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恐懼和糾結之一:佛洛依德的意識和人格結構學
佛洛依德心理學中提及的意識結構:意識、潛意識、前意識
意識:能夠被自己意識到的心理活動。是指人能認識自己和認識環境的心理活動領域。是心理結構的的表層,它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外部世界中的種種文化內容構成。其主要功能是從人的心理能量活動中把那些先天的、獸性的本能或慾望排除掉。即具有「批判」功能。
前意識:前意識處在意識和無意識之間,它是可以召回來的部分,也就是可以回憶起來的經驗。其功能是在意識和無意識之間從事警戒任務,它不允許無意識領域中的本能衝動隨便進入意識領域。它如同「海關機構」,把守著意識的「國門」,它由一些現實經驗所構成。乃界於意識與潛意識的層次中間,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覺、知覺、意念、回憶常被存在前意識這個層次、一般情況下不會被個體所覺察,但當個體的控制能力鬆懈時比如醉酒、催眠狀態或夢境中,偶爾會暫時出現在意識層次里、讓個體覺察到。
潛意識:也叫無意識,是人的心理活動的深層結構,它包括人類的本能及原始衝動。由於潛意識的內容與社會道德準則相悖,所以無法直接得到滿足,通常只好被壓抑在無意識領域之中。無意識領域中的內容,不是被動、僵死的,而是及其活躍並隨時都企圖得到滿足。(潛伏著的無法被覺察的思想、觀念、慾望等心理活動。一些本能衝動、被壓抑的慾望或生命力在不知不覺的潛在境界里發生,因不符合社會道德和本人的理智,無法進入意識被個體所覺察。)
人格結構: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慾望、衝動和生命力。「本我」追求生物本能慾望的滿足,是人格的基礎,是人格中的一個永存部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遵循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它要求毫無掩蓋與約束地尋找直接的肉體快感,以滿足基本的生物需要。如果受阻或被遲誤,就會出現煩惱和焦慮。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介乎「本我」與「超我」之間,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衝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為本我服務。「自我」通過與外界環境的接觸,經由後天學習獲得特殊的發展。「自我」感知外界刺激,了解周圍環境,儲存從外界獲得的經驗,從而具備了應對現實的功能。「自我」這一功能是基於個體保存的本能,可以對「本我」發揮指導和管理功能。「自我」遵循「現實原則」確定是否應該滿足「本我」的各種要求。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良心和道德力量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範,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所以它與本我一樣是非現實的,超我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從個體發育來看,「超我」在較大程度上依賴於父母的影響。「超我」一旦形成之後,「自我」就要同時協調「本我」、「超我」和現實等三方面的要求。為此,「自我」就成為「本我」與外界關係的調節者,也是「本我」與「超我」之間的調節者。也就是說,在考慮滿足「本我」本能衝動和慾望的時候,不但要考慮外界環境是否允許,還要考慮「超我」是否認可。
超我一部分在意識之中,一部分在無意識之中;自我也是同樣,本我則完全處於無意識領域。前意識是既可以變為意識又可以成為無意識的邊緣部分,隨冰塊起伏而變化,意識是露在水面上的部分,而無意識是深藏於水下的那一部分。隨冰塊的起伏,三種人格動力維持著一種動態的平衡。
自我的心理防禦機制
自我同時服侍著三個嚴厲的主人: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而且要使它們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協調,「它感到自己在三個方面被包圍了,受到三種危險的恐嚇。如果它難以忍受其壓力,它就會產生焦慮作為反應」。焦慮的產生,促使自我發展一種機能,用一定的方式調解衝突,緩和三種危險對自身的威脅,使現實能夠允許,超我可以接受,本我又能有滿足感。這種機能就是心理防禦機制。許多證據表明,自我在採用防禦機制時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它所消耗的能量完全可以挪做他用。防禦機制是在無意識之中進行的一種兒童式的反應,這可能會阻礙現實行為的發展。對於個體來說,不會採用所有可能的防禦機制,而只會有選擇地採用其中的某些機制,這些機制就可能在其自我中固定下來。(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當你糾結的時候怎麼辦?
※前世今生之:糾結的情感
※白蛇傳結局真讓人糾結
※中藥有無副作用?看了此文,不再糾結!
※分開睡餵奶折騰,一起睡又不安全,要不要和寶寶同睡一張床,這是個糾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