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善,還是惡?
阿彌陀佛,諸位善知識,我們繼續來學習《大乘百法明門論》,
前面我們已經講到了八識心王、五十一個心所有法,下面我們要來看一下心王與心所之間的關係。
總說心王與心所的關係
心王與哪些心所相應?
因為心所是恆依心起,與心相應,系屬於心。
心王生起,必定就有心所隨之而起,但是心王有善、惡、有覆無記、無覆無記四種差別;
又有自性分別、計度分別、隨念分別不同;
還有現量、比量、非量不同。
這八識有種種不同,所以與它倶起的心所也各不相同。
我們簡單的來把八識所相應的心所法說一下,這些都是在深入學習的時候需要用到的,特別是我們要隨順修止觀,或者真實修止觀的時候,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要不然就要觀錯。知道這些,相當於就有個地圖了,深入認識心王、心所的時候,效率就很高。
心王相應的心所
(一)阿賴耶識相應的心所
先來看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性質是無覆無記性的,它可以作為所熏,是善性、不善性都不行,有覆無記性也不行,所以它只能是無覆無記性。因為它的性質是這樣的,所以它就不可能與善心所相應,也不可能與煩惱、隨煩惱心所相應。
再加上第八識它是無間斷的,一類相續的,所以它也不可能與別境心所相應,也不會與不定心所相應。
所以第八識只能是與遍行心所相應,五遍行心所。所以就是相應有五個:作意、觸、受、想、思,而且是無覆無記性。
(二)末那識相應的心所
再看末那識。末那識相應的心所要多一點,遍行心所肯定是有,因為遍行心所有一切倶,遍一切心及心所。
第七末那識是有覆無記性,性是染污的,它就還與別境心所當中的慧心所相應,染污一分的慧。慧有正慧,有惡慧,這裡第七末那識性是染污,它有我法執,所以就有慧。
還有四根本煩惱,我痴、我見、我慢、我愛,與它相隨,常不舍離,這四個煩惱它是有的。還有大隨煩惱八個,因為大隨煩惱遍染心故,凡是染污的心都有大隨煩惱。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散亂、昏沉、掉舉,這些都與第七末那識相應。
所以末那識就有十八個心所相應,「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痴、我見、慢相隨」,除此之外,其它的心所都不與第七末那識相應。
(三)第六意識相應的心所
第六意識這個比較簡單,第六意識與所有的心所都相應。「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別配之」,是善、是惡就看它與什麼心所相應了,與善心所相應就是善,與不善心所相應就是惡,這是第六意識的特點。
(四)前五識相應的心所
前五識是與三十四個心所相應。
就是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
五別境:欲、勝解、念、定、慧;
善十一: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痴、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根本煩惱有三個:貪、嗔、痴;
中隨煩惱兩個:無慚、無愧;
大隨煩惱八個。都與前五識相應,總共有三十四個心所有法與前五識相應。
(五)佛果位相應的心所
這裡說的八識的相應心所呢,是依未轉依來說的,沒有轉依清凈。
佛果位就是已轉依位,轉有漏的八識成無漏的八識,這個就不一樣了,所謂轉八識成四智。這個時候四智為心王,清凈八識及余無漏心所與彼相應,佛果位的時候就有二十一個心所相應:
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佛的心所就有二十一個:
作意、觸、受、想、思;
欲、勝解、念、定、慧;
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痴、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這些心所也都成了無漏的心所,這個和凡夫不同,這個我們知道就可以。
為什麼這八識與這些心王相應?中間是有原因的,這裡我們就不深入去講它,有興趣的同修可以自己去查閱一些資料,為什麼心王與這些心所相應?而不與另外的心所相應呢?你可以思考,通過我們前面的內容,完全可以思考出來的,為什麼與這些相應?和那些不相應?中間有原因,你思考不清楚呢,也可以去查一些資料,自己去學習一下,我們這裡因為時間的關係,不能深入的去講它。
對心王心所的總結
(一)對心王的總結
有情都有各自的心王、心所,總體來講都有八識心王、五十一個心所有法。
當然這個是《百法》裡面概括提煉的,要細說的話就很多了,依《百法》來說就是五十一個心所有法,但是心王只有八個,這個我們要知道。心王你不能搞出六個七個,或者九個呢,不足八個就是損減,超過八個就是增益,不多不少,剛好八個。有人搞出第九識來了,它是把轉依位的無垢識當成第九個了,其實那個還是第八識,這個我們要知道,要不然的話就會想不清楚。多出一個識來,把它搞成神秘的東西,認為還有一個什麼東西生起八識,那就不對了。
有情的心就是八識心王、心所的一個系統,沒有別的什麼東西來生起心王和心所,這個我們要清楚。說心的時候就是心王、心所。不要搞出其它的東西來,它還能夠生心王。這樣就不對了。心也是緣起法,也是無自性,也是無常,也是無我的,這個要知道。
(二)對心所的總結
學習《百法》,就把心王心所認清楚了,心所就是各種各樣的心理現象,我們可以這樣來說:
遍行心所就是普遍的心理現象;
別境心所就是特殊的心理現象;
善心所就是善的心理現象;
煩惱、隨煩惱心所就是不善的心理現象,叫惡性或者染污的心理現象。
這是從總體來講,當然個別的還有與這個第七末那識、第六識定心相應的,還有無記性的,這個不說;
還有不定性的心理現象,就是不定心所。
(三)對六位心所的總結
1、遍行心所:
遍行心所可以反映有情的認識過程,
所謂觸、作意、受、想、思,有這樣一個邏輯的鏈條。或者作意、觸、受、想、思,這個在不同的地方說的順序不一樣,因為它是個邏輯上的順序,時間上其實沒有先後的。
就是我們整個活動是怎麼展開的,認識就是這樣來的,我們在細細的觀察我們的一個心理現象的時候,它就是這樣的,中間就有這些元素,這個我們下來自己去體會。
這個「思」一起,就是動身、發語,造作種種業,就從它這裡發動。所以把遍行心所搞清楚,我們就認識我們自己每個微細的心理活動是怎麼展開的。
2、別境心所:
五個:欲、勝解、念、定、慧。
這個也很重要,修行也離不開這些。
欲就是希求心,我們修行者就是要對善法有希求心,並不是不要一切慾望了,要有的,有善法欲。
要對善法有勝解,於佛法生決定解。
要念,念什麼?念善法,保持正念,遠離邪念,這就是修行了。
念之後就會有定。於曾習境數數憶念不忘。我們念佛,你念佛號,慢慢就會得定。定心所當然重要了,三學戒、定、慧,由定而生真實的智慧。所以定心所就是專註一境,學大乘佛法的以大乘法為所緣境,修習大乘的定,得我法二空智慧。
慧心所,我們學習佛法就是為了開啟智慧,得大菩提。所以就要有正慧,隨順如來正法,多聞熏習,如理作意,勤修加行,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善慧。
這個別境心所是非常的重要的,但是要有揀擇,學習佛法就是學會善用其心,把心安住在什麼境界上面,怎麼樣來思維,這些就是我們要注意的問題。把心安住在正念上,依於如來的教法,如理的抉擇,就能產生真實的智慧。所以多聞熏習,如理作意,勤修加行,這個非常的重要,是我們現在最有效、最得力的修行方法,其它的更進一步的,如修止觀都是以此為基礎的,沒有這個基礎是修不成的。
3、善心所:
當然這個不用說,善心所非常的重要。
善心所怎麼來的呢?一切有情與生俱來就有,當然與生俱來也有煩惱心所、隨煩惱心所。
所以說人性是善,還是惡呢,這個就不定了,不能這樣說了,都具有。
善十一個: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痴、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這些是我們要鼓勵的心理現象,是修行要增長的,每個把它搞清楚。
這中間重點的是什麼呢?
信,怎樣才是信,佛法當中講的信,到了什麼程度,有哪些內涵,要搞清楚。要不然我們信佛,不一定是真信,盲信、迷信是不行的,要凈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要把這些搞清楚,才知道佛法中的信,功德無量。善心所裡面最應該搞清楚的就是這個信,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因為現在就是好多人搞不清楚,所以對佛法就看輕了,抓了一點點就跑了,就認為學會了,然後就去修行去了,可以說修了好久以後,回頭髮現根本還沒有入門,這個就損失比較大了。把信搞清楚了,就知道我們應該怎麼下手,怎麼來學習了。
對佛法的教理搞不清楚,是談不上信。由信入手,所以就要解,解之後才有行,才有證。
信、解、行、證,這個次第是不能亂的。初期的信是忍可,就是我雖然沒有徹底弄明白,但是我通過仰慕、忍可,但這個還不夠,下一步要解。
解之後才有凈信,真實的信才得到。這個是要注意的,要去弄清楚的。可以說是不是一個真實的佛教徒、佛弟子,從信上就可以劃分,所以就有正信的佛弟子。相對過去,大家就明白了,還有好多非正信的,其實不算佛弟子。
4、根本煩惱和隨煩惱:
是染污的心理現象,這個也是一切有情都有的,也是與生俱來的,是我們要慢慢對治的,這個很重要,要搞清楚。
要治病,先要把病認清楚。阿羅漢叫殺賊,殺什麼賊?殺煩惱賊。殺煩惱賊就要先把煩惱認清楚,哪些是煩惱,哪些是隨煩惱,怎麼來對治。就要先弄清楚,它的特點是什麼,它的作用是什麼,它有哪些形象,它經常在哪些地方出入,它有多大的破壞性。搞清楚這些了,我們對付起煩惱來就得心應手,對治煩惱是修行的重要功課。
所謂斷惡修善,斷什麼惡呢?惡的根就在這,惡根就是煩惱、隨煩惱。當然更根本的就是煩惱,煩惱當中也有更根本的,貪、嗔、痴三毒煩惱,在說下去,在本質一點,就是痴,我執、法執。
我執在哪些地方?法執在哪些地方?要認清楚。
有倶生我法執,在第七末那識上,還有一分在第六意識上;
還有分別我法執,唯在第六意識,因邪教邪分別而起,這些我們都要搞清楚的。
煩惱多得不得了,但是抓住根本那就好辦了,動搖了它的根基,這個煩惱的大樹最後就會倒掉,根基就在我法執,所以學習佛法根本在破我法執。
破二執,斷二障,證二空,得二果。修行就是干這些事情。所以認識煩惱及隨煩惱心所是重點,學習《百法》的重點,一定要把它們搞清楚。
5、不定心所:
悔、眠、尋、伺,為什麼它是不定心所呢?不定心所善、惡、無記不定,非遍三界九地,也非相續,也非倶起。
不定心所與第六意識相應而起尋求、伺察及諸言說,或起睡眠及追悔心,這些就是不定性的心理現象。
熟練掌握百法非常重要
六位五十一個心所有法,爛熟於心之後,我們對自己的心理活動就非常的明了,就很清楚了。我們就能保持清醒,什麼時候善心所生起,要鼓勵;煩惱心所生起了,馬上抓住要對治。
修行就是在心上用功夫,在心上用功夫就是先要明心,怎麼明心呢?就是把心搞明白,心有八識心王、五十一個心所法,反反覆復的這樣去把它搞明白了,修行當然就能夠有的放矢了,抓得住主要矛盾,能夠知道怎麼樣用功,怎麼來對治。如果不懂,只是一個籠統的心,怎麼弄呢?就不好搞了。
好多修行者,其實在這些問題上,都是糊塗的。不知道要對治什麼?不知道要鼓勵什麼?該鼓勵的沒有鼓勵,還把它滅了;該對治的沒有對治,還在增長,就沒有對。
舉個例子,欲心所,好多人就要把它滅了。欲心所要分兩個方面來看,有惡欲,這個要滅;有善欲,這個要鼓勵。你全部滅了,變來和草木瓦礫差不多了,還修什麼行呢?有這種,說凡是欲都要滅,這個是錯的,善法欲要鼓勵的。
佛陀在經教當中經常告誡我們,要勤修善法,要廣度眾生,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些都是有欲,沒有欲是搞不成的。所以學清楚《百法》,好多低級的錯誤我們就不會犯了,比如說知道了第六意識的特點,我們就不會去修無想定,對不對?就有好多人在修無想定,要把第六意識滅了,怎麼滅呢?滅了還能修行嘛?這不行的,滅成無想定,就是外道定,感得無想天的果報,與愚痴相應。
為什麼會搞成這樣呢?因為它不了解第六意識的特點。「意識常現起,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搞清楚這些了,我們心裏面踏踏實實的,決定不會搞錯。
所以我們學習了佛法,
才知道佛法的殊勝,
特別是學了大乘了義佛法---唯識佛法,
才區分的清楚世間一切外道、
宗教、哲學、科學,
它們和佛法有哪些不同,
佛法為什麼殊勝,
這樣我們才可以對佛法生起決定的信心,
真實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真實的依於佛教修行,出離解脫。
好了,這一次就分享到這裡。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阿彌陀佛。
本文根據龍老師課程音頻整理,
龍老師講授《百法》音頻課程,
推薦閱讀:
※捐贈器官若要先」活「過來再死去 你還願意捐嗎?
※丁香園——男人性健康需要注意的七個問題
※為什麼某些女生喜歡會彈吉他的男生?
※你會如何解決一個國家人口過多的問題?
TAG: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