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皎然的意境說及其影響 - 文學編年 - 國學論壇

[隋唐] 略論皎然的意境說及其影響皎然, 意境, 略論, 說及

略論皎然的意境說及其影響 摘要:皎然的詩論中關於意境論的建構不僅在唐代詩論中極具代表性,而且在整個中國詩歌理論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其意境理論中,皎然將「緣境」、「取境」和禪之境綜合起來論詩,對後世意境理論的發展和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皎然;意境;「緣境」;「取境」;以禪喻詩 皎然的意境說 意境理論是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的核心概念,其用於文學批評,形成文論術語始見於唐代詩論。盛唐詩人王昌齡的《詩格》首次提到了「意境」概念,在中唐詩僧皎然發展為意、境結合的「意境」說,在理論上取得重大進展。皎然的詩論著作《詩式》、《詩議》中關於意境論的建構不僅在唐代詩論中極其代表性,而且在整個中國詩歌理論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皎然,俗姓謝。字清晝,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唐代著名詩僧。他的存世著作有《晝上人集》(又稱《皎然集》或《抒山集》)十卷,《詩式》五卷。皎然的境界說,大致包括三個層次:緣境、取境、以禪喻詩。現在分別論述於下: 一、緣境 皎然提出了「詩情緣境發」的命題,「緣境」也就是說創作對象對於創作主體的觸發,皎然有兩個地方提到「緣境」。在十九體當中有一體為「情」,這是「緣境」說的一個出處:「情:緣境不盡日情。」另一出處則出現在皎然《秋日遙和盧使君游何山寺宿揚上人房論涅架經義》,他說:江郡當秋景,期將道者同。跡高憐竹寺,夜靜賞蓮宮。古罄清霜下,寒山曉月中。詩情緣境發,法性寄荃空。翻譯推南本,何人繼謝公。詩中說「詩情緣境發,法性寄筌空」。上面的「情」是指詩人體現於作品中的感受、體會或情緒,「境」是指作品中所呈現的一種美感世界。「詩情緣境發」就是探討境與心識的關係,包含著兩層意思。就作者而言,詩人將感情投射於詩境;就讀者而言,緣著詩境可再現詩人的感情。換句話說,詩人的感受、體會或情緒,要透過作品所生成的意境傳達給讀者;而意境的作用,可以把詩人心中的感受、體會或情緒,形象化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如果說「情」是境的靈魂,那麼「境」就是情的載體,而詩就是這兩者有機地統合在一起的產物;因此,當皎然衡量詩歌是否達到「情」的標準,就是要看作品中所含蘊的詩人之「情」,能否「緣境不盡」。至於作者如何將詩情借著詩境來呈現呢?皎然提出具體的手法就是「比」和「興」。皎然在評論江淹與班婕妤的詠團扇時說:「江則假象見意,班則貌題直書」,「假象見意」就是藉助形象表達作者的立意。又《詩式·用事》說:「取象日比,取義日興,義即象下之意。凡禽魚草木人物名數,萬象之中義類同者,盡入比興。」皎然認為萬事萬物都有外象,每一種物象之後都包含著一定的意義,含義相似或相通的,都可以找出其中類通點,用「比、興」方法來以此見彼。綜而言之,「假象見意」「緣境」「取象日比,取義日興」都是探討情意與境象的關係,並關係到形象思維的方法及運用。皎然的「緣境」說,存在著化景物為情思,用景物來象徵情思的理論架構,這種思維模式便為後來許多詩家、詩論家、詞論家所吸收,發展成中國詩論中重要的情意理論。 二、取境 關於取境,皎然在《詩式》中列專論。評日:或云:詩不假修飾,任其丑朴,但風韻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日:不然。無鹽闕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又云:詩不要苦思,苦思則喪自然之質。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時,須至難至險,始見奇句;成篇之後,觀其氣貌,有似等閑,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時意靜神王,佳句縱橫,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蓋由先積精思。因神王而得乎。這裡的取境也是說意境的創造,是指作者通過藝術構思使審美主體的情思與屬於客體的物象相互感應交融,最後鑄成詩歌的藝術境界,這個情思與物象相融合的過程是一個「至堅至險」的藝術思維過程。《詩式》總序中「彼天地日月玄化之淵奧,鬼神之微冥,精思一搜,萬象不能藏其巧。其作用也,放意須險,定句須難,雖取由我衷,而得若神授」對此有更深入闡發。皎然並不認為靈感的降臨是無跡可尋的,是憑空而來的,是無從努力的,「有時意靜神王,佳句縱橫,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蓋由先積精思,因神王而得乎。」認為靈感並非「神助」,也不是守株待兔的結果,而是「積思」和「精思」的必然結果。因此皎然認為既要在「至堅至險」的苦思狀態中取境,又要在「意靜神王」的靈感狀態中取境,有時要將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同時進行。 《詩式》中提出"取境"說,指出以意取境有兩種情況:一是由境而來,"取境之時,須至難至險,始見奇句";一是由思而來,"有時意境(一作"靜")神王,佳句縱橫,若不可遏,宛若神助。不然,蓋由先積精思,因神王而得乎?"而這兩類取境在表現上都須"有似等閑,不思而得"。因此,他注意到風格與取境有密切關係,指出:"夫詩人之思,初發取境偏高,則一首舉體便高;取境偏逸則一首舉體便逸。"皎然的"取境"說從"意"與"境"的聯繫上,對"境"在詩歌藝術形象的功用作了進一步探討。並且他要求「取境」要有獨創性,即「放意須險」要立心意;「采奇於象外」要形象獨特;「定句須難」要求要語言精粹。窗造出的意境要自然,「觀期氣貌,有似等閑,不思而鍀」;描繪意境要「狀飛動之趣」,即要有動態美。 三、以禪喻詩。 皎然是一名禪僧,但他「禪棲不廢詩」,能以禪而兼容儡、道,重視對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兼容並包的《寄權從事德輿書》中說:貧道隳名之人,萬慮都盡,強留詩道,以樂性情。《贈李舍人使君書》中云:晝於文章理心之外,或有所作,意在適性情,樂雲泉。說明了他思想不執一端,兼容並包的特點。我們說意境理論的產乍和形成主要受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交錯影響,至皎然則將儒、道佛三家思想融會論待,直接催生了意境觀的成熟和深化。周裕鍇《中國禪宗與詩歌》也說:「唐人意境理論的形成也主要得力於禪宗.無論是王昌齡的《詩格》、皎然的《詩式》等著作,還是司空圖的《廿四詩品》,都閃現著禪宗思維方式的影子」。正式進入文藝學、美學領域,是唐代中期的事唐中期的論詩著作紛紛採用了「境」字,而且用得很頻繁其概念實來自佛家,佛家把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的對象稱為境.即色聲香味、觸法,同時,認為一切境相皆源於心。這樣的「境借用到詩論中經過改造,就注意到了它經由主觀情思作用的—個方面,包含主體與客體的審美關係。王昌齡的《詩格》引人注目地提出了「三境」說,皎然在繼承王昌齡論境的基礎上,吸收佛教的認識論,以禪之心境來品評詩歌創作,完成了佛教境界說到藝術境界說的轉變。他將禪理和儡遭有關的文藝思想結合起萊形成了自己完整的詩歌美學體系,在這裡,唐代意境理論走出了關鍵的一步。「在現存的皎然詩文和論詩之作中,『境』字凡十四齣…一直接談到詩、境關係的有五處。」如:高明依月境,蕭散敬庭芳。一一(寄刑端公)「夫境象不一虛實難明,有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聞而不可見,風也雖系乎我形,而妙用無體,心也義貫眾象,而無定質,色也。」(《詩議》)「夫詩人之思,初發取境偏高,則一首舉體便高;取境偏逸.則一首舉體便逸。」(詩式·辨體有一十九字》)…… 除了其詩作、詩論中直接提到境的地方外,皎然在品評詩作時自覺地將禪境融入了詩境,皎然認為只有把禪境和詩境緊密聯繫在一起,才是真正達到了意靜神王的創作境界,也才能實現妙用無體的極致追求。他主張以詩境來表現所領悟的禪境。《詩式·文章宗旨》:「彼清景當中,天地秋色,詩之量也;慶雲從風,舒捲萬狀,詩之變也。」他用佛教的術語來表示自然界的一種靜態美,用量之變來表示自然界的一種動態美。這兩種自然美都是詩歌意境所要表現的對象。《辯體》:」靜,非如松風不動,林穴未鳴,乃謂意中之靜。遠,非謂淼淼望水,沓沓看山,乃謂意中之遠。」都是用禪境來表現詩境。他還力主心的重要,《文鏡秘府論·論文意》引皎然語: 夫詩工創心,以情為地,以興為經,然後清音韻其風律,麗句增其文采,如楊林積翠之下,翹首幽花,時時間發,乃知斯文,味益深矣。 《戲呈吳馮》:「世人不知心是道,只言道在他方妙。」強調詩歌刨作中取境、明勢、取勢的關鍵是心悟道妙,心與道契,意靜神王。要「但見情性,不睹文字。」舉凡前面所述之造境、緣境及境象有虛實皆為皎然以心境入詩之體現,啟後世以禪喻詩之肇端。 皎然意境說的主要影響 意境理論發展至皎然趨於成熟從歷史的發展來看,意境論兼有儒、道、釋等因素的影響,如《易傳》的「觀物取象「、六朝玄學的「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等言意之辨,都為意境理論定下了基本的發展取向。如就文藝理論本身的推展,宗炳的「含道應物」、「澄懷味像」及劉勰的「神與物游」等都沒有採用當時佛教界已經出現的「境「或「境界的概念或術語,但就理論的內涵均觸及了文藝創作時心物方面如何統一對應的問題,王昌齡《詩格》談詩歌創作「立意」、「設象照境」、「詩有三格」,實則使意境理論初具規模,皎然繼承王昌齡的詩論,將禪之心境概念融入意境論述,將比興、意象、禪境結合起來綜合論詩,其意境論討論作家創作的種種問題,也已觸及讀者鑒賞的問題,使意境理論發展趨於成熟。境理論至皎然趨於成熟,後世意境理論基本都是沿著皎然的路子發展,從權德輿的「意與境會」、劉禹錫的「境生於象外」至司空圖提出了「思與境諧」(《與王駕評詩書》)的主張並要求意境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象外之致,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捷之前也」。(《與極浦談詩書》)前三人論意境都受到禪宗境界說的影響,自皎然自覺地運用禪之「境」的概念來討論詩歌刨作和鑒賞,來建構意境論的架構,使得意境論的發展,開始與佛教結下了密切的關係,影響到後世許多詩論家.這種趨向經司空圖至宋代嚴羽而發揚光大,為日後詩文評理論家運用佛教的概念或理論進行文學批評.樹立了—個模式、開啟了一種風氣。簡言之,皎然其意境理論及其詩美理想極大地彌補了此前詩論及詩歌意義涵納的不足,豐富了對詩歌藝術規律的把握,直接影響到後世直至今人的詩歌創作。此外,皎然的《詩式》對中國詩話詩評體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詩論也影響到當時他所領導的吳中詩派及對韓孟詩派的文學創作。參考文獻[1]高東洋.皎然意境理論的主要特點及對後世的影響[J].滄州師專學報,2005,(3).[2]高東洋.皎然取境說淺論[J].濰坊學院學報,2005,(3).[3]古風.意境理論的現代化與世界化[J].中國社會科,1998,(3).[4]李壯鷹.詩式校注[M].濟南:齊魯書社,1986.[5]周裕鍇.中國禪宗與詩歌[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6]霍松林.古代文論名篇祥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李鐸.中國古代文論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推薦閱讀:

黛玉葬花魂
一個人如何自我認知?
說說姚雪垠老前輩的《李自成》
從天而降的雨是向上飛升的種子
寫給木心

TAG:文學 | 國學 | 影響 | 意境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