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詩詞創作要素 (
06-07
淺談詩詞創作要素(2015-06-11 11:23:32)標籤:文化分類:詩話我國是一個詩詞大國,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以至明、清和近代的詩歌,宛如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江,為全人類帶來並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改革開放以來,沉寂多年的中國古體詩詞,在廣大詩詞愛好者的辛勤耕耘下,已開始繁榮昌盛。但是在林林總總的詩詞作品中,常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和錯誤,怎樣寫好傳統詩詞及注意其中的問題是一門大學問,本人深知以自己目前的學養根本沒有能力談論這樣一個深刻的話題。所以,今天和大家談一談在詩歌創作方面須加註意的一些基本要素。權當拋磚引玉。作為一個詩詞愛好者,不管你是否願意,都會有意無意地涉及到一些領域。現在我就本人近幾年來創作傳統詩詞的一點心得與大家交流。一,立意新穎:我們每寫一篇文章或者詩歌,都首先要確定主旨,主旨就是意。詩歌的中心就是圍繞這個主旨『意』來開展的。一首詩的優和劣與立意是分不開的。意是詩的靈魂,在詩詞創作和欣賞中占首要地位。意就是作品的中心思想。宋朝黃徹《蛩溪詩話》云:『昔人論文字,以意為主。』清朝大才子袁枚論詩亦將崇意列為首篇,余以為吟詩作詞,自當是立意為先,倘若立意不明,一篇作品則散馬無韁,不知所指。袁翁詩品有云:『意似主人,辭如奴婢。主弱奴強,呼之不至。穿貫無繩,散錢委地。開千枝花,一本所系。』立意亦有高下之分,他因各人的學養、抱負不同而顯優劣。現在我選二首古人同一題材的作品和大家一起來甄別立意的高下。首先來看崔塗的《孤雁》: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渚雲低暗度,關月冷相隨。未必逢矰繳,孤飛自可疑。再看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兩詩同為詠雁,由於立意不同而高下立顯。黃庭堅認為崔詩不如杜詩,主要也是從立意上來考慮的。杜詩不同於崔詩,在於他不光寫孤雁,還把自己的心情也寫了進去,同時把離亂飄泊中失去親人的痛苦心情也寫進去了,它概括得更深更廣,它的思想性比崔的詩就強多了。這就是以立意決定作品高下的典型例子。二,境界高雅什麼是詩詞的境界?簡單一點說,境界就是在詩詞作品中,作者通過他所描繪的藝術形象,向讀者展現出的一種意象。她所營造的一種藝術氛圍能令讀者沉浸其中、流連忘返,她就象一枚橄欖,越嚼越有回味。有回味則有境界。狀物之境為下,抒情之境為中,蘊意之境為上。含情而能會意,慕景而生遐想,體物而得精髓,則易得靈通之句,參造化之妙。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而淡雅謙和,清新古樸,想像超逸,即事生情,即語繪狀,著字不多而風流盡顯,此為最高之境界。三、真情實感作人貴真誠,寫景貴真實,詩詞須有真性情,意境產生於真實情感。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里主張寫詩必須要有真情實感。他認為好詩必定是真情誠意的抒發,在第九首他批評陸機詩「斗靡誇多費覽觀」,認為只要心聲表達到位就不必「斗靡誇多」。他反對詩說假話,言不由衷。他認為真情必須來自切實的生活感受。第十一首說:「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強調詩要抒寫詩人的真實感受,只在心中暗暗摸索,臨摹前人作品,就想畫出秦川長安的真實圖景那是不可能的。因物而賦形,隨景而換步。真情所至方能妙句天成。當然,妙句天成須有一個前題,那就是深厚的生活閱歷和紮實的文化基礎,二者缺一的話,就算你有再多的真情實感也難以寫出高超的文學作品來。這就需要我們多閱讀,多積累。四、厚積薄發:亞里士多德說「詩最富有哲學意味」,詩最富有智慧和文化內涵,一首好詩就象戲劇舞台拉開的帷幕,露出她所隱藏的繽紛世界,使平常的事物變得撲朔迷離。普通的星空和原野、普通的月亮和大江,大家看慣了,不以為奇,但詩人卻以自己獨特的想像和豐富的感情色彩,把它們聯繫起來,用優美的文字塑造出燦爛的形象,這時它們就變得不普通、不平凡了,變得意味深長了。因此我們可以循著她的紋理,去體悟美的意味與思的智趣,去享受智慧與文化的結晶體。如何創作優美的詩歌,必須從學習和觀察開始。由古到今,由中到外地閱讀、品味經典詩詞,從事物的表面去觀察事物的內函,這就是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進而創作,非常實在和有效。在創作時把大腦中儲存的記憶或影象調動出來,讓它重新呈現在大腦的屏幕上。影像越多越好。調動速度越快越好,所謂創造力就是你把腦海中的影像重新排列組合,然後改變現狀,開拓新視野,增加新元素,尤其是增加別人想像不到的元素。然後組成一首詩,這樣寫出來的作品才有感染力,才能引起共鳴。五、含蓄雋永詩貴含蓄。東坡云:『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含蓄是許多藝術作品中所蘊藉的內在美。繪畫的象外之境,音樂的弦外之音,小說中的『冰山原則,』電影中的空鏡頭等等都是含蓄藝術的具體表現。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就是今天人們所說詩的語言,就是含蓄蘊藉的好作品。過於直白者不能稱其為詩,至少不能稱其為好詩。須用形象來表達意境,這是詩詞文體區別於小說散文的一個內在的標誌。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蓓蕾初開,幽香始熏。含蓄就是要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於言外。意不淺露,語不窮盡。含蓄就是用極少量的藝術語言,來表現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思想情感。以瞬間表現永恆,以有限傳達無限。用富於概括性和內涵豐富的形象去遙指天外,給讀者以無限廣闊的想像空間。可以說詩愈隱不露、其味愈濃郁強烈。唐代著名詩人王建一次參加考試,主考官讓考生們自擬題目寫一首詩,王建就寫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新嫁娘詞》,對新娘子過三朝作了生動描寫:『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詩中的這位女主人公,鄭重其事地洗凈雙手,下廚房製作五味調和的濃湯。因為不熟悉婆婆的口味,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先請小姑嘗嘗味道,以便根據她的意思作些調整。這首小詩,採用白描手法,不著一字議論,十分簡潔明快。雖只寥寥二十個字,所寫的又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細節,卻形象地勾畫了新娘小心唯謹的神情,展現了她那機敏豐富的內心活動。當然,通過這首詩,王建表術了另一層的深遠含意,那就是我不知道當今皇上喜好什麼,可否請主考大人暗示一二?再看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謂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別詩,尤其是三四句,是流傳久遠的千古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一個「更」字表現出了詩人勸酒的殷勤。詩人和朋友已經喝得差不多了,離別的時刻也快到了,為什麼詩人還要頻頻敬酒呢?第四句道出了詩人勸酒的心意:『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一句既寫出了遠行人今後生活的寂寞孤單,也寫出了詩人對朋友今後生活的牽掛與關懷,一語道破遠行人與送行人雙方心底深處那種真摯、複雜的感情。文字看似平常,卻蘊含著詩人奇崛激蕩的情思。六、樸實自然輕風徐來,不驚一塵。不琢不雕,意深詞淺,自然樸實與含蓄蘊藉看似矛盾,實則不然,樸實乃詩詞寫作中的更高境界,返樸歸真,不著痕迹,於溫和平淡中寄寓真情實意。許多新詩人的最大毛病是不樸實,他們在賣弄和顯示,而不是在流露,想用標新立異的語調引人注意,這是小家子相。真正的好詩,她不依賴於華美的文字,樸實淡雅的作品更能被人們千古傳頌。『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是大詩人陶源明的著名作品。文字簡潔樸實。字句中真情流露。簡簡單單的話語,卻表現了詩人的性格。所以,千古以來都被人們稱頌。再來看一首現代人寫的詠冰箱:『心中清冷入凡家,偶得開懷仍罩紗。便有青青青似野,可憐從此不開花。』冰箱心中特冷,有的上面罩著輕紗,打開來有森森寒氣。上面兩句寫冰箱的特徵,擬人的手法。『便有青青青似野,可憐從此不開花。』三、四句更好的表達了冰箱的作用。進入冰箱的東西,青色還是跟在野外一樣,可是進入冰箱後就再也不開花了。冰箱保鮮的作用也說出來了。冰箱是一個平常的物件,作者卻能寫得這麼富有詩意。看似平淡樸實卻大有味道。這個就是功力。平淡近乎天然,則臻於至真至美之境界。天然,就是不加任何外在的、人為的修飾,豪華落盡見真淳。現在我們的飲食也一樣,要天然純綠色的,因為它有營養。美女也是一樣,選美都有泳裝展示。文字也是一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七、語言精鍊寫詩有如礦里掏金,需惕除雜質,精心冶煉。做到簡潔、凝練、利落。詩詞文字有限,講究言簡意豐,一字傳神。但精鍊絕非簡單之謂,簡單者一覽無餘,詩歌要精鍊,即使心中有千言萬語,也要惜字如金。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讀到過一首不精鍊而可以傳誦久遠的詩。精鍊乃字外有義,言有盡而意無窮。欲精鍊則須概括,能概括則須多聞博記,所謂成竹在胸,心有餘力。有所選擇,方能精鍊。鍊字鍊句,人皆知之,且容易達到,但是煉意之說,知道的人比較少,什麼叫作煉意?就是明白取捨。此為寫作詩詞高層境界,故較難達到。詩詞不工,是不精思。不思而作,寫得再多又有什麼用?要學會忍痛割愛:葉多花蔽,詞多語廢,溺水三千,只取一瓢。字句錘鍊得好,可以帶動全篇,所謂一字妥帖,則全篇生色。關鍵去處,一個字眼,極致入微,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造出一種意境。所謂詩眼詞眼,皆從精鍊中得。沈德潛詩話云:『古人不廢練字之法,然以意勝,而不以字勝。故能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朴字見色。』古人時常為求一字穩,耐得半宵寒,杜甫有詩云:『語不驚人死不休,』賈島的推敲故事可說明一切。八、勤奮謙恭無恭敬之心,無以向學,無謙遜之心,無以進步。本人在網上常給人點評作品,評判之時不敢妄言。創作詩詞須不恥下問,多問多聞,能者為師。不可不懂裝懂,半桶水晃蕩。詩詞寫作須日積月累,勤學苦練,多看多寫,質量的提高大都以數量為基礎。多用心思,善於觀察,常葆詩人之心,常蘊詩人之情。所謂火候講的是歲月的功夫,天才除外。就常人而言,於此道浸淫數年或有小成,浸淫數十年方能登堂入室。要不怕害羞,要懂得『道吾惡者是吾師』的道理。臉面人人看重,無臉面則千夫所指,但麵皮太薄不足以學詩,要經得起批評,勇於改過,知錯能改,方可學到真本領。袁枚云:『人貴知足,惟學不然。人功不竭,天巧不傳。知一重非,進一重境。九、活用典故詩中用典可以使詩句變得簡練、含蓄,給人以想像的空間。其意韻非白話文可以代替。律詩也只寥寥五十六個字,有時不用典故,真難表述心意。再則詩貴含蓄雋永,否則何來口耳相傳的千古經典絕唱?精華皆濃縮而成。用前人典故深化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用典既要師其意,又要能於典故中求新,最妙是有如己出而不露痕迹,就象水中放鹽,須飲水才知鹹味,方為佳作。用典須有所選擇,不可一味堆切。不能為用典而用典而賣弄學識或故弄玄虛。淡如白開水,咀嚼無回味之詩是作者修為不夠的現象。無論是欣賞或創作詩歌都需具備一定的文化基礎,欣賞時才不會望文穿鑿,寫作就能寓情於典,借典傳神了。培根有句名言:「凡思想都思想過」,引伸可以說凡語言皆語言過,凡創作皆創作過……典故用得巧,如武術之借力,能以少勝多,達言簡意賅之妙。再則詩有詩語,曲有曲詞,非平鋪直述可釋然。舊體詩歌多為抒情寓事、兒女幽情、憤俗怨世、烘雲托月、借古喻今、吟花詠雪等不一而足,借典托今就成了理所當然。用典儘力做到了三點;一;恰當,用之於當用有助於表情達意。二;易懂,決不以辭害意,不艱澀費解。三,入神;不為用而用,而是賦予新意,達到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十、整體諧調:把握詩歌中的諧調,是詩歌創作的重要內容。諧調是作者的主觀感受和藝術境界的完美結合,但不是簡單的結合,而是情與景的和諧統一。追求諧調,是有情有景的藝術極致,更是中國傳統詩歌的特點,那些形象優美、意境深遠、韻味無窮的古詩,無不講究詩歌的諧調藝術。用語平和淡雅,章法前呼後應,字句穩妥得當,音韻抑揚頓挫。得此四旨即能稱之為諧調,亦詩詞上乘之作。現在我們來共同欣賞前人的絕妙之作。《楓橋夜泊》張繼:月落烏啼霜満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人在深秋的午夜,不僅看到了月落,聽到了烏啼,感到了寒霜滿天,還看到漁火映照江楓。詩人將這些物象與午夜鐘聲巧妙地結合起來,塑造了一個完美、深邃的意境,達到了情與境的和諧統一,感人致深,精美超拔。《旅夜抒懷》杜甫: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夜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在成都無憑無依,流落飄零,夜愁不寐,寂寞孤苦,詩人順江而下,在航行中除細草微風,危檣夜舟,什麼都感受不到,夜孤寂得令人難以忍受。這裡詩人以情觀物,移情入物,使得空間的一切存在都變成自身情緒的對象物,塑造作者自己感情色彩的世界。讓外在的物象與自身的情感融為一體,其高超的諧調手法成了後輩人學習的楷模。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你若懂我,該有多好
※飛花令 · 雨:這個春天,赴一場詩詞之約
※花動一山春色——淺談古典詩詞中數量詞的欣賞
※《詩詞與寫作》·第四節 對仗(原創)
※霜葉紅於二月花:這10首詩詞,別有「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