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書法班講義(7-12)

書法班講義(7)學習「永字八法」 掌握用筆精髓[上課時間:2013年 月 日------]

講義關鍵詞:根據成年人的特點,分3次講解「永字八法」。到今天為止,我們已經上了六次課。我的講課,是嚴格按照教育部頒發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認真備課的。我的計劃,大致用15----16次課,重點講「筆法」。然後,根據我們班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進度,嘗試講解漢字的結構。我們的任務是:從理論到實踐把書法的原理講透,老師在現場演示,同學們認真聽,多練習。有一句俗語叫: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身。我們應該相信,一份辛勤的耕耘,就必然會有收穫。老師真誠地希望書法藝術能夠成為精彩人生的一個組成部分。下面開始講課。「永字八法」的提法,在書法領域,人盡皆知,那麼,怎麼理解呢?[這個「永」字八法,至少講八課,但時間有限僅能粗略介紹。]「永字八法」源起於漢代。這個「永」字既特殊又典型,漢字書寫的全部筆法,包括在這一個字中。沒有一筆遺漏,也沒有一筆重複。

【歐陽詢書「永」】

【智永和尚書「永」】

【王羲之書「永」】如豎鉤,其它所有勾法,如:橫折勾、浮鵝勾、戈勾、都由這個豎勾引申出來。下面,是八種筆法的古代稱謂:

1、點(古代書法的稱謂叫「側」)為什麼叫「側」呢?因為書寫時必須靠側鋒,迅速鋪開筆毫,完成形態適當的寬度,然後將筆立起來,使筆鋒從墨痕中迅速撥出。這個過程叫「取勢」。我的老師告訴我們同學一個非常形象的方法:到小菜場看看老大娘如何做「春卷皮子」。你大概可以從中領悟「點」的書寫要領。關於「點」的寫法,前面的課程中已經作了介紹。今天再作若干補充。從書法的要求而言,一個字中出現多個點,則要注意各點的姿態變化。舉一個典型的例子。

這個「意」字中共出現七個點。在書法的表現中,各有不同。1、 側點; 2、挑點; 3、撇字; 4、卧點;5、斜點; 6、提點; 7、傾斜度較大的側點關鍵詞:任何點畫必須求變化。2、勒--------- (音:le.樂)成語:懸崖勒馬,現代書法定名為橫畫。本意是拉住馬的韁繩。我們在寫橫畫時,就是要尋找到這種拉韁繩的感覺,切忌順筆平拖,而是要靠提按,往複的動作,取「澀」勢,筆劃由左向右行時,不停地,有意識地拉住韁繩,這樣寫出來的線條才會呈現力威。【示範:行筆時,筆桿上端左傾,使筆鋒與紙產生阻力。】3、努--------古代指豎畫呈弓弩狀。任何書體的豎畫都不是僵直的。如「永"字的豎畫如一個威武將軍站在那裡,挺胸而立。古代許多著名書法家寫豎畫取勢各異。典型如歐陽詢(歐體)取勢「內擫 」法。中部微微內凹,粗細稍有變化;而顏真卿的豎是「外拓」的。【現場演示:】因此書法不同於現在的美術字體,上下筆直機械平直,顯得僵硬。缺少一種彈性和活力。如果一個字左右各出現豎。如「門」字,「內擫」法則呈現「向背」。「外拓」法呈現「相向」。形象地看到像兩個背靠背或面對面站立的人一樣。4、趯--------(讀音:TI 替)古代的漢字筆形,現稱「鉤」。鉤法很多,有十來種。均由「趯」作基本筆畫所延伸而出。【板書】:鉤的出鋒如踢足球狀,力貫於足尖。形態沉著有力,在一般的書體中,勾的寫法短而銳,但趙孟頫的字中,個別的鉤法則較長,寫法特別,要引起注意。舉例【板書】:像這個「悲」字下面「心」字, 其勾畫就較為誇張,張揚了「趙體」特有個性。要領:要寫好豎勾,首先要寫好垂露形態的豎畫。這一課先講到這裡,關鍵是先學好各種點發。書法班講義(8、9)揚鞭為之策 梳頭為之掠----永字八法的用筆第2篇【授課時間:------】重點講解「策」與「掠」。1、【板書:「永」,請學生填寫八個筆畫的古稱】2、點評上面一講的課堂練習,將部分學生的習作複印發給大家參考3、課堂練習一個小時

在上一講中,解釋了「永字八法」的形成歷史,所謂「八法」的稱謂,重點講了「點」畫以及橫、豎、勾這四個筆劃的古稱。「點」稱「側」、「橫」稱「勒」、「豎」稱「弩」、「鉤」叫「趯」。學習「永字八法」的目的,是引導學生了解從這些古稱中延伸而來的經典筆法,不僅要記「點」、「橫」、「豎」以及「勾」的名稱,更主要是記住,作為書法藝術,怎麼用毛筆來表現它。趙孟頫的名言:「用筆為上」。解釋:……本課繼續介紹另兩個個基本筆畫。5、策 ------- 馬鞭。有句成語叫「揚鞭策馬」,另有「鞭策」一詞,古人經常形象地把駕馭馬匹的動作(揮鞭)形象地運用到書法理論中。這個「策」,現代書法也叫「提」。

【趙孟頫書體中,「提」畫見上圖中的「始」字。】【板書】:「提」畫的寫法。注意不要將它寫成短橫,同時,要採取挫鋒的方法趨勢。「提畫」要注意防止兩個敗筆:其一、「釘頭鼠尾」【板書】:其二、「螳螂肚」;【板書】:6、掠------------古代形容用篦子(木梳的一種),梳理長發的動作。「掠」特指長撇。古代書法家也把此種長撇稱作「斜懸針」。難在行筆方向偏右時,勿使筆鋒偏側,而是如同梳理長發,輕快和婉,收鋒時注意力度、厚度、彎度,防止出現「老鼠尾巴」。【範字:趙體】放大趙孟頫的長撇基本平直,但必須注意的是,在一些長撇中不排除彎形字樣。從中可以看到趙體書法的多樣性。要點:無論斜撇有多斜的角度,高級的用筆,使墨跡居中。筆鋒偏側均為敗筆!側鋒可用於行書,但楷書不可用。用偏鋒則大錯!【板書:何為側鋒?畫圖形】側鋒在紙面。 要求鋒不離紙。偏鋒 : 鋒上翹而離紙,則為敗筆!在大量的書法中,撇畫的多樣性,非常富有表現力。時間關係,僅舉一例,看看顏真卿的撇畫。顏真卿留下一篇名帖《告身帖》其中三種撇法均呈現豐滿和圓潤。到鄭板橋時,又創造了新的撇法,叫「蘭葉撇」。象蘭花的葉子一樣。【板書】:下面進行課堂練習。----------------------------------------------------------------------------------------------「永字八法」第三篇上面的兩次講課,講了「永字八法」的六種筆法。分別是:1、 點-------------側2、 橫-------------勒3、 豎-------------努4、 勾-------------趯5、 提-------------策6、 長撇---------掠今天講第7和第8個筆法:7、啄。音:卓ZHUO動詞,指鳥用嘴叩擊或者夾住食物。在現代書法理論中,稱為「短撇」。這個短撇之所以稱為「啄」,我們的祖先是用這個非常形象的詞來描述書寫時的迅捷而準確。如鳥喙(音:會)之啄物長撇與短撇不僅在形態上有明顯的區別,而且書寫的速度(迅捷與舒緩有明顯的區別),書寫短撇不僅講究快捷和取勢,更加講究筆畫所呈現的力度。同時注意不同的變化。【請看看趙孟頫書法的複印件】:要寫好短撇,同樣應該防止出現兩個敗筆:1、虛尖(老鼠尾);2、螳螂肚。8、「永字八法」的最後一個筆畫:磔。讀音:哲。現代書法叫「捺」。他的本意是古代的一種慘無人道的酷刑:用刀分割犯人的身體,現在也是可以解釋為「砍肉」。我的觀察,捺畫的確是象一把大刀:【畫圖形】:楷書的捺畫,是由隸書的「波畫」延伸而來。形成此畫的過程:中鋒與側鋒並用。側鋒取勢之後,在鋪毫的同時,靠腕力將倒卧的筆毫得以往複聚鋒,筆鋒能鋪能收。基本在中鋒的狀態行筆。通過聚、散、收的挫鋒過程,使捺畫呈現一波三折的狀態。過程既有放縱又有收斂。【板書】:本堂課結束語:有一個傳說:講書聖王羲之研究一個「永」字,潛心研究了十五年。因此,可以說,我們學習書法,你掌握了「永字八法」可以幫助你打下基礎。【以上內容有待完善】書法班講義(11)注重捺的位置變化 形成字的寬博態勢[時間: ]講課要點:1、趙體中,「捺」畫的四種形態,選字練習;

2、書法理論:部分歷代碑帖介紹書法班講義(12)掌握轉折技法 了解秦漢書史【時間: 】

【東漢張遷碑】本次課程的授課內容有2個:其一、繼續講解漢字的筆畫:轉折;第二、對先秦書法、秦代以及兩漢書法作一個簡單的介紹。一、關於轉折的四個角度變化

二、關於先秦、秦漢書史簡介中國書法歷史浩如煙海,在我們有限的培訓時間裡,只能了解一個概貌。為什麼要在培訓中穿插講解書法史?原因在於針對我們這個學習群體的特點,為了幫助大部分初學書法的學員了解中國書法的歷史沿革,同時幫助大家在以後參與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一年一度組織的專業考級。這也是成人培訓區別於少兒書法培訓的關鍵環節。我們知道,漢字初創以象形、記事為發端(特徵)的劃紋符號,經歷了3000多年的遞相演變,進而形成了篆、隸、楷、行、草五大書體。一個「東」字(繁體字),反映了我們祖先創立的方位字。意為太陽掛在樹梢上,比喻太陽升起在東方。盥洗室的「盥」字含義也是如此,水流從雙手注下,下面是一個器皿。先秦書法泛指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漫長歷史所沉澱下來的書法遺迹。歷史上溯到6000年之前的陶器劃紋符號,代表地2個,一個是西安半坡村,另一個是山東大汶口。這個時期稱「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由於這個時期的符號與畫相一致或相近,因此我們稱「書畫同源」。傳說中的「倉頡造字」即在這個時期。最早的文字是出現於商代的甲骨文,地點是殷墟,在現在的河南安陽。所謂甲骨文指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之上的遠古文字,絕大部分是刀刻的,少量為墨寫,有的刻後填入硃砂,我們從這些甲骨文中已有的祖先藝術的表現力。筆畫有的粗細、有的方圓,有的瘦勁挺拔,有的厚重雄渾,甚至已經看得出在結構與章法上慎密構思,非常珍貴的是,在一些陶片、獸骨以及在玉片上居然還殘留墨跡的字,有的字藏鋒自然,運筆圓滿,不可思議。夏、商、周三代中,周朝綿延800年留下最多的是鐘鼎文,也稱「金文」、「銘文」。代表作是岐山出土的《大盂鼎》。後來的《毛公鼎》標誌金文的成熟,相當於後世唐代顏真卿的楷書,共500字。到西周中晚期,又出現了《散氏盤》,風格突出、字態欹側,後人稱此為金文中的草書。春秋戰國的書法代表作是《石鼓文》、10個鼓形石上每鼓一篇四言詩,記載秦國君打獵。這種大篆(別稱:籀文:讀音:晝)書體,影響了以後的小篆,吳昌碩的字體發源於此。

這個階段的漢字特點,一是混亂,二是百花爭妍,各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特點的文字。歸納:先秦文字:記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等歸於大篆的範疇。秦代書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丞相李斯為首奉皇帝命統一文字,創立小篆(亦稱秦篆)。

代表作有《泰山刻石》、《嶧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小篆代表當時的官方文字,雖然優點眾多,但書寫較慢,於是叫一個叫程邈的小吏創立隸書。在秦簡從湖北雲夢澤睡虎地發掘出土,共1100多枚秦簡,反映了秦代篆書向隸書轉變的特徵。(一種夾生的隸書)

關於兩漢書法,前為西漢,後為東漢。漢朝延續400年,東西兩漢差不多各居一半。開國皇帝劉邦創立漢朝基業,到了獻帝漢代氣數已盡。在這個歷史時期中,西漢仍然是大量的小篆書體統治書壇,發生的變化是:小篆在200年間由圓轉逐漸變方折。到了東漢隸書趨於成熟,隨著隸書的成熟,於是又冒出了行書和楷書。同時,為了使隸書能夠快速地書寫,於是又產生了章草。以後,在章草和行書的共同作用之下,形成了「混血兒」今草。傑出的代表人物是晉代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一個無可置疑的結論:兩漢是我國漢字的書寫從古體文字(篆書)發展到今體文字:楷書的分水嶺。由於時間關係,在這個時期發展的瓦當文字及印章文字不展開講述。在兩漢的文字中,還有「分量」的文字,其一是長沙馬王堆等地發掘的大量竹木簡牘,以及帛書。這些都是漢代留下的彌足珍貴的墨跡。

除了帛書和簡牘,在漢代石刻中留下了無數的珍寶。如《郙閣頌》、《西狹頌》、《衡方碑》、《張遷碑》、《鮮於璜碑》、《乙瑛碑》、《史晨碑》、《禮器碑》、《華山碑》、《曹全碑》、《石門頌》(磨崖石刻)。為了便於簡記,我們可以歸納為:一帛、一簡、三頌、八碑。這些碑刻絕大部分在東漢時期。此際的書法家有蔡邕作《熹平石經》,草書有杜度、崔瑗、張芝;「八分書」有師宜官及梁鵠;行書劉德升。

【為了能夠讓學員直觀了解東漢碑刻的特點,要求教師在現場展示各類碑帖】現成的漢代碑版以及磨崖石刻有170種,但是幾乎都沒有書者的姓名。後人通過風格歸納為四類:第一類:渾穆厚重,雄強茂密。我們簡單的理解,則可稱為「渾厚」即可。代表作品是《郙閣頌》、《西狹頌》、《衡方碑》等。以上這些碑刻的特點是:體方而筆圓,蠶頭燕尾的波勢不明顯。但顯得遒穩大度,藏巧於拙。【展示《衡方碑》的碑額文字】從這些字中可以看到方整的結體之中強化了疏密聚散的結構關係。後來,清代的書法家伊秉綬就是從《衡方碑》汲取營養,得到漢隸的精髓,卓然成為書壇大師。第二類:方整勁挺,斬截爽利。簡單表述是「剛健」。如《張遷碑》。我的一位令我非常尊敬的書法家陳賦明老師是是海派書法大師趙冷月先生的入室弟子,他曾經講,趙先生練習《張遷碑》25載。還有《子游殘石》、《鮮於璜碑》。以上這3個碑刻,在方整中求變化,用筆多稜角,顯得沉著而痛快。直到後來的六朝時期,雲南出現了《爨寶子碑》,就是此3碑特徵的繼承者。第三類:左規右矩,法度森嚴。可以簡述為「規範」。代表作品如《熹平石經》漢代書法家蔡邕所寫,另外還有《乙瑛碑》、《史晨碑》、《禮器碑》、《華山碑》、《曹全碑》。這些碑刻確立了漢隸的風範,【以上可以歸納為「一經五碑」】但是,為後人所詬病的是,蔡邕的《熹平石經》成為了漢隸中的「館閣體」。因此,現在,我們學習書法應該正確理解書法的「規範」問題。第四類:峭拔舒展,爛漫多姿。大家可以看看《石門頌》。書法專業著作里列舉了不少碑刻,如《楊淮表記》等等,但是最有代表意義的是《石門頌》這個摩崖巨制。筆勢長槍大戟、舒展奔放、行氣縱橫,章法茂美。

我們可以非常形象地稱隸書是中國書法大家庭里的一位「祖先」,一位「好父親」,他的上一代是篆書,而他養育的後代是楷書、行書和草書。整個漢代的書體是五彩繽紛的,真正體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這也為其後出現的魏晉書法的新高峰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推薦閱讀:

蔡襄楷書欣賞《謝賜御書詩》所書筆筆精到,端正恭敬!
趙孟頫與王羲之的書法特點
蔣兆武書法 3
馬一浮、謝無量:書法中的學養修為
我的書法選—畫出極好的畫,才能寫出極好的字(025)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