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除了祭祀,我們還可以教會孩子這些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膾炙人口的《清明》,這首詩寫出了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節的特殊氣氛。清明節是一年一度中國人對自己祖先表達敬意與感謝的節日,是中國人表現孝道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因此,也被許多人稱為中國的感恩節。

在這個傳統節日里,我們在懷念先人的同時,也是一次教育孩子的好時機。過一個有意義的清明節,一定要和孩子做這幾件事!

講一講清明節的傳說

春秋戰國時代,重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地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送給重耳吃。

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想要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介子推卻不願意,背著母親躲在綿山。最後,重耳只好火燒綿山,希望介子推自己走出來,但火燒三天三夜至熄也不見其出來。重耳上山發現,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

重耳將介子推母子倆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並在山上建立祠堂。他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重耳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重耳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掐了一條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談一談家庭過去的事

每個家庭都有故事可說,在這樣一個親子相處的時刻,父母可以與孩子講講家庭過去的事情。雖然,並非每個家庭故事都驚心動魄或富有傳奇色彩,但那些溫暖的、有趣的、勵志的、打動人心的家庭故事能讓孩子從他們長輩的經歷中,獲得更多的滋養。多和孩子說說這些過去的日子,讓家庭成員之間建立起更加深厚的親情,在潛移默化中也能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心態,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聊一聊生老病死的話題

在祭奠親人時,孩子可能會問到關於死亡的敏感話題。那麼,父母也不要刻意迴避這樣的話題,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段、接受能力,適當地跟孩子聊聊。

心理學研究發現,兒童對死亡的了解分為三個時期:3-5歲的孩子覺得死亡就像睡覺或旅行一樣,是一個可逆的過程;5-9歲的孩子已經能夠接受死亡的觀念,但不知道死亡會發生在每個人的身上;9歲以上的孩子已經知道死亡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事。所以,在跟孩子聊生命教育的話題時,要特別注意孩子的年齡、心理特徵。我們應該告訴孩子:生命是有限的,只有珍惜,積極地對待生活,才能讓生命變得有意義。

祭祀,讓孩子學會感恩

清明祭祖,其內涵是孝文化。向已逝的親人、祖先送上思念與敬意,給孩子提供一個認識孝文化的環境,讓他們知道感恩。清明節這天,我們可以陪同孩子去烈士陵園感知英烈的大愛,去先人墓前緬懷親人的恩情。也許只是一枝白菊,一個鞠躬,但孩子在這種氛圍中,可以感受到我們對先人的尊敬和敬仰。

玩一玩傳統遊戲

清明節除了祭奠祖先,還有很多適合孩子玩的傳統遊戲,比如放風箏、盪鞦韆。古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還會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希望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古時候,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才逐漸發展為用兩根繩子加上踏板的鞦韆。清明節,爸媽可以帶孩子玩一玩這些傳統遊戲,不僅能強身健體,還能在這個過程中感受濃濃的傳統文化。

帶孩子親近自然

清明一般在每年陽曆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萬物復甦、百花盛開的時候。因此,清明節還有一個名字——踏青節。你可以帶著孩子沐浴清新秀美的自然風光,走進遠山近水的田園村落,踏著綠油油的青草,踩著軟綿綿的春泥,感悟魅力十足的春天。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也是種花種草最好的時候。此時,可以帶孩子一起種花種草,讓他參與到種植、照料花草的生命過程中,感受生命成長的過程,在心裡播撒下熱愛生命、對未來充滿美好希翼的種子。

教育無處不在。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我們在祭奠先輩、緬懷過去的同時也要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讓孩子真正感受到清明節所蘊藏的內涵,過一個有收穫的清明節。


推薦閱讀:

家鄉的祠堂(一)
史上最牛太監,唯一以太監身份葬在皇陵,康熙每年為他祭祀
燔祭僅在基督教中存在嗎?
在《Q版大明衣冠圖志》的幾張圖中,看到圖中桌子上放著如下物品。這些物品是什麼呢?

TAG:孩子 | 清明 | 祭祀 | 清明節 | 教會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