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資料整理
隔葯糊灸
【臨床應用】
1.氣管炎及哮喘
取穴:分為三組。① 大椎、肺俞、命門;② 章門、關元;③ 足三里、關元。
治法:
灸葯製備:將蘇子、萊菔子、白芥子三種藥物,等量研成細末取三份;再將元胡、細辛、甘遂三葯等量研末取一份,混合後拌勻,用蜂蜜調成糊狀,備用。
用法:在每年夏季灸治。其中初伏取第一組,中伏取第二組,末伏取第三組。在每伏所取的腧穴上外敷上述調和好的中藥葯糊,用艾條或固定式艾條熏灸器置於腧穴上,作隔葯糊灸,每次施灸一個小時,隔日 1 次 。每伏為一療程,共灸治三個療程。
2.慢性胃腸病(脾虛證)
取穴:神闕。
治法:
處方一
灸葯製備:將附子、木香、丁香、胡椒、小茴香、吳茉萸、白芷、續斷、乳沒、肉桂等各適量,共研細末,另加冰片適量拌勻,密封備用。
用法:用時,以黃酒將葯末調成糊狀敷臍,取艾條點燃置於臍上3cm施以溫灸,每次灸20~30min,隔日1次(癥狀明顯者每日1次),6周為一療程,治療期間停服其他胃腸道藥物。
處方二
灸葯製備:五靈脂、乳香、沒藥、夜明砂、小茴、白芷、木香、胡椒、丁香、吳茱萸、附子、肉桂等各適量,共研細末加冰片適量密封備用。另用以上藥末20g加10g艾絨混勻塞進直徑為10cm的葯袋中,套入自製腹帶內。
用法:用黃酒將葯末調成糊狀敷臍,取艾條點燃於臍上懸灸,每次20~30min,隔日1次。其餘時間令患者將腹帶繫於腹部,葯袋對準臍眼。療程為45日。
療效:
以處方一,對37例慢性胃腸病脾虛證患者進行了隔葯糊灸治療,結果表明脾虛見證積分值明顯下降,顯效20例,好轉1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觀察了該法對胃電的即時效應及治療前後變化,隔葯糊灸對胃電頻率無明顯影響,對胃電幅值呈調整作用,灸後胃竇、體部低幅波升高,高幅波降低。將胃電節律視其好壞分為Ⅰ、Ⅱ、Ⅲ類型,隔葯糊灸使Ⅰ類節律出現率上升,Ⅲ類節律出現率降低。表明熏臍灸有改善胃電節律紊亂的作用。此調整過程與臨床胃腸道癥狀減輕呈平行關係。說明本灸法的健脾和胃作用與胃電調整過程有關。
以處方二對103例中醫辨證為脾虛證的慢性胃腸道疾病患者進行觀察。隨機分為隔葯糊灸組、敷臍組(僅佩戴葯袋而不施艾灸,但囑患者隔日熱敷1次,熱敷時間同隔葯糊組)。和艾灸組(灸臍部時,取浸有黃酒之藥棉填臍眼,溫灸時間同隔葯糊組。佩戴未灌藥物但規格與隔葯糊組相同的棉袋)。結果隔葯糊組總好轉率為94.59%、敷臍組77.08%、艾灸組27.78%。經對照觀察發現:藥物敷臍主要改善脾虛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艾灸偏於提高機體免疫力;而隔葯糊灸兼有兩者的作用。這說明隔葯糊灸療可強壯脾胃、堅固元氣,其抗衰保健作用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
3.腸激惹綜合征
取穴:神闕、足三里。
治法:
灸葯製備:藥物根據附子理中丸(《閻氏小兒方論》)合四神丸(《證治準繩》)的原方按比例配製,混合後共碾細末,取適量,用溫水調成糊狀,以不四溢為度,備用。
用法:患者取仰卧位,暴露神闕穴和足三里穴。神闕穴作隔葯糊灸:以臍眼為中心敷藥,直徑約3至4cm.肥艾條作溫和灸或迴旋灸。亦可上置中空相應葯糊面積之木墊,再將特製灸器(艾條點燃放入其中)置於木墊上,固定施灸。(此法較繁複,可改用溫盒灸)。每次治療30min,以神闕穴局部潮紅濕潤為度。足三里針刺,得氣後平補平瀉2min留針,辨證屬陽虛較甚者可加艾條溫針處理。上法,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一般治療2療程。
4.神經根型頸椎病
取穴:
主穴:頸部夾脊穴、阿是穴(根據X線、CT提示的病變頸椎或壓痛點)。
配穴:大椎、肩井、懸鐘、中渚。
治法:
灸葯製備:將生川烏、獨活、秦艽、川椒各、地龍、白花蛇、紅花各10g,桑寄生15g,川芎6g,細辛3g。並研細未,儲瓶備用。
用法:以主穴為主,酌加備用穴。取藥粉適量,用38度白酒調成糊狀,平鋪於一寸見方醫用紗布上.再將葯糊貼於所選穴位,膠布固定,並用艾條懸灸其敷藥處約10~15min。灸畢,保留葯糊於穴區,敷藥約2~4小時後取下.每周治療2~3次,一般10~15次1療程。
5.腹痛
取穴:神闕
治法:
灸葯製備:用自擬溫中止痛方,取附子、乾薑、白朮、雲苓、枳殼、扁豆、木香各葯等分,研成細末,臨用時以酒調成糊狀。
用法:先將神闕消毒後,取葯糊適量填入臍中,以填滿臍窩為度,上貼膠布。再用艾條行隔葯糊灸,每次灸15~20min。每日1次,5次為一個療程。
6.小兒口瘡
取穴:神闕
治法:取細辛、吳茱萸各3g,丁香、肉桂各2g,共研細末,用麻油調成糊狀,塗填臍眼。用艾條懸灸或將艾葉捏成直徑2cm、高1.5cm的圓錐形艾炷,置於葯糊上,點燃上頭,令其自燃至患兒感覺溫熱或發燙時易換,艾條灸10~15min或艾炷灸5~7壯。以局部潮紅為度。每日1次,重者加灸1次。
【臨床應用】
1.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取穴:分為二組。① 陽白、下關、地倉、頰車、迎香、翳風;② 神闕。
治法:第一組穴,每次取 3 穴,輪流選用。先以梅花針輕度叩剌,使穴區皮膚微紅或微出血。將鱔魚骨粉[鱔魚骨(炒)、硫磺等5種藥物,研極細末均勻混合後,收貯備用],用茶油調成膏狀。取適量灸膏敷貼於面部所叩穴位。然後用艾條施隔藥膏灸,用溫和灸法,每穴灸10min。灸後用風濕膏剪成約2cm×2cm 3 塊,將灸膏覆蓋,保留2日。
神闕穴,每次必取。先令患者平卧床上,充分暴露患側面部及神闕穴周圍皮膚,先用艾絨捏成底面直徑約2cm,高2cm的錐形艾炷7壯,艾炷點燃後置於神闕穴,待艾炷燃一半時,點燃另一炷備用。灸穴出現灼熱感時,置換備用艾炷,7壯灸完。灸後拔火罐10min。
面部穴施隔膏藥灸法,隔日1次;神闕穴每日灸1次。以隔膏藥灸10次為一個療程,一般治療三個療程。
療效:共治療60例,結果:痊癒57例,有效3例,總有效率為100%。
2.腰椎間盤突出症
取穴:夾脊穴及下肢反應點,夾脊穴腰椎棘旁壓痛點,一般與椎間盤突出水平相符合;下肢反應點選用膽經或膀胱經上的反應點(包括壓痛點、自感痛麻點、按之舒適點),多與經穴重合,如秩邊、環跳、風市、陽陵泉、委中、承山、懸鐘、崑崙等。
治法:
灸膏(蛇鱉軟膏)製備:烏梢蛇、土鱉蟲、天南星、草烏、蒼朮、馬錢子、麻黃、乳香、沒藥、靈貓香共10味各取適量。上類藥物,除靈貓香外,其餘洗凈烘乾,研極細末,過篩,再與靈貓子混合均勻,加入到適當的軟膏基質中,加入適宜的抑菌劑和皮膚促滲劑,然後攪拌均勻。裝瓶備用。
用法:一般每次取2~5穴,穴區輪換應用或根據症情選用。在所選取的穴位為中心的8cm×6cm範圍內均勻塗布蛇鱉軟膏,厚度約2mm左右。在軟膏上用艾條作迴旋灸15~20min;或置直徑2.5cm、高度2.5cm的艾炷行隔藥膏灸,每穴灸10壯。灸畢在軟膏塗布區覆蓋紗布固定,10小時後取下紗布。每日1次,15次為1療程。
療效:共治42例,其中優(疼痛消失,無運動功能受限)19例,良(偶有疼痛,能做輕工作)15例,進步(症情有所改善,仍有疼痛,難以勝任工作)4例,差(尚有神經根受壓表現,需配合或改為其他方法治療)4例。總有效率為90.48%。
3.肝硬化
取穴:神闕
治法:灸葯採用自製健脾軟肝膏(由党參、白朮、桃仁、鬱金、簿荷、雞內金等組成)。將灸膏敷於臍部,其量與腹面平,上用紗布或膚疾寧覆蓋後,點燃艾條隔藥膏灸15min。灸後保留灸膏於穴區,每日隔藥膏灸3次,48小時換藥1次。以3個月為療程。
療效:共治34例,結果:顯效13例,有效16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5.3%。患者的臨床癥狀如乏力、食欲不振、腹脹、脅痛等明顯改善,肝硬化體征如肝掌、面色黧黑、脾大以及實驗室檢查指標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4、癌性疼痛
取穴:天應穴(疼痛部位)。
治法:
灸膏(舒痛靈藥膏)製備:取冰片、蔓陀羅、蟾酥、肉桂、生川烏、莪術、沒藥、白芷、樟腦、丁香、穿山甲、生半夏等藥物,水提3次後,將水提物濃縮成膏,加凡士林、羊毛脂製成霜劑。裝瓶備用。
用法:塗抹在天應穴即疼痛區的皮膚上,塗抹灸膏的面積據疼痛區域的大小而定。將點燃的清艾條段(長約1.5~2cm)放在溫灸盒內,置於塗有藥膏的疼痛區域上作隔膏灸(溫盒灸的具體操作可參見本篇第七章),每次約灸30min,溫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度。每日2次,不計療程,以症情控制為度。另可配合口服氨酚待因,每次2片,8小時1次。
療效:以上法共治31例,結果,有效2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5%.
與僅用舒痛靈藥膏塗抹在疼痛區域皮膚上,配合口服氨酚待因2片(總有效率為73.3%);和僅口服氨酚待因(總有效率66.7%)的二對照組比較。
結果表明:隔膏灸組療效明顯優於其他二組(P< 0.01),提示艾灸對癌性疼痛有積極鎮痛作用。而二對照組療效差異不明顯(P>0.05),提示單用舒痛靈塗敷鎮痛配合藥物與單用藥葯間無統計的意義。但是,舒痛靈塗敷加藥物鎮痛起效時間和持續時間明顯優於單服用藥物(P<0.01),提示舒痛靈膏的應用也有積極意義。< p="">
6.痹證
取穴:阿是穴(病灶)。
治法:取膠布類膏藥,多選用麝香風濕膏,關節止痛膏和傷濕膏等幾種,灸治工具選自製的竹製灸罐或木製灸盒。治療時,取阿是穴作為貼膏的部位。根據痛點部位的大小選貼1 片或數片膏藥,將艾絨或艾條點燃後放入大小適中的灸罐或灸盒後。固定在所貼的膏藥上,施灸30min左右,溫度以本人可耐受的最高熱度為宜。灸後8~16小時撕去膏藥,每日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如1個療程未愈,休息3~5日後再進行第2個療程治療。
療效:共治96例。結果:痊癒(疼痛完全消失,無不舒之患者)39例;顯效(疼痛基本消失,僅有輕度不舒之感,能恢復正常工作者)41例;好轉(疼痛減輕,功能活動提高者)16例。總有效率達100%。96例中最多治療20次,最少2次,平均4.6次。
7.網球肘
取穴:阿是穴(壓痛點)。
治法:囑患者伏案正坐,患肢屈肘,前臂內收,暴露患部。先以鮮姜半塊在壓痛最顯處反覆擦抹,使局部皮膚紅潤。再夾上小米粒大麝香少許,將薑片放入痛點中央。另取1寸見方的膠布1塊,中央剪開指頭大小的洞,將膠布貼在鮮薑片上,四周圍嚴使藥性不外泄。取點燃艾條,對準膠布中心高約1寸處懸灸,每次20min左右,每日1次,10日為1療程,療程間隔2~3日。灸畢不取掉膠布姜等,待第2次灸時取舊換新。
療效:共治100例,結果:痊癒70例,顯效17例,好轉10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7%。
8.白癜風
取穴:阿是穴(病灶區)。
治法:先用75%乙醇棉球將病灶區消毒,塗抹薄薄一層金銀膏,再用艾條行隔藥膏灸30min,對泛發者分區施治,灸後擦凈患部。每日1次,12次為1療程。加服還原丹,>15歲1丸/日3次,<15歲1丸日2次。忌食辛辣、海鮮等。< p="">
療效:以上法治療147例,結果:痊癒2例,顯效40例,進步84例,無效21例,總有效率為85.7%。
雀啄灸
取清艾條或葯艾條一支,將艾條燃著端對準所選穴位,採用類似麻雀啄食般的一起一落忽近忽遠的手法施灸,給以較強烈的溫熱刺激。一般每次灸治5~10min左右。亦有以艾條靠近穴區灸至患者感到灼燙提起為一壯,如此反覆操作,每次灸3~7壯。不論何種操作,都以局部出現深紅暈濕潤或患者恢復知覺為度。對小兒患者及皮膚知覺遲鈍者,醫者宜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分置穴區兩旁,以感覺灸熱程度,以避免燙傷。雀啄法治療一般每日1~2次,10次為一療程,或不計療程。
雀啄灸臨床應用推薦
【臨床應用】
1.預防感冒
取穴:大椎、風門、肺俞。
治法:每次取1~2穴,交替使用,雙側同選。採用艾條雀啄灸法方法為將艾條由距皮膚2.5cm處逐漸及近,至患者覺灼痛為一壯,每次約灸10壯,每周1次,不計療程。
療效:63例患者經過8次治療,預防的有效率達95.2%。艾灸次數越多,療效越顯著。
2.泄瀉
取穴:
主穴:腎俞、脾俞。
配穴:足三里、三陰交、天樞。
治法:主穴均取,配穴酌加1~2 穴,所有穴位雙側同用。拇、食、中指(可兩手同時施灸),持住上端燃著的艾條,其餘兩指伸直或稍屈,以小指、無名指固定在被灸的穴位附近,根據患者耐受情況,或遠或近,一起一落,如雀啄食似的施灸,每次每穴約灸6min左右,以局部感覺溫暖、舒適出現紅暈時為度。每日或隔日 1 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之間可休息4日。
療效:共治脾腎陽虛型泄瀉 30例,均經治3個療程後進行療效判定,結果:痊癒24例,顯效4例,進步2例。總有效率為100.0%。
3.高血壓
取穴:百會、足三里。
治法:先灸百會,後灸雙側足三里。操作時灸條從遠處向穴位接近。患者感到灼燙為一壯,艾火與皮膚表面距離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然後將艾條提起,再從遠處向穴位接近。同樣患者感覺燙熱又為一壯,如此反覆操作10次即10壯。每日1次。不計療程。定期就診複查。
療效:共治318例,均停用降壓藥物,灸療後大都有即刻不同程度的降壓效果。灸前平均收縮壓166.5mm汞柱,灸後為142.3mm汞柱,降低 24.2mm汞柱。灸前平均舒張壓為108.7mm汞柱,灸後為95.3mm汞柱,降低13.2mm汞柱。經統計,1周內血壓恢復正常評為顯效者231例,佔72.6%; 2周內血壓基本恢復正常評為有效者60例,佔18.9%;經治2周,血壓無改善27例,佔8.5%。總有效率為91.5%。
4.中風患肢水腫
取穴:百會、患側肩*k、曲池、外關、合谷、中渚、環跳、陽陵泉、太沖、懸鐘。
治法:採用艾條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象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的活動施灸,每次施灸約1小時,每穴施灸5~6min。每日1次,2周為一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療效:對中風患側肢體水腫的患者共166例,經2個療程雀啄灸治療後,痊癒41例,顯效74例,有效4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8.2%。艾灸對甲皺微循環的檢測數據治療前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5.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取穴:翳風。
治法:僅取患者穴區。取葯艾條兩根,用膠布固定在一起後同時點燃,右手在翳風穴處施雀啄灸法,左手掌心向下,以食、中兩指為主在翳風穴周圍輕輕觸動緩解患者局部不適感,並感知其皮膚溫度,以便隨時調整施灸距離。每次施灸30min,至翳風穴處出現紅暈、潮濕為度。每日 1 次,l 個月為一療程 。
療效:共治33例,均為青少年。結果:痊癒 21例 , 好轉 9 例 , 無效3。總有效率達90.9% 。
6.痰濕阻肺證
取穴:隱白。
治法:雙側均取。令患者取仰卧位或正坐位,暴露雙腳前部,採用臨床常用的葯艾灸條兩支,同時點燃,用正火灼烤雙隱白穴,患者自覺局部有灼熱感為度,長時火力過猛亦可採用雀啄式灸法。一般施灸40~50min,灸後可見局部潮紅,偶爾有起水泡者亦無妨,可用針灸針刺破,塗少許龍膽紫,次日可繼續施灸。若見體質虛弱者可酌加足三里(雙)穴。一般情況可只灸隱白穴,1日 1 次,7次為1療程。
療效:13例患者通過治療後,觀察其癥狀完全消失,其他功能均恢復正常者11例,顯著好轉並不再用藥者1例,因治療中斷而無效者1例。治療時間最長者2個療程,最短者0.57個療程(4次)。總有效率92.3%。
7.臍周痛
取穴:主穴:神闕、足三里、三陰交。
配穴:痛在臍上者配灸水分、下脘;痛在臍下者配灸關元,氣海、大敦;痛在臍旁配天樞、大橫。
治法:主穴每次取2~3個,配穴據疼痛部位而選。將葯艾條點燃對準施灸部位,採用雀啄灸法,使施灸部位有明顯的溫熱感,以患者可忍受為限。每穴施灸約5~10min。根據症情,每日施灸1~2次,7日為1療程。
療效:共治療23例。結果:痊癒12例,顯效8例,好轉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6%。
8.脫肛
取穴:主穴:百會、長強、足三里。
配穴:分二組:(1)心、肝(左側耳穴);(2)脾、腎(右側耳穴)。
治法:主穴百會必取,另加一穴。主穴用雀啄灸法。令患者正坐,分開頭髮暴露百會穴,持點燃1.5寸長的艾炷置於艾灸盒內,對準穴位施灸15~20min。自覺局部發熱有向下傳的感覺。灸長強穴,個患者取俯卧位,手持點燃艾炷對準穴位,行雀啄灸大約15min,使肛門有向上收縮的感覺。足三里用雀啄法灸,以患者自覺溫熱量為度。每次灸20min。。耳穴用針刺法,耳穴皮膚作嚴格消毒,用0.5寸不鏽鋼毫針,針尖達皮下至耳軟骨之間為宜,每5min行針1次,留針20min。每日施灸 1 次,病情嚴重時可灸 2 次,針刺為每日治療1次。7~12日為1個療程,間隔3~5日再進行第二個療程。
療效:共治192例,結果:痊癒137例,顯效30例,有效18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6.8%。在痊癒105例中,其中3~7日治癒的15例,8~14日治癒的36例,15~21日治癒的53例,21~28日治癒的1例。
9.術後胃腸功能紊亂
取穴:主穴:足三里、闌尾穴、曲池、中脘、天樞、氣海。
配穴:上巨虛、手三里、合谷。
治法:上述穴位均取雙側。主穴每次取3~4 個,配穴根據症情加1~2個。。患者仰卧位,肢體穴位先針後灸:取穴部位皮膚常規消毒。下肢穴位取2寸毫針,直刺1寸~1.5寸;針刺上肢穴位時用1.5寸毫針,直刺0.5寸~1寸,均提插捻轉至得氣,以穴位局部感覺酸、脹為主,毫針刺入後,每隔 15 min行針1次, l小時後拔針,按壓針孔。留針過程中施灸。腹部穴位只灸不針。灸法:用清艾條或藥用艾條2根,點燃後對針刺穴位施行雀啄灸,每穴約10min灸至取穴部位皮膚潮紅,其溫熱感以患者能夠忍受為度,取針後即停止艾灸。每日2次,連續治療3日為一療程。
療效:臨床上以術後出現腸鳴音、肛門排氣作為消化道功能恢復的主要標誌。 63例患者胃腸功能均在3日內恢復,其中第1d後胃腸功能恢復者 48例,針灸2日後胃腸功能恢復者10例。治癒率為100%。
10.慢性前列腺炎
取穴:主穴:會陰。
配穴:秩邊、氣海、中極、關元、三陰交、。
治法:葯艾條製備:將艾葉、白芷、防風、烏葯、小茴香、官桂。按8:4:4:3:2:2的比例稱好後,把白芷、防風、烏葯、官桂粉碎後過250目篩備用。再將艾葉碾製成艾絨後與上述藥粉攪拌均勻,以優質桑皮紙卷製成葯艾條備用。
用法:配穴每次取2~3穴,用針刺法。囑患者伏卧位,取28號3寸毫針分別對準秩邊直刺進針,提插捻轉至穴位周圍有酸麻脹重感,使酸麻脹重之針感放射至前陰,留針10min,然後出針揉按針孔。患者再取仰卧位,取28號2寸毫針分別在氣海、中極、關元穴處直刺進針,提插捻轉至酸麻脹重之針感放射至前陰,三陰交直刺進針,至穴位周圍產生酸脹感為度,留針20min,每10min捻轉行針1次。主穴用雀啄灸法。取上述自製葯艾條點燃後對準會陰穴處用雀啄法灸之,灸至穴位周圍皮膚出現紅潤有癢感為度。
上述方法每日1次,15次為一療程,每療程結束後休息2日再行下1療程。
療效:共觀察60例患者,經過1個月治療後,治癒39例,好轉1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0%。
11.癬
取穴:阿是穴(病灶部位)
治法:一般癬病,在病灶區艾條灸施以雀啄灸手法,每次約5~10min,以不引起2度燒傷為原則和皮膚充血為度。如為甲癬,治療前,囑患者用溫熱水將病甲浸泡30min,使其甲板軟化,常規消毒,再用刀片清除碎甲及周圍增生物,而且後用棉簽蘸冰醋酸塗抹,另外市售艾條雀啄灸灸20min,使患部皮膚潮紅,以能耐受為度。每日 1 次,治療不按療程,治癒為止。如患者不能堅持按規定來診,可教給患者家屬治療。整個治療期間,強調注意衣服消毒和杜絕再感染機會。
療效:治療頭癬和體癬73例。結果全部治癒:灸1次治癒者4例,2~ 3次治癒者35例,4~ 5次治癒者32例;6次以上治癒者只有2例。全部病例無1例複發和再感染。甲癬患者共治147人,臨床療效亦較滿意。其中110例,經10~20次治療,痊癒40例,好轉6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佔98.2%。
12.癤腫
取穴:主穴:阿是穴(病灶區)。
配穴:合谷、委中。
治法:主穴用雀啄灸法,距離病灶約0.5~1寸,以患者感微燙為度。以癤腫最高點為中心,緩慢均勻移動艾條,灸至癤腫及其周圍皮膚明顯紅暈、皮溫微燙,癤腫處不痛為止。每次約30min,每日1次。配穴每次取 1 穴。以三棱針點剌,擠出6~10滴血。隔日 1 次。灸針都不計療程,以愈為度。
療效:54例初成膿癤經治2~3次全部消散;26例膿初成者經3次治療後有10例腫痛消散、吸收,16例切開排膿後均再灸1次而愈。
13.小兒腹瀉
取穴:中脘、下脘、神闕、天樞、足三里、腎俞。
治法:每次取2~3 穴,穴位可輪流選用。點燃艾條,在施灸部位象雀啄一樣忽近忽遠上下移動。由於小兒皮膚稚嫩又難以表達,為防止燙傷,施灸時,醫生應將中、食指分開,放在施灸部位的兩側,根據醫生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兒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離,一般灸至皮膚潮紅為止,每日灸2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另外,治療期間乳食應定時定量,合理安排,注意衛生。
療效:共治770例,結果:痊癒660例(其中,經治療1~3次痊癒615例,3~5次痊癒45例);顯效42例;好轉者44例;無效22例。總有效率為97.1%
14.呼吸道疾患易感兒
取穴:湧泉、肺俞。
治法:每次取 1 穴,雙側同取。每穴以雀啄灸法懸灸20min,懸灸方法同前之,使其熱度以患兒能忍受為度。每日1次,6次為1療程。一般治療二個療程。
療效:湧泉穴組:治癒和顯效率為83.4%,總有效率為95.9%;肺俞穴組治癒和顯效率為79.2%,總有效率為94.3%。兩組灸治呼吸道易感兒,湧泉穴組療效略優於肺俞穴組,但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
15.妊娠嘔吐
取穴:中脘、天突、內關、巨闕、神門、足三里。
治法:
葯艾條製備:陳艾葉(2年以上)250 g,蒼朮50 g。先將蒼朮研成細末,再將艾葉揉搓成團狀,兩者混勻,用細麻紙(或易燃的薄紙卷)裹成長20~25cm、直徑約1.2 cm的葯艾條,。
用法:每次選3~4穴,點燃艾條對準選定的穴位,距皮膚1寸上下行雀啄灸,直到所灸穴位皮膚潮紅為止,每日1次。
療效:共治33例,除上述方法外,未做其他輔助治療。結果,全部治癒,其中經3次治療嘔吐停止17例,經5次治療嘔吐消失11例,經7次治療嘔吐消失5例。
16.小兒脫肛
取穴:主穴:百會。
配穴:慢性腸炎加關元,腎虛加命門。
治法:百會穴行雀啄灸,時間為15min,病程長,病情重則延長至25min。配穴據症而加,亦用雀啄灸法,時間10~15min。加外可配合捏脊,方法為從尾骶部開始,在下髎、中髎、次髎和上髎,及腰椎間隙處拿提各3次,並在大椎處拿提1次以增陽益氣,再在各骶孔處、腰椎間隙及其夾脊處用大拇指輕揉,捏脊時應注意患兒承受力。灸法早晚各1次,8日為1個療程。伴有細菌感染加服抗生素治療。
療效:共治22例患兒,經1個療程治療,全部痊癒,16例半年隨訪無複發。
迴旋灸
【操作方法】
迴旋灸的灸條分為清艾條(包括無煙艾條)和葯艾條。迴旋灸的操作法有二種:一種為平面迴旋灸。將艾條點燃端先在選定的穴區或患部熏灸測試,至局部有灼熱感時,即在此距離作平行往複迴旋施灸,每次灸20~30min。視病灶範圍,尚可延長灸治時間。以局部潮紅為度。此法灸療面積較大之病灶;一種為螺旋式迴旋灸,即將灸條燃著端反覆從離穴區或病灶最近處,由近及遠呈螺旋式施灸,本法適用於病灶較小的痛點以及治療急性病證,其熱力較強,以局部出現深色紅暈為宜。
【臨床應用】
1.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取穴:阿是穴(莖乳孔)、地倉。
治法:上穴均取,選患側。囑患者側卧位,患側面部在上。取清艾條點燃懸灸上穴,均為迴旋灸。其中阿是穴即莖乳孔的懸灸範圍為乳突及莖突之間。灸時距穴位2~3cm,往複迴旋,直至局部皮膚溫熱,潮紅而無痛感為度。但在灸地倉時應灸至出現輕度抽搐為好。每穴灸5~10min,最長不超過15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之間休息7日。在此期間囑患者用溫熱水洗臉刷牙,保暖患部,並停止其他一切治療。
療效:共治50例,結果:臨床痊癒32例,其中:經治療3次,臨床治癒11例,治療10次而愈者12例,治療20次後愈者9例;經3個療程治療顯效1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0%。
2.帶狀皰疹
取穴:分二組。(1)根據脊神經的節段性分布規律,確定皮損及疼痛部位所屬的胸神經,取該神經根相應的背俞穴。一般以2~4穴為宜。(2)阿是穴(病灶區)。
治法:任取其中一組穴位。取背俞穴時,先視皮損大小,用清艾條2、3支(每支25g)。點燃後,在局部行迴旋灸,至皮損部充血發紅,疼痛瘙癢感消失為度,每次約灸20~30min。阿是穴,即皰疹皮損局部,可在皮損帶四周3cm範圍內先常規消毒後,以經嚴格消毒的三棱針快速點刺皰疹疹點正中,深約0.3~0.5寸,刺破水皰,可見少許黃水或污血溢出。然後用消毒干棉球擠壓皰疹,再將三根清艾條捆成束,點燃吹旺火、來回往返旋轉熏灸每一個皰疹及皮損帶四周約3cm範圍內,垂直距離以離皮損處約l~1.5寸,以患者感覺反覆出現能忍受的癢、脹、熱、舒適為度。要求邊吹旺火邊迴旋熏灸,灸治時間宜長,以灸治黃水或污血不再溢出,皰疹點由發紅至發暗、轉黑為止,約30min左右。亦可艾炷無瘢痕灸。迴旋灸法同前,艾炷灸的方法為先以5%稀碘溶液作穴位皮膚擦拭消毒,然後塗以少量凡士林。選用優質艾絨,製作底面直徑為0.6~0.9cm、高為0.6~0.8cm圓錐形艾炷,置穴位處後以線香點燃,口吹或手扇微風,令其速燃。可在灸處附近皮膚作輕微抓瘙和拍打,以分散灼痛感,待患者實在不能忍受時撤去殘炷,更換新炷,每次約以4~9壯為宜。治療期間皮損局部不得沾水,可不覆紗布,暴露皰疹面。上述方法1日1次,療程因人而異,直至治癒為止。
療效:共治183例患者,痊癒165例,顯效11例,好轉7例。總有效率100%。其中43例,與針刺治療41例作對照。結果提示艾灸和針刺治療總有效率無顯著差異,但艾灸治癒率較針刺為優,且艾灸對帶狀皰疹疼痛的總體改善及即時、持續鎮痛效果均優於針刺。
3.降血沉
取穴:大椎、陽陵泉。
治法:上穴均取,陽陵泉取雙側。用藥艾條點燃後,在離皮表2至3cm處,以穴位為中心,2cm為直徑所圈定的範圍內施以迴旋灸。每穴灸5~10min,其中大椎穴每次不少於10min,灸至局部有明顯熱感、皮膚呈現紅暈為度。每日灸l~2次,5次為一療程。間隔2日,行第二療程治療。血沉檢查時間:患者均在艾灸前一周內檢查血沉為準,灸後則根據癥狀、體征改善情況,分別在半個月、1個月、2個月內複查血沉並作為治療後療效分析依據。
療效:紅細胞沉降率(ESR)增速,常作為風濕熱所致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肌炎及風濕性心臟病的臨床輔助診斷之一。共觀察211例,血沉檢查在30mm/小時以上(長管法為準)。結果:近期治癒63例,顯效78例,有效52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為91.5%。
4.類風濕性關節炎
取穴:
主穴:中脘、氣海、大椎、大杼、陽陵泉、阿是穴(局部腫脹、疼痛處)。
配穴:手、腕部加陽池、外關、陽溪、腕骨;足踝部加申脈、照海、崑崙、丘墟。照海、太溪。
治法:主穴為主,據部位酌加配穴。外邪重者多灸大椎、陽陵泉,兼灸它穴;正虛明顯者灸氣海、中脘為主,兼灸它穴。囑患者用清艾條以迴旋灸法自灸以上穴位,每日1次。同時用艾條自灸疼痛關節(阿是穴),令有灼熱感為度。使用時點燃艾條在上述穴位來回往複溫熏,每日2次(早晚各1次),每次20min。每日或隔日 1 次。內服中藥(方一:羌活、獨活各9g,延胡索12g,木瓜9g,當歸15g,生地黃、熟地黃各15g,淫羊藿15g,威靈仙15g,露蜂房9g,肉桂3g,附子6g,生黃芪15g,孩兒參15g,生甘草6g組成,每日1劑。或:生黃芪20g、生地20g、仙靈脾15g、當歸10g、青風藤30g、七葉一枝花30g、炙甘草6g、陳皮10g,加水500ml,二鍋頭白酒50ml浸泡藥物20min後煎煮,每日1劑。)日服2次。所剩藥渣可乘熱外敷疼痛關節數次後再棄之。以上灸法及服藥,以1個月為一療程,共治療3療程。有少數患者在艾灸後出現口乾咽燥,不必停灸,加針刺照海、太溪即可緩解。患者病久關節已變形,肝腎虧虛氣滯血瘀較重時,療效欠佳。這類患者在全身癥狀好轉之後,可部分恢復四肢關節生理功能,病情緩解。故囑其長期多自灸以維持療效。
療效:共治81例,結果:近期控制14例,顯效25例,有效34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90.1%。肝腎虧虛型患者療效要比其他證型差一些;病程長短與療效無大關係;療程與療效之間無大關係。本療法對變型關節尚不能完全恢復正常。
5.局限性神經性皮炎
取穴:阿是穴(病灶區)
治法:患者充分暴露患部,首先以75%乙醇棉球消毒患部,待乙醇揮發後即以七星針進行叩刺,叩刺順序是由外向內(即從皮損周圍向中心)叩刺。叩刺力度屬重叩,腕力較重,針體垂直叩打在患處,節奏稍慢,以被叩局部皮膚明顯發紅,微量出血為度,再以干棉球擦盡滲血。然後點燃清艾條,對準患處部位約距皮膚2cm左右進行反覆旋轉施灸,每次施灸時間10~15min。隔日治療1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5日。
療效:共觀察63例,通過3個療程的治療,在治療期間不用其它方法,結果:痊癒57例,顯效4例,好轉2例。其總有效率達到100%。
6.扁平疣
取穴:
主穴:阿是穴(疣多發部位)。
配穴:中渚、丘墟、曲池、魚際。風熱加風池、商陽,鬱火加行間、俠溪。
治法:主穴必取,配穴酌加;或據症選加。阿是穴用圍刺法,再在疣多發部位行迴旋灸。即點燃一長約20cm,直徑為1.5cm的艾條,懸於施灸部位上的3cm高處,艾條在施灸部位上左右往返移動,使皮膚有溫熱而不致於灼痛,移動範圍在3cm左右,每部位每次約15~20min,灸用瀉法,即「急吹其火」。其餘穴位均針刺,亦用瀉法。上述灸剌之法,每日 1 次 ,10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50例,結果:痊癒16例,顯效14例,有效1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8%。
7.創口感染
取穴:阿是穴(病灶區)
治法:創口首先消毒換藥後,取用清艾條或葯艾條點燃對準創口迴旋灸,距離以患者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度,以創口為中心,緩慢均勻移動艾條,灸至創口及周圍皮膚出現明顯紅暈。如創面化膿範圍較大者,可用2根艾條併為一體點燃後對患處施灸。每次20~30min,每日2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
療效:共治66例,結果全部有效,其中58例均於6日內治癒,8例因創口感染重,創面範圍較大11日內治癒,總有效率為100%。
8.皮膚表淺潰瘍
取穴:阿是穴(病灶區)。
治法:艾條懸灸,距阿是穴即病灶區2~3cm,往複迴旋,直至周圍皮膚髮紅,傷口表面乾燥、結痂。患者自覺表皮不甚熱,熱力往深層透入即可。治療時,要注意艾條的高度,避免灼傷。一般需要20~30min,每日1~2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
療效:共治117例,結果全部有效。一般創面經2次治療後都可明顯好轉,3~5日可愈,最多不超過7日。
9.褥瘡(壓瘡)
取穴:阿是穴(病灶局部)。
治法:
(1)表皮紅,未潰爛者,可單獨採用清艾條熏灸,取無葯艾條或有葯艾條一支,將艾條的一端點燃,約距褥瘡處0.5~1.0cm左右進行均勻地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覆旋轉施灸,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不感到灼痛為宜。每次每處15~30min,每日l~2次。7~10日為一療程。
(2)表皮已潰者首先對褥瘡進行清創,初期表皮破潰有水皰者,在無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出皰內滲液;新鮮瘡面未感染者,75%乙醇於創面四周皮膚消毒,然後用0.9%生理鹽水清洗,如有壞死形成,則應去除壞死組織;瘡面較大,分泌物較多者,用生理鹽水清洗後,局部濕敷慶大黴素。清創前均未取少量分泌物作細菌培養。然後採用清艾條,在距瘡面2~3cm處進行迴旋灸,每次20min~30min,每日2次。
(3)對已化膿者,創面先用生理鹽水清洗後,配合紅霉素軟膏外敷,然後用艾條迴旋灸,每次30min,每日2次(註:創面清洗,每日一次,若膿性分泌物減少,創面有癒合趨勢,可隔日清洗1次)。
(4)對於癱瘓患者往往伴有感覺減退,局都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張,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調節施灸的距離防止燙傷。即術者手執點燃的清艾條,對將壓瘡處,距離以患者感到溫熱而又能忍受為度,固定艾條集中於一點,連續施灸。一般每次30min,日1~2次。對水皰及膿液較多的壓瘡不宜直接將艾條對準患處,而應在其周圍施迴旋灸。I度壓瘡即未漬破者採用葯艾條施灸,並可在施灸前按揉局部5~10min。經艾灸後之瘡面覆蓋有一層薄黃色油狀保護膜,不需擦去,此物有殺菌作用,可保護瘡面。可於艾條灸時,醫者左手食、中二指張開,置於創面兩旁測知艾灸熱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距離,以防燙傷。
療效:運用艾條迴旋灸治療褥瘡176例,結果有效率為93.75%~100%。
10.肛門瘙癢症
取穴:阿是穴(病灶局部)。
治法:先令患者肛門排空,局部洗滌清潔,取側卧位。將艾條點燃,距肛門皮膚半寸(約2~3cm)用迴旋灸法(艾條在肛門周圍皮膚瘙癢區域來迴轉動,但距肛門皮膚的距離不變),灸治至皮膚略發紅,約20~30min,患者略感溫熱即可。每日 1 次,10日為一療程,一般觀察二療程。
療效:
(1)72例中痊癒26例,顯效22例,有效12冽,無效12例,總有效率83%。其中局部乾燥者痊癒21例,占痊癒者80%,無效12例均為局部潮濕者。
(2)所有有效患者艾灸處局部均感溫熱舒適,其中三次熏灸後,奇癢明顯減輕者40例,佔有效病例的67%。
(3)另有25例患者自覺溫熱透達深部,9例溫熱感沿大腿內側向下傳導,12例溫熱感沿腰椎傳導至盆腔內,此乃所謂「灸感」。有灸感者均為痊癒及顯效病例,說明有灸感者治療效果好。
11.輸液發熱反應
取穴:命門。
治法:醫者手持艾條在命門穴周圍5cm處迴旋施灸,以有灼熱感而不燙傷患者為佳。每次灸2~3min,最多不超過10min。並減慢輸液速度至每min70~40滴,全身反應嚴重者停止輸液。每日2次。
療效:用艾灸療法治療發熱反應54例,其中顯效45例,有效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4%。患者艾灸後,一般體溫上升不超過38℃,不用其它方法即可恢復正常。
12.耳廓假性囊腫
取穴:阿是穴(耳廓病灶區)。
治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點燃艾條,對準患處,灸至患者感到溫暖舒適為度,一般距離為3~4cm。灸時艾頭要時時移動(迴旋灸),其幅度與囊腫的大小相符,使患處均勻受熱。每次灸艾條1寸,灸後包紮固定,15min後患者方可外出。每日治療1~2次。不計療程。若患者對熱耐受力較差,灸前可在患處皮膚塗油以防燙傷。
療效:共治療30例,結果全部獲效。其中治療1~2次治癒者19例,3次治癒者9例,3次以上治癒者2例。
13.妊娠劇吐
取穴:
主穴:至陰;
配穴:中脘、足三里、內關。
治法:患者取仰卧位,用普通艾條,首先在雙側至陰穴上方約2cm處,施迴旋灸與雀啄灸手法,交替灸15min,以表皮充血發紅為度。接著將雙側內關穴乙醇消毒,用1.5寸毫針直刺0.5寸深,待得氣後施以瀉法,行針10min留針。隔15min如法行針1次。然後再依次迴旋灸中脘、足三里穴,施平補平瀉手法,每穴灸10min。最後再次灸至陰穴1次。10min後起針收灸。如此每日1~2次,7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13例,結果全部治癒。其中經治療2次痊癒者5例;3次痊癒者3例;4次痊癒者2例;5次痊癒者2例;7次痊癒者1例。
14.排卵障礙
取穴:主穴:關元、子宮、三陰交。
配穴:腎虛加腎俞,肝鬱加肝俞,痰濕內阻加脾俞、豐隆。
治法:主穴每次灸2穴,配穴據症配加。點燃艾條,距穴位1.5寸,施以迴旋灸法,以局部潮紅溫熱為宜。主穴每穴灸20min,配穴每穴灸15min,每日或隔日1次,月經周期的第12~16日必須每日灸1次,經期停灸。同時於月經第7日開始配合服用中藥,每日1劑,經期停葯。腎陽虛型治以溫腎益精、調補沖任為主,用右歸丸加減;腎陰虛型,治擬滋腎陰、益精血為主,左歸飲加減;肝氣鬱結,則擬舒肝解郁、養血理脾為主,開郁種玉湯加減;痰濕內阻,則治以燥濕化痰、理氣調經為主,蒼附導痰丸加減。1個月為一療程,一般治療3個療程。
療效:共治45例,結果:有效41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1.l%。
15.輸卵管炎症性阻塞
取穴:
主穴:神闕、關元、中極、阿是穴(位於兩側少腹,亦即附件相應皮表部位)。
配穴:腎虛加腎俞,肝虛加肝俞、次*s、下*s、三陰交、太溪,輸卵管足部反射區。
治法:主穴為主,阿是穴必取,余穴取1~2穴;配穴據症配加。採用雷火針懸灸法:點燃雷火針灸葯條之頂端,對準應灸部位,距離皮膚1寸左右,施以迴旋灸法,灸至皮膚髮紅,深部組織發熱為度(避免燙傷),隨時吹掉葯灰,保持紅火。主穴每穴灸15min,兩側少腹部加用雀啄法灸療和按揉手法。配穴每穴灸5min。每日1次,每次1支雷火灸葯條,經期停灸。病情嚴重配合四逆散加味。1個月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3個療程。
療效:共治54例,結果:痊癒14例,顯效19例,有效16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0.7%。
16.小兒遺尿
取穴:背部膀胱經循行的路線(上從大杼至大腸俞)。
治法:患兒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取清艾條1支點燃後沿膀胱經循行背部的路線(上從大杼至大腸俞)距皮膚2~3cm左右進行循經來回熏烤,使患兒背部產生溫熱舒適之感為度,每次溫灸20min,以兩側膀胱經皮膚潮紅為佳。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休息2日行第2療程,
療效:共治34例中,從第2療程開始統計療效。結果:痊癒29例,好轉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3 %。
17.新生兒先天性肌性斜頸
取穴:風池。
治法:患兒取仰卧或側卧位,醫者左手固定好患兒頭部,右手持點燃的葯艾條,對準患側風池穴,迴旋式溫和灸15~20min,然後逐漸向下移至病灶處,再旋灸10min左右,使之有溫熱感,局部皮膚潮紅為度。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療效:共治80例,均在一個療程內痊癒。其中,治療2次而愈者2例,3次而愈者23例,4次而愈者31例,5次而愈者24例。
18.咽炎
取穴:主穴;以頸局部取穴為主,一線:任脈頸段,其中以廉泉、天突穴為主;二、三線;胃經頸段左右各一線,其中以人迎、水突,加小腸經天容為主。
配穴:急性咽炎加少商,慢性咽炎加太溪。
治法:患者仰靠坐位或仰卧位,一手持鏡子對照頸部,一手持點燃的無煙灸條,先灸一線,後灸二、三線及其他穴位。方法採用小幅度迴旋灸,距離以患者能忍受為度,要求熱力深達病位,如患者感覺病位象有泉水湧出,效果最佳,每次30min,6次為1個療程。注意防止燙傷;頸部灸時不宜說話和吞咽動作;灸條燃後的灰燼及時去掉,以保證效力;若熱力一次不能透達病位,不可強求,多灸幾次逐漸達到。
療效:急性咽炎208例中,痊癒193例,顯效15例;慢性咽炎112例中痊癒90例,顯效2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9%。
19.青少年近視
取穴:
主穴:睛明、承泣、瞳子繆、攢竹、四白、印堂、耳郭內外側穴區。
配穴:風池、大椎、肝俞、腎俞、光明、合谷。
治法:每次主配穴均取。點燃雷火針灸葯條頂端,用懸灸法施。隨時吹掉葯灰,保持紅火,灸至皮膚微紅,感覺發熱為度。先眼部各穴灸約2min,再圍繞眼睛慢慢旋轉各灸1min。接著對準耳廓旋轉各穴灸1min。最後灸配穴,先風池、大椎,後肝俞、腎俞、光明和合谷,每穴灸2min。1次總計灸20min為宜。每日治療1~2次,10次為1療程,1療程5至10日。視力無變化,行第2療程。視力提高到5.0後,改為1周鞏固治療1次,連續4次後,改為每月1次,逐漸停止治療。
療效:共治74例計143隻眼,顯效和有效者共計137眼,無效6眼,總有效率為95.8%。
20.鼻炎
取穴:
主穴:迎香、印堂、上星、合谷、頸1~7椎、列缺。
配穴:睛明、上星、印堂、風府、啞門、風池、雙鼻孔、雙耳道孔、肺俞。
治法:主穴用於過敏性鼻炎、急性鼻炎、急慢性鼻竇炎,如為肥大性鼻炎,鼻息肉酌加配穴。點燃雷火針葯灸條頂端,對準應灸部位,距離皮膚1~2cm,施以迴旋灸法,灸至皮膚微紅,深部組織發熱為度,隨時吹掉葯灰,保持紅火,主穴每穴灸15min,頸部旋灸3min,每日一次,每次半支雷火針葯灸條,6日為一療程,一般1~3療程,3療程後評定效果。
療效:經臨床對53位患者,其中過敏性鼻炎35例,慢性鼻炎鼻息肉18例,用趙氏雷火灸治療方法從治療前及治療後疾病證狀對比其效果如下。總有效率為88.9%~100%。
隔姜灸
【臨床應用】
1.咳喘
取穴:主穴:共分三組。① 肺俞;② 膏肓、中府;③ 百勞、天突。
配穴:① 足三里(雙);② 豐隆(雙)。
治法:
灸葯製備:取撲爾敏(4mg/片)、氨茶礆(0.1g/片)、強的松(5mg/片),比例(以」片」為單位)為1:10:10;百部、白芥子、甘遂,三者比例(以「克」為單位)為7:2:1,中西藥粉分別研成極細粉末,然後再將中西藥粉按10:1比例(以「克」為單位)均勻混合。每個穴位取中西藥混合粉末1g,用鮮生薑汁拌成糊狀待用。
具體操作:第一次治療用第1組穴位,第二次治療用第2組穴位,第三次用第3組穴位,以後依次重複(共15次)。確定穴位後,在該穴位上放置鮮生薑片(針刺幾個小孔),在生薑片上點燃艾炷3~5壯,以穴位局部潮紅為度,將備用的葯糊貼在灸後的穴位上,並用半張麝香鎮痛膏固定。成人每次貼10~20小時,如患者感到灼熱難受,起大泡,可提前將藥物除去,小兒貼葯5~10小時。療程:每年夏天入伏到出伏一個月,隔日1次(共15次)連續三年。
三九天穴位注射:主穴第1組取肺俞(雙),第2組取膈俞(雙),第3組腎俞(雙)。第一次治療取第1組穴位加配穴 ① ,第二次治療取第2組穴位加配穴 ② ,第三次治療取第3組穴位加配穴 ① ,以後依次重複。操作時,常規穴位消毒,2%碘酊消毒,75%乙醇脫碘,用無菌注射器及5號針頭抽取4ml核酪注射液分別注射在上述的穴位上(患者得氣後再注射),每穴lml。於每年冬至後一個月穴位注射,每周注射3次共12次。
療效:用三伏天灸貼、三九天穴位注射治療咳喘380例,結果治癒80例(21.0%),顯效92例(24.2%),好轉160例(42.1%),無效48例(12.6%)。有效率為87.4%。
慢性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三者的療效比較,慢性氣管炎175例,有效率為91.4%;喘息性支氣管炎93例,有效率為82.7%;支氣管哮喘112例,有效率為84.8%。
2.支氣管哮喘
取穴:天突、大椎、氣海、肺俞、膏肓。
治法:讓患者仰卧在床,取天突穴、氣海穴,放上少許麝香,而後再放上2mm厚生薑一片,上置艾炷,大如半粒花生米,先灸3壯,然後去掉生薑,僅隔麝香,再用艾炷灸4壯;至麝香成灰炭狀,共為7壯。用乙醇棉球擦凈穴位,然後讓患者俯卧在床,取大椎穴、雙肺俞穴、雙膏肓穴,用上述同樣灸療各灸7壯。灸畢,在灸處貼上普通膏藥一張。每24小時調換一次。數日之後,灸瘡處出現化膿後,如膿液較多,可敷些紅霉素軟膏,貼上消毒紗布。約經30d灸瘡結痂。脫落,局部留有瘢痕。化膿不透,膿汁稀少者,可服些發物,如酒釀、蔥、蒜等,促使灸瘡透發,以利提高療效。灸後禁忌吃魚腥、水產等物,並防止感冒,注意休息,以防哮喘發作,影響治療效果。每年夏季三伏天中的任何一日(一般在陽曆7月10日~8月10日之間)。每年用灸療灸一次,三次為一療程。
療效:痊癒隨訪2~20年未發作,計45人,佔43.69%;明顯緩解計30例,佔29.13%;好轉共24例,佔23.30%;無效共4例,此4例患者年齡均在55~60歲之間,伴有明顯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等病證,佔3.88%。
3.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方法一(一般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取穴:分兩組:① 耳垂下、下關、四白、顴髎;② 頰車。
治法:任取一組,均取患側穴。第一組:用生薑切片,置於穴上,手捻純艾絨成中艾炷置於薑片之上,線香點燃施灸。要求:選新鮮老薑,沿生薑纖維縱向切取,直徑2cm許,厚約3mm;不計壯數,以灸處皮膚潮紅濕潤為度。每日治療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2日,滿三療程後統計療效。第二組,取直徑2cm厚約0.5cm的薑片,用毫針刺數個小孔,置於患側頰車穴前上方面頰部。取清艾絨做成底略小於薑片的艾炷,點燃,灸3~5壯。灸後數小時內局部出現水泡,注意保護灸泡,防止感染。根據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恢復情況可在灸泡癒合後再灸1次。
療效:用第一組穴治療,急性期30例,痊癒15例,顯效5例,有效8例,無效2例;恢復期30例,痊癒15例,顯效12例,有效2例,無效1例;後遺症期30例,痊癒4例,顯效8例,有效15例,無效3例。
以第二組穴治療50例,結果:痊癒40例,好轉8例,無效2例;針灸組痊癒41例,好轉8例,無效1例。須要說明的是, 本法用隔姜灸5壯左右,使局部皮膚產生Ⅰ度~淺Ⅱ度燙傷。灸泡癒合後,局部早期有些色素沉著,以後會漸漸消退而不會遺留瘢痕,但面部皮膚比較嬌嫩,施灸時在3壯後須注意局部的燙傷程度,隨時調整灸壯數。疼痛耐受差的患者可在局部麻醉後再施灸,對療效無明顯的影響。
方法二(頑固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取穴:頰車、地倉、迎香、攢竹、牽正、風池。
治法:分兩組(每組3穴),均取雙側,隔日交替使用.每穴上置生薑1片(片厚約2mm,直徑約1.5~2cm,薑片中心可刺數個小孔),薑片中心安放如小指腹大圓錐形艾炷一個,從上端點燃,熱度使患者能夠耐受,太熱可稍稍移動薑片,每穴須連灸5~7壯。同時配合針刺肢體穴:足三里、合谷、沖陽、太陽(均雙),分兩組(每組2穴)。隔日交替使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15~20min。中途行針2次。灸、針兩法可同時使用,每日1次,6次為1療程。
療效:共觀察22例,經本法治療3~6個療程,結果:基本痊癒18例,佔81.8%。顯效3例,佔13.6%;無效1例,佔4.6%。總有效率為95.4%。
4.胃下垂
取穴: 百會、中脘、氣海。
治法:取一枚大小適宜生薑,用刀切成厚度0.2cm的薄片,放置百會穴上,然後取艾絨一小撮製成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囑患者閉目靜坐,做深吸氣、慢呼氣動作。灸完百會穴後,再加熏灸以上兩穴,在灸以上兩穴時讓患者仰卧位。每次灸15min,每日 1~2次,15日為 1療程。同時配合醫療體操,即仰卧、足底踏著床面,做臀部抬起動作,頭、兩肩、兩足著床。臀部抬起時,縮緊肛門,並維持1min左右,落下,休息片刻再做,連續做3~5次,每日早晚各1次。在飲食上要注意少食多餐。要求每次吃飯時蹲下,吃完飯後暫停2~5min起來。
療效:共治50例,經1療程治療,痊癒30例,顯效14例,有效6例。全部有效。
5.腸梗阻
取穴:神闕。
治法:將生薑切成1分厚之薄片置於臍部,將拌有冰片末之艾絨捏成寶塔糖樣大小並置於薑片上施灸。每次灸3壯,約15~25min,每日灸2次。
療效:共治各類腸梗阻32例,結果,粘連性腸梗阻18例中顯效17例;麻痹性腸梗阻7例中顯效6例;蛔蟲性腸梗阻3例中顯效2例;疝嵌頓3例中顯效1例;腸套疊1例亦獲顯效。以上均在1~2日解除梗阻絞窄性腸梗陰2例無效。累計顯效27例,顯效率84.4%。
6.尿瀦留
取穴:
主穴:關元、中極、陰陵泉、三陰交。
配穴:肝腎陰虛者加太溪、腎俞;中氣下陷者加足三里、氣海;膀胱濕熱者加膀胱俞。
治法:主穴均取,配穴據症酌加。先針刺,後施隔姜灸。選用30號毫針,針關元、中極、氣海時,針尖呈45°角向下斜刺,進針1~1.5寸,爭取使針感達到會陰部;針陽陵泉、三陰交、太溪、足三里、腎俞、膀胱俞採用直刺,進針1~1.5寸,力求使針感向腹股溝及會陰部傳導,留針30min,其間每10min行針一次。
出針後將切成0.2~0.3cm厚的薑片,用針穿孔數個,置於中極、關元、氣海穴上,將蓮子大艾粒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每次3~9壯,每日針灸1次,急重者一日2次,10次為1療程。
療效欠佳者可配合服中藥,根據辨證,分為四型,分別為腎陽虛衰、中氣下陷、下焦濕熱、肺熱壅盛,代表方劑分別為金匱腎氣丸、補中益氣湯、八正散、清肺飲等,臨床配伍利尿葯等隨症加減。
療效:觀察87例,結果痊癒77例,有效3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2.0%。其中經1日治療小便自解者17例,治療2日小便自解者31例,治療3~6日小便自解者15例,10次內治癒8例,10次以上治癒4例。
7.頭痛
取穴:主穴:關元、氣海、百會、太陽、風池、三陰交、足三里。
配穴:氣血虛頭痛加中脘、膈俞;腎陽虛頭痛加腎俞、太溪。痰多者外加豐隆。
方法:關元、氣海、腎俞、膈俞,均以捻轉補法針刺,得氣後留針5min,起針後每穴行隔姜灸法,7壯~14壯,百會穴用清艾條灸5?~10min。灸後感應:關元、氣海連續施灸三日後再施灸時,多數人熱氣感下行至龜頭或會陰;百會灸後全頭熱、脹、麻、木、目明;膈俞、腎俞灸後脊至腰脊部發熱。三陰交、足三里、太溪,均用捻轉補法;中脘、太陽、風池平補平瀉(有血瘀者太陽放血3~ 5滴);豐隆提插瀉法。均留針30min,5min行手法一次。
針灸各穴均每日施術 1 次,10次為一療程,不愈隔2~ 3日進行下療程。
療效:本組63例中,痊癒57例,顯效3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4%。治療時間最多3療程、最少1療程。
8.坐骨神經痛
取穴:阿是穴(即壓痛點。其尋找方法為:先讓患者採取俯卧位姿式,醫者用右手拇指均勻向下用力按壓,從脊椎部位尋找壓痛點,順序是由上及下,也就是從懸樞穴按壓至腰俞穴。通過按壓脊椎這一段,找到壓痛點)。
治法:將鮮姜切成象5分硬幣大小的圓形面積,厚約2mm,然後用火柴棒在薑片上鑽孔,但不能完全鑽透,否則容易灼傷皮膚。先把薑片置於壓痛點上,再放上艾炷,用火柴點燃,約3壯(預計6min)以使局部皮膚紅暈。日灸一次,若疼痛較甚者亦可日灸2次,10日為一療程。灸畢用正紅花油塗於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膚灼傷,二是更能增強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
療效:共治18例,凡接受隔姜灸治療的坐骨神經病患者,均停用中西藥物。結果,痊癒10人,好轉3人,顯效3人,無效2人,總有效率89%。
9.前列腺增生症
取穴:
主穴:三陰交、膀胱俞、腎俞、次髎。
配穴:分二組。① 脾腎陽虛,膀胱氣化不利型:關元、足三里、脾俞;② 肝腎陰虛、濕熱下注膀胱型:中極、太沖、肝俞。
治法:脾腎陽虛,膀胱氣化不利型:患者仰卧位,關元穴取28號1.5寸毫針,直刺1~1.5寸,患者有酸脹感並向下腹部放射時,強刺激5min取針。足三里、三陰交用針刺補法,得氣後留針。用鮮姜切成厚度0.2~0.3cm,面積大於艾炷底面的薑片。將薑片中央穿刺數個小孔,點燃蠶豆大艾炷置於薑片上,在關元穴上連灸3壯。當患者覺灼熱時可將薑片在關元和中極行穴上移動,使溫熱透入皮膚。灸後患者俯卧位,取腎俞、膀胱俞、脾俞、次*s先用針刺補法,得氣後強刺激5min出針。然後再在上述穴位施行隔姜灸3壯。
肝腎陰虛、濕熱下注膀胱型:患者仰卧位,中極、三陰交先用補法後用瀉法,太沖用瀉法,不留針。患者俯卧位:肝俞用瀉法不留針,膀胱俞、腎俞、次髎針刺後用補法,得氣後留針20min。
以上治療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3日,再行第2療程。
療效:38例患者,經過l~3個療程治療後,均收到程度不等的療效,其中治癒10例佔26.3%,好轉24例佔63.2%,無效4例,佔10.5%。
10.肱骨外上髁炎
取穴:
主穴:阿是穴(壓痛點)。
配穴: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
治法:取約2mm厚之大片生薑1塊,用針頭刺無數緻密細孔待用。患者取坐位,患肢置於桌面上與肩接近水平位,屈肘90度,將薑片置於病變區穴位處,取艾絨適量,捏成錐狀,放在薑片上點燃,用拇、食指挾持薑片邊緣,在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阿是穴區緩慢來回移動,灸至局部皮膚燙熱且能耐受為度,切忌燙傷皮膚。艾炷燃完,另換一炷。每次約灸30min,每日1次,連續6日為1療程。
療效:以上法共治30例,結果:痊癒24例,好轉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 96.6%。
11.腕管綜合征
取穴:大陵、內關。
治法:取新鮮生薑1塊,切成厚約0.3cm的薄片,在中心處用細針穿刺數孔,上置艾炷放在患側大陵、內關2穴上施灸,如患者在施灸過程中局部有熱痛感,可將薑片連同艾炷向上略略提起,稍停放下再灸。艾炷燃盡,再另換1炷,以灸至局部皮膚潮紅濕潤為度。每次每穴施灸6壯,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間隔3日再行第2療程。
療效:共治32例,結果:治癒21例,顯效8例,好轉3例,全部有效,治癒率65.6%。
12.腰椎骨質增生
取穴:
主穴:阿是穴(沿督脈經腰椎增生部位按壓,尋得疼痛最明顯點)。
配穴:主穴上下各2.5cm處。
治法:一般取主穴,癥狀明顯者加用配穴。將鮮姜切成0.2~0.3cm厚,面積大於腰椎體,用三棱針把薑片刺數孔後置穴上,再在薑片上放滿艾絨施灸。當患者有灼熱感時在薑片邊緣墊上厚紙以減輕灼痛感。艾炷燃盡換壯,連灸4~5壯。盡量避免發生灸泡。每日治療1次,10次為1療程,休息3日,繼續第二療程。治療2個療程,判斷療效。
療效:共治療58例,結果:痊癒23例,顯效25例,好轉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83%。
13.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症
取穴:阿是穴(顳頜關節的疼痛部位)。
治法:取一塊生薑,切成直徑2.5cm,厚1cm的薑片,用粗針均勻刺透薑片,放在顳頜關節的疼痛部位,用相應大小的艾炷置薑片上,隔姜灸五至六壯,灸至局部皮膚潮紅髮熱為佳。若患者感覺燙,可適當再墊些薄薑片。每次20min左右,每日1次,7日為一療程。
療效:結果本組26例患者,治療後痊癒18例,好轉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達96%。
14.強直性脊柱炎
取穴:阿是穴(督脈上的壓痛點)、 胸、腰段夾脊穴。
治法:先塗上萬花油,用多汁老薑切成厚薄適中的片,復蓋於穴位上。用細柔艾絨做成手指大小的艾炷,置於薑片上灸7~10壯,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配服骨痹湯(自擬):鹿角霜30g、桑寄生20g、骨碎補30g、當歸10g、地龍15g、祈蛇15g、烏梅15g、木瓜15g、制南星15g。
療效:共治療35例患者,結果:顯效10例,好轉21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8.6%。治療中發現療效與發病年齡與病程有關,年齡小、病程短,療效好;年齡大,病程長,療效較差。其中一例14歲患者,治療二個療程後基本痊癒,隨訪五年無複發。
15.腱鞘炎
取穴:阿是穴(壓痛點)。
治法:在阿是穴上,先撒丁桂散(丁香、肉桂等分研末)少許,再放上生薑片(如1分硬幣厚,中間用針刺6、7個小孔),薑片上置艾炷點燃,連灸3~5壯。以局部出現深度紅暈為宜。配合針刺:拇指腱鞘炎取合谷或魚際,針刺向患處;橈骨莖突腱鞘炎取陽溪、列缺或局部痛點。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為一療程。
療效:以上法共治35例。結果痊癒33例,好轉2例。總有效率100%。
16.小兒遺尿症
取穴:百會、列缺。
治法:將鮮生薑切成厚0.2cm的薄片,其面積大於艾炷底面,上扎數孔。每次取一穴。如取百會穴,應將其毛髮剪去,面積與薑片等大。置薑片於上,點燃艾炷灸之。艾炷可用艾葉搓成絨狀,做成蠶豆般大小的圓錐形。灸時使患兒有溫熱感為宜。若出現灼熱患兒難以忍受時,可輕輕拍打周圍皮膚以減輕灼痛感,或另換一生薑片繼續灸之。施灸時,患兒如出現昏昏欲睡的感覺,灸熱漸漸傳至整個頭部,再傳向身柱穴,以至全身皆發熱,則療效更佳。待艾炷燃盡後再換一壯,反覆灸之20min即可。如取列缺穴,每次雙側均選,各灸30min,以皮膚感到灼熱但能忍受為度。每日1次,5~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3~5日。
療效:共觀察30例,其中20例用百會穴灸治,3個療程並隨訪半年之後統計療效。總有效率95%。另10例,用列缺灸治,治癒9例,有效1例,無無效者。
17.輸卵管阻塞性不孕
取穴: 氣門穴(為經外奇穴,位於臍中外旁開3寸,再向下3寸處;左右各一穴)。
治法:於雙側氣門穴各填以1~1.2mm厚,10~12cm直徑之生薑片一塊,上置黃豆粒大小艾炷,點燃灸至皮膚髮紅灼熱為度。如施灸時患者感太燙,術者可用鑷子將薑片鑷住微微上提。每次灸15min,隔日1次,10~12次為1療程。一般宜經凈開始施灸,如下一經期月經不來,多為有孕;如月經來,待經凈再堅持續灸第2療程。
療效:以此法灸治明確診斷為輸卵管阻塞所致不孕患者共10例,施治1~2療程,除1例無效,1例失去聯繫外,其餘8例隨訪均懷孕,療效顯著。
隔葯餅灸
【臨床應用】
1.咳喘
取穴:定喘、肺俞、心俞、膈俞。
治法:將細辛21g,白芥子21g,甘遂12g,白果30g,地龍20g,黃芪30g,半夏20g,柴胡20g,元胡21g,川芎30g,補骨脂20g,五味子20g。上藥共研細末,以鮮薑汁將藥粉調成糊狀,攤成直徑 2 cm左右葯餅,分別貼於上述穴位,先以艾炷灸三壯,再以塑料薄膜敷蓋,膠布固定6~8小時。於每年立冬後每個節氣灸貼1次,連續3次。每年入伏後,每伏再灸貼1次,連續3次。
療效:以上法共治92例。結果治癒43例,好轉44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4.6%。
2.冠心病
取穴;至陽。
治法:選好穴區後,用隔活血化瘀葯餅灸療,每次30min,每日1次,3星期為1療程。療程間隔5日。施灸期間停用一切有關藥物及忌寒涼之品。
療效:共治冠心病患者60例(內伴心絞痛者21例),隔葯餅灸後不僅對臨床癥狀的改善有顯著效果外,心電圖和甲皺微循環(除平均管襻數和平均管徑數外)也均有明顯改善(P<0.5~0.001)。< p="">
3.胃下垂
取穴:中脘、神闕
治法:
葯餅製備:附子6g、肉桂6g、丁香6g、党參6g、黃芪6g、白朮6g、香附3g、陳皮3g、麥芽3g、桑寄生3g、升麻3g。將諸葯共研細末,用鮮薑汁調和作成大約直徑2.5cm、厚0.5cm的圓形葯餅兩個,備用。
用法:二穴同取,用時每穴取一葯餅,上置大艾炷,施灸,每穴灸5壯,以局部紅潤為度。每日灸治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日。
療效:共觀察50例,經治療3個療程,結果:痊癒37例,;好轉1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
4.脾虛證
取穴:分二組。① 足三里、關元;② 中脘、血海。
治法:
葯餅製備:黃芪、川芎各6份,党參、白朮、陳皮各3份,乾薑、白蔻仁各2份,甘草1份。將上藥共碾細末.加可溶性澱粉製成厚3mm,直徑2cm之葯餅。再在葯餅上加一以艾絨4g製成的圓錐狀艾炷,用桑皮紙將葯餅與艾炷固定而成灸餅備用。
用法:每次取一組穴,二組穴位交替使用。在所選的每個穴上,用1個灸餅點燃施灸,待艾絨燃盡(約5~10min)時去除葯餅。每日治療1次,三個月為1療程,一般治療1個療程。
療效:共治療50例,結果:痊癒10例,顯效26例,有效9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0.0%。
5.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取穴:
主穴:分為二組。① 中脘、氣海、足三里;② 大腸俞、天樞、上巨虛。
配穴:脾胃虛弱加脾俞,濕熱蘊結加水分,肝鬱脾虛加肝俞、脾俞,脾腎陽虛加關元。便秘加中注,膿血甚加隱白。
治法:主穴兩組穴位交替使用;配穴據證(症)而加。雙側均取。葯餅選用附子、肉桂、丹參、紅花、木香、黃連等葯研成細粉密藏備用。根據不同證型,配製不同葯餅。濕熱蘊結以黃連、丹參、紅花等為主葯,配以適量木香粉。其它各型均以附子為主葯,配以適量肉桂、紅花、丹參、木香等藥粉。每隻葯餅含藥粉2.5g,加黃酒3g調至成厚糊狀,用特製模具按壓成直徑2.3cm。厚度O.5cm大小的葯餅。將葯餅放在所取穴位上,然後把底徑2.1cm,高2cm,重約2g的艾炷置於葯餅上,再點燃艾炷施灸。脾胃虛弱型,主穴、配穴各3壯。濕熱蘊結型,大腸俞、天樞、中脘、氣海各灸2壯,足三里、上巨虛各灸4~7壯,要求有較強的感應。肝鬱脾虛型主配穴各灸3壯。脾腎陽虛型,主穴3壯,配穴4~7壯。便秘者中注灸2壯,天樞少灸或不灸;膿血甚者,隱白穴灸4~7壯。每日三次,12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休息3日,6個療程為療效觀察階段。
療效:採用隔葯灸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3O例,結果近期治癒17例,有效1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7%。通過對臨床患者出現較多的幾個癥狀作了觀察,發現以主訴腹痛、腹瀉、粘液血便為多見,其次是里急後重、腸鳴等。隔葯灸治療後,患者自覺癥狀有明顯改善,提示隔葯灸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治療方法,尤其是對輕、中度患者。當然,重度患者需配合西醫內科治療甚至必要時外科治療。另隔葯灸對里急後重癥狀的改善效果明顯高於對腸鳴的改善效果。機理研究表明,結腸黏膜T+8細胞明顯低於正常組(P<>< p=""><>
6.硬皮病
取穴:分為四組。① 大椎、腎俞;② 命門、脾俞;③ 氣海、血海;④ 膈俞、肺俞。
治法:
葯餅製備:以白附子、乳香、沒藥、丁香、細辛、小茴香、蒼朮、川烏、草烏各等量,共研末,加蜂蜜,蔥水適量調入,製成葯餅備用。
用法:上述4組穴位,每次取一組,輪流選用。行隔葯餅灸。每周灸2次,每穴灸2壯,以穴區出現紅暈為度。部分局限性硬皮病患者加用剌絡拔罐。3個月為1 療程。
療效:共治21例,其中系統性硬皮病5例,局限性硬皮病16例。灸治期間停用其他藥物。結果:有效12例(系統性3例,局限性9例),有效率為57.1%。甲皺微循環檢查,發現36.89%管襻頂有瘀血,治療後減少至21.78%,前後對比有顯著差異(P<0.01)。其中毛細管襻極度弛張者,治療後基本消失,21例患者治療前低於正常值的淋巴細胞轉化率,治療後顯著提高(p<0.01)。< p="">
7.肱骨外上髁炎
取穴:阿是穴(壓痛點)。
治法:
葯餅製備:將川烏、乳香、沒藥、川芎等中藥配製好後,烘乾研成細末,用黃酒調和,製成葯餅,備用。
用法:將葯餅置於肱骨外上踝壓痛最顯著處,安放艾炷施灸,每次30min,以局部出現深紅暈為宜。另配合針刺:取患者患側列缺、手三里、曲池和阿是穴,施以捻轉手法。病程2個月以上者,可對阿是穴作遠點透刺,並行提插手法。留針20min,留針期間行針2次。針刺與葯餅灸每隔1日交替進行,每6日為1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療效:共治37例,經2個療程治療,治癒29例,顯效4例,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
8.足跟痛
取穴:阿是穴(壓痛點)。
治法:取患側壓痛點,雙側疼痛者取雙側壓痛點。按獨活寄生湯加味配方。諸葯研細後,用醋調葯末成膏狀,製成直徑約3cm的葯餅。將葯餅置於所選穴區;在葯餅上安放自製的艾灸筒。艾灸40min,取下灸簡,加膠布敷貼葯餅,並囑患者數小時後取之,每日艾灸一次,10次為一療程,一般須連續治療二個療程。
療效:共治104例,臨床治癒59例,顯效24例,好轉15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4.25%。同時發現病程越短,療效越好。年齡越小,療效越好。
9.老年骨質疏鬆症
取穴:分四組。① 大椎、大杼、肝俞;② 中脘、膻中、足三里;③脾俞、腎俞、命門;④ 神闕、關元。
治法:
葯餅製備:補骨脂、當歸、生熟地、仙茅、仙靈脾、丁香、玉桂等采磨製成極細粉末,裝瓶密封備用。取藥粉適量,在臨灸前用8O%乙醇調勻,壓成直徑3cm,厚O.8cm圓形葯餅。
用法:每次取一組穴,四組穴可輪流選用。雙側均取,每穴放一葯餅,餅上置以圓錐形艾炷(艾重1.2g),隔日艾灸一次,每次一組穴,每穴施灸5壯,按上述4組穴順序灸畢,再隔灸,如此循環至24次為一療程。平均每人總灸量480壯。
療效:本組21例患者,在艾灸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腎虛之證,表現為腰脊板滯、足脛酸軟、足跟疼痛、頭暈耳鳴、神疲乏力、步履緩慢、活動不靈活……等,懶於參加活動及鍛煉。當艾灸3O~4O壯以後,逐漸表現出不易疲勞,精力日益充沛,作家務事也有勁,動作較艾灸前靈活,步履有力輕快,並能參加活動,鍛煉身體,運動量不斷增加,腰脛酸痛明顯好轉。
實驗結果表明,本組骨密度平均值在艾灸前低於同齡人的正常值,而隔葯餅艾灸後高於正常值,且比艾灸前顯著上升,P<>< p=""><>
10.術後腹脹
取穴:神闕
治法:取炒萊菔子適量研細末,以鮮薑汁調和,製成直徑為3cm的薄餅。患者取仰卧位,神闕穴常規消毒後,將葯餅敷在神闕穴上,取艾條點燃,距神闕穴0.5寸~1寸左右進行熏灸,以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度。一般灸20min~30min,6小時~12小時1次,治療2次無效者,可改用其他治療方法。
療效:以上法共治60例,經治療1次有效者38例,治療2次有效者1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 93.33%。
11.腰軟組織損傷
取穴:腎俞、命門、阿是穴(壓痛點)。
治法:
葯餅製備:方一:當歸、白芍、紅花、川斷、狗脊、公丁香、桑寄生、升麻、川芎、木香各10g,乳香、沒藥各6g,全蠍3g。研末製成葯餅,備用。方二:葯餅採用生川烏、生草烏各20g,丁香10g,肉桂10g,樟腦40g,共研細末,用時以米醋調成餅狀而成。治療先選定軟組織損傷處最明顯的壓痛點,作一標記。根據痛處面積的大小,配製葯餅。葯餅直徑一般為1cm左右,厚度約0.3cm。
用法:用方一時,上穴均取。灸治時體位應舒適合理,極大多數取俯平卧位,應放鬆衣帶。將葯餅放在俞穴及壓痛點上,上置艾炷,同時點燃,每穴灸5~7壯。灸時每壯燃至患者有明顯熱灼感後,即可更換一壯,不必等待艾炷燃盡。灸畢,要求達到灸部皮膚微微發紅,應避免過分燙灼而起水泡。用方二時,僅取痛點。將敷於痛處的葯餅,上蓋一層紗布,並貼上膠布。再固定熏灸器,艾條火頭對準葯餅熏灸,一次40min。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2~3日。一般治療1~3個療程。
療效:用方一或方二葯餅灸,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或痊癒。其中用方二灸治新傷84例(平均治療次數為3次),痊癒75例,顯效8例:有效1例。有效率100%。灸治陳傷16例(平均治療次數為9次),痊癒3例;顯效6例;有效4例;無效3例。有效率81.3%。
12.小兒厭食症
取穴:神闕。
治法:
灸葯製備:大黃、半夏、蜀椒、麥芽、白朮、枳實,共研細粉,貯於瓶中,備用。
用法:時取藥粉適量,用醋和鮮豬膽汁等量,調成稠糊狀,塗在單層紗布上製成厚0.3~0.4cm,面積4~3cm2範圍的圓形餅狀,敷蓋於神闕穴上。另用陳艾絨根據年齡大小,做成黃豆至蠶豆大小艾炷。將艾炷置於葯餅正中點燃,以局部有溫熱感,患者能耐受為度。嬰幼兒治療時,術者可提起紗布,用手觸試溫度,以免燙傷,每次灸3~6壯,每日1次,7日為1療程,至治癒為止。
療效: 120例厭食症小兒中治癒90例,顯效18例,有效7例,5例無效。總有效率為95.8%。本組病例,病程為1~12個月。多數病例做了微量元素測定,發現部分厭食患兒與鋅的微量元素偏低有關,經治療後鋅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13.過敏性鼻炎
取穴:迎香、鼻通、印堂、百會、大椎、大抒、風門、肺俞。
治法:
葯餅製備:用白芥子、元胡、細辛、肉桂各10g,麝香、冰片各0.3g共研細末,再用鮮薑汁調拌成軟泥狀,臨用時,製作成直徑2cm的。
用法:患者取坐位,先以1寸毫針刺迎香透鼻通,印堂、百會斜刺。然後頭稍低,於大椎、大杼、風門、肺俞穴位(雙側均取)上各放一配製好的葯餅後,以艾條雀啄灸各穴位至皮膚紅潤為止,10次為1療程。
療效:以上法共治療78例,結果顯效58例,有效1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6.2%。
14.抗衰老
取穴:分二組:① 大椎、腎俞、脾俞;② 膻中、中脘、神厥、關元、足三里。
治法:每次選一組,雙側均取。葯餅採用補腎填精、益氣健脾、活血化瘀中藥。研碎成粉,過120目篩,臨用前用80%乙醇調勻,製成直徑3cm、厚0.8cm葯餅。然後取直徑1.5cm、高1.5cm、重約1.5g圓柱形艾炷置於葯餅上點燃,每穴灸3壯,隔日灸一組,每周3次,二組穴位交替,24次為一療程。
療效:
(1)艾灸對老年人垂體- 甲狀腺的影響
老年人外周血TSH、T3含量明顯低於正常對照組,而T4則高於對照組,經艾灸治療後TSH、T3濃度升高,與灸治前比P<0.05,提示老年人甲狀腺機能減退,艾灸能增強垂體、甲狀腺的合成分泌功能,促進老年機體代謝,增強機體的機能活動。< p="">
(2)艾灸對老年人促性腺激素、性激素的影響
結果顯示,老年人促性腺激素量增高而睾酮含量下降與正常組比P<0.01,灸治後fsh下降、t升高與灸治前比p<0.01,l小時、e2雖有降低但與治療前比p>0.05,表明老年人垂體、性腺激素代謝紊亂,艾灸可調整老年人血漿中FSH、LH、T、E含量,糾正隨增齡而引起的促性腺激素、性激素的代謝紊亂狀態。
(3)艾灸對老年人血液流變性的影響:老年人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漿黏度和血沉均高於青年對照組,說明老年人隨年齡增長,血液黏度增高,經灸治後,除中切比黏度、紅細胞比積變化不明顯外(P>0.05),其餘各項參數均有改變,與治療前相比P<0.01,有顯著差異,提示艾灸有改善老年人血液高濃、黏、凝聚狀態。< p="">
(4)艾灸對老年人紅細胞變形能力的影響:紅細胞變形能力(RCD),是保證微循環有效灌注的重要因素,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將導致微循環瘀滯,使組織缺血、缺氧。紅細胞濾過指數(FI)作為紅細胞變形能力的指標,紅細胞濾過指數愈大,紅細胞變形能力愈小,本組老年人經灸治後紅細胞濾過指數下降,與治療前相比有顯著差異,提示艾灸能增強紅細胞變形能力,促進微循環。
葯錠灸
【臨床應用】
1.腰背痛
取穴:阿是穴。
治法:
方法一:用藥錠灸葯(之一)灸治。取2×2cm白紙1張,使其中點准腰背部的脊柱中線的壓痛點(即壓痛的棘上或棘間韌帶的頂點)其四角塗上凡士林緊貼皮膚,取本葯1粒置於白紙中點,用火柴點燃燒盡(不使白紙燒起來),待患者感到溫熱或灼熱痛時用火柴壓滅即可,揭去白紙可見皮膚灼白。
方法二:取生川烏、生草烏、硃砂各9g、蟾酥、冰片、細辛各6g、麝香0.3g。將上藥烘乾研粉,過細篩成細粉末。將鋁製方盒置乙醇燈架上,鋁盒內倒入硫黃120g,用乙醇燈加熱方盒使硫黃末烊化,再將上藥粉末拌勻倒入,攪拌均勻,涼後成餅狀,將葯餅做成赤豆大小備用。用法:切取鮮姜薄片,將鮮薑片的中點對準壓痛點,再取陽燧錠1粒放在壓痛點,用火柴點燃,使之燃燒,待病人感到溫熱或灼熱時,將火壓滅。每周治療1次,1~2次為1療程。若局部出現小泡,不必弄破,幾日後可自行消退。如已破潰,可用龍膽紫外塗之。
療效:共治療160例,結果:痊癒92例,顯效62例,有效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8.8%。
2.痹證
取穴:主穴:阿是穴(壓痛點)。背部取大椎、神道、至陽、命門、(腰)陽關、長強、風門、肺俞、膈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氣海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肩部取肩髃、肩髎、膈俞;上肢取曲池、合谷、天井、尺澤、陽池、外關、陽溪、腕骨;髀部取環跳、居髎、懸鐘;下肢取秩邊、承扶、陽陵泉、犢鼻、梁丘、陽陵泉、膝陽關、申脈、照海、崑崙、丘墟。
配穴:行痹配風門、膈俞、肝俞;痛痹配腎俞、關元。著痹配脾俞、足三里、陽陵泉;熱痹配大椎、曲池。
治法:根據病位、病情、病程、年齡及體質不同,每次可取數十穴。葯錠製法取祛風散寒、清熱通絡、除濕鎮痛、益氣養血、培補肝腎之中藥。如甘松、白芷、蒼朮、當歸。制草烏、硃砂、蜈蚣、石膏、芒硝、乳香、沒藥、冰片、麝香等,將藥品研末,按一定比例和硫磺溶化在一起,製成似綠豆狀的葯錠,裝入玻璃瓶中密封備用。施灸時在選定的每個穴位上,先塗擦薑汁或蒜汁,貼直徑0.8cm 薄紙1片,放置葯錠1粒,用火柴點燃。幾秒或10數秒後葯錠燃盡,每穴一壯,循經施灸,灸後起一小泡,幾日後結痂。1個月治療1次,交替取穴施灸,逐漸減少取穴數量,3次為1療程。
療效:共治58例,結果:治癒34例,好轉2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8.5%。
3.著痹
取穴:
主穴:阿是穴(病痛點)。
配穴:肩關節加肩髃、肩髎、臂臑、肩貞;肘關節加曲池、天井、尺澤;髖關節加髀關、環跳、陰廉;膝關節加內外膝眼、梁丘、鶴頂(臏骨上綠正中凹陷處)。
治法:
葯錠製備:將川烏、草烏、硃砂各3g,千年健、鑽地風、甘松、蒼朮各6g,蜈蚣2條,上藥共研細末,取12g另加乳香、沒藥各12g,冰片6g,硫黃適量,共放置陶瓷方盤內,加菜油加溫成塊,再加麝香粉5g,均勻散於葯塊上,待冷卻後打碎呈米粒大小,密封備用。方法:治療時取備好的1分幣大小的薄生薑片(針刺空洞若干),平放在穴位上,取原葯1粒,放置在薑片上點燃.讓其自然燒盡為止。如確實太熱可適當提高薑片,以防燙傷。根據病情輕重、患病部位,確定葯灸的穴位和時間以及間隔時間。
療效:共治100例,經2~3次灸治後,治癒68例,顯效27例,有效5例。總有效率為95.0%。
4.腰痛
取穴:阿是穴(壓痛點)。
治法:
葯錠配製:將硫磺18g置銅勺內用文火熔化,即下硃砂9g拌勻,離火下麝香3g迅速攪勻傾在玻璃板上,待稍冷(未硬化)立即捏成米粒大小之葯錠,裝瓶密封備用。
灸治方法:在腰椎、骶椎及兩側找出最明顯之壓痛點或皮下陽性反應物之壓痛點1~2處,消毒後用藥錠1粒安裝上,以火點葯錠頂部,待燃燒至3/4時,即以小塊膠布復蓋滅火按壓。次日揭去膠布,塗以龍膽紫,蓋上消毒敷料並固定。病程長,病情重,瘀血凝滯日久,可加灸膈俞及腓腸肌上這壓痛點:腰部壓痛點有皮下陽性反應者,可先用剌絡拔罐法,然後再灸;凡委中至承山及其兩側有叢狀小靜脈暴露者,宜在腰部施灸後用棱針在腓腸肌之小靜脈上剌破出血,兼寒濕者放血量宜少,兼濕熱者放血宜多。一般施藥錠灸1~3次。
療效:共治58例,結果:近愈6例,顯效40例,好轉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7.1%。
5.腮腺炎
取穴:角孫、頰車。
治法:上穴均選,單側病取患側,雙側病取雙側。角孫穴灸前,先剪掉毛髮並常規消毒,點燃陽燧棒點灸筆對準穴位點灸,以局部起小水泡為度。然後在頰車穴點灸,以局部起小泡為度。然後在頰車穴注射腮腺針劑或板藍根針劑1ml,雙側病者左右各1ml。一般1次即可,如熱不退可用板藍根、金銀花各10~30g水煎內服。
療效:共85例,療效滿意。
【病案舉例】
1.類風濕性關節炎
洪××,女,50歲,幹部。自訴患類風濕性關節炎3年余,曾經當地醫院診治,服用中西藥、針刺、電療,療效不佳。1990年3月來診。檢血沉53mm/小時,類風濕因子陽性。患者肘、腕、膝、踝及指趾關節腫痛,生活不能自理,苔白膩,脈濡緩,診斷為風寒濕痹,擬祛風散寒、除濕通絡。取督脈,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等86穴,自上而下,先軀幹後四肢,循經施灸,葯錠取祛風散寒、除濕鎮痛之中藥。囑以食調養,配飲蜂蜜為茶。半月後腫痛減輕。第30日複診,擇 58穴灸之。共治療3次,疼痛顯著減輕,行動自如,6月初複檢血沉16mm/小時、類風濕因子陰性。遂上班工作。隨訪2年無複發。
2.低鉀血症
尹××,男,44歲,農民。因四肢軟癱1天入院。無發熱、頭痛、嘔吐;大、小便正常。既往有類似發作史。體檢:體溫37℃,脈搏80次/min,血壓17.3/10kPa。神志清楚,心率80次/min,律齊,心音低鈍,兩肺未聞及異常呼吸音。腹部膨隆,腹肌軟,肝、脾肋下未捫及;腸鳴音減弱,肌張力降低,四肢肌力Ⅰ ,腱反射減弱;克氏征、布氏征、巴氏征均陰性。血清鉀2.8mmol/L,鈉145mmol/L,鈣 2.4mmol/L。心電圖Ⅲ導聯出現U波;腦脊液正常,頭顱CT掃描無異常。臨床診斷為低鉀血症。給予鉀4~6g/日, 25%硫酸鎂10ml/日,加入輸液中靜滴治療。 3日後效果不佳,肌力仍不達Ⅱ級。乃改用精製麝香陽燧棒點灸,用點燃的葯棒,隔葯紙在穴位上雀啄狀連續點灸3次,不燒通葯紙。取穴:雙耳尖、雙足三里、雙三陰交。灸後四肢活動恢復,能下床活動,次日再灸1次,複查血清鉀4.2mmol/L,痊癒出院。隨訪1年多無複發。
3. 網球肘
徐××,女, 39歲,1988年 8月就診。系電影放映員。右肘部反覆疼痛4年余,肱骨外上髁處明顯壓痛,曾服用抗風濕止痛藥、激素等,做過封閉治療均未治癒。遂給予葯錠灸療法。在肱骨外上髁處壓痛最明顯處施術,l周后癥狀大減,復術1次,1月後隨訪痊癒。
4.疔瘡
劉××,70歲,前臂生一疔瘡已五日,束根有頭,紅腫疼痛,不願吃藥,又怕打針,前來求治。遂給予葯錠灸二壯,置於瘡頭兩側,第二日喜告已不疼,囑其保留葯錠,五日後膠布磨擦脫落,見瘡頭成一膿栓干痂,祛除膿痂保持清潔,不幾日而癒合。
5.腰肌勞損
王××,男,50歲,泥瓦工。素有腰背疼,遍用丸藥,葯盡而病現。閑則痛減,勞則痛加,多年不愈。治之以葯錠灸,從第l~5腰椎均灸兩側6處。施術後,給艾條5支、囑回家熏烤痛區,每日2次,半年後隨訪,腰痛未再複發。
6.陽痿
段×,男,23歲,結婚半年,性生活不和諧,逐漸發生陽痿,日趨加重。以致不能完成性事,憂愁苦悶,食少納呆,神疲氣短,驚夢囈語,脈細弦,苔白唇淡。取中脘、氣海、命門、三陰交給予葯錠灸。10日1次。避開原來灸瘡,使灸瘡逐漸擴大。持續治療2月,已近常人。半年後其妻懷孕。
7.哮喘
宋××。男,69歲,有哮喘病史多年,夏輕冬甚,百葯遲鈍。幾與死神交鋒。定於三夏時日,選膻中、肺俞、腎俞施藥錠灸術。每月2次,共6次。入秋至冬自取艾條灸足三里,1日2次,或3、5次。同時以陳皮桂枝為茶飲。至冬時發作稀少且輕。第二年三夏復始,秋冬依舊治療不間斷,竟然發作歇息。消息傳開後每到夏時則施術多人,多效驗。
閃火灸
【臨床應用】
1.腰椎增生
取穴:
主穴:阿是穴(壓痛點)、命門、腰陽關、腎俞、腰俞、腰眼。
配穴:伴有腿痛者,取秩邊、環跳、承扶、陽陵泉、懸鐘、崑崙、申脈。
治法:根據症情,選好穴區。可選用以下方法之一操作:
(1)第一步用碗盛藥酒(按紅花10g、甘松香10g、95%醫用乙醇500ml比例製作)適量,點燃蠟燭或乙醇燈,把毛巾浸濕擰乾;第二步,把燈心草揉成團如鴨蛋大小,先放入藥酒中浸泡後,取出放在操作者手中的濕毛巾上,再點燃毛巾中的燈心草;第三步,將點燃著的燈心草先直接扑打腰骶區皮膚上(火苗即自滅),後扑打患肢足三陽經區,扑打腰骶區椎體增生相對應的局部有明顯壓痛或肌肉痙攣的部位,待此局部經穴有溫熱感時,在所取經穴的督脈及膀胱經上下扑打,繼而又向腰脊兩側腰季部扑打和推按。若伴有坐骨神經痛者,最後取患肢足三陽經所取經穴扑打,並循經推按。每處扑打(15~20min)以皮膚有灼熱感、出現紅暈為度。
(2)取藥酒30ml左右置於搪瓷盆內,點火使燃,術者以手蘸酒液,在患者上述穴區及部位進行快速拍打,手法由輕漸重,直至火焰熄滅為止。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操作時應輕重適宜,輕而不浮,重而不滯;術者蘸藥酒即應迅速拍打,才不至燒傷。每日1次,10日為一個療程,療程間隔2~3日。4個療程後評定療效。
療效:共治150例,結果:痊癒91例,顯效27例,有效20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92.0%。
2.棘突過敏症
取穴:阿是穴(病灶區)。
治法:
灸葯製備:以《外台秘要》獨活續斷湯為基本方:生地、秦艽、茯苓各90g,獨活、續斷、杜仲、防風、芍藥、牛膝、党參、當歸各60g,細辛、甘草各30g,85%乙醇2500ml,米醋1000ml,浸泡7~10日後,濾液貯瓶備用。
操作:患者俯卧位,術者先在病灶局部塗藥,用掌根揉摩1~2min。然後點燃碗內的藥液,用手指沾灸葯拍打局部,直至灸火熄滅。如此反覆8~10次,以患者感到局部有輕微的疼熱感為度。每日治療1次,5次為一療程。治療期間,不用其它藥物。
療效:共治132例,結果:痊癒106例,有效20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5.4%。隨訪半年複發5例,複發率為3.9%。治療過程中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
3.股外側皮神經炎
取穴:阿是穴(病灶區)。
治法:下列二法可結合運用,亦可單用閃火法。
(1)梅花針啄剌法:使體針與皮膚面成垂直,單純靈活地施用腕力彈叩;如鳥雀啄食那樣一觸即離,再觸再離地沿患部邊緣向中間叩擊。患面不繼續擴大者可順經叩。重型者需重叩至表皮微出血,輕型者叩至皮膚髮紅,皮下呈現小紅點即可。叩擊時避免使針停留在同一處連續刺激,針頭的起落約每min150次左右。
(2)乙醇棉閃火法:用核桃大小的棉球,外用2層紗布裹緊,浸透95%乙醇,擠壓至半干,隨即用右手揮舞挾棉球的環鉗,將燃燒棉球迅速拍向患部,一觸即離。當棉球離開皮膚的一瞬間,左手掌急速將閃出的火苗扑打在患面並微加按壓,兩手有節奏地配合,順著一個方向移動,反覆數遍,直到患部溫熱發紅。
上法每日 1 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停針3 日。
療效:共治療20例,結果:痊癒6例,顯效8例,進步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5.0%。
【病案舉例】
1.先天性雙足內翻伴足下垂症
×××,女,8歲。出生後即雙足內翻伴下垂已8年,不能單獨站立。治法:(1)拿法:拿髀下穴(髀關下寸處)2~3下,再拿半腱肌肌腱和半膜肌肌腱各2~3下,手起即應發出咯噔的響聲。(2)點穴法:分別點摩足三里至解溪、鶴頂、血海、梁丘、陽陵泉等穴。每穴點摩100~300次。(3)壓按法即胸壓法:令患者俯卧於硬板上,將小腿抬起豎直與床面成垂直部位,並把患腳的前足墊毛巾數層,小心患足損傷醫者胸肋或內臟,然後醫者運氣用胸部壓按前足掌,一起一伏直線向下。同時,醫者用右手小指側叩擊跟腱內側,糾正其內翻。(4)閃火灸法:先將60度白酒4~5兩倒入碗中,把酒點燃,術者右手先醮冷水在酒火上烤熱,把怕燒傷的皮膚或其它部位擦幾下,再去抓酒火。操作時應特別小心,患者身下應墊塑料布。每穴需灸3~5下。治療12次後,雙足能背屈和內、外轉,能站能走,痊癒出院。4年後隨訪,雙足正常。
2.腰痛
×××, 男, 53歲。腰背冷痛反覆發作6年,遇寒加重。5日前因勞作受寒,采部冷痛加劇,活動不便,入夜更甚。患者精神萎頓,面色白光白,畏寒膝軟,大便稀薄,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緊,檢查見雙側腎俞、大腸俞壓痛明顯,以左側為甚。診斷為寒濕腰痛。選雙側足太陽膀胱經胃俞至膀胱俞段,督脈的懸樞至腰俞段,以閃火灸法治之。每日1次,7次為1療程。治療1次後,痛勢減輕;1個療程後,疼痛基本消失;2個療程後,冷痛全消,肢體活動自如。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