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道場不是形式,是自己的德行、智慧、辯才的具體體現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4-09-24 20:49:06關鍵字:道場,物質,馬鳴菩薩,離言說相,讀經,改變命運,科學家研究物質 |
【 點擊數:162 】 【字體:大 中 小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 【 收藏 】【 列印文章 】 |
摘自凈空法師《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109集2014年9月22 日 講於 澳大利亞科學家搞四百年才把「物質」搞明白,釋迦佛三千年就知道了 【解】(一)義無礙辯。謂了知一切諸法義理,通達無滯故。 「了」是明了,「知」是覺知。一切諸法,世出世間一切法,義理都通達明了,這個我們就曉得,我們看出來,有人說這做不到,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能夠通達明了。今天科學家,這世界上都認為這是最聰明的人,能夠把宇宙的奧秘他能給發掘出來。現在這些量子力學家,都是世間所謂第一等聰明人,他們從高深的數學發現問題,然後再用科學的技術去解答、去證實。所以科學第一個是要懷疑,不懷疑就不能發掘問題。 科學家提出問題,物質到底是什麼東西?這對它懷疑,它到底是什麼?然後再去發掘它,用科學儀器來觀察、來證明。四百年,這個問題一代一代接著來追蹤研究,到最近這二十年,才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明白之後告訴我們的結論是什麼?物質是假的,不是真的。說真話,這個世界上,決定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的存在,那物質是什麼?物質是念頭波動產生的幻相。跟佛法相應了。佛法說「色由心生」、「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他全部證明了。他們費這麼大的力氣,一代接一代,搞了四百年才搞清楚;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講清楚,講明白了,比他講得還清楚。科學家佩服大乘佛經。佛怎麼知道的?佛沒有用科學方法,沒有用數學,也沒有用任何科學儀器,佛用禪定、內功。唯有向內用功,不要向外。向外就是科學,就是哲學;向內這是佛學、神學,它向內的。 「向內」最重要的是信心,決定不許可懷疑,「向內」是找自性。佛跟中國傳統文化教學,目的是什麼?明心見性。《大學》裡面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第一句話把宗旨說出來了。大學之道學的是什麼?「在明明德」。「明德」是名詞,就是本性、真心、法性。佛教名詞很多,中國古人說「明德」。明德現在不明了,我們迷了,我們要學,學怎麼樣把「明德」再找回來。所以「明明」德,上面那個「明」是動詞,只要「明德」了,明心見性了,「親民,止於至善」那是自然的事情,「法爾如是」。「親民」是什麼?就是佛家講的大慈大悲,以大慈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對待人民,那就是佛菩薩,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止於至善,佛經上講的善巧方便,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把中國本身的文化提升了,「明德」是自性的體,本體,裡頭本來就具足無量智慧、德相;「親民」跟後面「止於至善」那是用,從體起用,「至善」此地講的;無礙辯才,所以他了知一切諸法的義理,這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有小悟的人一生就非常幸福圓滿,決定自利圓滿所以中國教學講求「悟」,徹悟的人很少,大悟的人就不少了;大悟就很管用了。沒有大悟,有小悟,小悟可以說自己在這一生當中,生活得非常幸福自在,決定得到自利圓滿,利他有些辦不到,但是自利是圓滿的。怎樣他會圓滿?他看破了,他放下了,像佛法所說的初果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他把身心世界真放下了,破了身見,「我」放下了;破了邊見,所有一切對立都沒有了,不存在了;整個宇宙跟自己一體,他有這個觀念了,他的人生很幸福、很自在,我們常說的「看得破、放得下」,他不會自尋煩惱,得真實受用。所以中國人都想讀書,為什麼?這種清凈、幸福、自在,每個人都想得到。這個不分貧富、貴賤,統統都能得到。得到之後,你命裡頭富貴,你會安於富貴;命裡面貧賤,他也安於貧賤。這個「安」很重要!安分守己,清凈心現前,日常生活當中,他沒有大智慧,有小智慧,換句話說,他不造業,他懂得積功累德,他知道斷惡修善,諺語有所謂:前生修得不好,我知道了,好好修這一生,來生就好了。 人不是一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他明白這個道理。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絕對沒有說,沒有因,他得的富貴果報,沒有這個道理。明白這個道理,修自己的因。 道場不是形式,是自己的德行、智慧、辯才具體體現自己的命不好可以修,像了凡先生,他的命是不怎麼樣,但是遇到雲谷禪師教他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命運就改了,壽命都延長了。他沒有求長壽,他命中壽命五十三歲,他七十四歲走的,延長二十年。命里沒有兒子,得一個好兒子,第三代好,他兒子生了十個兒女,所以馬上就變成大家庭了,很熱鬧。他自己的一生,做官做多大的官?是一個知縣,縣長,四川很小的縣份,他在那裡做縣長。沒有功名,功名像現在的學位一樣,他只有秀才,沒有舉人,沒有進士,這命里沒有的,斷惡修善求功名,結果考中舉人、考中進士,這命里沒有的。沒有兒子,有兒子了,孫子輩有十個。那麼他做官做寶坻的知縣,寶坻,直接屬於皇上管的,這地位就高了,好像現在直轄市市長。 這都是說明真正明白道理的人,一味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就行了。然後看你的迴向、看你的願望,我想干哪一行,一定很順利。你沒有修功德,佛法裡頭講的,善根、福德、因緣你要沒有修積,幹什麼事情都幹不成,好事幹不成,壞事也幹不成。壞事也是前世修的,前世不修,你命裡頭沒有。譬如做官貪污,你貪得的財富,你命里有的,如果超過?超過會出事情,禍害就來了。你命里有多少財富,古人對這個東西相信,現在不相信。現在認為都是我有本事,不相信因果,不相信積德,認為功名那是爭來的,競爭、鬥爭,是這麼得來的。競爭、鬥爭還是有個命在,命里沒有,你鬥不過別人、你爭不過別人,這是事實真相,世間的事實真相。 那麼「義無礙辯」一定是明心見性,他對於一切諸法全都明白了,為什麼?見性了。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都是自性所生、所現。你見了性,對於一切法不可能不知道,一切法的「性、相、理、事、因、果」全通達了。 海賢和尚是師父交代的,不準說,如果師父要跟他講的是,明白了就可以說,那他是一代真正的大師,他說法如同佛說的,他沒有障礙,像惠能大師一樣,無論什麼經論,你向他去請教,他統統講給你聽;你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這是我們曉得,環境不一樣,釋迦牟尼出世那個時候印度的環境,允許他以佛身出現在世間。惠能大師出現在唐朝盛世,五祖給他印證之後,當時社會環境,他沒有地位、沒有背景,所以五祖忍和尚叫他去避難,他到獵人隊裡頭藏身十五年,替獵人看守獵物,為獵人服務。十五年,大家對這樁事情漸漸淡忘了,他出來了,禪宗興旺起來了,世尊的末法,他是在末法的第一個一千年,續佛慧命。 我們現在距離能大師一千多年,現在社會人的觀念跟從前完全不同了,以前有基礎,都多多少少都有紮根的教育,有倫理、道德、因果的聖賢教育;現在全沒有了。再要興旺起來,你就知道多困難!用什麼能興?一定要得到祖宗的庇佑、三寶的加持,如何能得到?真修真干。假的可以騙人,不能騙鬼神、不能騙佛菩薩。這個道理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發真正的菩提心,就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是菩提心;以真誠處事、待人、接物,別人欺騙我,不放在心上,我不欺騙人,你才能感化別人、才能建立道場。道場不是形式,是自己的德行,是自己的智慧,是自己的辯才。 …… 讀經目的是去掉妄想,且不執著言說相、文字相、心緣相 所以佛教給我們,我們用佛法,心上不要被它染污;你要有執著,佛法染污你;你要有分別,佛法會障礙你。所以馬鳴菩薩《起信論》上教給我們學佛怎麼學?不要執著「言說相」,看經文不要執著「文字相」。文字是言語的符號,我們要用它,不受它的害;執著就受它的害了,分別就受他它的害了。要用平常心去看待(「平」是平等心,「常」是清凈心)、去學佛。不要執著「名字相」,名字是佛為教學方便而假立的,正是老子所說的「名可名,非常名」,名字不是真的,是人給它命名的。不執著「心緣相」,「心緣」是你讀了之後、你聽了之後,想到它這什麼意思,它沒意思。我們都有個毛病,讀了會想它的意思,不是它的意思,我們的意思被它引出來了,這就是凡夫。佛菩薩心裡空的,如如不動,怎麼引也引不出來。我們被別人一勾引的時候,你看,歡喜,馬上就笑了;不歡喜,臉上臉色又掛出來了,這是什麼?這是你隨著外頭境界轉,都不許可! 所以讀經,讀經目的在哪裡?把妄想讀掉。不讀經打妄想;讀經,心專註在經文上,妄想慢慢就離開了,用意在此地。那我們研究經的意思,不就又打妄想了嗎?所以佛告訴我們,經沒有意思,你要用它的話,它有無量義。這個我們明了,你看一部經,自古到今,古人給它作註解,大概《金剛經》的註解最多,有幾百種註解,那就是幾百種的意思,我們都可以參考,統統都不可以執著,執著就上當了、就錯了。 《起信論》這三個方法妙絕了!「離言說相」,包括「離文字相」、「離名字相」(名詞術語)、「離心緣相」。只是去讀它,根本不要想它什麼意思;有什麼意思自己出來了,這可以!這感應,也不必去把它記下來,用不著,心越清凈,這個現象越多。清凈心生智慧,佛經會把你智慧引發出來,六道凡夫會把你煩惱引發出來。可見得同樣讀的一部經書、一部論,每個人感受不相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隨著你的心清凈、平等這個程度,反應不一樣,它有無量義,所以越讀越歡喜。天天有悟處、天天看到不同,這樣你才會對於經典佩服得五體投地。世間的典籍做不到;佛法它做到,大小乘經典都這樣的,這妙不可言! 【解】(三)辭無礙辯。 「辭」是言辭。 【解】於諸法名字義理,隨順一切眾生殊方異語,為其演說,能令各各得解故。 佛法講堂這個演講,從前李老師常說這叫「大講堂」。這「大」是什麼意思?跟一般學校不一樣。學校講堂的聽眾,學生程度整齊的,小學講堂、中學講堂,它整齊的,你好講。大講堂是什麼?這裡面的聽眾程度不整齊,有小學的,有中學的,有大學的,你要講到各個人都聽懂、各個人都歡喜,這可不是容易事情!對小學要淺說,對那些真正在做功夫的要深說,所以淺深搭配得非常巧妙,深處有淺、淺處有深,這就不容易了。佛門的高僧大德都有這一套,是不是他學來的?不是的,學不來的。學,只能學一個方圓,不能學一個巧妙。巧妙是你的性德,性德是真誠心流出來的,真誠與性德感應。沒有真誠,與性德不感應,與阿賴耶感應。這是佛法所說的,讚歎如來說法,能令眾生個個都能理解、都能生歡喜心、都能得真實受用,我們講的是心靈上的感應。 【解】(四)樂說無礙辯。 「樂」是喜歡、愛好。喜歡為人演說,「演」是表演、做出來給人看,這是演。他看了之後,他有疑問,來向你請教,你能夠把它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讓他真的聽懂了,他有感受了、他想學了,這叫「樂說」。 【解】謂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圓融無滯故。 根性不相同,說法確實不是一個容易事情。我們講了一生,從來不敢說「為人演說」,不敢!什麼樣心態?做學生的心態,下面聽眾都是我的監學、都是我的老師,我在這裡做學習心得報告,抱這種心態!為什麼?按照古人的標準,我們今天上不了講台。古人標準是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才能升座講經、你才能著述經論,這都是我們做不到的。 -------------------------------------------------------------------------- 印光法師文鈔選讀法如庵萬年簿序(節錄懸敘)佛法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難議難思,莫名莫狀。克①論大綱,不出二諦。約②真諦論,則有佛無佛,性相常住。是以圓通道場,歷塵劫而不遷不變。真如法門,盡來際而無替無興。約俗諦論,則法隨緣起,道在人宏。得其人,則辟荊榛③而為梵宇,滅狐跡而作獅林。直教佛日增輝,法輪常轉。失其人,則即佛地而成業叢,泯經聲而宣塵事。致使普門扃戶④,覺路封途。僧與佛法,稱為三寶者。以其續佛慧命,流通法道,非人莫從,唯僧是賴故也。(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三 序) 註解: ①克(kè):能夠;消化;戰勝;嚴格限定。 ②約(yuē):限制;簡單;大約。 ③荊榛(jīng zhēn):.亦作「荊蓁」。泛指叢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蕪情景;也比喻艱危、困難;還指惡人;芥蒂;不快。 ④扃戶(jiōng hù):閉戶。扃,從外面關門的閂、鉤等;關門;上閂。 |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一四六集)-凈空老法師
※凈空法師:功夫就是放下,從哪裡放起?,佛教網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八三一卷——第八四0卷
※口業(凈空老和尚開示2016/5/15)
※凈空法師:誠敬心是修學成就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