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這部電影用一萬多群演,放現在光盒飯錢就要兩億
時代在前進,科技在發展。
100年前,我們什麼都沒有,現在我們有空調,有手機,有WiFi,有各種各樣滿足我們需求的東西。
對電影來說,技術的革新也帶來了巨大的好處。
電影里那些超級燃的大場面,其實只需要一台電腦就能完成。
只要有錢砸,有時間磨,電影技術就能向我們呈現出恢宏盛大的場景。
在戰爭電影中,我們看到千軍萬馬,交鋒激烈。
其實很多時候,都是一個人在綠幕前的自嗨。
如果是大全景的話,真實的人類的數量是:零。
有人問,那以前電影沒有特效的時候,這些大場面都是怎麼拍的呢?
答案:來真的。
今天跟大家說說一部1916年的電影《黨同伐異》,今年正好是它的100年紀念。
如果你是電影專業的學生,上課一定聽老師講過這部電影,它在電影史上有非同尋常的地位。
但如果用現在的眼光看來,很難想像為什麼它會名垂影史。
比如電影中士兵拿劍捅死少女的鏡頭,我們很容易看出劍根本就沒有碰到身體,這演得也太假了吧!↓
不過朋友們,這可是100年前的電影啊!我們的重點可不是在這個上面啊!
100年前,這部《黨同伐異》就拍過萬人大場面。不過那時候可沒有什麼特效,他們選擇了用最笨,最勞民傷財的方法:用人實拍。
這一場戲是描述巴比倫王國被攻打的場景,採用全景構圖,仔細看地面上,城牆上,閣樓上到處都是螞蟻般大小的人,差不多動用了4000個群眾演員。
由於場面太大,鏡頭都裝不下,攝影師只能坐在熱氣球上面拍攝。(為了拍個全景也是不容易)
在拍攝軍隊的一個鏡頭時,動用了1.6萬人。
這個場面調度也是夠難,感覺稍有不慎會發生大規模踩踏事件。
因為有這麼多群演,導演每天都要支出一萬多美元,用來訂盒飯給大家吃。
如果今天在中國重拍這部電影,在不用特效的情況下,請一萬的群眾演員,每個人每天算20塊的盒飯錢,拍22個月.....
光盒飯錢就要兩億。
除了海量群演外,導演在建設場景方面也是大手筆。
巴比倫輝煌的宮殿不是在歷史舊址上拍的,而是重新複製了一個巴比倫宮殿。
城牆有四層樓那麼高,可以並排駕駛4匹馬拉的馬車。
然後又根據電影情節需要,想推就推,想毀就毀。
由於時間太遠,這部電影的確切成本難以查證,有的說是200萬,有的說是300多萬,不管怎麼說放100年前都是天文數字。
而這部電影由於太過前衛,直接賠得公司都沒了,連建好的布景都沒錢拆,那座原樣複製的巴比倫城就這樣屹立了四年,直到1919年才被拆掉。
這部電影也讓好萊塢高層開始反思,並直接從導演中心制轉變為製片人中心制,且這個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有一些製片人在控制預算時總是對導演們說:「就算你有格里菲斯的才能,但是目前我們不打算拍攝《黨同伐異》。」
雖然這部電影是個賠錢貨,但是它的意義卻很深遠。
《黨同伐異》當年讓觀眾不買賬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太前衛了,他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導致有很多人都看不懂!
《黨同伐異》講了四個故事,不是一個故事講完再來第二個,而是讓這四個故事並排前行,但情感和內涵卻將他們聯繫在一起。
導演格里菲斯說:「我的四個故事是交替著出現的。在開始時,它們像四道分開的、流得很慢很平靜的流水,以後漸漸接近,越流越快,最後則匯合成一隻情感奔騰的急流。」
蘇聯電影導演們對這部電影佩服得五體投地,愛森斯坦等人甚至逐幀分析它的鏡頭語言和剪輯手段,後來形成了蒙太奇理論。
而且!雖然是膠片拍攝,但電影還用顏色對故事和情感進行了區分。
超級前衛有木有!很多大導演(首推張藝謀)都喜歡用顏色來表現情感。
好在格里菲斯在去世之後,才得到了世人公正的評價。
1975年美國發行了紀念格里菲斯誕辰100周年的郵票。
美國好萊塢大道上的柯達劇院有著復古的高拱門,旁邊屹立著大象雕塑,就是在向《黨同伐異》致敬。
直到今天,很難有人會把220分鐘,無對白的《黨同伐異》好好看一遍。但它間接地影響著它之後的每一部電影。
電影的發展也許就根植於它一代一代的傳承中,我們最愛的那些電影,那些導演都曾受到這部電影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最後一句如今,銀幕上的畫面看上去雖然很真實,但其實都是假的,膠片漸漸逝去,這是一個特效電影的世界。
那些使用千萬演員,搭建大規模布景,瘋狂燒錢的電影我們很難再見到了。
推薦閱讀:
※暗戀自己二十年,現在在一起能幸福嗎?
※乾隆給英國送去一道聖旨,當時很大氣,現在很可笑
※降無可降,這幾款車現在入手不虧反賺!
※如果你變成異性,你願意娶/嫁現在的你嗎?
※讀書丨貓為什麼很少出現在古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