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七之二

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七之二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奉 詔譯

天台教觀 一松大師 講錄

清 東甌釋氏 曉柔廣和 編定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若明此品之次第相生。總由如來既已一番付囑流通。令諸菩薩隨學如來之法。為之在在流布此妙法華經。所謂隨學於苦行。當隨學於神力。當隨學於普門。如彼藥王妙音觀音者。然當來惡世之中。多諸煩惱障礙。若不假陀羅尼以為外護。則何由在在無礙而為流通也。故觀音品後。有此陀羅尼品。乃是外護流通之文也。言陀羅尼者。乃是梵語。此雲總持。以其總一切善。持一切義故也。又雲遮持。所謂遮一切惡。持一切善。人天則遮三途之惡。持戒善之善。二乘則遮三界之惡。持諦緣之善。菩薩則遮三空之惡。持六度之善。若就今經而言。則九界三乘。七種方便之惡無不遮。諸佛所證。諸法實相。長遠壽量之善。無不持也。然陀羅尼。或有用之以為治病。或有用之以為滅罪。或有用之以為護法。今則既非治病。亦非滅罪。正用之以為護法也。所以能護法者。良由諸佛證於諸法實相長遠壽量之體。今從不思議體。而起不思議用。故能護持佛法。而消諸障礙。使得在在流通不絕也。

  △品分文為三。初格量功德。二誦咒護持。三聞品獲益。初二。初菩薩發問。

  爾時藥王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法華經者。若讀誦通利。若書寫經卷。得幾所福。

  △二如來答示三。初如來問。

  佛告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八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於汝意云何。其所得福。寧為多不。

  △二菩薩答。

  甚多世尊。

  △三正格量。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是經。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解義。如說修行。功德甚多。

  △二誦咒護持三。初菩薩。二天王。三羅剎。若菩薩天王。護持佛法。諸經皆有。羅剎本是食人之鬼。惱亂人者。今有護持心者。乃是妙經之力。故轉其噁心。而為善心。轉其惱亂。而為弘護。故今經中。亦為之發願弘護也。初為二。初藥王。二勇施。初分四。初請說。

  爾時藥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與說法者。陀羅尼咒。以守護之。

  言陀羅尼咒者。咒即華言。非梵語也。咒為咒願。承咒之力。咒願何等。即得如願。故云咒願。如世螟蛉。隨得一蟲咒謂類我類我。即成其子也。又如軍中密令。違者不赦。又諸佛密語。即五種不翻之一也。

  △二正說。

  即說咒曰。

  安爾。曼爾。摩禰。摩摩禰。旨??。遮黎第。賒咩。賒履多瑋。膻帝。目帝。目多履。娑履。阿瑋娑履。柔履。娑履。叉裔。阿叉裔。阿耆膩。膻帝。賒履。陀羅尼。阿盧伽婆娑簸蔗毗叉膩。禰毗剃。阿便哆邏禰履剃。阿亶哆波??輸地。歐究??。牟究??。阿羅??。波羅??。首迦差。阿三磨三履。佛陀毗吉利??帝。達磨波利差帝。僧伽涅瞿沙禰。婆舍婆舍輸地。曼哆邏。曼哆啰叉夜多。郵樓哆。郵樓哆憍舍略。惡叉邏。惡叉冶多冶。阿婆盧。阿摩若那多夜(四十三句)

  △三結嘆。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六十二億恆河沙等。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言若有侵毀法師。則為侵毀諸佛者。此陀羅尼咒。即是諸佛所說。則全咒是佛矣。今以此咒而護法師。則又全人即咒矣。故侵毀此咒所護之法師。則為侵毀此六十二億之諸佛也。若侵毀一佛。罪尚無邊。況侵毀如許諸佛。其罪甚重。而不可言矣。

  △四贊述。

  時釋迦牟尼佛。贊藥王菩薩言。善哉善哉。藥王汝愍念。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於諸眾生。多所饒益。

  一善哉。贊其能以咒而護法師。一善哉。贊其能結嘆所說之咒。若侵法師。則為侵佛。使一切不敢侵毀法師也。言於諸眾生多饒益者。若法師得此護持。而能在在流布此妙經。則使一切眾生聞之。而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了知如來所證長遠壽命。故說此咒。而護法師。能令眾生得豐饒利益也。

  △二勇施三。初請說。

  爾時勇施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說陀羅尼。若此法師。得是陀羅尼。若夜叉。若羅剎。若富單那。若吉蔗。若鳩槃茶。若餓鬼等。伺求其短。無能得便。

  △二正說。

  即於佛前。而說咒曰。

  痤??。摩訶痤??。郁枳。目枳。阿??。阿羅婆第。涅??第。涅??多婆第。伊致柅。韋致柅。旨致柅。涅??墀柅。涅??墀婆底(十三句)

  △三結贊。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恆河沙等。諸佛所說。亦皆隨喜。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言亦皆隨喜者。謂此咒是諸佛所說。若此咒擁護法師。則能說之諸佛。亦皆隨喜耳。

  △二天王二。初多聞。二持國。初三。初請說。

  爾時毗沙門天王護世者。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愍念眾生。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

  △二正說。

  即說咒曰。

  阿梨。那梨。?那梨。阿那盧。那履。拘那履(六句)

  △三結贊。

  世尊以是神咒。擁護法師。我亦自當擁護持是經者。令百由旬內。無諸衰患。

  △二持國三。初請說。

  爾時持國天王。在此會中。與千萬億那由他。乾闥婆眾。恭敬圍繞。前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亦以陀羅尼神咒。擁護持法華經者。

  △二正說。

  即說咒曰。

  阿伽禰。伽禰。瞿利。乾陀利。旃陀利。摩蹬耆。常求利。浮樓莎柅。頞底(九句)

  △三結贊。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四十二億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三羅剎五。初列名。

  爾時有羅剎女等。一名藍婆。二名毗藍婆。三名曲齒。四名華齒。五名黑齒。六名多??。七名無厭足。八名持。瓔珞。九名皋帝。十名奪一切眾生精氣。是十羅剎女。與鬼子母。並其子及眷屬。俱詣佛所。

  △二請說。

  同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欲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除其衰患。若有伺求法師短者。令不得便。

  △三正說。

  即於佛前。而說咒曰。

  伊提履。伊提泯。伊提履。阿提履。伊提履。泥履。泥履。泥履。泥履。泥履。樓醯。樓醯。樓醯。樓醯。多醯。多醯。多醯。兜醯。菟醯(十九句)

  △四發誓。

  寧上我頭上。莫惱於法師。若夜叉。若羅剎。若餓鬼。若富單那。若吉蔗。若毗陀羅。若犍?。若烏摩勒伽。若阿?摩羅。若夜叉吉蔗。若人吉蔗。若熱病。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至七日。若常熱病。若男形。若女形。若童男形。若童女形。乃至夢中。亦復莫惱。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若不順我咒。惱亂說法者。頭破作七分。如阿梨樹枝。如殺父母罪。亦如壓油殃。斗秤欺誑人。調達破僧罪。犯此法師者。當獲如是殃。

  諸羅剎女。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當身。自擁護受持讀誦。修行是經者。令得安隱。離諸衰患。消眾毒藥。

  若夜叉等。舉其能惱亂之鬼也。言如殺父母罪者。世間父母。祗生色身。如有殺父母者。其罪乃重。若一切眾生。設有惱亂於法師者。其罪又不但如殺生身父母罪而已。今言如者。乃舉其世間極重者。為例耳。

  △五贊述。

  佛告諸羅剎女。善哉善哉。汝等但能擁護受持。法華名者。福不可量。何況擁護。具足受持。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幡蓋伎樂。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酥摩那華油燈。檐卜華油燈。婆師迦華油燈。優缽羅華油燈。如是等百千種供養者。皋帝汝等及眷屬。應當擁護。如是法師。

  一善哉。是贊其能說咒。以護法師。一善哉。贊其不但以咒為護。更能發願為護也。汝等應當擁護者。重加勸勉。乃因其能護。更?進之也。

  △三聞品得益。

  說是陀羅尼品時。六萬八千人。得無生法忍。

  聞品獲益。如文可見。釋陀羅尼品竟。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若推此品之來源。總由前來。已得陀羅尼。以為外護。則便可隨學如來之法。而為之在在流通矣。既可隨學如來之法在在流通。則應如妙音之神力。以普現色身三昧。隨類弘經。乃至於王后宮。現為王妃之身。而說是經。令邪見眾生轉歸正見。方顯在在流通之驗。故有此妙莊嚴王本事品也。王名妙莊嚴者。以其因中。亦曾聞此妙法華經。而為修習。則能以如來莊嚴。而為莊嚴。則因中可名為妙莊嚴矣。若論果上。能成娑羅樹王佛。乃即就其因行。預彰果德。亦可名妙莊嚴。莊嚴無他。唯以定慧。全定即慧。全慧即定。定慧之名雖殊。而其體是一。故名妙莊嚴也。本事如疏(云云)。

  △品分文為四。初出其因由。

  爾時佛告諸大眾。乃往古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祗劫。有佛名雲雷音宿王華智。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

  佛名雲雷音宿王華智者。以彼佛宿昔因中。能修七覺凈華之因。而得自在。故至果時。能證一心微妙三智。則能現身如雲。說法如雷。圓音等解。悉得自在。即就其所修所證。能現能說。名之為雲雷音宿王華智也。國名光明者。由彼佛自既能以三智圓照。又能令一切眾生。亦以三智圓照。而使無明昏喑。悉能破除。故名其國。為光明也。劫名喜見者。以其能令一切眾生。三智圓照。三惑圓破。則一切眾生。莫不歡悅之者。故其劫名喜見也。

  △二正明本事四。初出名。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其王夫人。名曰凈德。有二子。一名凈藏。二名凈眼。

  妙莊嚴者。義如題釋。夫人名凈德者。夫者扶也。謂能扶助宣化國正也。然彼雖現為女身。而實能破無明。證三德。不為五障所染。即染而凈。故名凈德也。二子一名凈藏者。以其能破無明。生一切無上功德法財。故名凈藏也。二名凈眼者。以其能破無明。即父母所生肉眼。具有五眼力用。故名凈眼也。是知夫人及二子。總就其能破無明。故皆名凈。別就其能證三德。能生法財。能具五眼之用。故別名德名藏名眼也。然三人之三德法財五眼無不具足。但各舉其一。以彰德名也。

  △二嘆德二。初嘆其修菩薩道。

  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薩。所行之道。所謂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離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慈悲喜舍。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悉明了通達。

  初明其二嚴。以其有大神力。故福德智慧。無不修耳。二檀波羅下。明其六度。言方便波羅蜜者。非十度中之方便。上般若是實智。今方便是權智。權實二智。總一般若度也。二慈悲下。明其四無量可見。乃至下明其道品。言明了通達者。於此助道品中。一一了知。無有疑滯。名為明了。一一廓徹。無有障礙。名為通達也。

  △二嘆其得諸三昧。

  又得菩薩凈三昧。

  菩薩凈者。此得三昧。即能三惑圓破。亦能令人三惑圓破。是則自行化他。皆能破惑。故名菩薩凈也。

  日星宿三昧。

  日星宿者。日能照晝。星能照夜。得此三昧。自能具證權實二智。若以實智照理。則如日之照晝。若以權智鑒機。則如星宿之照夜。如是冥理鑒機。無不當者。皆由此三昧。故以名之也。

  凈光三昧。

  凈光者。以能破一切惑。能顯一切智。故名凈光也。

  凈色三昧。

  凈色者。能破無明。了達色即法界。而能普現色身。遍應十法界機。故名凈色也。

  凈照明三昧。

  凈照明者。自能破無明。而顯中道妙智。以此妙智。圓照一切。圓觀一切。無不明了。故名凈照明也。

  長莊嚴三昧。

  長莊嚴者。能以定慧莊嚴。而為莊嚴。全定即慧。全慧即定。長在定慧。無有昏散。故名長莊嚴也。

  大威德藏三昧。於此三昧。悉亦通達。

  大威德者。所有三惑。無不圓除。所有三德。無不圓證。故名大威德。所有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妙理。無不圓顯。故名大威德藏也。

  △三行化十。初彼佛說經。

  爾時彼佛。欲引導妙莊嚴王。及愍念眾生故。說是法華經。

  欲引導等者。以其往昔因中。亦曾得聞修習此妙法蓮華經。但為世間五欲所轉。故墮於邪見。彼佛欲令其轉邪歸正。故言欲引導也。

  △二請母往聽。

  時凈藏凈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爪掌白言。願母往詣雷雲音宿王華智佛所。我等亦當侍從親近供養禮拜。所以者何。此佛於一切天人眾中。說法華經。宜應聽受。

  △三母令勸父。

  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羅門法。汝等應往白父與共俱去。

  △四子怨生邪。

  凈藏凈眼。合十指爪掌白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見家。

  △五母令變現。

  母告子言。汝等當憂念汝父。為現神變。若得見者。心必清凈。或聽我等。往至佛所。

  心必凈者。向著婆羅門法。心已不清凈矣。今若現於神變。令彼得見時。自然生於希有之心。便可轉邪歸正。心得清凈也。

  △六子即現通。

  於是二子。念其父故。涌在虛空。高七多羅樹。現種種神變。於虛空中。行住坐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現大身。滿虛空中。而復現小。小復現大。於空中滅。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現如是等。種種神變。令其父王。心凈信解。

  言種種神變者。即虛空行住坐等也。如是種種總不出十八變也。所以能如此現者。蓋虛空及地水火風。性本周遍。是故楞嚴均稱為大。由眾生種種貪愛分別。故成隔礙。而不融通。今凈藏凈眼。已能破於無明。了知空是性空。地是性地。乃至風是性風。於五大之中。自能神而明之。通而變之。皆得自在。無有隔礙。所以虛空中。行住坐卧。及身上出水等也。

  △七父生信解三。初合掌向子。

  時父見子。神力如是。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師為是誰。誰之弟子。

  得未曾有者。向著婆羅門法。彼婆羅門。縱有神變。不過一種二種。不能有此十八種變。今乃見此十八種不思議神變。故云得未曾有也。

  △二子答父問。

  二子白言大王。彼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今在七寶菩提樹下。法座上坐。於一切世間天人眾中。廣說法華經。是我等師。我是弟子。

  是我等師者。乃答父汝等師為是誰之問。則師乃是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也。我是弟子。乃答誰之弟子之問。則是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之弟子也。

  △三父欲俱往。

  父語子言。我今亦欲見汝等師。可共俱往。

  △八子請出家二。初從母請求。二母聽出家。初二。初直請。

  於是二子。從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已信解。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為父已作佛事。願母見聽。於彼佛所。出家修道。

  言我等為父已作佛事者。謂我等所以現生王家者。唯欲為父作佛事而已。今父已信解。而得轉邪歸正。則已為父作佛事矣。佛事既作。更無他事。故願見許我等出家也。

  △二說偈。

  爾時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願母放我等。出家作沙門。諸佛甚難值。我等隨佛學。如優曇缽華。值佛復難是。脫諸難亦難。願聽我出家。

  如優曇華等者。優曇華止明三千年一現。但為輪王應瑞。若佛出世。尚經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所以值佛。復難於優曇華也。脫諸難亦難者。諸難即是八難。八難之中。有於佛前佛後。今得值佛。則諸難已脫。然不隨佛學。雖脫猶未脫也。是故願聽許我等出家。以隨佛學也。

  △二母聽出家。

  母即告言。聽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難值故。

  △九願時往聽。

  於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願時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親近供養。所以者何。佛難得值。如優曇缽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當聽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諸佛難值。時亦難遇。

  上母已聽二子出家。今二子願父母。亦同時往詣雲雷音佛所。而親近也。言善哉父母者。父向深著婆羅門法。今一見神變。即能轉邪歸正。亦欲見我等師。可謂善哉之父也。母能令我等現通化父。更聽我等出家修道。可謂善哉之母也。初言所以者何佛難得值者是明願父母時詣佛所之意。次又言所以者何等。是重明求出家之意。亦是釋明母聽出家之意也。

  △十化功成就。

  彼時妙莊嚴王。後宮八萬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法華經。凈眼菩薩。於法華三昧。久已通達。凈藏菩薩已於無量百千萬億劫。通達離諸惡趣三昧。欲令一切眾生。離諸惡趣故。其王夫人。得諸佛集三昧。能知諸佛秘密之藏。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樂佛法。

  言凈眼菩薩。於法華三昧。久已通達者。以其能圓見一切諸法。悉皆實相。全體法界。故隨舉一法。無非法界。隨舉一相。無非實相。是則法法皆真。相相皆實。而於諸法。悉能了達。無有障礙故也。凈藏菩薩。通達離諸惡趣三昧者。此言惡趣。非局於三惡趣。即別教未登地前。皆名惡趣。故天台雲。別教未登地已還。皆名邪見人也。而凈藏菩薩。能了達偏邪皆中正。即歷別惡趣。而是圓融善道故也。其王夫人。得諸佛集三昧。而一切諸佛。所有三德秘藏。自能積集成就。故名諸佛集三昧。今凈德夫人。得此三昧。故能知諸佛秘密之藏。秘密之藏無他。即三德秘藏是也。惟佛能證故云秘。眾生本具故言密。具含三千故言藏也。言善化其父者。若直勸其往詣佛所。聽受法華。則父王未必心生信解。而聽其語。今先現神變令生信解。則不待言勸。而欲見汝等師。故云善化也。好樂佛法者。亦欲見二子之師。即好樂佛法之念也。

  △四受化六。初見佛修供。二彼佛授記。三出家修道。四稱讚二子。五彼佛述嘆。六贊佛立願。初五。初往詣作禮。

  於是妙莊嚴王。與群臣眷屬俱。凈德夫人。與後宮采女眷屬俱。其王二子。與四萬二千人俱。一時共詣佛所。到已頭面禮足。繞佛三匝。卻住一面。

  △二佛為說法。

  爾時彼佛。為王說法。示教利喜。王大歡悅。

  △三正申供養。

  爾時妙莊嚴王。及其夫人。解頸真珠瓔珞。價直百千。以散佛上。

  以瓔珞散佛上者。表所有因行。當克果德。解頸等者。表因行從實相。發為百界千如之妙觀也。

  △四預彰表報。

  於虛空中。化成四柱寶台。台中有大寶床。敷百千萬天衣。其上有佛。結加趺坐。放大光明。

  於虛空中等者。表因行從第一義空。而成就常樂我凈之四德也。台中有大寶床者。表四德總一不思議微妙大涅槃也。此皆表彼王。當來所證涅槃之體。敷百千萬天衣。乃表從體起用也。衣有遮覆之義。表無緣慈悲。遍覆法界眾生也。其上有佛趺坐放光者。表其當得佛果。坐道場時。而照明一切眾生也。

  △五作念希有。

  爾時妙莊嚴王作是念。佛身希有。端嚴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謂佛身希有者。此念天衣座上。放光之化佛也。若下文贊佛。方是贊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也。言第一微妙之色者。非三乘九界一切眾生之所及。故言第一。相相無邊。殊特尊勝。故微妙也。

  △二彼佛授記。

  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四眾言。汝等見是妙莊嚴王。於我前合掌立不。此王於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習。助佛道法。當得作佛。號娑羅樹王。國名大光。劫名大高王。其娑羅樹王佛。有無量菩薩眾。及無量聲聞。其國平正。功德如是。

  言助佛道法者。助即助護。亦即助宣也。佛號娑羅樹王者。梵語娑羅。此雲堅固。以其成佛之時。能以無緣大慈。遍覆法界眾生。猶堅固樹王之覆蔭一切。故佛號為娑羅樹王。以其成佛之時。三智圓證。三諦圓顯。諦智全彰。纖毫畢具。故其國名大光也。以其所證妙理。廣大高遠。橫窮法界。豎徹淵源。故劫名大高王也。

  △三出家修道。

  其王即時。以國付弟。與夫人二子。並諸眷屬。於佛法中。出家修道。王出家已。於八萬四千歲。常勤精進。修行妙法華經。過是已後。得一切凈功德莊嚴三昧。

  得一切凈功德莊嚴三昧者。能以如來定慧而為莊嚴。名之為功。還令一切眾生。亦以如來定慧而為莊嚴。化功歸己。名之為德。既有莊嚴功德者。則無惑不破。而一凈一切凈。一切凈一凈。故言得一切凈功德莊嚴三昧也。

  △四稱讚二子。

  即升虛空。高七多羅樹。而白佛言世尊。此我二子。已作佛事。以神通變化。轉我邪心。令得安住。於佛法中得見世尊。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

  初贊其能以神變。轉我現在邪心。次贊其能為知識。發我宿世善根。此善知識。乃教授善知識也。

  △五彼佛述嘆。

  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妙莊嚴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以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大王汝見此二子不。此二子已曾供養。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諸佛。親近恭敬。於諸佛所。受持法華經。愍念邪見眾生。令住正見。

  此一如是。乃述其能贊二子神變轉邪。一如是。乃述其能贊二子是善知識也。次大王汝見下。述其所未知。以彼但知其二子今日能為知識。而未知二子早已能修福慧。能愍念邪見。令得正見也。已曾供養諸佛。是明其已修於福。於諸佛所受持法華經。是明其已修于慧。愍念邪見眾生。是明其已能愍三乘五教七種方便一切邪見眾生。轉歸一乘究竟圓實之正見也。

  △六贊佛立願。

  妙莊嚴王。即從虛空中下。而白佛言世尊。如來甚希有。以功德智慧故。頂上肉髻。光明顯照。其眼長廣。而紺青色。眉間毫相。白如珂月。齒白齊密。常有光明。唇色赤好。如頻婆果。爾時妙莊嚴王。讚歎佛如是等。無量百千萬億功德已。於如來前。一心合掌。復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來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教戒所行。安隱快善。我從今日。不復自隨心行。不生邪見。憍慢瞋恚。諸惡之心。說是語已。禮佛而出。

  言不復自隨心行者。謂一向已來。隨自心行。貪著世間五欲。自今已後。不復貪著世間五欲之境。故言不復自隨心行也。不生邪見者。謂一向已來。起諸邪見。分別斷常等相。今則不復執斷常等。故言不生邪見也。不唯不自隨心行。不生邪見。亦不生憍慢等諸惡之心也。以上第二明本事竟。

  △三結會古今。

  佛告大眾。於意云何。妙莊嚴王。豈異人乎。今華德菩薩是。其凈德夫人。今佛前光照莊嚴相菩薩是。哀愍妙莊嚴王。及諸眷屬故。於彼中生。其二子者。今藥王菩薩。葯上菩薩是。是藥王葯上菩薩。成就如此諸大功德。已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所。植眾德本。成就不可思議諸善功德。若有人識是二菩薩名字者。一切世間。諸天人民。亦應禮拜。

  光照莊嚴相菩薩是者。即是妙音菩薩。非別有此菩薩名也。以妙音相貌。第一端正莊嚴之者。前釋迦如來。光照其身。而從東來。故言佛前光照莊嚴相菩薩。此乃先前之前。彼品雲。乃至於王后宮。變為女身。正顯此耳。次是藥王下。別嘆二子也。

  △四聞品得益。

  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凈。

  遠塵離垢者。非止遠離見思分別貪愛之塵垢。乃至遠離無明昏暗之塵垢也。言法眼凈者。名雖在小乘三藏。今是圓教初住。分破無明。而得法眼凈也。蓋借藏以明圓耳。釋妙莊嚴王本事品竟。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若論此之一品相生次第。總由如來。說此一部妙法華經。在跡門。則如來之知見。諸法之實相。出世之本懷。大事之因緣。在本門。則長遠之壽命。久已之證得。諸佛之智慧。三世之益物。如是之談。非有大智者。不能了知。非有大行者。不能修習。是故始於文殊為發起。終以普賢為勸發也。所謂以智而成其始。以慧而成其終。而一經之能事可畢。故有此普賢勸發之一品也。言普賢者。行彌法界為普。位臨極聖曰賢。行彌法界者。以能從法界之理。起法界之行。斷法界之惑。證法界之德。就其所從所起所斷所證。無一而非法界。故云行彌法界為普也。位臨極聖曰賢者。以能分分顯理。而顯已將窮。分分進行。而進已將極。分分斷惑。而斷已將圓。分分證德。而證已將滿。就其理將窮。行將極。斷將圓。證將滿。故云位臨極聖曰賢也。菩薩者。自既能依法界理。起法界行。斷法界惑。證法界德。是自利。復能令一切眾生。亦依法界理。起法界行。斷法界惑。證法界德。是利他。既能自利。復能利地。故稱菩薩。言勸發者。有二義。一者勸即勸請。發即發明。勸請如來。重為發明妙法華經。如文雲。唯願世尊。當為說之。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經。而世尊為其說於四法是也。此即勸請發明之勸發也。二者勸謂勸導。發謂?發。勸導眾生。深加?發。而修行此經。如文中明。我當攘其外難。教之內法。請以咒護。乃至未來於勝因近果。皆是勸導眾生。深加?發。而修此經。此即勸導?進之勸發也。總之普賢等四字是人。勸發二字是法。人法兼舉。成一品題。故云普賢菩薩勸發品也。

  △品分文為四。初經家敘儀。二普賢勸發。三如來述贊。四眾會得益。初二。初與眾俱來。二到已申敬。初二。初與菩薩。

  爾時普賢菩薩。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聞。與大菩薩。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從東方來。所經諸國。普皆震動。雨寶蓮華。作無量百千萬億。種種伎樂。

  言神力威德名聞者。神名天心。通名慧性。此之天心慧性。本來凡聖一如。生佛平等者。由眾生為無明昏暗所蔽。故不能顯發。不得自在。今普賢菩薩。能依法界之體。而起法界之行。自能成法界之用。故神而明之。通而變之。而得大神通力。然此神通。乃全體而起。稱性施設。不假造作。不勞移易。法爾任運當體無為之者。故言自在也。既得於自在大神通力。則自然惑無不破而有威。理無不證而有德。內既有威德。外則有名聞也。所經諸國普皆震動等者。蓋普賢之從東而來。為欲流通此經。則自能令一切眾生。破於無明。故以動地表之。成於真因。故以雨華表之。其有大機。則不待問。而為之演說。故以作樂表之也。前妙音之東來。亦是為欲流通此經。既其流通此經是同。則其所有之利益亦同。故表顯亦復是同也。

  △二與八部。

  又與無數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大眾圍繞。各現威德神通之力。

  各現威德神通之力者。此之八部。既同隨普賢。則各能修普賢之行。必能同得普賢之德。故亦能各現自在威德神通之力也。

  △二到已申敬。

  到娑婆世界。耆闍崛山中。頭面禮釋迦牟尼佛。右繞七匝。

  △二普賢勸發二。初勸請發明。二勸導策發。初二。初菩薩勸發。

  白佛言世尊。我於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此娑婆世界。說法華經。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菩薩眾。共來聽受。惟願世尊。當為說之。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佛名寶威德上王者。以彼佛具足出世所有一切功德法財。而無惑不破。無德不證。超乎三乘五教七種方便九界眾生之上。於諸法中得大自在。故名寶威德上王也。遙聞說法華經者。此則心聞洞十方也。蓋眾生所有耳根。所有音聲。元遍法界。但由無明之所固蔽。所有耳根。成於隔礙。於近則聞。遠則不聞。所有音聲。亦成障塞。於此則遍。彼則不遍。今普賢菩薩。則能依法界理。起法界行。能成法界之用。則所有耳根。自能遍聞法界。若夫如來。則已居究竟。智滿斷圓。則所有之音聲。而不待言。自能遍充法界。故如來雖於此說經。而菩薩於彼國中。自能遙聞所說也。言惟願世尊當為說之者。既上言遙聞說法華經。則如來本跡二門。既已說竟。而普賢亦一一已聽聞之矣。今又言唯願說之者。蓋前之所說。若權若實。若本若跡。若教若行。或人或理。乃是依總而出於別。今欲如來攬別而成於總。使末世眾生易為受持修習。故更勸請如來重為發明前來所說。故下之四法。乃是攬一部之別。成於四法之總。而此四法全收一部也。云何能得是法華經者。謂不知如何。而能依經生解。由解起行。從行而得入證。故言云何能得是經也。

  △二如來答示三。初標舉。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

  成就四法當得是經者。謂汝問云何能得是經者。我今語汝。欲得是經。別無他法。若能成就四法。則便能得是經。蓋四法若成。則全經已在。便可依之。而生解起行入證矣。故能成四法。必得是經也。

  △二釋成。

  一者為諸佛護念。

  為諸佛護念者。以其所明諸法實相之理境。長遠壽量之證得。四十年前。曾未所說。乃十方世界。三世諸佛之所護持愛念者。既為諸佛護念。則其所詮之理。乃微妙不可思議。而理是一。若善男子善女人。果能如來滅後。成就初之一法。而為諸佛護念。則全人即理矣。故能得是經也。

  二者植眾德本。

  植眾德本者。此經所明。如來知見。諸佛智慧。乃是萬德之基。眾善之本。既為眾德之本。則今經所明之行。乃不可思議。而行是一。若善男子善女人。果能如來滅後。成就此第二法。而植眾德本。則全人即行矣。故能得是經也。

  三者入正定聚。

  入正定聚者。此經所明之定聚。乃大乘實相之定。而非外道之邪定。亦非凡夫之不定。故能入此之正定。而人是一。若善男子善女人。果能如來滅後。成就此第三法。而入正定聚。則全經即人矣。故能得是經也。

  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發救眾生心者。此經唯明一大事因緣。欲令一切眾生。鹹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謂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而教是一也。若善男子善女人。果能如來滅後。成就此第四法。而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則全人即教矣。故能得是經也。

  △三結勸。

  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此四法總括全經。若能成就。則教行人理。無不皆圓。權實本跡。無不皆妙。故能必得是經也。

  △二勸導?發二。初別明。二總勸。初四。初攘外難。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羅剎。若鳩槃茶。若毗舍闍。若吉蔗。若富單那。若韋陀羅等。諸惱人者。皆不得便。

  言後五百歲等者。是發誓立願。守護弘通此經之人。令得安隱。次言若魔等。是出其能惱亂魔鬼。初是能惱之魔。言若為魔所著者。乃是修行之人。而為魔所著也。由其修行之時。一念著欲。魔得其便。即為所著。既著於魔。亦欲惱亂於流通人也。若夜叉等。是能惱之鬼也。

  △二教內法三。初行立讀誦。

  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經故。

  六牙白象王者。象有運載之力。表普賢所修法界之行。能運載眾生進趣果海。白為眾色之本。以所有法界之行。全由妙智為導。故以白表之。六牙表法界之行。不出六度也。總而言之。普賢菩薩。能於六度法門。莫不以一心三智。圓觀圓照。運入其中。而成法界不思議行。自能任運流入妙覺果海。荷負一切眾生。於諸法中得大自在。故乘六牙白象王。以為表顯也。

  △二若坐思惟。

  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復精進。以見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羅尼。名為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得如是等陀羅尼。

  前但讀誦而已。此則能依經修習。而為思惟也。甚大歡喜精進者。今又見菩薩之身。故甚大歡喜。已倍復精進也。即得三昧及陀羅尼者。三昧是定。陀羅尼是慧。此乃即定而慧。即慧而定。定慧之名雖殊。而其體是一。故即得三昧之時。亦得陀羅尼也。旋陀羅尼。是旋假入空也。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是旋空入假也。法音方便陀羅尼。是旋空假入中也。此三陀羅尼。若在別教。則先空次假後中。歷別不融。今是圓融不思議。一心中得。故旋空之時。則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乃至旋中之時。則一中一切中。無假無空而不中。故云得三昧等也。

  △三三七精進二。初現身說法。

  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於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示教利喜。

  言三七日者。乃是剋期取證。謂克定三七日中。期於取證。故言三七日也。若於三七日中。果能依解起行。而得由行入證。則得所期。若不能入證。是謂失, 所期也。

  △二說咒為護三。初請說。

  亦復與其陀羅尼咒。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能破壞者。亦不為女人之所惑亂。我身亦自常護是人。惟願世尊。聽我說此陀羅尼咒。

  △二正說。

  即於佛前。而說咒曰。

  阿檀地。檀陀婆地。檀陀婆帝。檀陀鳩舍隸。檀陀修陀??。修陀??。修陀羅婆底。佛陀波膻禰。薩婆陀羅尼阿婆多尼。薩婆婆沙阿婆多尼。修阿婆多尼。僧伽婆履叉尼。僧伽涅伽陀尼。阿僧祇。僧伽婆伽地。帝??阿隋僧伽兜略阿羅帝波羅帝。薩婆僧伽地三摩地伽蘭地。薩婆達磨修波利剎帝。薩婆薩埵樓?憍舍略阿?伽地。辛阿毗吉利地帝(二十句)

  △三結嘆。

  世尊若有菩薩。得聞是陀羅尼者。當知普賢神通之力。若法華經行閻浮提。有受持者。應作此念。皆是普賢威神之力。

  △三示勝因。

  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當知是人。行普賢行。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深種善根。為諸如來。手摩其頭。

  言正憶念者。若偏於空。偏於假。偏於中。則所憶念者。不得名正。今以實相為念。一念之中。即空即假即中。無復有偏。故名正憶念也。如說修行者。如經所說。而生於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證。乃名如說修行也。為諸如來手摩其頭者。以其能正憶念。如說修行。則自能成於勝因。勝因若成。則當克如來之位。故為諸佛手摩其頭也。

  △四示近果二。初示書寫功報。二示持誦功報。初又二。初正示書寫。

  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是時八萬四千天女。作眾伎樂。而來迎之。其人即著七寶冠。於采女中。娛樂快樂。

  △二轉況持誦。

  何況受持誦讀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

  △二示持誦功報。

  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大菩薩眾。所共圍繞。有百千萬億天女眷屬。而於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

  千佛授手者。由此經乃諸佛出世之本懷。一大事之因緣。故佛佛所同說。佛佛所授手之者。所以若能受持。則為千彿之所授手。既為千佛授手。則自能離五怖畏。不生惡趣。而生善道也。兜率者梵語也。此雲知足。以五欲境知厭足故。然彌勒以居此天者。蓋凡是如來出世。必示八相成道。而最初一相。乃是從兜率。而降王宮。今彌勒補釋迦之處。當來成佛之時。亦必重垂八相。故居此天。於此天中教化一切。而菩薩下生時。則同時下生。或為菩薩之影響。或為菩薩之發起。或為菩薩之當機。故預居此天。教化一切也。彌勒有三十二相者。以其位居等覺。去佛不遠。故亦有三十二相。但不無明昧優劣之分耳。已上別示竟。

  △二總勸二。初正為結勸。

  是故智者。應當一心自書。若使人書。受持讀誦正憶念。如說修行。

  △二立願護經。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護是經。於如來滅後。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使不斷絕。

  △三如來贊述三。初總贊述。二別贊述。三通結成。初二。初贊。

  爾時釋迦牟尼佛。贊言善哉善哉。普賢汝能護助是經。

  一善哉。乃是贊其能勸請發明如來重說此經。次善哉。是贊其能勸導?進令眾生進修此經也。

  △二述。

  令多所眾生。安樂利益。汝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深大慈悲。從久遠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願。守護是經。我當以神通力。守護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

  令眾生多所安樂利益者。勸請如來重說妙法。使攬別成總。令眾生易為修習受持。又勸導眾生。深加?進修行此經。皆所謂令多眾生安樂利益也。言深大慈悲者。以其能豎則與拔十方世界眾生之苦樂。故言深慈悲。橫則能與拔十方世界眾生之苦樂。故言大慈悲也。我當以神通等者。上普賢但言守護受持此經之人。人既即持法。全法即人故也。今佛言守護持普賢名者。名為人持。全人即名故也。

  △二別贊述四。初述教內法。二述示勝因。三述示近果。四述攘外難。初又三。初述立讀誦。

  普賢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

  見牟尼佛者。上雲而自現身。供養守護。乃是菩薩。現因人之身。今言見釋迦佛。是見於果人之身。則不但見汝因人身而已也。蓋經是所說。釋迦是能說。故能受持所說之經。則見釋迦能說之佛也。

  △二述坐思惟。

  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佛贊善哉。

  上言忘失句偈者。我當教之。今言如從佛口。聞此經典。則不但為汝菩薩之所教而已。上言得見我身。甚大歡喜。今言供養釋迦。則見果人而歡喜。不但見汝因人歡喜而已也。上言即得三昧及陀羅尼。今言佛贊善哉。則是能以佛莊嚴。而自莊嚴。故佛贊善哉。則不但得於因人之定慧而已矣。

  △三述三七精進。

  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上言我當乘六牙白象。與菩薩而自圍繞。上又言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今則言為釋迦手摩其頭也。以能受持此經。修習此經。則不久當入灌頂之位。故為如來手摩其頭也。上乃請以咒護。今則能為釋迦以衣覆也。以能受持修習此經。則能得於如來大寂滅忍。故為如來衣所覆也。

  △二述示勝因。

  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世樂。不好外道經書手筆。亦復不喜親近其人。及諸惡者。若屠兒。若畜豬羊雞狗。若獵師。若炫賣女色。是人心意質直。有正憶念。有福德力。是人不為三毒所惱。亦不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

  上言於諸佛所。深種善根。故今述雲。是人不復貪著世樂。乃至雲有福德力。蓋既能深種善根。則自不貪世樂。而有福德之力。既不貪世樂。則能深種善根也。上言為諸佛手摩其頭。故今述雲。是人不為三毒諸慢所惱。蓋不為三毒諸慢所惱。故為諸佛手摩其頭。為佛手摩其頭。故不為三毒諸慢所惱也。上言當知是人行普賢行。故今述雲。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也。

  △三述示近果。

  普賢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見受持讀誦法華經者。應作是念。此人不久。當詣道場。破諸魔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提菩。轉法輪。擊法鼓。吹法螺。雨法雨。當坐天人大眾中。師子法座上。

  此中當詣道場等。皆應約圓佛說。上言若但書寫。當生忉利。若受持者。當生兜率。今則言受持讀誦。不久皆得八相作佛。故云若見受持讀誦法華經者。應作是念等也。破諸魔眾。即是降魔。既降魔已。即成佛道。故云得三菩提。既得菩提。必當說法。以己所證。轉入他人之心。故云轉法輪。既轉法輪。必能?進眾生。破於無明。故云擊法鼓。既破無明。自能改小歸大。改偏歸圓。故云吹法螺。既改偏小。歸於圓頓。則能潤澤法身。滋長慧命。故云雨法雨也。當坐天人等。正如今佛。普向八萬人天。說法華經也。所以當詣道場已來。皆應就圓佛釋也。

  △四述攘外難二。初明受持等及轉輕毀之報。二明讚歎等及轉輕笑之報。若明其受持讀誦讚歎之報。則能令人。慕其所有之福。而為欣樂。受持流通此經。若明其輕毀輕笑之報。則自能怖其所獲之罪。而不為輕毀輕笑。即此所有外難。無不攘矣。初又二。初明受持福報。

  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卧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

  現世得福報者。上言生於忉利兜率。乃是現世所得之報。故今言亦以現世。得其福報。即是於現世之中。能破無明。超登十地。乃其受持讀誦是經故也。

  △二明輕毀罪報。

  若有人輕毀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終無所獲。如是罪報。當世世無眼。

  言輕毀等者。若修持此經。自能開佛之知見。其不能生如是信。故毀受持者為狂。而言汝狂人耳等也。當世世無眼者。若受持是經。則能開佛知見。為九界眾生。而作眼目。其輕毀受持之人。故世世無眼也。

  △二明讚歎等及轉輕笑之報三。初明讚歎福報。

  若有供養讚歎之者。當於今世得現果報。

  △二明出過罪報。

  若復見受持是經者。出其過惡。若實若不實。此人現世。得白癩病。

  若實若不實者。非謂持經者之過惡。實與不實也。持經者。本無過惡。其人虛誣駕捏。以有此事。故若實。在彼雖為虛捏。有智者聽之。不信其說。故若不實。人雖不信。其捏虛者。不無罪報。故曰現世(云云)。得白癩者。能受持是經之人。則以如來莊嚴。而為莊嚴。今出其過者。自當得白癩之病。為莊嚴也。

  △三明輕笑罪報。

  若輕笑之者。當世世牙齒疏缺。丑唇平鼻。手腳繚戾。眼目角睞。身體臭穢。惡瘡膿血。水腹短氣。諸惡重病。

  △三通結成。

  是故普賢。若見受持是經典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

  △四眾會得益二。初結聞一品益。

  說是普賢勸發品時。恆河沙等。無量無邊菩薩。得百千萬億旋陀羅尼。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諸菩薩。具普賢道。

  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旋即旋假入空。旋空入假。旋空假入中。圓融三諦之總持也。其總持有百萬億。乃至億萬億之多也。

  △二結聞全經益。

  佛說是經時。普賢等諸菩薩。舍利弗等諸聲聞。及諸天龍。人非人等。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去。

  皆大歡喜者。聞跡門。而佛之知見自開。諸法實相自明。又聞本門。而長遠壽量可得。三世利生可施。故歡喜也。受持佛語者。若跡本兩門之正說。應受持而為修證。又跡本兩門之流通。應受持而為演宣。作禮而去者。既得歡喜。又得受持。還應感佛恩。而作禮也。

  妙法蓮華經演義卷第七之二(終)

  太虛圖書館


推薦閱讀:

妙法蓮華經通義
妙法蓮華經(法華經)(二)
妙法蓮華經馬明菩薩品第三十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簽卷第二十三

TAG:妙法蓮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