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特首選舉對香港各政治力量的影響 - 德洲博客 - 返回 論壇及投票區首頁 - Pow...
06-07
第三屆特首選舉對香港各政治力量的影響德洲寫於2007年6月2日三月底結束的香港第三屆特首選舉,是香港歷屆特首選舉中最具競爭成分的一次,候選人投入的程度、公眾的參與、媒體的關注,都是空前的,它對香港的政黨及香港的政治生態產生較大的影響,也令將來香港特首選舉的競爭性和激烈程度不可逆轉,更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和衝擊香港未來的選舉制度和政制發展。一,第三屆香港特首選舉呈現的新現象、新特點第一屆的特首選舉,候選人雖然較多,但基本上都是從親北京陣營中協調出來的,競爭並不激烈;第二屆特首選舉,董建華自動當選,更談不上競爭;05年的特首補選,曾蔭權也是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自動當選,其過程基本上是波瀾不驚的。但第三屆特首選舉卻是既有競爭對手,候選人又分屬兩個基本對立的陣營,因而令選舉呈現出一些新現象、新特點。1、弱勢候選人的競選策略影響了整個選舉過程民主派陣營在確定梁家傑可以拿到100個提名以後,就開始制定選舉策略:以普選的邏輯去顛覆小圈子的選舉,把選舉拉出800人的小圈子選委會,變成全民性的選舉活動。梁家傑既制定出涵賒輕鉿U個政策範疇的詳細政綱,又走訪社區向市民推銷其治港理念和治港藍圖,也要求舉辦特首選舉電視答問大會等。社會普遍接受梁家傑的這種選舉策略和競選模式,作為強勢候選人的曾蔭權只能被動地應對,雖然有備而來,應對得體,但強勢候選人的主動性難以體現。弱勢候選人在選舉中處處表現的主動性與強勢候選人在選舉中處處表現被動性,形成強烈對比,成了這次選舉一大特點。可以這樣說,弱勢候選人的競選結果是失敗的,但其參與過程及策略卻是成功的。正由於弱勢候選人在選舉中的主動性,令這次特首選舉最終演變成大眾化的選舉,兩位候選人都將選舉工作的重點由選委會成員轉向民眾,著力尋求民眾對自己的認可和支持。無論是下區走訪宣揚治港理念,還是選舉座談,進行電視辯論,或開設個人綱站推銷自己,其實面對的都是民眾,主觀上、客觀上都令這次特首選舉變成大眾化、全民性的選舉。2、高提名、高得票、高民意的一致性與第一,第二屆特首選舉不一樣,這次選舉,曾蔭權是在「三高」(高提名、高得票、高民意)情況下當選的。第一,第二屆特首選舉,董建華雖然獲得較高得票或較高提名,但民意較低,市民的廣泛認受性欠缺,這種較低民意與較高提名和較高得票的反差,客觀上令董建華就任特首多少有些尷尬,時常受到「民意」或「民意代表」的挑戰,無法順利實施有效管治。這次特首選舉,曾蔭權「三高」的一致性,令曾蔭權的管治權威和市民認受性都大大提高,也能避免董建華時代特首管治危機的重現。曾蔭權的高民意主要來源於他在政府機構多年積累的豐富的領導經驗,以及對公務員系統和社會方方面面情況的充分瞭解。所以在實際的競選當中,雖然梁家傑言善辯,管治理念多多,承諾多多,但市民反而更認同曾蔭權穩健,負責任的專業領導者的形象。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市民普遍接受從公務員系統產生、長期擔任政府官員、有豐富政府管治經驗的人士出任行政長官。二、對香港政治生態及各政黨的影響由於這次特首選舉,候選人分屬下同陣營,施政理念與管治策略不同,且候選人投入的程度、公眾的參與、媒體的關注、都是空前的,因而對香港的政治生態,對香港的各個政黨產生較大的影響。1、催生「在野黨」的出現公民黨一出現,就在政綱裡表明要成為執正黨,公民黨也將梁家傑參選視為邁向執政黨的第一步。第三屆香港特首選舉一結束,梁家傑就公開表示,他這次的選舉工程雖己結束,但作為一個「在野黨」監督政府施政的角色將繼續下去。民主派朝執政黨過渡的意圖越來越明顯,對香港社會的影響和衝擊將越來越大,特區政府的管治將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和危機。2、鞏固了泛民陣營的凝聚和合作民主黨自2004年香港第三屆立法會選舉失利以後,香港民主派陣營處於較為鬆散的狀態,一度群龍無首。在陳日君、陳方安生等社會領袖的支持下,民主派派陣營在2005年底重近凝聚起來,反對並最終否決了政府提出的關於07、08年選舉的5號政改方案。07年的這次特首選舉,梁家傑被民主派協調出來代表反對派參選,其成功的選策略及競選成效,得到民主派的普遍認同,也令民主派陣營出現多年少見的合作和團結。其實,民主派陣營各方各派林立,民主理念相近,但鬥爭策略和其體手段各不相同,可以考慮整合資源、協調分工,比如公民黨、民主黨、前綫、職工盟、民協主要透過立法會這個平臺,在政策和法律的制訂方面影響政府施政;「民陣」、「四五行動」、「支聯會」將繼續作為壓力團體,透過街頭抗爭,配合公民黨、民主黨的政策綱領,向政府施加壓大;陳方安生的「核心小組」、陸恭惠的思匯政策研究所可作為民主派的智庫,在重大的政策議題上進行研究,輔助泛民主派擴大影響力;「人權監察」等組織則負責就香港的人權、民主、新聞自由、勞工權益等議題,跟相應的國際組織進行溝通、合作,把香港問題國際化。其次,由於普選議題是梁家傑用以挑戰曾蔭權最有力的武器,也成功迫使曾蔭權承諾在5年內提出關於香港普選的「終極方案」,所以特首選舉一結束,民主派陣營就乘機追擊,繼續就香港的普選問題向曾蔭和特區政府施壓。針對曾特首指民主派沒有統一的共識方案,民主派已協調出一個代表民主派大多數意見的所謂「共識方案」,要求政府將他們的共識方案作為其中一個獨立方案向公眾諮詢。爭取2012年或2017年實現普選,是民主派共識方案提出的目標。3、強化了親北京陣營與行政長官的密切合作曾蔭權接替董建華出任特首以後,與傳統親北京陣營的關係逐步改善;親北京陣營雖然對曾蔭權有所保留,但出於大局考慮,基於對中央部署的配合,基本上都支持曾蔭權的管治和施政。這次特首選舉,無論是對推委會成員遊說,還是為曾蔭權主辦助選晚會,或者協助曾蔭權下地區訪問,傳統親北京陣營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成了曾蔭權最重要的競選班底,也為特首順利當選打了一場漂亮的選舉戰。通過這次選舉,曾蔭權也強烈感受到親北京陣營對其支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認識到傳統親北京陣營是其最堅定的執政盟友。所以一般相信,曾蔭權會大膽提名、委任更多親北京陣營優秀人才進入各級班子、各種委員會及區議會等各種諮詢組織。如此一來,既可確保行政長官實施有效管治,也為將來的治港者以親北京陣營人士為主體奠定基礎。另外,曾蔭權及特區政府的政策及資源在將來也可能會適當地向親北京陣營傾斜,親北京陣營也可藉此逐步發展壯大,抗衡民主派。而通過這次特首選舉,親北京陣營也進行了一次難得的政治磨煉,積累起寶貴的選舉經驗,提升了在市民心目中的認知度和影響力。4、對自由黨造成一些衝擊和影響自由黨在這次特首選舉過程中處境很微妙。一方面,自由黨內部希望自由黨的高層出來競選特首,以此提升自由黨的地位和影響力,但是他們得不到中央政府及親北京陣營的支持,所以最終沒有派人參選;另一方面,公民黨在這次選舉中的表現,尤其是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提升,對自由黨又是一個刺激。自由黨跟曾蔭權的關係也很微妙。曾蔭權接替董建華成為特首之後,實行「親疏有別」的策略,親的是傳統的親北京陣營,疏的是站在政府對立面的泛民主派,自由黨客觀上變成了被邊緣化的中間派。這次特首選舉過程當中,自由黨田北俊對曾蔭權態度模糊、曖昧,就被很多媒體大作文章。結合自由黨近年在一些重大政治事務上的表現和作為,相信這次特首選舉結束後,自由黨會調整其發展策略,即為了政黨自身的利益或個別人的利益,為了提升政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了拓寬政黨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他們會更主動地參與香港的重大政治事務,其至會杯葛或反對曾蔭權及特區政府的一些政策,也可能會對中央政府就香港問題作出的一些重要部署不予配合。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博客精美邊框代碼
※有家的感覺真好 - 薔薇之戀的日誌 - 網易博客
※陝西省財經學校七八級春班同學聚會致辭 - kyk的日誌 - 網易博客
※搭建個人博客,你需要知道這些
※讀書筆記《金錢遊戲: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上) - 穩中有升的日誌 - 網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