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西法師入行論講記第18課

我們繼續學習《入菩薩行論》,現在講供養修法。供養在整個菩薩道的修法中非常重要,可分為上供和下施兩部分。上供,即對境為三寶、父母、師長,以供養的方式安立;下施,即對境為痛苦的眾生,以布施安立。上供下施既可包括於布施中,也可包括在供養中。為了讓我們生起菩提心、受持菩薩戒,所以應對具有殊勝功德的三寶進行供養。上供的目的:第一是為了累積資糧,在相續中生起殊勝菩提心的所依。有了巨大的福德作為基礎,就能生起具有大福報的清凈菩提心;如果福報不具足很難生起菩提心,即使生起來也容易退失。所以想要順利地生起菩提心,讓菩提心不退失,平常不間斷地供佛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強調空性、強調禪修,容易說供養是一種著相、沒有什麼必要。實際上,我們修持一些高深的法,也需要福德資糧作為有力的支持。內心福德深厚,修行才能走得長遠。如果福報淺薄,最初可能很有興趣修行,但漸漸在不知不覺中就會退失修行的興趣。所以具有福報對於成就所有世出世間利益都非常關鍵,供養能夠真正圓滿我們的福德資糧。

第二、在供養時對上師三寶產生恭敬心,憶念上師三寶的功德,通過供養能夠打破自己的慳吝心。慳吝是一种放不下的心態,如果我們對世間財富等放不下,怎能成佛呢?想要獲得菩提,應該把里里外外的一切都放舍,否則無法成功。上師三寶是一個讓我們放下的殊勝對境和助緣,我們也很願意對上師三寶作供養,這是很重要的。

第三、通過供養也能提醒我們自心具有殊勝的佛性。供養時看到佛、法、僧三寶像,依此反觀內心,實際上我們的心也具足佛法僧三寶的自性。所以通過供養可以時刻提醒自己內在具有殊勝的功德。

另外,供品和所得之果之間也有不共的緣起。比如:我們供養水,水是很清凈、透明、柔軟的,通過供水會使我們的相續逐漸變得清凈、調柔。因為水很清凈的緣故,我們內心很多污濁的罪業,通過供水的方式也可以得以清凈;燈具有光明的自性,所以供養明燈,能夠遣除我們內心種種的無明黑暗;供養妙香,香氣周遍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供養三世諸佛,我們的相續也能逐漸具足功德、戒律、禪定的妙香;供養食品能夠讓我們獲得禪悅食。花、果、葯等每種供品都有其不共的緣起,都能幫助我們獲得不同的功德,因此對供養要認真學習。同時,供養時要發清凈願,以此可獲得殊勝的功德。

巍巍珍寶山,靜謐宜人林,

花嚴妙寶樹,珍果垂枝樹。

「巍巍珍寶山」指須彌山。須彌山入海八萬由旬,海平面以上八萬由旬,其四面由四種珍寶組成:黃金、白銀、紅寶石和琉璃。有一種說法是:我們南贍部洲處在靠近須彌山南面的位置,須彌山藍琉璃的光反射到南贍部洲,所以我們的天空是藍色的。而其餘三大洲,天空是紅、白、黃不同的顏色。這是說明須彌山不是土石山,而是由珍寶組成的珍寶山。因此供曼扎的時候,也把須彌山作為供品供養上師三寶。須彌山四周還有七大金山、鐵圍山層層圍繞,可以把這些珍寶山作為供品來供養。

還有一些山具有「巍巍」的功德,但不具有珍寶的自性。比如世間一些很著名的山:喜馬拉雅山、安第斯山、阿爾卑斯山、峨眉山等等,有的看起來很雄偉,有的很秀麗。有時登上山頂能讓自己的心胸開闊,雖然山裡不一定有寶藏,但具有「巍巍」的自性,也具足各種功德。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山就可以作為供品供養三寶。

「靜謐宜人林」。有些森林或樹林,除了動物之外,白天夜晚都無人打擾,非常安靜宜人。但是有的森林外表看起來很不錯,深入之後並非如此。比如我曾經看過一個記錄片,片中介紹的熱帶雨林風景非常好,早上山峰和樹林被雲霧繚繞,看起來很吸引人,但只能停留在這個層次,再深入就不覺得了。為什麼呢?如片中描述,樹林里有很多毒蛇猛獸和奇形怪狀的動物,樹底下有很多水蛭和各種爬蟲,林子裡面很可怕。不過有的森林風景迷人,也沒有這些令人恐怖的動物,進入之後就很舒適。比如西藏有個熱振寺,寺中有一個柏樹林。這個樹林據說是以前松贊干布國王有一次剃髮之後,把頭髮灑在山坡上長出來的。這個柏樹森林非常殊勝,進去之後讓人內心感到非常清凈,加持力很大。以前噶當派的很多大德都在這個森林中修行。既靜謐又宜人的森林當然很適合作為供品供養上師三寶。除了這些著名的森林之外,家鄉的小樹林若是很舒服、很寧靜,令人感到舒心悅意,也可以供養三寶。

「花嚴妙寶樹,珍果垂枝樹」。分開講,「花嚴妙寶樹」是指在天界或極樂剎土中由珍寶花嚴飾的寶樹。《無量壽經》描繪極樂世界七寶行樹是以黃金為干,白銀為枝,珍寶為花等等。當然,沒有親眼見過很難想像,但佛經中描繪得非常清楚,我們應當誠信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以大悲願力迴向功德形成的,因此一定十全十美,不可思議。天界的妙寶樹由天人的福報所形成,也是殊勝悅意的。人間也有很多樹開滿了鮮花,這些花樹也可供養三寶。「珍果垂枝樹」指果實累累壓彎了枝條,看起來令人歡喜,這些各種各樣的水果樹都可以作供養。

合起來講,可以理解為妙花莊嚴、珍果垂枝的妙寶樹。通常花和果不會同時處在一個位置上,因為先開花,才結果。但是有時因眾生的福報因緣不同,會有一邊開花一邊結果的情況。通過觀想或親眼所見,把這樣花果莊嚴的妙寶樹供養給上師三寶,同時發願願自他一切眾生都能夠生起菩提心。如此供養就能獲得極大的福報。

〖巍峨高聳的金山等寶山,遠離喧囂憒鬧、舒心悅意的森林,由本身的花朵點綴得無比莊嚴、累累碩果壓垂了枝幹的妙樹。〗佛經中描繪了巍峨高聳的金山等寶山,現在的人沒有見過,是因為不同眾生的根基、業力不同,佛陀並沒有說所有眾生都能看到這些景象。比如一些具有特殊眼根和功德的人,自然而然就能夠見到須彌山、日月上的宮殿等等;再如,同一道菜,不同口味的人吃了會有不同的感覺。所以,世間有福報和沒福報的人所見、所感不同很正常。

安住在遠離喧囂憒鬧、非常安靜的森林,會讓人感到十分舒心悅意。安靜的森林有一種殊勝的緣起:佛陀乃至很多大德都是在森林中修法最後獲得成就的,因為沒有人打擾,修法很容易成就。中國有很多名山,也有悅意的森林,但很多已經開發成了旅遊區,是否允許你去修法也不知道,去修也很難真正遠離喧囂,因緣不一定具足。不管怎樣,寧靜的森林的確具有很多殊勝的功德。

世間妙芳香,如意妙寶樹,

自生諸莊稼,及余諸珍飾,

蓮花諸湖泊,悅吟美天鵝。

此處介紹了幾種善妙的供養。「世間妙芳香」指因眾生福德顯現的世間種種妙香。在熱帶有白檀香、紅檀香、沉香,香味讓人非常悅意、頭腦清醒,很遠就能聞到,這些天然妙香可用來供佛。還有一些和合的妙香是用不同的原料調製而成,比如藏香、漢地的很多香都是這樣。在佛前點燃各種妙香之後,我們觀想香雲周遍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在所有佛法僧三寶面前做殊勝供養,願一切眾生能夠具足善妙的戒定慧功德。

「如意妙寶樹」:初劫的時候眾生福報很大,南瞻部洲生有如意樹,能夠滿足眾生的種種願望,樹上會自然顯現眾生希求之物。三十三天也有如意樹,天人們所需之物都可以在如意樹上自然獲取。因為如意樹的樹根長在阿修羅界,果實卻在天界,阿修羅對此非常不滿,因而引發與天人的戰爭,所以可知天界存在如意樹。各個凈土也有對如意樹的描繪。我們也把如意樹供養給諸佛菩薩。如意樹的觀念在漢地不是特別普及,過去漢地有搖錢樹之說,一棵樹上掛滿了金錢,搖下之後又結滿,具有與如意樹相似的作用。聚寶盆、搖錢樹並不一定是神話,有時眾生福報很大就會顯現具有這種功能的物品。不過如今眾生貪慾橫流、罪業深重,此類大福報的妙物,現在已無法出現。

「自生諸莊稼」是不需要耕種勞作,自然而然就能夠生成的莊稼。按照佛經和《俱舍論》[1]的說法,器情世界經歷成、住、壞、空四個劫。器世界形成之後,當時南瞻部洲還沒有人類,有些天人從光音天飛到地球上遊玩。當時地球上有一種東西叫地油,最早有個天人生出一念貪心嘗了嘗,覺得非常可口,隨後其他天人也紛紛品嘗,結果越吃貪心越大,身體也變重了,最後飛不回天界,只好在地球上安家。地油隱沒之後,出現了不需要烹調、可以直接食用而且非常美味的自生莊稼。自生莊稼最初是隨吃隨長,但隨著眾生貪慾的加重,變成白天吃完晚上長。後來有一個懶人很貪心,一次就取走幾天的糧食,眾人紛紛效仿,最後庄稼就不能自生了,只有依靠耕種才有收穫。所以根據佛經的描述,自生莊稼在地球上的確曾經出現過,現在北俱盧洲也有,我們可以把具有妙味的自生莊稼供養上師三寶。

「及余諸珍飾」指世間當中的很多珍寶飾品,有些是人工打造的,有些是無主物。如果居士逛金店看到許多珍寶飾品、金項鏈、金手鐲等,可以觀想將其作為供品供養給三寶。這樣的觀想對金店沒有損失,自己也可以圓滿資糧,因此各式各樣的珍寶裝飾都可以用作供養。

「蓮花諸湖泊」和「悅吟美天鵝」:合在一起解釋是指在充滿蓮花的湖泊當中有很多天鵝,分開解釋是說先供養湖泊再供養天鵝。尤其在漢地,很多公園裡的湖泊都有種蓮花的習慣,夏天會開滿很多美麗的蓮花,這樣的湖泊可以將其供養三寶。有些湖泊沒有蓮花,風景也很美。上師在講記中舉出了青海湖、揚州湖、西湖等幾大名湖,我們把這些湖泊供養給上師三寶,願自他眾生都能夠生起菩提心。

「悅吟美天鵝」:天鵝姿態優美,叫聲讓人聞而生喜,而且有白色、紅色、黃色等多種美麗顏色。除了天鵝之外,還有各種漂亮的飛禽也可以供養。國外有些野生鳥的羽毛五彩斑斕,不知道怎麼長的,甚至懷疑是不是有人用筆畫上去的。如果我們在電視上、圖片上或者親眼見到好看的飛禽,也可將其觀想為供品,恭敬供養三寶,讓自他生起菩提心。

〖天等世界中合成而散發的芬芳香氣、沉香等塗香〗天界、人間或龍宮都有各種妙香。過去龍樹菩薩傳法時,常有兩個小孩來聽,他們的身上經常散發出一股濃郁的香味,但因大菩薩的威德力,到菩薩面前就消失了。龍樹菩薩問他們:「你們是什麼地方的人?」他們說:「我們是龍子,很喜歡聽法,因擔心到人間會被傳染上疾病,所以塗了龍宮的妙香。」龍樹菩薩當時想用龍宮的檀香造一些佛像,便說:「你們能不能給我供養一些這種香呢?」他們回答說:「我們做不了主,需要回去問一下龍王。」回來稟告說:「如果菩薩您能夠去龍宮,我們就可以供養,否則就不能。」龍樹菩薩心想:去龍宮一方面可以利益龍宮的眾生,另一方面可以取香,還可以取一些珍貴的經書,就答應了。龍樹菩薩在龍宮裡看到了很多大乘的經典,取了一些如《般若經》、《華嚴經》,同時也把檀香取回來了。據說有一部分《般若十萬頌》龍王沒有交給龍樹菩薩,說是等菩薩下次來時再給,但因龍樹菩薩再沒去過,所以如今藏文版的《般若十萬頌》仍然缺少後面的部分。

天界當然也有很多妙香。有的經中說天樹發出來妙香,順風五百由旬,逆風二百五十由旬,有這樣的說法。那種香氣十分濃郁,聞了之後不會令人眩暈,反而讓人身心愉悅。人間的天然香也具有很多功德,如沉香、檀香塗抹在身上不但可以清涼,還可以消除疾病。現在世間各種各樣的塗香、香粉、熏香、香塊都可以供養。平時我們不一定能找到這麼多種類的香,如果這些香在世間當中以無主物的方式存在,可以通過觀想的方式供養三寶。

〖能滿足所需的如意樹、奇珍異寶所形成的妙樹,未經耕耘自然生長的莊稼〗任何世間願望都可以滿足的如意樹,由各式各樣奇珍異寶形成的妙樹,以及劫初時或在北俱盧洲自然生長的莊稼用來供養三寶。

佛經中有一個公案:過去有五百乞丐對乞討產生了厭離心,在佛陀面前發願出家,佛陀同意了並悉心教導,五百乞丐很快證得了阿羅漢果。當時有一位太子不理解佛陀開許乞丐出家,心想如果請僧眾應供,這些乞丐就可以坐在我的床上,染污了我的床榻。請佛和僧眾來應供時,他就特地告訴佛陀:「由於我家位置不夠,佛陀剛剃度的那五百個比丘請他們不要來了。」第二天,佛陀告訴五百阿羅漢:「今天太子供齋,但是沒有準備你們的飯,你們到北俱盧洲取回自然成熟的粳米,再到太子家享用。」五百阿羅漢即以神足通飛到北俱盧洲,採回自然成熟的粳米,裝滿缽盂又飛回來。他們如大雁一般降落王宮,隨處落座打開缽盂,開始食用帶回的米。太子等人看到五百阿羅漢從天而至,威儀莊嚴,所食之物香氣撲鼻,不由得生起了強烈的信心請問佛陀:「這些比丘來自哪裡?為何具有如此大的功德?」佛陀說:「這五百個比丘就是昨天你不願請的那些阿羅漢,因為沒有他們的位置和食物,我就要求他們以神通飛去北俱盧洲採回自然成熟的米來食用。」此時太子等人的傲慢心完全被打破了,就向佛陀及阿羅漢誠心懺悔。因此按照佛經所說,北俱盧洲的確有自然成熟的莊稼而且美味可口。

〖以及除此之外值得供養的所有珍貴飾品〗除了以上供品之外還有很多值得供養的珍貴飾品,將這些飾品都供養三寶。

〖包括由蓮花點綴的湖泊、池塘中不斷傳來天鵝悅耳動聽的吟唱聲。〗蓮花點綴的湖泊、天鵝動聽的聲音,都可以作為殊勝供品供養三寶,並且誠心發願:願自他眾生都能夠產生殊勝的菩提心。

浩瀚虛空界,一切無主物,

意緣敬奉獻,牟尼諸佛子,

祈請勝福田,悲愍納吾供。

如果繼續廣講的話,供養的物品會很多,此處作了竅訣性歸納。浩瀚虛空界中一切無主的勝妙供品,不論現實中能否獲得,通過我們的心緣取,然後恭敬地奉獻給佛、法、僧三寶。

「祈請勝福田,悲愍納吾供」:祈請殊勝的福田一定要悲憫我們這些眾生,為了讓我們圓滿資糧,一定要接受供品。為什麼我們要這樣祈請?實際上佛陀、乃至登地以上的菩薩,早已現見了法性,泯滅了對財富的執著,對世間的妙欲毫無興趣,早已對法生起決定信解。對他們而言,世間財物可有可無,沒有任何執著;但是對我們而言,一方面因為對境很殊勝,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圓滿福德資糧。如果佛和菩薩安住在自己的境界中,因為不需要而拒絕接受供養,我們則無法圓滿資糧。因此,為了圓滿資糧,為了順利生起菩提心的所依,即使佛菩薩不需要,也請求他們能夠接受我們的供養。供養上師也是這樣,上師並不需要財富,但是為了圓滿我們的資糧,為了眾生的利益,我們要祈請上師接受供養。供養也是一種緣起,上師三寶是殊勝福田,供養一點點東西也會產生巨大的福德;同時,為了讓我們真正生起菩提心,順利成為佛菩薩的接班人,祈請上師諸佛以悲憫心接受我們的供養,這樣的祈請有很大的利益和必要。

以前有一位學佛不久的居士,有一個很大的疑問,他認為供佛就是賄賂佛、賄賂三寶,就像賄賂世間人一樣。實際上根本不是這樣的,供佛並不是世間的賄賂。

首先,佛菩薩根本不需要供品,但因其是殊勝的福田,我們供養之後能夠得到加持和利益,所以理應供養。

其次,佛菩薩是以悲憫心接受我們的供品,而世間人是以貪慾心接受賄賂。佛菩薩本身的發心就是為了利益有情,眾生供養也好,不供養也好,都一直以悲心垂念眾生。那麼我們供養佛有什麼緣起呢?我們供佛之後,自己的心得以清凈,與佛接上了清凈的緣,圓滿地獲得加持。有這個必要的緣故,因此我們一定要修供養。

再次,雖然佛陀恆時關照眾生,但是如果我們沒有主動結緣,沒有去祈禱、沒有做供養,沒有促成加持的因緣,那麼佛也無法直接利益我們。這不是能賄賂與所賄賂的關係。真正的意義是:我們的心因供養而得以清凈,成為能夠獲得加持的法器。如果存在慳吝心,或者由於不供養而缺少福德,就不具足獲得加持的因緣,這對我們自己是無利的。佛菩薩已經獲得十種自在,其中之一即是財富自在,如有必要安住於某種禪定,即可降下珍寶雨。他們早已安住於最殊勝的如來藏法性之中,除非為了度化眾生,否則他們不需要受用財富。所以,凡夫人的想法和佛菩薩的境界差得太遠了。

〖諸如此類,以上浩瀚無邊虛空界中,清凈剎土以及北俱盧洲等處所有的無主物〗諸如此類的供品來自浩瀚無邊的虛空界。宇宙浩瀚無邊,現在我們只是大概了知地球及周邊極其有限的情況,虛空中還有無數世界,無數的清凈剎土。

〖我均以心觀想取來,鄭重地供養釋迦牟尼佛以及一切殊勝的佛子〗整個虛空中,只要是善妙的無主物,我們都以殷重的心觀想取來對佛陀作供養。我們怎樣做供養呢?首先了知清楚頌詞的意思,之後一邊慢慢念誦,一邊觀想、發願:願自他眾生都能夠產生殊勝的菩提心!如此一遍一遍地念,一遍一遍地修,念一遍修一次供養。我們不要小看這樣的供養,心的力量是很大的。上師在講記中經常說:「如果我們有供養的能力,佛一定有接受的能力。」佛是遍知,完全能觀照我們的心,如果我們通過觀想在心中顯現供品的總相,或者想到把浩瀚虛空界中一切無主善妙之物全部供養,那麼佛也能夠完全了知,通過這個過程,我們就能獲得殊勝的福德。所以應該鄭重地供養釋迦佛和一切殊勝的佛子。

〖祈請供養能獲得大果報的殊勝福田為利眾生而接納,〗祈請佛和菩薩等能夠獲得大果報殊勝的福田,為了利益眾生而接納我的供品。

〖祈求大慈大悲的尊主慈愛垂念我而接受我的這些供品。〗祈禱大慈大悲的佛陀為了慈愛我、垂念我,一定要接受這些供品。佛菩薩並不需要這些供品,但是為了利益眾生的緣故,有時也會顯現歡喜地接受。

全知無垢光尊者的傳記有這樣的描述:當年無垢光尊者在求法時很貧窮,沒有足夠的財富可以安住一地聽法,但他的上師很慈悲,即使沒有供品也傳了最殊勝的法。後來無垢光尊者經過苦修獲得了大圓滿證悟,成為大圓滿的教主,他開許座下聽法者不必供養都可以聽法。尊者對可憐的眾生非常慈愛,大官員、大施主來了,他一定有什麼表示;如果是一些非常可憐的人,如乞丐、孤兒寡母等,即使只供養一點點食物,不管多麼下劣,他都會在供養者面前津津有味地享用,顯得非常高興。不但當面享用他們的供品,而且還專門為他們迴向。尊者為什麼要這樣示現呢?就是為了讓供養者生起歡喜心、生起善心、清凈心,為了讓他們能夠積累殊勝的福德而如此示現。看到這些公案真是很感動,祖師大德尤其悲憫下劣者,在世間他們是弱勢群體、受欺負的對象,但真正的聖者菩薩則專門慈愛他們、幫助他們,讓他們有機會積累資糧。他們的供養獲得無垢光尊者的接受,會生起很大的歡喜心,依靠這一點就足以從下劣的身份中解脫出來,而且和祖師大德接上緣之後,因緣成熟時也會成為直接度化的對象。所以我們祈禱佛菩薩等殊勝福田,以悲憫心接受我們微薄的供品。

子二、供養彼等之原因:

福薄我貧窮,無餘堪供財,

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我的福德很淺薄,非常貧窮,沒有其他可供養的財富,現在將整個浩瀚虛空界中一切無主物,通過心緣取之後供養諸佛,祈求具有慈悲心的怙主,為了利益我及一切眾生的緣故,一定要接受我的供養。這是供養的主要原因,下面還會講其他原因。

〖若有人問:為何不供養自己的財物而供養這些無主物呢?〗前面講了很多無主物,有人就會想:為什麼不供養自己的財物而供養無主物?這個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太貧窮,沒有財富無法供養;另一種情況是不太貧窮,有能力供養一些供品,這兩種情況都不妨礙我們再以廣大的心去做無主物的供養,兩者之間並不矛盾。即使我們有一些財富,但相對於廣大虛空界中的無主物而言,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相當於還是非常貧窮——我們買不起湖泊、高山吧?所以就用觀想的方式供養無主物。

〖由於我往昔沒有積累過福德,極為貧寒,除了這些供品以外我實在無有任何其他可以供養的財物。〗原因何在呢?往昔我沒有積累過福德,沒有修過供養,所以今生非常貧寒。今生是貧、是富都有前因,今生中某些條件不具足:如自己不勤奮、機遇不好、運氣不佳等等這些是近因;另一方面的遠因或主因是:過去是否累積過福德。如果具足福德資糧,外緣很容易具足。福報大的人,獲得財富的因緣很容易出現。世間有一個笑話:一個窮人說,我年輕時沒有一個好爸爸,老的時候沒生一個好兒子,所以我一輩子貧窮。有些人有個好父親,留下很多財產;有些人生了個好兒子,兒子發達了,他也跟著發財了。這個笑話其實說明他沒有積累過福德因緣,因果是不虛的,所以導致今生極為貧寒。如果曾經做過無主物供養,或真正供養過上師三寶,相續中積累過深厚的福德,很多機緣自然而然會遇上,很容易發家致富。那麼認知了這個道理之後,補救的方式就是努力去做供養。如果沒有其他財物可供養,就供養無主物。

〖真心誠意想供養您,祈盼唯一利他的諸位怙主為了利益供養者我而納受這所有的供品。〗佛菩薩最初是為了利他而發菩提心,中間也是為了利他而積累資糧,最後也是為了利他而成佛,所以他們是唯一利他的怙主。我現在誠心誠意地把這些供品供養給您,祈盼唯一利他的怙主,為了利益我,一定要納受所有的供品,讓我獲得廣大的福報。獲得廣大的福報主要是為了讓自己順利生起廣大的菩提心、利他心。具足菩提心之後,其餘的善根會得到更加迅速的增長。

以上講完了第二個科判,今天的課就到這裡。

[1]《俱舍論問答》367、初劫時的人類是怎樣的?答:初劫時,人類從光明天化生,依靠神變行於空中,身體發光,禪悅為食,壽無量歲,後來因貪食地味,而身體沉重不能飛行,身光也消逝了,這時日月出現,後來人們食用自然稻而出現男女根,由此而行非梵行,並開始建房舍以行非梵行。因為懶惰而出現積蓄,並出現了看管田地的長官即五先王,後漸漸因過分造惡業人壽漸減而至十歲。


推薦閱讀:

學誠法師:如何對治現世貪著
凈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大意[1989年](第五集)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三)第一集 凈空法師講解
恩師(天台宗四十六代法嗣定智法師)開示:
大安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24)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