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粥的傳說
06-07
每當農曆十二月初八,民間至今流傳著煮「臘八粥」的習俗。現在還有罐裝的「八寶粥」,其出處即是臘八粥。《燕京歲時記》中有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紅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葡萄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薏米、桂圓,用則傷味。每至臘七日,則剝果滌器,終夜經營,至天明時則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用紅棗、桃仁等製成獅子、小兒等類,以見巧思。」據此看來,製作臘八粥還是頗有講究的呢,如今的八寶粥,每有蓮子、薏米、桂圓,犯了古時臘八粥的禁忌,但今人並不介意,只要覺得好吃就行。 為什麼要煮臘八粥?一般認為這是從「臘祭」而來。農曆十二月為臘月,初八是臘日,是臘祭的日子。臘月時秋收已過,處於農閑,過去人們就去打獵,用獵得的禽獸用來祭祀祖先敬奉神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故稱「臘祭」。這一日所煮的粥,也就稱為「臘八粥」了。北京雍和宮有一口高約一米五、直徑約二米的大銅鍋,是以前專門用來煮臘八粥的。《光緒順天府志》載:「臘八粥一名八寶粥,雍和宮熬粥,定製派大臣監視,蓋供上用焉。」其煮粥儀式有一定之規:初一領料,初二至初五送達雍和宮,初六過秤分料,每鍋粥要用各種米、豆十二石,大棗等乾果百餘斤,初七上午淘米、泡乾果,下午點火熬粥。每年熬五鍋粥,第一鍋供佛,第二鍋進貢,第三鍋送王公大臣及廟裡大喇嘛,第四鍋送在京文武百官及京外封疆大吏,第五鍋供眾喇嘛食用和在廟外舍給市民一些。由此可見當時煮臘八粥的盛況。 關於臘八粥還有兩個民間傳說。一是說朱元璋早年曾討過飯,有一年臘月初八日,他已經幾天沒吃飯了,饑寒交迫,但什麼吃的也沒有,忽然看見一隻老鼠鑽了洞,他想抓老鼠吃,挖開鼠洞,在裡邊掏到一些米豆雜糧,熬了一鍋粥吃,免予凍餓而死。當皇帝後,每到臘月初八這一天,他就要熬粥吃,以作紀念,也含有憶苦思甜之意吧? 另一則民間傳說是,有一對老夫婦非常熱愛自己的兒子和媳婦,什麼也不讓他們干,他們什麼也不會幹。老夫婦死後,他們坐吃山空,到臘月初八日,什麼糧食也沒有了,只能在這個囤底掃把米,那個囤底掃把豆,雜七雜八熬了點粥喝。在絕望中,他們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於是從此發憤圖強,在鄉親幫助下勤奮苦幹,終於恢復了家業。此後每年臘月初八這一天,就要喝粥以激勵自己。其他人也以此來教育兒孫。天長日久就形成了煮食臘八粥的習俗。 上面兩個有關臘八粥來歷的傳說,包含著富裕後不忘曾經饑渴的意思,勸人不忘本,並且告誡人們要勤儉持家,勤勞創業。從這一點上來說,吃一吃臘八粥在現今也是很有意義的,更何況熬制臘八粥的米豆雜糧是極好的營養品呢!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