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病艾灸療法
月經病,病名。是指月經周期、經期、經量的異常或伴經色、經質的異常;月經的非生理性停閉;或多次伴隨月經周期,或於絕經前後所出現的有關癥狀為特徵的一類疾病。
痛經的艾灸療法方法一
艾灸穴位:次髎、關元、地機、至陰、血海(雙)、中極、足三里(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穴每次懸起灸10~15分鐘,或實按灸7~10次。每日或隔日1次,3~5次為一個療程。②艾炷隔姜灸,每穴每次灸治7~10壯,艾炷如棗核大小。每日1次3~5次為一個療程。③溫針灸: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灸1~2次。
主治:經行不暢,少腹脹痛拒按,經色紫紅夾有血塊,經後脹痛緩解。
方法二
艾灸穴位:次髎(雙)、關元、神闕、至陰、子宮、脾俞(雙)、腎俞(雙)、命門(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穴每次懸起灸10~15分鐘,或實按灸7~10次。每日或隔日1次,3~5次為一個療稈。②艾炷隔姜灸:每穴每次灸治7~10壯,艾炷如棗核大小。每日1次,3~5次為一個療程。③艾炷隔附子灸:取適量生附子,切成約0.3cm厚的薄片,放罝於中極穴或關元穴上,上放置棗核大的艾炷施灸,艾炷燃盡再換新灶,灸至皮膚紅暈直待5cm以上為止,外蓋紗布,膠布固定。數小時後即起皰,直徑可以達到1~2cm。局部起皰者,按常規處理,此法宜在月經來潮前5~7天使用。④溫針灸: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灸1~2次。
主治:經期或經後小腹隱隱作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頭暈耳鳴,腰酸腿軟,小便清長,而色晦暗,舌淡,苔薄,脈沉細。
方法三
艾灸穴位:關元、氣海、中極、水道(雙)、地機(雙)。
操作規程:①溫針瀉法:中極、水道可用2~2.5寸毫針,行呼吸補瀉之瀉法(吸進呼出,一進三退深入淺出),後再將艾條一寸置於毫針針柄上,點著後急吹速燃,燒完後待針涼,再行開合瀉法出針。②隔物灸:以薑片或附子餅均可,或將溫灸器置於穴上,艾炷隔物灸,每穴10壯,體壯脈實若可酌情加3~5壯。③艾條懸灸:以雷火神針灸條為佳,可以崔啄懸灸法,逐穴施用,直至痛止。
主治: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則痛減,經血量少,色暗有塊,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脈沉緊。
方法四
艾灸穴位:次髎(雙)、地機(雙)、陰陵泉(雙)。
操作規程:①毫針刺瀉法:次髎穴以2.5寸針為宜,找准第2對骶骨孔,順其解剖部位其孔道外斜方向進針令針感傳至會陰,腰骶為佳。此穴準確施治,可立見止痛的功效。陰陵泉、地機採用2寸毫針行迎隨瀉法,重刺激,以利濕熱蘊毒儘快從下竅而除。②艾條懸灸:以雀啄瀉法施於穴上,或在針刺後稍行溫通,或雲熱者禁忌。
主治:經前或經期小腹灼痛拒按,痛連腰骶,或平時小腹痛,至經前疼痛加劇,經量多或經期長,經色紫紅,質稠或有血塊,平素帶下最多,黃稠臭移,或伴低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月經後期的艾灸療法
方法一
艾灸穴位:氣海、三陰交(雙)、歸來、中極、天樞、血海(雙)、足三里(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1~2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選兩2~4個穴位,每穴灸5~10壯,每日1次。③溫針灸: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1~2次。
主治:經期錯後,量少,經色紫暗有塊,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畏寒肢冷,舌暗,苔白,脈沉緊或沉遲。
方法二
艾灸穴位:氣海、三陰交(雙)、血海(雙)、命門、關元、足三里(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日3~5個穴位,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灸1~2次。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穴灸5~10壯,每日1次。③溫針灸:每穴灸15~20分鐘,每日1~2次。
主治:經期錯後,量少,色淡質稀,小腹隱痛,喜熱喜按,腰酸無力,小便清長,面色恍白,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方法三
艾灸穴位:氣海、血海(雙)、三陰交(雙)、脾俞(雙)、足三里(雙)、膈俞(雙)。
操作規程:①溫針灸:血海、足三里、三陰交三穴均可用2寸毫針行迎隨補法後加艾條寸許置於針柄,點著燃,氣海穴以毫針2.5寸行呼吸補法後再用前法溫針。②直接艾炷灸:血海、足三里、氣海均可採用艾炷灸,每穴灸壯。③艾條懸灸:此法對肢體各穴,囑患者自行操作,以耐受和局部皮膚紅潤為度。
主治:經期錯後,量少,色淡質稀,小腹空痛,頭暈眼花,心悸失眠,皮膚不潤,面色蒼白或萎黃,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月經先期的艾灸療法
編輯:劉一晗;素材:張雅茹;
來源:中國中醫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