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史的深處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是漢高祖劉邦所寫的《大風歌》。公元前196年,劉邦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亂,還師途中,經過家鄉沛(今江蘇沛縣),召集家鄉父老飲酒作樂,醉中取築(一種樂器)自擊,信口唱出這首豪壯的歌。他唱歌的這個地方,便成為有名的古迹,叫作「歌風台」。  劉邦實在是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按照《史記》的記載,他原只是個鄉村無賴,平時好吃懶做,愛說大話,貪酒好色,常借錢不還。但當秦末大亂之際,劉邦奮起草莽,提三尺劍取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起於社會下層的皇帝。他使驍勇無敵的西楚霸王項羽最終敗在他的手裡,韓信、彭越、英布等一代英傑,先是為其驅使,效命戰場,功成之後,兔死狗烹,又一一喪命於其刀下。這一段歷史令人產生許多感慨,祝允明也在近二千年後寫下這首《歌風台》:  掉臂長安市,遙從日邊來。  因過芒碭下,步上歌風台。  長安是西漢的都城:芒山、碭山在河南與安徽交界處,距沛縣約有一百公里,劉邦起兵前曾躲藏在芒碭之間。長安、芒碭、歌風台三個地點,實際是劉邦一生經歷的概括。這四句同時也寫出了詩人自身的形象:他揮著手臂離開長安,順便經過芒碭,隨意地登上歌風台。這樣廣闊的空間,他似乎很輕鬆就跨過了,顯得非常豪爽瀟洒,不大把那位漢高祖放在眼裡。當然,若不是很豪爽很瀟洒,怎麼能任意議論劉邦呢?要批評一個大人物,必須自居甚高。  沛公善任使,猛士亡其骸。  帝業袖手成,慷慨襟抱開。  大風飛雲亦壯哉!  韓彭英盧相繼死,寄命寺人髀股間,  未央志氣拉颯摧。  劉邦是以善於用人著稱於史的。他初登帝座,對群臣自述得天下的原因,說自己論計謀不及張良,論管理國家不及蕭何,論用兵不及韓信,但對這三個當世豪傑能悉心任用,所以就獲得成功。但劉邦用人的奧妙,不僅是善於發揮一個人的長處,而且是善於利用一個人的短處來控制他;當一個人對自己不再有用,但卻形成威脅時,還要抓住適當機會把他除掉。為他立下絕大功勞的韓信、彭越被誣為造反,英布被逼得造反,結果有的砍了頭,有的剁成肉醬,連家族都殺個乾淨。《大風歌》的末句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那麼「猛士」都到哪裡去了呢?「猛士亡其骸」,全給殺了!這句頂著「沛公善任使」一句,顯得極其尖銳。然後是兩幅對照的畫面:一邊是劉邦憑藉手下良將謀士的努力,成就帝業,慷慨高歌;一面是曾為劉邦效命沙場的韓信、彭越、英布、盧綰相繼而死,特別是韓信,被呂后騙入未央宮,英雄豪氣,摧為灰土。  祝允明說這些幹什麼呢?為古人悲悼嗎?不是。  相望千餘年,安能為之哀?  但是他又說:  明朝放舟淮浦去,項王韓侯祠下亦徘徊。  儘管那些已經死去一千八百年的豪傑無法引起詩人的悲哀,但那一段歷史卻是令人感傷、發人深思的。詩人想像,在離開歌風台,經過項羽的都城徐州和韓信的家鄉淮陰時,自己仍會在他們的祠廟前久久徘徊。  早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就用了挖苦的語調描述漢王朝這位開國皇帝的種種無賴行徑,而用充滿同情的筆墨刻畫了失敗者項羽直率勇悍、富於感情氣質的形象。鴻門宴、霸王別姬、烏江自刎,一系列戲劇性的、詩意的場面,至今還感動著千千萬萬的讀者。還有那位韓信,劉邦的天下差不多有一半是他打下來的,在完全可以脫離劉邦自立的時候,他因為顧念劉邦對自己的重用,拒絕了謀士蒯徹提出與劉、項鼎足而三的建議。對韓信最終無辜而死,司馬遷也是充滿同情的。  那麼,歷史的結果,還能說總是合於正義的嗎?事實是,在歷史上獲得成功的,往往是那些堅忍狡詐、蔑視一切道德法則的人,他們更能夠捕捉住機會。至於那些信奉固定的行為規範、多少有些浪漫情調的人,卻是失敗居多。這絕不是個別的現象,用祝允明的另一首詩中的句子來說,是「萬古茫茫貉一丘」。甚至,在日常生活里,也經常看到善良正直的人走投無路,不顧信義、慣於取巧的人左右逢源。難怪會有這樣的諺語:「善良是無能的別名。」也難怪有詩人會這樣寫:「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歌風台(江蘇沛縣)  但是,若拿這樣的話去指責劉邦,只會引起一陣恥笑。成功就是合理的證明,其餘都是廢話。何況,殺戮功臣,確確實實是漢初穩定政權的必要措施;既然是必要的,當然也就是合理的。歷史難以用日常的道義原則加以解釋。  祝允明是一個自負而渴望獲得社會成功的人,也是一個追求真誠的道德生活的人——行為上的任誕縱放,只是表示對偽道德的排拒。他登臨的歌風台,他徘徊流連的項羽和韓信祠廟,提供了成功與失敗的重大範例。他不能不思考,在歷史的深處,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奇怪法則?在追求成功和追求道德完善之間顯然存在衝突的情況下,人應當作什麼樣的選擇?這些在詩中雖然沒有明白說出,卻是可以體會的。「相望千餘年,安能為之哀」說明自己並不是為前人悲哀,也是為了指導別人對詩歌的正確理解。  還有一點難以確認的問題: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與劉邦最為相像。他也是出身於社會底層,在元末的大動亂中力克群雄,建立帝業,並在開國後以殘酷的手段殺戮了一大批功臣。祝允明這首詩,是否有影射當代史實的意思?這固然無法證實,但他至少曾經想起這一種歷史的重複。
推薦閱讀: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97
李白為什麼不考科舉?
充滿逆襲的時代——漢朝初年的民女皇后們
紂王心生懷疑,囚禁姬昌,姬昌為子報仇,決心反叛
穆欣:揭露葉群歷史問題惹來的災禍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