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對魯迅兄弟青眼有加:《雷雨》實不成個東西_2

胡適對魯迅兄弟青眼有加:《雷雨》實不成個東西發布時間:2010-10-02 15:34:38 來源:中華讀書報 閱讀:289   胡適眼中的魯迅及其他  新學年伊始,各地中學語文教材紛紛做出調整,有網友列舉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課文,有《葯》、《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壯士》等,其中涉及魯迅的作品多篇,遂名之為「魯迅大撤退」。此說...  「《雷雨》實不成個東西」

  印象中,除去新詩,胡適對其他體裁文藝作品,發表的看法並不多。即使偶有閱讀,記下來的評價也寥寥數語。可這數語中,常常有一些與今天別樣的判斷。例如1930年7月間,胡適讀到了茅盾的小說,在日記里留下了這樣的評價:「夜讀沈雁冰先生的小說《虹》,此書作者自說要為近十年中的壯劇留一紀錄。前半殊不惡;後半寫梅女士到上海後的演變,似稍突兀,不能叫人滿意。此書未寫完,不宜驟出版。」《虹》是茅盾1929年所寫的一長篇小說(未完成),雖較其他作家更擅長小說寫作,可此時的茅盾總體仍在探索階段,故作品給胡適留下了這樣不成熟的印象。日記後面,胡適還加了判斷:「作者的見地仍不甚高。」讀了《虹》之後,胡適大約為了印證看法,又取來茅盾另一部《幻滅》來讀,結果看法更差:「此篇淺薄幼稚,令人大失望。」

  當時胡適正在續寫他的「中國哲學史」。寫到「儒教的成立」一章,很不順。起了幾次頭,都不滿意,於是又來翻讀小說。接續前一天,胡適又讀了茅盾的《動搖》和《追求》兩篇。此兩篇與《幻滅》,是三個略帶連續性的中篇,後來被稱為「三部曲」。出版時總名為《蝕》。胡適應該是在一個集子中讀到的:「讀沈雁冰的小說,《動搖》與《追求》。《動搖》結構稍好,《追求》甚劣。」胡適在美國留學時,曾讀了大量西方小說,留有印象,成了他後來評價國內新小說的基礎。當時新小說還處在探索階段,茅盾初期小說給胡適的不良印象,應該可以理解。

  茅盾而外,胡適還讀過曹禺的東西,並在日記中記下印象。那是1937年2月的舊曆除夕,當天來訪客人很多,可到了晚間,胡適卻拿起了曹禺的兩部名劇《雷雨》、《日出》來讀。「讀曹禺(萬家寶的筆名)的《雷雨》、《日出》。楊金甫(按:即楊振聲)贈此二書,今夜讀了,覺得《日出》很好,《雷雨》實不成個東西。《雷雨》的自序的態度很不好。」為何這樣看《雷雨》呢?胡適略加探討:「《雷雨》顯系受了Ibsen、O"Neil(按:易卜生,奧尼爾)諸人的影響,其中人物皆是外國人物,沒有一個是真的中國人,其事亦不是中國事。」胡適到底博覽群書,一眼便看出曹禺受到易卜生及奧尼爾的影響。大約由於這種影響,20歲出頭的曹禺沒有從其中跳出,所以劇情雖動人心魄,可胡適卻以為其中人物不是中國人,「皆是外國人物。」

  《日出》一劇,在專業人士眼裡,的確如胡適所言:「是一大進步……」胡適還有劇情分析:「其中人物稍近情理,也稍有力量。然不近情理處也還不少。如『小東西』,金八早要淫她了,而她賣到下處,卻總因為『太小』,接不著客,豈非矛盾?《日出》寫胡四,顧八奶奶都太不近情理。」第二天,是春節,胡適還將自己對曹禺兩部戲的看法,說給前來拜年的朱光潛夫婦。應該是因為朱光潛從事文藝批評之故吧。以較現代的文藝觀看,胡適的見解並不多麼深入,可到底有他的眼光,判斷力是不差的。

  此外,胡適還對鄭振鐸著作有過一點議論,不過也是寫在日記中的。那是1935年5月21日,大約為了備課,胡適翻讀了鄭振鐸的《中國文學史》:「看鄭振鐸《中國文學史》三、四冊。」胡適評價道:「此書材料頗好,但他寫的太糟,判斷既平庸錯誤,而文字太不修飭,使人不愉快。周豈明說他受著作之累,是不錯的。」鄭振鐸的這部文學史,材料的搜集頗豐富,出版時又加附插圖(後來出版時便名《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以示特色),本應為讀者喜歡,可惜確如胡適所言,判斷平庸,文字不講究,讀來「使人不愉快」。日記後面提到周作人的看法,可見在學人中,對此著述意見是大體一致的。

  「沈從文是天才」

  1929年9月,經徐志摩推薦,沈從文這個只有小學學歷的湘西人,被中國公學校長鬍適聘為該校講師,主講一年級「新文學研究」和「小說習作」。雖則有徐志摩推薦,可胡適若是看不入眼,聘用也幾乎不可能。那麼,對沈從文的才華,胡適有過具體表述嗎?筆者所閱有限,還未見到。可有一則可靠的側面材料,能夠對此有所表達。

  沈從文在中國公學當老師,喜歡上了一個女生,這就是他後來的妻子張兆和。可是當時張兆和並不願搭理這個老師,儘管情書寫了一大包,張兆和卻並無回應。沈從文急得要自殺,求到胡適。胡適也真有天趣的一面,他竟然插手了此事。當張兆和抱著一大包沈從文的情書找到「胡校長」時:「於是我說了沈先生的事。他(胡適)也把他由沈先生那裡得知的事情報告點給我。他誇沈是天才,中國小說家中最有希望的什麼……他又為沈吹了一氣,說是社會上有了這樣的天才,人人應該幫助他,使他有發展的機會!」這是1930年7月張兆和日記所述。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胡適對沈從文的評價:「沈是天才,中國小說家中最有希望的……」即使其他地方沒有說一句,這些對張兆和說的話,也實在可以表達胡適對沈從文小說藝術的高度推崇了。從沈從文的文學成就看,胡適的推崇確實相當有眼光。

  令今天讀者或者感覺興趣的,是胡適還與至今仍以遺作掀動波瀾的張愛玲有過一段聯繫,不僅通信,還見過面。這其中,雙方都鄭重保留下文字,可資後人尋覓。在這裡,我們暫且不及其他,主要看看胡適對張愛玲作品的看法。

  1954年10月25日,正在香港的張愛玲給在美國的胡適寄去她的小說《秧歌》,請其「指正」。因為很小的時候,張愛玲通過父親藏書,讀到胡適關於《醒世姻緣》和《海上花》兩部小說的考證,引發興趣,便找來閱讀。「這些年,前後不知看了多少遍,自己以為得了不少益處。」這部《秧歌》,張愛玲希望胡適讀出那兩本書的影響。「假使您認為稍稍有一點接近『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那我就太高興了。」胡適收到信及書後,擱置了兩三個月,後來翻開一看,感到興趣。他便提筆回了張愛玲一函,對《秧歌》稱讚了一番:「你這本《秧歌》,我仔細看了兩遍,我很高興能看見這本很有文學價值的作品。你自己說的『有一點接近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我認為你在這個方面已做到了很成功的地步!這本小說,從頭到尾,寫的是『飢餓』,——也許你曾想到用《餓》做書名,寫的真好,真有『平淡而近自然』的細緻工夫。」

  張、胡兩人都引用了「平淡而近自然」來作小說的評價標準,從行文看,張愛玲應該是引自胡適,可胡適在這幾個字也打引號,似亦引自他人。其實,這話正是魯迅對《海上花》的評語:「終未有如《海上花列傳》之平淡而近自然者。」(見《中國小說史略》)胡適讀到,覺得貼切,便在考證該書時,借用了這句話。這話又給張愛玲很深印象,故而又引這話給胡適……

  如此評價張愛玲之後,胡適意猶未足,又對具體內容做了一些解析:「你寫月香回家後的第一頓『稠粥』,已很動人了。後來加上一位從城市來忍不得餓的顧先生,你寫他背人偷吃鎮上帶回來的東西的情形,真使我很佩服。我最佩服你寫他出門去丟蛋殼和棗核的一段,和『從來沒有注意到(小麻餅)吃起來咵嗤咵嗤,響得這麼厲害』一段……」「你寫人情,也很細緻,也能做到『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如131—132頁寫那條棉被,如175、189頁寫的那件棉襖,都是很成功的。189頁寫棉襖的一段真寫得好,使我很感動。」

  在此之前,胡適並沒有讀過張愛玲的小說,所以在信的末尾說:「你在這本小說之前,還寫了些什麼書,如方便,我很想看看。」這來往的兩封信,雙方均未留底稿(胡適在日記里特別註明一筆),可張愛玲的信,胡適撿起來粘在了日記里;胡適的信,張愛玲也妥為保存,後來引在一篇文章中,使得我們對他們的這些交往和看法,有了確切的文字證據。在當時的日記里,胡適更有:「近年所出中國小說,這本小說(按:張愛玲《秧歌》)可算是最好的了」的評價。因為未留底稿,胡適在日記中,概括記下一筆:「一月廿五日,我答他(她)一信,很稱讚此書。我說,『如果我提倡《醒世姻緣》與《海上花》的結果單止產生了你這本小說,我也應該很滿意了。』」由於胡適的推舉,張愛玲不僅喜歡上了《海上花》,受影響寫出《秧歌》,到後來更用白話翻譯一遍,又用英語翻譯一遍這部古典小說,這也許又是胡適始所未料的吧。

  對於新文學家及作品,胡適一直都有興趣,可惜他涉足的領域太廣,加上紛繁事務,就無暇多讀。可是,只要能得手或朋友介紹的作家作品,他都能以很快速度讀畢,並予以不外行的評價,顯現出在這方面的獨有眼光。作為曾經文藝領域的領軍人物,他的議論,來自切身感受,來自隨新文學過程成長的親歷體驗,眼光和感觸當然不同一般。這也許是值得後來研究家和讀者注意的,也應該是筆者所以樂於努力鉤沉出這些評議的一個理由。

  楊建民

推薦閱讀:

宋氏三姐妹為何全都缺席親兄弟葬禮?原因是...
朋友好到不分你我是什麼感受?
降血脂、降血壓、預防心臟病最好的「葯」,竟是這「兄弟倆」!

TAG:胡適 | 魯迅 | 東西 | 兄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