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姓氏的來歷

現代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考其來歷,各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幾類:

1、以姓為氏

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誌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出生地、居住地為姓

春秋時代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東郭、南郭、西郭、北郭為姓。鄭大夫住在西門,便以西門為姓。

3、以祖先的封國、封邑、采邑為姓

周王朝建立後,周家族為了鞏固在全國的統治地位,採取了「營成周」、「建侯衛」的策略,把周家族歷代族長(周王)的子孫和與之通婚的姻親家族以及臣服周朝的古老家族分封建國,「致邑立宗」,以致於形成周初有「數百國」之稱。春秋戰國時代,周朝的諸侯國逐漸被消滅,其子孫後裔多以封國為姓,如周、吳、鄭、衛、蔣、沈、韓、魯、蔡、晉、燕等二百餘姓。封邑不同於封國,古代有十家為邑之說,邑的範圍要比國小得多。采邑,周朝諸侯封賜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勞動者)。卿、大夫以采邑為食祿,故亦稱食邑。有馮、華、蘇、范、苗、柳、薛、鮑、藍、濮、雍等二百餘姓起源於封邑和采邑。

4、以祖先的姓氏、名字、謚號、封號為姓

如鄭國公子偃,字子游,其孫便姓游;魯孝公的兒子子驅,字子臧,其後代便姓臧;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姓,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周武王為其父謚號為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孫有以謚號文為姓者。

5、因避諱或避難改姓

古代有所謂的避諱制,即遇到君父尊親的名字要迴避。隨著封建宗法制度和儒教禮學的興盛,避諱漸漸由禮法形成制度,最重要的是避君諱,稱國諱、公諱,若犯君諱則有「大不敬」之罪,有殺頭之禍。如元初大臣商挺,其先本姓殷,因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諱,遂以「商」為姓。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由於朝代更迭,戰爭頻仍,人為迫害,其受害者或失敗者逃難他鄉,改姓埋名,其後代子孫亦沿襲相傳。如戰國時代田齊襄王法章的後代本姓田,齊國被秦滅了,其子孫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束姓,西漢高士疏廣曾孫孟達,對王莽篡政不滿,莽立「新」後,孟達逃至東海沙鹿山,改姓束;龔氏、洪氏,共工氏之後,本姓共氏,其後代因避仇遂在共字上加龍字,成為龔姓,在共字旁邊加「三點水」,成為洪姓;端木子貢後代避仇改沐姓;牛姓避仇改牢姓等。

6、帝王賜姓、貶姓

從漢朝起,有不少封建帝王為了籠絡臣民,給有功的大臣賜姓,多賜以國姓,即皇家的姓氏。漢高祖曾賜項伯姓劉,並封他為列侯;賜婁敬為劉敬。唐朝李姓皇帝賜姓更多,不少異姓開國元勛被賜予李姓,如李勣,本姓徐名世績;李抱玉,原名安重璋,天寶末年因戰河西有功,唐玄宗為其改名抱玉,後安祿山謀反,安抱玉「恥與逆臣同姓」,於是玄宗又下詔令「徙籍京兆,舉族以李為氏」。被賜姓者的後人以賜姓為榮,遂世代以賜姓為氏。對投降歸順的外族首領也以賜姓手段相籠絡。如唐太宗時,鮮卑拓拔赤辟率部歸附唐朝,太宗賜姓李氏;如宋神宗時,西藩木征率洮、河二州投降宋朝,神宗賜其官為榮州團練使,並賜姓趙,名思忠。歷代皇帝除賜國姓外,有時還賜臣民別姓。如蒙古人脫歡之父明洪武年間歸順明朝,明太祖賜其姓薛,後來脫歡嗣父職,又賜名斌。

在賜功臣、歸降將領國姓、別姓以示恩寵、進行籠絡的同時,歷代皇帝還有賜惡姓來懲罰異己的。如南朝齊明帝殺魚腹侯蕭子響後,貶其姓為「蠨」,名叫蠨蛸,蛸是一種長腳蜘蛛。梁武帝弟弟的兒子逃奔北魏,後又回歸,豫章王也逃跑到北魏,梁武帝憎恨他們的背叛,分別將其蕭姓改為背氏、悖氏。唐武則天將中宗皇帝的王皇后廢掉後,改姓為「蟒」;將高宗寵幸的蕭良娣改姓「梟」;將起兵反對其稱帝的越王李貞、琅琊王李沖及受牽連的諸王貶為「虺」姓;還將其侄兒武維良、武懷運殺死,賜其後人姓「蝮」(虺、蝮實為毒蛇之意)。

7、以官職、爵位為姓

以官職為姓的,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少正等。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單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庾、史等。在《左傳》等古籍里就有許多以「公」字打頭的複姓,例如「公父」、「公叔」、「公子」、「公孫」、「公孟」、「公仲」、「公夏」、「公西」、「公明」、「公幹」等。這些複姓多出自周朝王室的「姬」姓,後來多數簡化為「公」,即以爵位為姓。

8、以次第為姓

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但也有例外。魯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為仲氏、仲孫氏,因他有弒君之罪,後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此外,還有第一、第三、第五等姓氏。

9、以職業、技藝為姓

《風俗通·姓氏篇》云:「凡氏於事(編者註:指職事,即職業技藝)者,巫、卜、陶、匠」。陶姓,相傳帝堯在任部落首領之前以燒制陶器為業,後人中有一支以先祖職業為氏;巫姓,傳說帝嚳的後代有專門掌管占卜、祝禱的,又會醫術,人稱巫人、巫祝,其後人以技藝傳家並以巫為氏。另外還有董、甄、糜、屠、鏡、畫、釣、僧、騶、檢等姓。

10、以天干地支為姓

古代用十天干、十二地支循環相配,以表示年、月、日、時的次序,周而復始,循環使用。十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古人以此命姓氏。

11、以事或物為姓

以事為姓,即以祖先所經歷的某個重大事件為氏。如所姓,春秋虞國有個主管伐木的官名虞衡,聞伐木之聲「所所」而取之為姓;班姓,據說春秋時楚國王若敖之子斗伯比,幼時曾被棄於野外,有猛虎哺乳未死。後代子孫因虎身有斑文而命姓斑,古時斑、班通用,後遂為班姓。除此外還有馬、牛、熊、龍、鳳、山、水、花、松、柳、冠、鐵、金、苻、蒲、葯等姓。

12、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一些外來民族進入中原,有些與漢人通婚後逐漸漢化,就以原部落或氏族名為姓,多數為複姓,如尉遲、拓拔、鮮於、宇文、赫連等。也有的外來民族受漢文化的影響,以卜居地名為姓,如桃源翦姓,為新疆維吾爾族一支。明初軍屯桃源,以居住地剪刀溪命剪為姓,後因「剪」字不雅,改「剪」為翦。少數民族在接受漢語、漢字的時候,又創造出不少漢字姓氏,如朝鮮族的「朴」姓,苗族的「刀」姓,瑤族的「盤」姓,傣族的「召」姓等等。特別一提的是,金時女真人烏古論氏,漢姓為「商」;又,清滿洲八旗商佳氏、烏庫里氏等後均改為「商」姓者;彝族沙瑪氏,漢姓為「商」等。

中國人,尤其是漢族,歷來都十分重視自己的姓氏,沒有非常特殊的原因是不會改變它的。改姓的現象主要包括入贅婚姻、隨母姓氏、避難改姓、少數民族使用漢族姓等等。在人群中改姓是突發和隨機發生的事件,往往發生在遷移過程之中,但是可以肯定在總人數中改姓人數的比例較低。而且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改的姓,從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傳遞。這種改姓現象可以認為是姓氏的突變,突變後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傳遞功能。


推薦閱讀:

五行的來歷及性質講解
六字大明咒的來歷
你知道老婆老公的來歷嗎
陳家溝的來歷及簡介
《今晚80後脫口秀》的來歷?

TAG:姓氏 | 來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