動;有時則走上不走下或走下不走上,走左不走右或走右不走左;時而,以指帶腕、帶肘、帶肩、帶身;時而則以腰催肩、催肘、催腕、催掌、催指;進退旋轉起伏中,均含腰、胯、肘、腕、指相反相成的螺旋力,以及上下左右前後爭裹的對應力和彈簧勁。所有式皆可左右練習,而且每個式子演練起來,都可具備整個套路的典型內意,擇其三五式即可組成一種自成體系的功法套路。
五是高難度大。該拳純系以心行氣,以氣催力之上乘內功,身形招式方位多變,行功內意異常複雜,故而不之難記,習之難練。就求其技擊的角度而言,多適應於具備一定功力基礎的中、青年人練習。即例如此,初學乍練這一套路,也常常會因下盤功力不及,難以承受。如其步型小、功架低,且多為松腰吸胯、前凸後坐的單樁步和和不丁不八、前撐後擰、里合外擺的小馬步,倘若功力不具,則實難支撐上肢複雜的內意動作。再如,忽左忽右、忽前忽後的原地變換身形方位的動作,雖說是在纏綿柔緩中完成,然這些式子恰恰最要緊的就是要象擰螺絲、搓繩子上勁一樣,節節而進,切忌斷力破勁。所有這些,均離不開腰、肩、肘、胯等各部關節的鬆柔。否則,韌性不足則敏性不備,而敏性不備則靈性不出。該拳除早年秘而不授外,此點亦可謂多年未能普及的一個重要原因。
推薦閱讀:
※藏文字母里「?」的發音?
※《自駕環中國》第45天:日喀則-薩嘎,同一條路,去時來時,故事不同!
※西藏千年少女肉身不壞之謎 曾受阿底峽尊者度化
※那山那人那狗——我和扎西的岡仁波齊轉山記
※在西藏林芝瑪卡農場做義工是一種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