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正說李鴻章!

<>"吾敬李鴻章之材,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梁啟超希望也為了大家能看完,我在開頭找了兩個材料做引子,。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評價李鴻章的1895年李鴻章去馬關就就甲午戰爭和日本進行談判,當時的日本首相談判前以私人身份來看望李鴻章,他們之間有一段話值得深思。伊藤博文:「『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30年前還是受到中堂大人的感召,博文這才奮然投身政界。李鴻章:「哦,這到是未有所聞。」伊藤博文:「當年中堂壯志直衝霄漢,讀中堂此詩,熱血沸騰,一萬年來誰著史,自然是中堂這樣的人,博文不才,不敢談萬年之事,但有些疑問想請教中堂。」李鴻章:「請講。」伊藤博文:「孔明是忠臣、儒臣、兵家、政治家、外交家,博文以為華夏3000年集此五種資格於一身者,孔明之後唯中堂爾,不知中堂以為如何?」李鴻章:「孔明輔主創業,鴻章保主守業,守業比創業難哪,老夫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或與孔明相似。」伊藤博文:「那中堂與德國鐵血宰相睥斯麥相比如何呀?世人論中堂東方睥斯麥,中堂如何自評?」李鴻章:「他與我都志在富國強兵。」伊藤博文:「那中堂以為博文如何,多年以來,惟此私念,別人說什麼我都不信,只想討中堂一個評語。」李鴻章笑道:「歷史自有定論。」10年後大清立憲考察團到達日本,伊藤博文感嘆此時和他對話的不是李鴻章,進而引用梁啟超在《李鴻章傳》里的評語——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以成敗而論,自是伊藤勝於李鴻章;然以個人而論,李鴻章優於伊藤博文也。高才高論,洞若觀火。其高論,正在『假如二人易地以處』這八個字,伊藤不才然何其幸哉,能駐足日本之地,此乃立憲之國,且舉國人才輩出;李鴻章大才,然何其不幸,為政於中國之地,乃絕對專制之地,故而有才而化無才,舉國之人才,一遇專制俱為奴才。李中堂若讀德此論,當含笑冥府,而竟以有才敗於無才,豈非又死不冥目?——好象到現在也沒一個日本領導人如此尊敬中國領導人,李鴻章可謂第一人。梁啟超在《李鴻章傳》開篇便提出李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19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為中國近代歷史風雲人物,這是因為李鴻章畢生所從事的活動,幾乎涵蓋了近代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外交、思想文化各個領域。凡舉晚清時代之許許多多的重大事件,李鴻章幾乎無不與之。正如梁啟超在100年前就提出的那樣,李鴻章個人的歷史,同時也是晚清40年的歷史。作為晚清一帶重臣和權臣,李鴻章一直處於古今中外、朝野滿漢各種矛盾的漩渦中心。作為實力最強的洋務派淮系集團的首領、清政府重要的決策者和執行者之一,為了因應不可抗拒的時代變局,他在中國近代活動中,所做的事情做多因引起的爭議和非議也最大。有人曾有把個字很形象地概括他:「權傾一時,謗滿天下。」我們做歷史就要公平公正的把他放到當時哪個大背景大環境中去評判。首先,李鴻章是庸眾中的傑士。晚清的統治層從最高統治者到大小官員,總體來說都是個平庸群體。他們是腐朽制度下的畸形兒,又可悲的在腐朽的制度下活動。但在激烈的社會震蕩中,他們中也分化出一寫比較傑出的人物,李鴻章就是其中一個。張之洞、梁啟超都認為他的見識超出同僚,這個論斷是公允的。李氏較早的意識到中國遇到了「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李氏是最早認識到非開放不可的大臣之一,提出了:『窮則變,變則通』的主張。從鴉片戰爭開始,對於侵略者與老師一身二任的列強持什麼態度,一直是朝野上下的激烈爭辯的問題。頑固守舊派往往對外來事物持排斥態度,既阻礙了本國的髮長,有常用一些不恰當措施去激化與西方列強的矛盾,釀成一些本可避免的大禍,二次鴉片戰爭和庚子巨禍便是實例。西方對侵略固然有罪,但守舊派給侵略者提供了可乘之機。也是不容諱言的事實。李氏則持截然不同的態度。他力主以開放的態度去處理同外國的關係。李氏的洋務思想於七十年代趨於成熟,其根本指導思想就是「外須和戎,內須變法」和戎為的是創造一個有利於改革的和建設的國際環境,而根本出發點是變法圖存。我們毫無理由去指責李氏的做法,因為今天的中國就是在延續這個方針在發展,李鴻章是19世紀的鄧小平,可19世紀的晚清絕非20世紀的中國,真是舉國之人才,一遇專制俱為奴才。其次,李鴻章是近代事業的主要開創者。稍加考證就會知道,中國所有機械製造、近代的採煤、鐵路、電報、輪船運輸、紡織工業的誕生和發展無一不有李氏的推動。而在辦新式學堂、派留洋學生等方面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李氏創造性的提出了一是培養全新的人才;二是全面發展工商業;三是要求宮廷節省冗費。——歷史證明近代中國發展的遲滯與現代事業的失敗同沒有貫徹這些主張有密切關係。人們曆數過這些官僚資本企業或事業的種種弊端,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可是,我們同樣無法否認的一個事實:西方的機器和科學技術進入中國就是對愚昧無知的打擊,就播下了對動社會發展的種子。招商局輪船所到之出,商品經濟多多少少有所發展。江南製造局翻譯出版的幾百部西書不是孕育了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以及後來的魯迅、孫文、陳獨秀等一批時代人物嗎?官僚資本在當時落後的中國是先進的是推動中國社會商品經濟發展的。對19世紀以來為捍衛中國的獨立和擺脫中世紀的落後狀態盡心儘力的人,我們都因該如實記下,李鴻章也不能例外。最後,李鴻章是一代先進知識分子的凝聚中心。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分化出一批力圖變法自強的知識分子。他們先是集結在曾國藩周圍,接著就向李鴻章靠攏,甲午前這些先進知識分子都視李氏為中心。在任何社會中,知識都要通過一定的渠道才能轉化為政策或各種活動。當時的晚清這種轉換是無法健全的,李氏在很大程度上起著轉換樞紐的重要作用。孫中山甲午前謀求上諫,首先想到給李鴻章上書。其固然與李氏為在權力中心有關,但更重要的是李氏的思想比較開明和開放,按時近代洋務事業的主要推動者,因而對有新知識的青年頗具引力。李鴻章之於張之洞。此二人不可比。張之洞一身為封疆大吏,未到中樞軍機處供事過,到了晚年李鴻章之輩逝世朝廷無人可用時才調到軍機處。套用19世紀英國泰吾士報一個記者的評價「李鴻章乾的多說的少,張之洞說的多乾的少。」張之洞一身之成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不說對錯與否,先說張之洞一身事業最有名的就是漢陽鐵廠,也因為張氏的盲目自大而差點葬送後經李氏大力支持引進『官督商辦』的方法才起死回生英國記者評價為一個新體制的勝利。由此中國近代工業進入了官督商辦的時代。後來袁世凱評價「張之洞離開中堂就一事無成」。李鴻章之於左宗棠1874年日本尋找借口出兵台灣雖以議和告終,沒有開啟戰端,但蕞爾小國對大清的公然挑性卻在中國朝野引起巨動,由此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海防大討論。李氏在《籌議海防折》提出『今則東南萬裏海疆,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麋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萬國構煽,實為千年未有之強敵,洋人論勢不論理,彼以兵勢相壓,我等卻欲以筆舌抵之,外交就是實力,實力就是外交。正值海防吃緊之際,不特為外人竊笑,且機會一失,中國永無辦海防之日,既永無自強之日。』當時清國面臨沙俄入侵伊犁,阿古伯佔據新疆,收復新疆迫在眉睫。李氏提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或海防高於塞防。左李二人的分歧就在於李堅持海防高於塞防,而左氏則認為要全力西征,海防亦可暫時擱置。最後主戰派說服李鴻章清朝全力西征,集中人力物力收復新疆,事實證明左宗棠的成功就在於此。1884年中法戰爭,我大清不敗而敗,為何?我們看看光緒帝在戰後的上諭的內容:「自海上有事以來,法國持其船堅炮利,橫行無忌。法人尋釁,迭次開戰,路上路各軍屢獲大勝,尚能張我軍威;如果水師得力,相互援應,何至處處受制。懲前毖後。自以大治水師為主。」當時越南各地清軍皆獲勝,惟獨海軍全敗,法人後圍困台灣,清軍不得救,此無強力海軍的結果,台灣之圍不得解而陸上大勝後不得進,遂清政府同意和法國停戰,條約也算平等,未有過分之處。有人批評李氏的『見好就收』的策略,有人提出調北洋水師參戰,勝負或在未料之中,可北洋水師成軍1888年若是1884年參戰則真是個未知數,最重要的是1884年朝鮮發生『甲申事變』日本派兵入朝企圖利用此事介入朝鮮,清庭部分注意被移往朝鮮,畢竟朝鮮靠著北京城,1884年清軍堅決入朝才打消了日本的企圖。故作為中法戰爭總調度員的李氏只派淮系陸軍馳援台灣,劉銘傳便是淮軍一員大將,先守台灣後來建設台灣『開省治事』便是在李氏的支持下進行的。不是朝廷不辦海軍,實在是朝廷沒錢啊!到中法戰爭時清朝未有強力海軍全因國力衰弱,又全力征俄把大量軍費花在西錘邊疆的結果。74年征俄、84年戰法前者左宗棠勝而後者李鴻章和,左氏能知現事,李氏能知後事,二人成敗不能妄論。李鴻章之於曾國藩曾氏活躍於19世紀70年代前,而李氏活躍於19世紀70年代後,曾氏成名於剿滅太平天國時,李氏則成名于洋務運動。此二人是師徒,又不處於同一時代,不可比。論治兵作戰二人不分伯仲,但和洋人打交道卻可看出端倪,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時非常失敗,朝野指責他『賣國求榮,為洋人獻媚』,曾氏一輩子都講究處事原則,講究品德和修行的重要性,未料到自己晚節不保,心中的苦楚可想而知,面對壓力曾氏膽怯了提出朝廷另請高明。天津教案的妥善解決是中外和好近三十年無戰事的開端,李鴻章開始得到朝廷的重用,接任曾氏做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氏一干就是25年。甲午兵敗,罵聲如潮朝鮮歷來是中國的藩屬國,可日本垂涎已久。1882年和1884年朝鮮連續發生和日本有關的壬午兵變、甲申政變。對面咄咄逼人的日本,清朝提出談判,結果時值中法戰爭的清朝為了儘快結束朝鮮事務放棄了宗主國權利——派兵權,同意在朝鮮發生事變時日本也可派兵,這就為甲午埋下了隱患。日本人發動甲午戰爭的時機選的太好了,時值慈喜花甲壽辰,全國都為慈喜而忙碌,國庫錢款也盡全力滿足宮廷使用。打戰是要錢的,戶部尚書翁同翮因兄長和李鴻章有過節在接管戶部三年來未給北洋水師撥過一兩銀子,北洋水師自1888年成軍以來未添置一艦一炮,1894年初李氏因朝鮮情勢緊急徵得光緒皇帝的旨意從戶部劃撥25萬兩庫平銀以做艦隊維護之用,也被翁同翮以太后壽典急須用錢為由搪塞,這就是當時翁同翮等人為首的清流黨人和李氏的敵對一味打壓北洋真實寫照。後來李鴻章評價到:「中國人只有窩裡斗的本事。」還有就是慈喜修頤和園挪用海軍軍費有多種說法總之挪用數目巨大,這也直接導致了北洋水師戰鬥力下降,而日本經過變法後國力日強,全國更是拼盡全力發展海軍,1894年日本在短時間內海軍實力超過中國後利用朝鮮東學黨起義立刻發動甲午戰爭。甲午一戰大清敗而日本勝,後來日俄之戰俄國敗而日本又勝,此專制過與立憲國戰爭,專制國必敗立憲國必勝。甲午充分暴露了大清帝國的腐朽頑症已經深入骨髓,單靠李鴻章北洋海軍這一點點消炎藥是根本不能醫治的。另外要說明的就是在整個甲午戰爭清庭通訊記錄中沒有任何內容可以說明李氏「保船避戰」的想法。馬關、辛丑對日戰爭失敗,使清廷極不滿意,為了平息民憤,李氏被革職並褫奪其黃馬褂。清廷派去的談判人選全被日本駁回,日本表示唯李鴻章來可談,列強認為自詡為泱泱大過的清朝,似乎除了李鴻章就沒地二個人能擔當起這樣的使命,事實上,恐怕也沒第二個人肯於去擔當這樣的使命了。只有李鴻章,毅然決然。李鴻章此刻感到周圍竟無一人能陪伴在他左右,他的孤獨,他的痛苦,他的悲涼,只能留給自己,特別是他還要為了大清國、為了大清國子民去向小日本求和,這是大清國的悲哀,也是哪個悲哀時代所有中國人的悲哀。客觀的看待李鴻章,不能把賣國的罪名加在他一個人身上。李鴻章是從晚清政府的利益出發,和晚清政府一起出賣了中國的部分主權和領土。庚子年慈喜命當時的兩廣總督李鴻章進京議和,此時的李鴻章已經徹底厭惡了這種「打了就敗,敗了就賠錢割地,然後再被打」的惡性循環,他真正關心的是,除了自己去打仗和簽字之外,還呢功能夠做什麼,還有沒有其他的策略,經過反覆考慮後李鴻章聯合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揆、四川總督奎俊等確定了共同抗旨以求東南互保的原則。他們在以後的很長時期內被國人痛斥為「出賣民族利益的無恥之徒」,但在1900庚子巨禍中,正是他們確保了中國東南半壁江山的穩定。懲辦禍首、駐軍京畿,李鴻章一項一項的和洋人周旋,可張之洞等人卻高談闊論,大談什麼遷都再戰,張之洞更是選定自己勢力範圍的武漢做陪都繼續抗戰。李鴻章回復張之洞說是電報沒個字四角銀圓實在太貴,不要在空論長電,凡是可以摘要發出,以節省經費。李鴻章在辛丑談判時就吐血了,憑藉一點氣力和洋人談懲辦禍首的問題,後來戰爭賠款是李鴻章和慶親王的手下人和洋人談的,如此重要的議題讓手下人進行,真是議和大臣的失職,可以說是慶親王的失職,李氏當時奄奄一息也沒力氣管這個事。終於庚子年過去了大清得以殘喘。這裡引用個材料就是李鴻章在簽定馬關、辛丑時他的名字沒有像往常那樣寫的工整,而是讓人咋看之下,整個名字像一個『肅』,李鴻章剿滅太平軍被朝廷封爵『肅義候』,大概是向別人訴說:『這國家不是我要賣的,是你朝廷讓我去賣的。』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是帶著眼淚離開人世的。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李鴻章心中充滿了深深的遺憾和苦苦的酸痛。他似乎在自責對沙俄的清新,他在悲嘆自己犯下的錯誤,更是在擔憂大清國今後的命運。還要指出的是,李鴻章是安徽人,安徽歷來出商人的。李鴻章可以說是紅頂商人,他的手下也有中國著名官商盛宣懷之類人。李鴻章畢生致力於國民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對經濟的研究有獨特的心得和認識。他不僅僅局限於研究,還以企業家的身份把理論運用實踐到企業的管理之中。可以說他是一名企業家,一名經濟學家,再加上他是領導者和政治家,所以他在經濟上的遠見卓識,才幹能力超過了普通的優秀商人。李鴻章作為一個外交家,代表清政府簽定了不少不平等條約,但這不全是他個人過失,還有當時大清朝走向腐敗和沒落的背景。在當時國際大舞台那錯綜複雜的狀況里,李鴻章處理很多震驚中外的大時間。這樣的大背景和大事件不是每個外交官都有機會元件的,也不是一個普通外交人員就能處理的。所謂「當大過之時,為大過之事,未免有剛過之病,然不如是,不足以定傾而安國! 」大概就指的這樣的。李鴻章的外交是在不斷的大失敗和餓小勝利中形成自己的獨特外交思想和外交手段的,作為個人角色,李鴻章不愧為一個出色的外交家。但和俄國簽定的密約絕對是李鴻章一身外交的大失誤。李鴻章是庸眾中的傑士,也不脫平庸思想。1896年李氏周遊歐美八萬里,然而他讚歎的依舊是西方先進的科技,軍事技術。他始終無法明白沒有良好的社會運行機智,這些先進科技是無法真正學到手的。但我要說的是李鴻章的傑出是相對於同時代人的,他的平庸是相對於後代人的,就像洋務運動先進與腐朽愚昧,資本主義改良優於洋務運動,資產階級革命先進於資本主義改良。從這個角度上說李氏超過了他哪個時代所有平庸的人。不管李鴻章有多少失誤,犯過多少錯誤,我們中華民族永遠需要李鴻章這種求真務實的實幹家,需要李鴻章這樣為國為民不艱辛和困苦,不畏誹謗和詆毀的精神。李鴻章一直在埋頭肯干、默默做事,直到生命即將結束之時。引用李鴻章的那句話就是「富強相因」,只有人民先富裕了國家才能強大,我們才能擺脫被外族奴役和侮辱的命運,我們中國人在世界上才有地位和尊嚴! <>看完了,寫的不錯。我總覺得小平說過的話「如果中國在1997年,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8年後還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這句話使國人對李鴻章普遍有一個不好的印象。 <>看完了,寫的不錯。我總覺得小平說過的話「如果中國在1997年,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8年後還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這句話使國人對李鴻章普遍有一個不好的印象。 <>是的!李鴻章固有其錯,但其實不能歸結與他一人!畢竟很多時候他背負的是一個國家的重量,而這個國家——滿目瘡痍,愚昧無知,一副爛攤子!在手中我的一手爛牌時,李鴻章算是已經把這手牌打得很好的人了!還有就是為什麼條約都是他簽的,因為他說過——讓我來承擔歷史罵名!
推薦閱讀:

終點站系列之李鴻章
馬關條約簽約120年︱李鴻章挨了一槍,大清省了一億兩?
晚清重臣李鴻章罕見家庭照,妻妾個個貌美如花,圖六為張愛玲祖母
李鴻章打猴
探究 | 李鴻章已失勢慈禧仍任命他為兩廣總督,背後有何企圖?

TAG:李鴻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