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一法師講解《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15)

下面接著講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

有行者問:有人問佛答佛、問法答法、喚作一字法門,不知是否?師曰:如鸚鵡學人語話,自語不得,為無智慧故。譬如將水洗水,將火燒火,都無義趣。有人這樣回答問題:什麼是佛?佛。什麼是法?法。什麼是僧?僧。稱這種回答方法為:一字法門。這樣回答對不對?大珠和尚說:因為他沒有明心見性,象鸚鵡學語一樣。沒有智慧,沒有開悟,不能體相用一如,用自己的話,圓融諸法妙理。要麼死在體上,要麼著在用上,要麼分別在相上。能夠體相用圓融無礙,三就是一,一就是三,色就是空,空就是色。遇事想都不用想,當體即空圓融過來,那你就有智慧了。怎麼說都對!說相,相也畢竟空。說用,用也畢竟空。說體,體也畢竟空。同時畢竟有。說什麼不著什麼,那什麼都對。說什麼著什麼,就說什麼都不對。用水洗水,拿火燒火,沒有任何意義,無聊乏味。

人問:言之與語,為同為異?師曰:一也,謂言成句名語矣。大珠和尚說:言和語一回事。「言」排列組合成句子就叫「語」。

且如靈辯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機疊疊,如圓器之傾珠。所以廓萬象,號懸河。剖乎義海,此是語也。見性禪者之靈知辯才如大河懸空,滔滔不絕。高深莫測的禪機如山峰層疊,高峻曲折。百變機鋒如珍珠傾入圓器之中,翻滾萬變,飛轉無定,莫可測度。一番高論妙語,清徹闊大之宇宙萬象,將世界萬相無窮意義不盡展現。這是大珠和尚略談見性禪者「語」的作用和意義。絕非一字法門鸚鵡學舌之拙劣。

言者一字表心也,內著玄微,外現妙相,萬機撓而不亂,清濁混而常分,「言」只用一個字就可以表示出內心狀態。無論內在理性的玄奧微妙,還是外在形象的莊嚴美好。都可以恰當表現出來。見性人的言說,萬種事機擾亂不會混亂。優劣善惡混雜一處,用言說時時都能分辨得清清楚楚。

齊王猶慚大夫之辭,文殊尚嘆凈名之說。古代齊王在大臣諫言面前有慚愧心。人間帝王尚能如此,我們學佛人,尤其是見性後,一定要謙卑,恭敬,虛心。不可貢高我慢。否則決定停滯不前。像文殊菩薩過去曾為七佛之師,像這樣大智大慧的大菩薩尚且隨喜讚歎維摩詰居士不二法門說得最好,自己不如。

我們更要學會隨喜讚歎他人。看到哪個人有優點,人家哪件事做得好,都要隨喜讚歎。看到人家的缺點,就當作沒看到。心裡清楚 知道,這件事做得對或者做得不對。但是你不要生煩惱,不要去分別人家。時時觀照自己的不足,時時看到別人的長處。一旦看到別人的長處就隨喜讚歎,經常地念人家的好,隱惡揚善是一種美德。

我們徐恆志上師就是這種人。非常值得大家學習。見到每個人他都說人家好,從來不說人家不好。不是你沒有那麼好,他非要說你好。他看到你的優點,就讚歎你的優點。看到你的缺點他不說,你問他問題,你如果不對,他最多默然。他不會說你不對。他一默然,你就知道自己不對了。他不會說你,他怕你接受不了。你若對了,他必定讚歎你,怎麼對,怎麼好。這樣的話,就不會得罪任何人,讓人人都歡喜。讓一切眾生歡喜,眾生歡喜,諸佛歡喜。

中國有句老話:仁者無敵。仁者無敵就是說,我們自己的心如果慈悲仁義的話,你的心裏面沒有任何敵人,你外面也沒有敵人。雖然還是有人會罵你,甚至毀謗你。但是你的心裡認為,他就是毀謗我,我也覺得他是我的朋友,是我成佛的增上緣。我的心裡永遠沒有敵人。其實就是佛,人家還有可能罵他,是吧?如果有人罵我,我的心裡還要感謝他。他給我消災,他給我消除習氣。他是我成佛的資糧。以這種心態去對待他人,你的心就永遠沒有煩惱,碰到任何境界都沒煩惱。

今之常人,云何能解? 現在這些凡夫常人,怎麼能夠理解這些道理呢?凡夫大多都是貢高我慢,都是認為天下我最厲害。真正明心見性的人,非常謙卑,非常恭敬,非常謙虛,善待一切眾生。與一切眾生,一切人結善緣不結惡緣。

源律師問:禪師常談即心是佛,無有是處。律師就是專門弘揚戒律的法師。禪宗叢林中常能聽說: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即心即佛四個字有個公案。。浙江紹興有個大梅山。大梅和尚在此修行。大梅來到江西馬祖道場,禮參馬祖道一大師。提出一個問題:

「如何是佛?」馬祖說:

「即心即佛。」也就是你的心就是佛。大梅說:

「我明白了。那我就回去了。」就這麼簡單!他回到大梅山去保任。此心是佛。時時觀照這個心,保任他不污染。念起即覺,覺便化空,不隨念轉。時時這麼觀照了兩年功夫。馬祖道一大師怕他沒有真明白即心即佛的道理,就派侍者去考他。侍者跑到大梅山,那山很深。好不容易找到大梅說:

「大德你為什麼到這裡來?就這麼住著?」大梅說:

「我當年在馬祖那裡聞說即心即佛,我就在這裡安住。」

「現在馬祖的法變了。不是即心即佛,是非心非佛。」大梅說:

「這老漢糊弄人,管他非心非佛,我還是即心即佛!」站住腳了!如果站不住腳,人家一糊弄就糊弄走了。一聽到侍者傳來師父最新消息,馬上心裡打鼓:我不對了吧?即心即佛不對了?那怎麼辦呢?好了!你就被人家糊弄走了。大梅腳跟已然點地,你糊弄不住他。

侍者回來告訴馬祖:大梅不聽你這一套,依舊即心即佛。馬祖說:梅子熟了!這是馬祖印證大梅能站穩腳跟,修行比較成熟了。

且一地菩薩分身百佛世界。二地增於十倍。禪師示現神通看!源律師不理解禪宗直指見性的甚深法理。從教理上加以詰難。你即心即佛就是明心見性了。按佛教天台宗教理,明心見性即登初地菩薩位。初地菩薩可以分身百佛世界教化眾生。二地菩薩增加十倍,於千世界成佛。你大珠和尚即心即佛,起碼是初地以上,那麼你現神通給我看看!看起來問題不是很好回答,見性人自有轉身處,以反問為答!

師曰:闍梨自己是凡是聖?曰:是凡。師曰:既是凡僧,能問如是境界? 闍梨就是教授師。大珠和尚問源律師:

「你自己是凡夫還是聖人?」律師說:

「我是凡夫。」

「既然是凡夫,怎麼能問這種境界的事呢?」還有一層意思:既是凡夫,說了你也不懂,你根本就不該問這個問題。佛典中說:初地不知二地事。就是二地菩薩境界,初地菩薩不了解,二地菩薩不知三地菩薩的心是什麼樣?八地菩薩不知道十地菩薩,等覺菩薩不知道佛的心。你既然是凡僧,你怎麼能夠打聽明心見性人的境界?

經云: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此之是也。高下就是高低分別。你的心有高低分別。什麼一地是十佛世界化身,二地是十倍的十佛世界化身,如何如何。不依照明心見性的法,不依照佛的智慧和真理,而在這裡分別高,分別低,分別神通如何大。指的就是這個。如果明白明心見性的道理,一念就三千,三千即一念,每個念頭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不只是三千大千世界,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你那一念,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你的化身。何止是十佛世界,百佛世界。。

又問:禪師每雲若悟道,現前身便解脫,無有是處! 源律師又問說:「禪宗法師常說,如果明悟大道,今生此身當下便解脫。此種說法沒有一點對的地方,完全不可能的事。」作為禪宗的理念,真正悟道,當下就解脫。因為了知,當下每個念頭都畢竟空,每個念頭都是真如自性,這就是解脫了。我們看到,一千三百多年前,這麼一個大律師,對佛的高層次法理如此糊塗。不但自己不敢承當,還不相信大乘禪宗即身解脫的法理,的確是佛所說的那種焦芽敗種。這位大律師要多少劫才能成就,就不知道了。

師曰:有人一生作善,忽然偷物入手,即身是賊否?曰:故知是也。有人一輩子做善事,忽然有一天偷了別人的東西。他此身是賊不是?源律師說:因為偷的原故,知道他是賊。

什麼是偷?每一件東西都有主人。只要是不告訴主人,私自拿走就叫偷。觸犯戒律,我們叫犯盜戒。你到常住那看到一本書很好,也不跟知客師講一下,就拿走了。回去後你會後悔,到時候心裡會犯嘀咕。

有個留學生,在外國一所佛學院,看了許多書非常好。沒有和別人打招呼,把這些書託運回國。回來了之後,在家裡想不通了,直犯嘀咕:哎呀!我這是犯了盜戒啊!怎麼辦?想了很長時間,最後打電話給國外佛學院長說:我把這些書運回來了,怎麼辦呢?我再把書運回去好不好?佛學院長說:你知道錯,自已懺悔就好了。

一花一木都有主人。你到公園去摘朵花,人家要罰你款。沒有通過主人同意,你把它拿來,就是犯盜戒。一生行善,偶然偷拿了別人的東西,犯了盜戒,你是不是賊?當然是賊。就是說一次作賊,你就是賊。人家就叫你是賊。人家不會說你是個大善人。人真是不能犯錯誤,一犯錯誤人家不說你的優點,只看你的缺點。

師曰:如今了了見性,云何不得解脫? 你過去迷惑,過去做善事。你以前不見性,是凡夫。你現在當下見性了,那你是不是明心見性的人呢?你是不是解脫了呢?作賊一次,你就是賊。你見性一次,就明心見性了。一樣的道理,你怎麼不敢承當?拿做賊來作比喻他更不能承當了。

曰:如今必不可,須經三大阿僧祗劫始得。 源律師說:如今馬上解脫,必定不可能。經文說,須經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教下的三大阿僧祗劫成佛理論,是說見性之前,要經兩大阿僧祗劫的修行。見性登初地菩薩之後,還要一大阿僧祗劫,才能圓成佛果。另有一種說法:見性前需修一大阿僧祗劫。初地到八地需修一大阿僧祗劫。八地到圓成佛果也需要修一大阿僧祗劫時間。各種劃分都有。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劃分。

阿僧祗劫就是無量長的時間。時間無量無邊,無量無邊就是已經沒有時間概念了。無量長就是一剎那,一剎那也是無量長。一剎那明白,就是無量長時間明白。《楞嚴經》上講:一微塵能容納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可以放到一微塵裡面去。也就是一剎那就是無量無邊的時間。無量無邊的時間就是一剎那。三千大千世界就在當下這一念,當下這一念,現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

師曰:阿僧祗劫還有數否?究竟說:沒有時間相,沒有空間相。時間空間本來是畢竟空。時間空間是人分別出來的。本來沒有時間和空間這回事。

大珠和尚問:三大阿僧祗劫到底是多長的時間?有沒有一個固定時間數量?阿僧祗三個字的意思是無量無數。加一個劫字,就是無量無數的時間。而源律師把它當做一個固定的時間數目。大珠和尚一問,律師馬上知道自己的話有大漏洞,無法回答。吃了一癟,於是有些惱羞成怒,光火生氣。抓住別人比喻有點不雅觀而進行攻擊。

源抗聲曰:將賊比解脫,道理得通否?師曰:闍梨自不解道,不可障一切人解。自眼不開,嗔一切人見物。到這時大珠和尚不客氣地警告了他兩句。自己不理解真理大道,不可以障礙所有的人理解。見物是比喻法眼智慧已經打開。自己眼瞎,法眼不開無智慧,不可以嫉恨別人開智慧能看到東西。

有些修禪者參禪一輩子沒消息。他一上坐就打呼嚕。下座就清醒。一輩子坐下來沒開悟。你修法開悟了,他不相信。他不但不相信,還否定你。我修行這麼多年都沒開悟,沒見性,你個小毛丫頭怎麼可能?這不可能!

源作色而去,云:雖老渾無道!作色就是變臉了,非常難堪。源律師罵大珠和尚:你老糊塗,渾了頭,一點道也沒有。大珠和尚八風不動,臨走順機點化他一下。

師曰:即行去者是汝道!後面這個道字有兩層意思。一個意思是心性,就是我們明心見性的自性本體。另外一個是「說」的意思。古人說:道來,就是說說看。

「即行去者」就是馬上要走的那個,就是你的佛性本體。初見面時這麼指點他,最後臨走還這麼點化他一句。能走的「那個」就是你的佛性本體。沒有佛性你不能走。這句話還有一層內涵。馬上要走去的那個人,就是你所說的。他說了什麼呢?他說別人老渾無道。把這句罵人話又還給本人了。

真正證量的禪師既有慈悲,又有智慧。他慈悲在智慧當中。慈悲當中顯現智慧點化你。

我們一定要謙虛。你不謙虛,帶著自己的知見去參問高僧大德,什麼都不可能明白。人家慈悲指點你,你一句都聽不進去,一個字都聽不進去。還用自己的知見否定人家給你講的法。這真是太可惜了!如果這樣,你這輩子永遠都不可能解脫!

講止觀慧座主問:禪師辨得魔否?師曰: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陰魔,或起不起是煩惱魔。我正法中無如是事。起心動念是心魔,心魔就是天魔。你如果心不動,暗伏在那裡就是五陰魔。陰魔是陰伏在那裡不易見的。起心動念,容易看到的那是天魔。一時起來,一時不起來的煩惱,是煩惱魔。我佛正法當中沒有這些事。

但有些人著魔了,為什麼?他背離了正法。正法當中沒有魔。萬法如如不動,法法本如,如如不動,妄念沒有,煩惱沒有,天魔也沒有,陰魔也沒有。一切事情到你面前,自心如如不動,心魔起不來,外面的魔就沒作用。

曰:一心三觀義又如何?講止觀座主問大珠和尚:一心三觀法理意義是什麼?一心三觀是天台宗的法理。三觀就是空觀,假觀,中觀。現在很少人修天台宗的這個觀。有能觀和所觀,破不了無明。看著那個空還是無明。天台宗現在講教念佛,修凈土念佛。

其實這個一心三觀法理很好。修到一定的時候,把空看破,就破無明了。光講教理,不修的話,無明破不了。空觀。它是個空,什麼都沒有,一念不生,那你還著在空里。你把這個空也觀破掉,那就破無明了。所以要修!光講教理,不超能所,破不了無明。

師曰:過去心已過去,未來心未至,現在心無住,於其中間,更用何心起觀?三心了不可得,拿什麼東西觀?過去心已過去,未來心還沒到,當下心了不可得。現在心無住,無住就是無念。三心了不可得,拿什麼觀?禪師說法太厲害了。一句話,假中空全給你空掉。能所全給你脫開,三心了不可得,沒有能所,你拿什麼觀?

曰:禪師不解止觀。師曰:座主解否?曰 解。師曰:如智者大師,說止破止,說觀破觀。止觀法門是智者大師創立。止就是定。以後邊這個定破前邊這個定,以後邊這個止,破前邊那個止。這就是以後定破前定。以後面這個觀,破前面這個觀。就是用我這個概念來破那個空,以這個空破另外那個空。以後面觀破前面的觀。智者大師說:以止破止,以觀破觀。你破到什麼時候才能破完?沒完沒了,循環無止境。

住止沒生死,住觀心神亂,以觀破觀,有無窮的過患。最後還是落在無始無明上。觀和止是相對的,是二元。二元最後落到空上,還是無始無明。無始無明沒辦法破,這是一關。住止是落在生死上。你如果住在觀呢?觀有能所,有能所就有二心,心就容易亂,容易煩。住在觀上就起念,若起念,心就亂。你若住在止,就落在生死上,死在那裡。一念不生還是落在生死上。生死不能了。

為當將心止心,為復起心觀觀?若有心觀,是常見法。若無心觀,是斷見法,亦有亦無,成二見法。請座主仔細說看!以後面這個心,止前面那個心,是將心止心。起心觀照,我有個心在觀,那是常見。斷見和常見是大外道。亦有亦無,成二見法。這都是二元能所法。佛法是不二法。這系列自相矛盾的理念請座主仔細說說清楚!

曰: 若如是問,俱說不得也。師曰:何曾止觀!止觀座主說:你如此推論,什麼都沒法說了。大珠和尚輕輕答道:何曾止觀!四字將一番議論全部收止,果然是大手筆禪師,甚是妙哉!若見自性,湛然空寂,圓明不動,哪裡有什麼止觀?萬法畢竟空同時畢竟有。沒有能所,如何止觀?止觀還是有能所,有止就有觀,有觀就有止。

我們做功夫純屬方便,做到最後,能所完全脫開,體相用一如而不是三。你不要把體和相,體和用分為二,分為三。那樣就沒辦法見性。你要一如,兩法並非兩法,兩見就是一見,並非是二。變成一乘佛法,一乘佛法明心見性。見了性,你就知道,了了分明,湛然空寂,圓明不動,自性如如!

人問般若大否?師曰:大。曰:幾許大?師曰:無邊際。曰:般若小否?師曰:小。曰:幾許小。師曰:看不見。曰:何處是?師曰:何處不是?般若自性大則無邊無際,沒有形象。小則沒形象看不見。哪個地方不是佛性顯現?問者說:既大到無邊際,小則看不見,那麼到底哪個地方是?禪師以問為答:何處不是?這一問是最好的回答!那就是處處皆是,無一處不是。

那天第一次給大家講到色性空法理。對色分析,最後分析到羊毛塵。羊毛塵是羊毛尖那麼一點點,叫羊毛塵。羊毛塵分七份,就變成兔毛塵。兔毛塵再分七份,這個時候是水塵,水塵再分七份,就是金塵,金塵再分七份,那就是微塵。微塵再分七份,是極微塵。極微塵再分七份,就是鄰虛塵。到鄰虛塵就沒法再分了。此塵看不見,沒有量,沒有邊。相對有來說,它是最小。它絕對的是有,但它沒有量,沒有邊,看不見。你說他大不大?多大?無量無邊!無量無邊就畢竟空。那畢竟空如果是無量無邊的話,那就盡虛空遍法界。所以說它是大,大到無量無邊。無量無邊那麼大,就是這一微塵。就是一鄰虛塵。一鄰虛塵包含無量無邊。盡虛空,遍法界。大就是小,小就是大,大小不二。這個道理大家如果搞明白了,那很管用。

自性空也是一樣,你說他沒有?他了了分明。了了分明有多大?很小。小到什麼樣?看不見。小得看不見,你說有多大?很大。無量無邊。見性人知道,自性本體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沒有邊沿,了了分明。這就是我們的自性,一定要這樣理解,你看經文才看得明白。

你如果沒有這樣理解,就不叫般若。般若就是大智慧。不是世間普通的聰明智慧。能夠這樣理解,就叫作般若智慧打開,你對一切就能看明白。《大般若經》有600卷。《大般若經》濃縮是《金剛經》。《金剛經》再濃縮是《心經》,《心經》是《大般若經》的精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毫無懷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維摩座主問:經云:諸菩薩各入不二法門,維摩默然,是究竟否?師曰:未是究竟,聖意若盡,第三卷更說何事?默然就是本體在覺者顯現。一念不生,一個念頭都沒有,這就是我們本體。一塵不染,一法不立,就是本體。你問:維摩一默然,是不是究竟?是不是到達終極真理了。我們說:不究竟!為什麼?沒起用。有些人說: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我已經見性了。不一定!你不究竟。體相用都要圓融過來,那才究竟。所以說未是究竟。聖意若完全究竟圓滿的話,那麼維摩詰經第三卷,還有什麼可說的事?

座主良久曰:請禪師為說未究竟之意。師曰:如經第一卷,是引眾呼十大弟子住心。住心就是叫你不動,把心住下來。這是引大眾住心,住在畢竟空上。

第二諸菩薩各說入不二法門,以言顯於無言。文殊以無言,顯於無言。維摩不以言,不以無言。故默然收前言也。說每一句話都不離開不二法門。說有就是空,說空就是有,說有說空都是畢竟空。入不二法門,諸菩薩說一切法,都入不二法門。以言語來顯無言。前面默然是顯本體。後面是用言語,顯現本體的無言,也就是說起用。無念應萬法,每個念頭都畢竟空,每個念頭都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是無言,那麼有言呢?有言就是起念說話都畢竟空。畢竟空是真如自性,這是起用,以言語顯無言。

維摩詰居士,在諸菩薩都闡述完不二法門時,進入一種狀態:不是有言,不是無言,一片默然。默然的時候,他說話了嗎?他沒說。你說他沒說嗎?他默然,一默之中似有萬語千言,卻無一言顯現,不落言詮,不落於言和無言。言和無言都在兩邊,說和不說也都是兩邊。所以他默然。默然就是說,我這個本體畢竟空,不是有言,也不是無言,不落有言無言,故以默然收前言。把前面種種所言都收歸於一默。以無言顯於有言,以有言顯於無言,以默然顯於不落言詮,默然無一言,無言中有不盡之言。維摩默然,冥合自性本體。一法不立,畢竟空寂,卻又萬法具足,一法不遺!

第三卷,從默然起說,又顯神通作用,座主會么?維摩居士從默然開始說法,他把其他佛國的法座,借請到他的丈室裡面,丈室很小,法座很高,阿羅漢都坐不上去。又顯種種神通,恆沙妙用無窮。

大珠和尚問:你知道這些是什麼意思嗎?

曰:奇怪如是!師曰:亦未如是!曰:何故未是?師曰:且破人執情,作如此說。若據經意,只說色心空寂,令見本性。人執著人情啊,言語啊,為了破除人的執著之情,而作如此說。據經意呢,只說色即是絕對心性空,色就是心,心就是色,色心不二,都是絕對的心性,都是畢竟空寂,令大眾見本性。

教且偽行入真行,莫向言語紙墨上討意度,但會凈名兩字便得。 凈者本體也,名者跡用也。教就是經典。偽就是語言文字名相。語言文字名相皆為方便說,讓修行人見性。真行就是為達見性之真修行。以自性的道理觀照你的言行,指導規範你的一切言行。這句話連起來是說,經典是以文字名相語言,引導修行人進入明心見性。言語紙墨就是經文,教典。討意度就是分別度量計較。不要在一切文字語言名相上做無益的探討,猜度,計較,思考。

能領會凈名兩個字真意,即能得其精神實質。為什麼呢?凈就是本體,名就是起用。本體生起一切妙用。凈名就是體用一如,體用一如就叫凈名。維摩詰居士本名叫凈名。此經又名《凈名經》。凈名兩字你如果能理解,一切都理解。名就是起用。一起用必有跡象,所以叫跡用。凈就是清凈的本體,體用一如不二。體就是用,用就是體,那麼你就是凈名。理解凈名兩個字,你就能理解體相用一如的道理。

從本體起跡用,從跡用歸本體。體用不二,本跡非殊。所以古人道:本跡雖殊,不思議一也,一亦非一。本跡非殊。本就是本體,跡就是起用。起用和本體不是兩個。非殊就是不二。古人說本跡雖殊,雖然有體有用,體用無殊,沒有不同。絕對的一,不是相對的一。我們常說萬法歸一。萬法歸一這個一,不是一二三四的一。一二三四的一是相對的一。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這是相對的一。這個一是絕對的一。也就是說這個一也不存在。一亦非一也。是說絕對的一,而不是相對的一。

若識凈名兩字假號,更說什麼究竟與不究竟?無前無後,非本非末,非凈非名,只示眾生本性不思議解脫。若不見性人,終身不見理。究竟不究竟是相對說,若是明白凈名兩字假號的話,還說什麼究竟不究竟?究竟不究竟是從相上說,是二元。凈名是體用一如。你如果是不見性的人,給你講這道理,你也不明白。一輩子也不會明白這個道理。這個真理,是宇宙和人生的實相,是佛性第一義諦。

僧問:萬法盡空,識性亦爾。譬如水泡,一散更無再合。身死更不再生,即是空無。何處更有識性?一個出家人問:萬法全是空無,我們的識性應該也是這樣。比如水泡。水起的那個泡,泡顯出相來,水泡破散了,就不可能再合為一體。我們的身體死了,更是不可能再生,就是空了,沒有了。這種情況下,識性在何處呢?

他問的這個問題是斷滅見。他說的萬法盡空,這個空不是畢竟空。這個空是空無的空,是有和空的空。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是斷滅空,斷滅見。我們認識萬法的這個識性,就是見。此僧認為:既然萬法空無斷滅,識性也是斷滅空。這種觀點是大外道。

這還是個出家僧,如此出家之人,大家看看,不悟心性,如同外道無異啊!出家佛弟子持外道觀點。斷滅空就是大外道。

師曰:泡因水有,泡散可即無水?身因性起,身死豈言性滅?大珠和尚說:泡因為水才能生成,泡散掉了,水就沒有了嗎?泡散了,水還是水。生成泡的那個水,不是仍然回到水裡嗎?怎麼會沒有了呢?人死了,人的識性怎麼會消失呢?萬事萬物以及我們的身體,是自性本體因無明之故所化生,起四大合和而成。身體四大消散,怎麼能說自性本體就滅掉了呢?

曰:既言有性,將出來看。師曰:汝信有明朝否?曰:信。師曰:找將明朝來看。曰:明朝實是有,如今不可得。師曰:明朝不可得,不是無明朝。汝自不見性,不可是無性。今見著衣吃飯,行住坐卧,對面不識,可謂愚迷。汝欲見明朝,與今日不異。將性滅性,萬劫終不見。亦如有人不見日,不是無日。現在你看看,能吃飯,能穿衣服的這個,時走時停時坐時卧的這個,「這個」是誰呀?你不認識,面對面不認識。時時現前,刻刻未離,就是不認識,可說是愚痴迷濛。

你想看看明天什麼樣?與今日沒有什麼不同。今天的太陽這麼大,明天也是這個大太陽。現在叫你拿明天來看看,你拿不出來。到了明天,自然就知道了,和今天沒有任何差別。見了性,你就知道體相用一如。將性滅性,就是將本性滅本性。他說沒本性,起心將自己的這個本性滅掉,而說沒有這個本性。起心就是本性。怎麼會沒本性?這叫將心滅心!想要將你起的心去滅掉本性真心,從而說沒有這個心了。如此將心滅心,實在大愚痴。萬劫也不會見性。

我們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二元相對,三維空間。它的一切都是相對的,都是二元的。如果不超越二元相對,不超越這個世界,不認識它一切都是畢竟空,它一切都是夢幻泡影,那你就死在這裡,輪迴無窮不斷,永遠不能出離,萬劫也不能見性!

講青龍疏座主問:經云: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禪師如何體會?師曰:為般若體畢竟清凈,無有一物可得,是名無法。即於般若空寂體中,具河沙之用,即無事不知,是名說法。故云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就般若體來說,一塵不染,一法不立。所以說他是畢竟空,所以說他是無法。無法可說,沒辦法說。進入本體,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無事不知就是什麼事情都掌握了知。大圓鏡智,緣起性空,真理實相,本體畢竟空,能起恆沙妙用,講經說法。了知大圓鏡智,講經說法,能知道緣起性空一切真理。這話就連起來了,說本體實在無法可說,但是可以起用,於起用中說法。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不明白本體,沒辦法講述智慧如海的宏大佛法。

講華嚴座主問:禪師信無情是佛否?師曰:不信。若無情是佛者,活人應不如死人,死驢死狗亦應勝於活人。這個問題,好多人也迷惑。認為「青青翠竹即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這是著在相上理解。所以華嚴座主問:禪師信不信無情萬物是佛。無情就是花草土木金石這些東西。大石頭,大木頭,它是佛,你信嗎?我們生活的這個環境是依報,如果這些是佛,死人沒有煩惱,活人有煩惱,無情物沒有煩惱,活人不如死人。無情如果是佛的話,我們乾脆都死掉,無情屍體就是佛。狗死了,驢死了,阿狗阿貓死了,都比人要強。

經云:佛身者即法身也,從戒定慧生,從三明六通生,從一切善法生。若說無情是佛者,大德如今便死,應作佛去。從戒定慧生,就是從自性戒定慧生。從三明六通生。六通我們知道: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漏盡通。明心見性者,習氣消盡時,這六通全具足。大智慧者應六通顯現。其實凡夫亦六通不少,只是因業障習氣所蔽,不能起用。天眼通是隨便什麼地方,無論多遠都能看到。天耳通是不但聽到無聲之聲,還可聽到他人心中所想。神足通是一剎那,就能跑到很遠的地方去,來去自如。宿命通知道過去未來,命運中的種種事項。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三明就是說過去,現在,未來一切通達明了。六通就是具足六神通,智慧貫通於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不受空間時間影響。

有法師問:持般若經,最多功德,師還信否?師曰:不信。《般若經》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開智慧的經。有法師問:持這部經功德最多,禪師還信不信?大珠和尚說:不信。我們現在也有好多人每天頌經,一天念《金剛經》十部,以為有功德。一天念《妙法蓮華經》幾部,覺得有功德。六祖《壇經》有個公案。某僧念了三千部《妙法蓮華經》,來參拜六祖惠能大師。頂禮時頭不點地。六祖指出:「頂禮頭不點地,心中必有一物。」他說:「我已頌三千部《妙法蓮華經》」 他認為三千部經在心中,很有功德,頗有貢高之心。後經六祖點化,脫去我慢,證悟本來,明白當初十分愚痴。

曰:若爾。靈驗傳十餘卷,皆不堪信也。師曰:生人持孝,自有感應,非是白骨能有感應。 靈驗傳是專講感應靈驗的書,有十幾卷。如果照你這樣說,書上講的靈驗都不值得相信嗎?我們有好多人求感應。說我念經非常有感應,佛菩薩顯相給我看,還跟我說話。有感應不是經書有感應,是你心在感應。經書是無情物,放在那裡,它怎麼會感應?因為你心在念經,心在感應。

他不明白,說是佛經在感應。說那個經有功德。大珠和尚說:活人很孝順父母,誦經迴向父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很虔誠,很孝順,自有感應。但這個感應,不是那死的人生起感應,而是你活著的人心有感應,不是屍體有感應。屍體靈識已經走了,等於無情物。屍體哪能有什麼感應?

經是文字紙墨,文字紙墨性空,何處有靈驗?靈驗者在持經人用心,所以神通感物。試將一卷經安著案上,無人受持,自能有靈驗否?文字經文是緣起性空的東西。佛講法,法師講法,弟子把它記錄下來。因為這個緣起,成為經律論文字。文字紙墨緣起性空,何處有靈驗?佛法是心法,你用心去持念,就有感應。是你那個心在感應。能夠讓無情物有感應,是你的心在動。所以說心能感物。如果你把一卷經放在書桌上,沒人去念它,有沒有感應?有經無人受持,就沒有靈驗,不可能有靈驗。因那是無情物,功德完全在你的心!你持那個經,你念那個經,心很虔誠,就有感應。感應的是心,不是經。

僧問:未審一切名相及法相,語之與默,如何通會,即得無前後?師曰:一念起時,本來無相無名,何得說有前後?不了名相本凈,妄計有前有後。夫名相關鎖,非智鑰不能開。中道者病在中道,二邊者病在二邊,不知現用是無等等法身。著在名相分別上,名相就把你給鎖住了。鎖住之後,沒有智慧這個鑰匙,沒辦法打開。

中道者,就是執著中道的人,毛病出在中道上。二邊者就是執著兩邊,執著空有,是非,善惡等等,毛病出在兩邊。現用就是緣起無自性,心性起妙用。無等等就是自性的妙用,就是現用,了知緣起無自性就是智慧。無等等就是無可比擬的,最高的。最高的佛乘,就是無等等。無等等法身,沒法比,是絕對的。絕對你拿什麼東西比?執著中道和兩邊的人,不知道一切恆沙的妙用。心性的妙用,就是法身妙用,就是體用,就是法身起用。無等等,就是最高的,無與倫比的佛乘。

迷悟得失,常人之法。自起生滅,埋沒正智。或斷煩惱,或求菩提,背卻般若。前面講過,古來大德說:「但除妄念重增妄。」 有人想把妄念斷除,這是重增妄念,妄念上再加妄。妄念這麼多,怎麼斷除?怎麼斷也斷不盡,反而加重妄念。有人埋怨:我妄念這麼多,煩死了!本來有妄念就煩惱,你再煩死了,妄念上更加妄念。

怎麼辦?妄念起來了,不要理它,不要煩它,要不了多長時間,它自己就沒了,因為妄念本空。你說自己的妄念這麼多,你想把妄念斷掉,「斷除煩惱重增妄,趣向菩提亦是邪。」 趣向菩提就是追求菩提。本來放下就是菩提,達妄本空,歇即菩提。你還要求菩提,求就背卻了般若,違背了畢竟空大智慧妙用。

人問律師何故不信禪?師曰:理幽難顯,名相易持。不見性者,所以不信。若見性者,號之為佛。識佛之人,方能信入。佛不遠人,而人遠佛。佛是心作,迷人向文字中求,悟人向心而覺。迷人修因待果,悟人了無心相。迷人執物守我為己,悟人般若應用現前。這段話基本上能看得懂吧?有人問:講律的律師為什麼不相信禪理呢?大珠和尚說:理幽難顯。理就是佛理,真理。禪宗法理很深奧,幽深不明顯,很難體悟。非相但又不離相,非緣起法又不離緣起法,這個道理就比較深。

一切相都是非相,非相但也不離開這個相。要離開這個相,那是不可能的。講這個非相,你講非相又不離開這個相,這個相 當體即空就是非相。所以《金剛經》說不即不離,不即就是不粘著,不粘著就是空。不離,就是不離開。就是不拒絕,不逃避。既不離開他,也不粘著他。因為相與非相一體,所以說非相但不離相。

非緣起法但不離緣起法。一切緣起法都是畢竟空。畢竟空是緣起法,但也不離開緣起法。因為離開緣起法,而講非緣起法不可能。沒法講,也不能理解。這個道理就比較深,聽起來就比較難懂。

名相易持。名相就是文字形相。容易把握,容易背頌,容易記憶。不體悟佛性的道理,沒辦法達到明心見性,就沒辦法領會。自性本體是無相的,難以把握。名相是有相的,有東西可把握。所以必須見性,不見性的人沒辦法相信。見性的人就是佛。見性成佛。

識佛之人。就是認識心性的人,明心見性的人,方信即心即佛。見性人相信,這個心就是佛。不見性人,他不相信這個心就是佛。佛不遠人而人遠佛,迷人不認識他,不管迷人悟人,佛性未一刻離人。迷人向文字里去求,悟人呢?佛由心做,即心即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者覺也,心一覺悟即是。

迷人修因待果,悟人了無心相。修因待果。我們一般人都知道因果不空。認為眾善奉行,諸惡不作,大量積功累德就是修佛,遲早成佛。這是痴迷人,仍在二元世間法中轉。眾善奉行,好事多做,等待成佛。實際上永劫不能成佛!最多是升天,人身不失,還在六道輪迴中轉圈子。

明白的人,開悟的人,了悟佛性心性,非常清楚,本來就沒有什麼心相。它是非因非果。所以佛家有句話說:「非因非果是諸佛之本源。」非因果緣起,但又不離開因果緣起法,這個就比較深了。就是說你成佛了,也不離開這個因果緣起法。不能離開因果緣起法而能成佛。因果緣起就是說,做好事有好報,做壞事就有惡報。這是因果緣起法。真正明心見性的人,「因」畢竟空,「緣」畢竟空,「果」畢竟空。一切的因,你起念前的那些業畢竟空。緣當下這一念是根本的緣。碰到周圍這一切,助你成道。影響你成道的這些緣,全畢竟空。根本的緣是當下這一念。一切的因,都因為當下這一念,而決定後面的果。所以當下這一念畢竟空,那最後成的果,還是畢竟空。包括你成佛,成佛也不可得,佛也不可得。究竟時,一切一切畢竟空。

明心見性了,下地獄也不可得。和到西方極樂世界一樣。地藏王菩薩是明心見性的大覺者,證果的人。非因非果是諸佛之本源。不然的話,非因非果這個道理你不明白的話,你沒辦法見性。因緣果全在這個二元的世界裡。在二元的世界裡,你找佛的究竟法理怎麼找?就沒辦法。非因果緣起,它又不離開因緣果。我們說一切萬法緣起畢竟空。這意思是說一切萬法都是緣起。緣起的萬法都是畢竟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也空,緣也空,果也空。一切因緣所生法,我說就是空。這是《維摩詰經》上講的。所以因也空,緣也空,果也空。要這樣去認識,才能見性。見性才能成佛。

諸佛本源,非因果緣起,也不離開這個因緣。為什麼不離開這個因果緣起?你學佛,你修這個法,那就是因。最後你開智慧,就是果。開智慧是因,最後成佛就是果。所以它又不離開這個因緣果。

佛門這些法,稍許深一點,大學教授也聽不明白。非因果緣起,但又不離開因果緣起。非因緣果,又是因緣果。聽糊塗了是吧?不明心見性的人,會有點糊塗。就是既現實又要超越,既超越還要現實。離開這個世界,你不能成佛。離開眾生,你不能成佛。離開緣起因果,你不能成佛。但是你又不能著在這個因緣果報上。執著因緣果同樣不能成佛。因緣果報畢竟空。你要空得了,才能見性,才能成佛,是這麼個道理。

這個道理,理幽難顯,不是見性人,怎麼能夠明白?怎麼能理解?大學教授,人家戲說:教授教授,越教越瘦。為什麼?教授都很瘦,戴個眼鏡。根本在於他已經習慣於二元理念思維方式。執著那種知見,守住不動,頑固不化,自己被自己困住了。整天想整天想,腦力勞動,越勞動越瘦。飯吃進去都沒用,吸收消化不了。成道的人,明心見性的人,心胸非常寬廣。什麼事情一到他那裡,馬上全沒有了。所以他越來越胖。心寬體胖,這多好!

迷人執物守我為己。痴迷人執著這個物質世界上的一切。物就是外境,追逐外境,執著外境為實有。顛倒的眾生就是這樣,守住有個我。執著我相,認為這個我就是我自己。認為這個身體就是我自己。認為能起心動念的心就是我。每個念頭起來,這個念頭就是我自己。執持這個身體是自己,執持這個心是自己。自己把自己給困住了。開悟的人呢,般若運用現前,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所以我們講因果不空,也是方便說。因果不空,就是不離開因果法。因果是空,叫你不要著在因果上,讓這個因果把你給吊住。這兩句話講出來,如果不明白的人,聽起來十分矛盾。你剛才講因果不空,怎麼又講因果空?

有些人講經說法,小心不要造業。因果不空,這是對凡夫來講,是二元世界的法理。在凡夫二元世界,因果不空。你造什麼業,受什麼報。究竟說,超越二元,從自性本體上說,一切因緣果畢竟空。因此我們不要執著別人的一切善惡表現。看到別人一切好的,和一切壞的行為,不要去分別執著,不要難受。你見到人家好的方面,應隨喜讚歎功德。看到人家不好的,只當沒看見。時時觀照自己內心的不足之處。改正自己不好的地方。不然的話,你老看到別人的不好,別人本來就不太好。他造那個業,他受那個報,因果絲毫不爽。你看他不好,心裡不高興,嘴上一議論,他的不良因果變成你也有一份。這個道理你知道嗎?因果不空啊!比如那個人說是非,你也跑去說。本來他受的因果,就變成你的因果。別人的善惡,別人的事情,你說是非,本身就是造業。結果變成你的因果,多麼冤枉!

愚人執空執有生滯,智人見性了相靈通。干慧辯者口疲,大智體了心泰。菩薩觸物斯照,聲聞怕境昧心。執空是偏空,執有是偏有。滯就是不通,停頓,停留,不流通。了相就是了悟一切的相都畢竟空。心性圓明,圓明空寂,圓通無礙。干慧就是干慧地。《楞嚴經》上講了這個干慧地。干慧地就是說智慧還沒有發揮展現。沒有與法身本體,與明心見性中道義理的法水相融相潤,所以稱為干慧。處於干慧地,說話就比較容易累,口舌疲憊不靈,語言不圓融,缺少智慧。說有就著有,說空就著空,圓融不過來。

大智慧的人,能夠體悟瞭然本體心性。他的心就泰然祥和,瀟洒自在。菩薩指的是大乘菩薩。大乘菩薩接觸一切事物,都能夠時時起觀照。清楚照見自己內心狀態。聲聞是指小乘。聲聞小乘人怕境界。他要尋找一個清凈的地方去住。比較懼怕外境的衝擊影響。他要把自己的心隱藏遮蔽起來。

悟者日用無生,迷人見前隔佛。大覺悟者,一切日常起用,時時以無生法忍理念為導向。萬法本來未生,本來不滅。不生不滅,從未生滅,建立這種宇宙生命的理念,就是無生法忍。

如果見一切相,執著這些相。隨著聲色外境轉來轉去,這就是迷人。起心動念不悟心性,與佛相隔遠離。如果悟了心性,明白心性,了知這個心性就是佛,就與佛不相隔。迷人不悟心性,那你與佛眼前對面相隔。佛性本體時刻現前起用,六根門頭放大光明,這就是你的佛性。你不知道,你就相隔,這便是睜眼不見佛。

今天就說這麼多。


推薦閱讀: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願經 10
夢參老和尚的叮嚀:朝山的行願
廣欽老和尚:念佛語錄--學佛網
妙蓮老和尚開示點滴錄
妙蓮老和尚開示錄

TAG:頓悟 | 法師 | 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