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罪袁崇煥
節選自《解連環---金庸武俠中的真實歷史》
《碧血劍》是金庸先生髮表於1956年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該書以明末被冤殺的大將袁崇煥之子袁承志及其師門華山派義助闖王,奪取大明江山而引起的一系列江湖恩怨為主線。金庸先生不僅在書中將袁崇煥視為一個大英雄,而且後來還意猶未盡的專門為袁崇煥寫了篇幅不短的《袁崇煥評傳》。
實則袁崇煥是歷史上頗有爭議的人物。關於其功罪的爭論,從明清一直延續至今,現在依然存在著「挺袁」和「倒袁」兩派。
挺袁派中多是名人,如康有為、梁啟超、金庸、閻崇年等。挺袁派多以《明史》為依據,對《明史》中許多尚存爭議的事件搞討論,尤其是「離間計」和「冤殺」。
倒袁派多以草根為主,多是依據各種史料證據中袁崇煥寡謀、損兵、丟糧、不救、議和、獻媚、暮氣、資敵、斬帥、縱敵、敗陣、苟且等問題對其提出質疑。
袁崇煥是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的進士,擔任過知縣。但他對帶兵打仗很感興趣,喜歡與人談論兵法,遇見邊塞退伍的老兵便拉著人家討論邊塞上的事情,自認為對邊塞的情況比較了解,並自認為有鎮守邊關之能。常自視甚高,好大言。最終,好大言成為他死亡的原因之一。
天啟二年(1622年),袁崇煥前往京師覲見皇帝朱由校,被破格提拔在兵部任職(兵部職方主事)。不久廣寧被後金軍攻陷,於是朝廷商議,應該派人鎮守山海關。袁崇煥得知後,隨即一個人往關外查閱地形。等回到京城就上書介紹邊關形勢,並稱:「只要能給我足夠的兵馬錢糧,我一個人就可以鎮守山海關。」(「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朝廷正用人之際,於是提拔他為僉事,監管關外的兵馬,並撥給他帑金二十萬,讓其招兵買馬。
袁崇煥也不是光吹牛,也的確有將才,因而深得薊遼督師孫承宗的器重。但袁崇煥我行我素的毛病在當時就時有發作,某次核查軍隊人員編製時因故當場殺掉一個將校,孫承宗知道後也非常惱怒,道:「監軍可專殺耶」。
好在後來高第接替孫承宗擔任遼東經略,老高認為關外守不住,主張退守山海關,並且下令將士都移駐關內。天啟六年,努爾哈赤得知遼東經略更換,乘機率軍進攻寧遠,袁崇煥率領祖大壽等據城死戰,打退努爾哈赤的軍隊,史稱「寧遠大捷」。
明天啟七年(1627年)五月,皇太極親率後金軍圍錦州,攻寧遠。袁崇煥等率眾固守,城得保全。五月十一日,後金軍直抵錦州,四面合圍。時任遼東巡撫袁崇煥以寧遠兵不可動,選精騎四千,令尤世祿、祖大壽統率,繞到後金軍後,再遣水師東出相牽制,尤世祿、祖大壽等將要出動時,後金軍已抵達寧遠城下。袁崇煥與中官劉應坤、副使畢自肅督將士登陴守戰,列營濠內,用大炮轟擊後金軍。而尤世祿、祖大壽等大戰城外,士卒多戰死,仍力戰不退。後金軍於是解寧遠圍,增兵攻錦州,後金士卒損傷無數,錦州終不可破。六月五日,後金撤軍,史稱「寧錦大捷」。
遼東有袁崇煥,搞得努爾哈赤都感嘆:「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
袁崇煥雖然在遼東打了不少勝仗,但他不是當時說了算的魏忠賢線上的人,魏忠賢也不待見他,所以他得官升遷的很慢,最後只好辭官回鄉。
但很快朱由校死去,朱由檢即位。朱由檢上台後對袁崇煥很器重,頗有些求賢若渴的朱由檢親自在平台召見袁崇煥。年長崇禎帝27歲的袁崇煥因為有先前戰績,在和崇禎見面的時候大言許下五年可以收復遼東失土,並對皇帝說自己平定遼東的能力綽綽有餘,但是將在外難防小人嫉妒,影響自己平遼。年輕的皇帝甚至站起來聽他講,並一再安撫他不要擔心,並且賜給他尚方寶劍,讓他便宜從事,朝廷出錢出武器出人支持他。
袁崇煥得到了皇帝的承諾,大權在握趕到遼東先平定了士兵的嘩變,然後又招撫了當地「哈剌慎三十六家」。逐步在遼東站住了腳。
袁崇煥有才,有才的人一般都自負,自負則不喜歡規則。
當時他自認能在遼東戰場上阻擋後金軍隊的非他莫屬,又有皇帝的尚方寶劍,更是一朝劍在手,便把令來行。這次他殺了一個比較重要的大將---毛文龍。
毛文龍字振南,一名毛伯龍,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比袁崇煥年長8歲,歷仕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朝。
天啟元年(1621年),毛文龍受遼東巡撫王化貞之命,率一百九十七名勇士,深入敵後,先收復了豬島、海洋島、長山島、廣鹿島等二千餘里沿海島嶼。同年七月十四日,偵得鎮江(今遼寧省丹東市)後金主力去雙山抄殺不肯降後金的百姓,城中空虛,遂與生員王一寧商議,以鎮江中軍陳良策為內應,率一百餘人夜襲鎮江,擒後金游擊佟養真(康熙帝外祖父)及其子佟豐年、其侄佟松年等,隨派陳忠等襲雙山,擒斬後金游擊繆一真等,史稱「鎮江大捷」。
此戰後,寬奠、湯站、險山等城堡相繼歸降毛文龍,一時間「數百里之內,望風歸附」,「歸順之民,繩繩而來」。
「鎮江大捷」是明軍與後金作戰以來的首勝,極大地鼓舞了明朝軍心。明廷因此對毛文龍破格提拔,升為副總兵。
遼東經略王在晉評價此戰說:「毛文龍收復鎮江,擒縛叛賊,四衛震動,人心響應。報聞之日,縉紳慶於朝,庶民慶於野。自清、撫失陷以來,費千百萬金錢,萃十數萬兵力,不能擒其一賊。此一捷也,真為空谷之音,聞之而喜可知也。」
內閣首輔葉向高將毛文龍比作歷史上的孤膽英雄班超、耿龔:「毛文龍收復鎮江,人情踴躍,而或恐其寡弱難支,輕舉取敗,此亦老長考慮。但用兵之道,貴在出奇,班超以三十六人定西域,耿恭以百人守疏勒,皆奇功也……今幸有毛文龍,此舉稍得兵家用奇用寡之。」
毛文龍率領一百多人取得「鎮江大捷」之後,後金方面極為震驚,即遣大軍反撲。毛文龍兵少難支,一度退入朝鮮。朝鮮節度使鄭遵、朴燁引後金軍包圍毛文龍於林畔,雙方進行了激烈戰鬥,「一日七戰,殺傷相當」,明軍將領丁文禮、呂世舉等犧牲,後金軍也蒙受了很大損失,被迫撤兵。
林畔之戰後,毛文龍以皮島、鐵山及寬叆山區為根據地,招募遼東難民,以老弱者屯種,精壯者為兵,從無到有,逐漸發展成一支海外勁旅。
天啟二年(1622年)六月,袁可立接替陶朗先為登萊巡撫,明廷正式任命毛文龍為平遼將軍總兵官,佩征虜前將軍印,開鎮東江。
東江又叫皮島,在登、萊沿岸的大海中,全長八十里,不生長草木,遠離海岸,靠近北岸,北岸與後金界只相隔八十里的海面。
東江鎮建立後,毛文龍一面招撫因戰火而流離失所的遼東百姓,前後接濟安置百萬餘人。一面遣將四齣,不斷深入後金腹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逐漸成為後金心腹大患。
後金官員稱:「毛文龍之患,當速滅耳!文龍一日不滅,則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寧。」
東林名臣陳良訓則認為:「今日所恃海外長城者,非毛文龍者乎?
毛文龍占居東江,形勢雖然足以牽制後金,但他本人每年浪費的軍餉無法計算,並且只顧徵招商賈,販賣禁物。
當時朝中很多大臣彈劾毛文龍浪費軍餉濫殺俘虜的罪行,甚至請求皇帝撤毛文龍的兵,專門整治山海關、寧遠的軍隊。袁崇煥內心對毛文龍也不感冒,曾上書請求派部臣到毛文龍處清理糧餉。毛文龍則上書反駁,搞的袁崇煥更不高興。毛文龍拜訪袁崇煥時,袁崇煥因毛年長,按賓客之禮迎接,毛文龍也不謙讓,毛的一系列舉動堅定了袁崇煥除掉毛文龍之心。
後袁崇煥以閱兵為名,以十二該殺矯詔斬殺了毛文龍。崇禎二年(1624)五月袁殺掉毛後才將毛文龍一事上書報告崇禎帝,但他也知道擅殺大將的危險,最後向皇帝請罪:「毛文龍作為大將,不是我可以擅自誅殺的,所以我謹席橐待罪。」
崇禎帝聞知也非常吃驚,但毛已死,遼東大事全靠袁崇煥。崇禎帝於是下詔書褒獎袁,不久又傳旨公開毛文龍的罪行,毛文龍在京城的爪牙也命令法司加以搜捕,以安袁心。
袁崇煥斬殺毛文龍後,間接為後金長驅南下解除了後顧之憂。因而三個月後造成後金約十萬精兵繞道內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兵臨北京城下的「己巳之變」。
所以計六奇所著的《明季北略》中認為袁崇煥殺邊帥毛文龍之舉,如秦檜殺岳飛一樣的自毀壞長城:「崇煥捏十二罪,矯制殺文龍,與秦檜以十二金牌矯詔殺武穆古今一轍。」
京城危機傳來,袁崇煥趕緊帶兵去拱衛京師,擊退了後金大軍,解了京師之圍。本來崇禎對袁解圍京師表示滿意,此時袁崇煥卻又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又犯了他另一個高調做事的毛病,跟崇禎申請軍隊進城休息。
崇禎帝從歷史記載來看是個多疑的人,這也情有可原,因為他的生長環境不得不讓他懷疑一切。袁崇煥雖然是他信任的將領,但袁崇煥的我行我素先斬後奏讓他心裡也打開了嘀咕。此時後金已從《三國演義》中學到了離間計,開始散布袁崇煥和後金勾搭的謠言。
清《太宗實錄》記載:「我大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其人奔告於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對,遂縛下詔獄」。
即是皇太極設下離間之計,捕捉了兩名明朝太監,讓他們聽見滿清將軍所言,袁崇煥與清朝有密約的話語,隨後再將一位太監放回去。等到崇禎帝信了太監的話,殺掉袁崇煥。
《明季北略》則記載:「都中又喧言崇煥導虜入犯,上甚切齒。先是,虜出獵,擄我多人。中有二璫,上命偵崇煥者,亦被擄。虜視之,知為璫也,乃設一記,佯為袁遺書約犯邊,答云:」知道了,多謝袁爺。「又佯驚云:」乃為璫聞,縛璫亟斬之!「又故遺一奴私放璫歸。璫歸,上其事。上再召崇煥入,即下詔獄。此言周延儒親語余者,延儒久與虜比,虜每輸情,故知其言不誣。」
崇禎更迷惑了,此時魏忠賢餘黨趁火打劫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多疑而又不善斷的崇禎帝最終決定處死袁崇煥。
崇禎二年,即公元1629年的十二月,袁崇煥被崇禎帝逮捕下獄,隨後朱由檢以「謀叛欺君,結奸蠹國。斬帥以踐虜約,市米以資盜糧。既用束酋,陽導入犯,復散援師,明擬長驅,及戎馬在效,頓兵觀望,暗藏夷使,堅請入城,意欲何為?致廟社震驚,生靈塗炭,神人共忿,重辟何辭!」的罪名,對袁崇煥處以「磔刑」。
「磔刑」即是凌遲處死,袁崇煥被生生活剮了三千多刀。然後被一些不明真相被輿論發動起來的群眾生食其肉。
《明季北略》卷五記:「是時百姓怨恨,爭其肉,皮骨已盡,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而止,所謂活剮者也……百姓將銀一錢,買肉一塊,如手指大,[口敢]之。食時必罵一聲,須臾崇煥肉悉賣盡……劊子語無錫周無瑕曰:『吾服事諸老爺多矣,未見如袁爺膽之大者』。」「炮聲響後,人皆躋足引領,頓高尺許,擁擠之極……歸途所見,買生肉為瘡疥葯料者,遍長安市。二十年前之文章氣節,功名顯宦,竟與參術甘皮同奏膚功,亦大奇也。」
《國榷》卷九十一:「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
袁崇煥之所以被崇禎皇帝殺死,明著看是死於滿清的離間計,實則是死於自己的性格。
崇禎皇帝自小在深宮的爭鬥中長大,性格中存在著諸多缺陷,尤其猜忌之心甚重,加上袁的張揚,留下了許多被人詬病的把柄。更何況當時在求賢若渴的皇帝面前袁崇煥曾有「五年滅寇」的豪言,結果是「寇不能滅」,越來越多。崇禎帝無疑覺得袁崇煥忽悠了自己,也是綜合多種因素才會對袁下殺手。袁崇煥實「而自滅之耶」。
可嘆袁崇煥在獄中還寫出了:「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的壯烈詩篇。
袁崇煥慘死刑場後,崇禎甚至一度動了誅殺袁全族三百餘口的念頭。幸得內閣輔臣何如寵竭力相勸,崇禎才將刑罰改為袁家抄家沒產,罪及妻女,同胞兄弟流放兩千里。抄家官員將袁家財產全部估計,發現一共才值1103兩8錢5分,僅相當於從二品官員的兩年的歲俸。
袁崇煥之死,的確是朱由檢自毀長城。
「當是之時,非無賢才也,袁崇煥以間誅,孫傳庭以迫敗,盧象升以嫉喪其功。此三人者,皆良將,國之寶也,不得盡其才而枉陷於死,使當日者有一張居正為之相,則間必不行,師出有時,嫉無所施,各盡其才,而明之天下猶可不至於亡。」
袁崇煥死後不過幾年明朝氣數殆盡。
袁崇煥被殺,並非簡單只是他一人之死,而且寒了遼東諸將之心,許多袁崇煥的部下選擇了降清。以他一人之死,影響了明朝國運。
金庸先生在《袁崇煥評傳》中說:袁崇煥,字元素,號自如。「煥」,是火光,是明亮顯赫、光彩輝煌;「素」是直率的質樸,是自然的本性。他大火熊熊般的一生,我行我素的性格,揮灑自如的作風,的確是人如其名。這樣的性格,和他所生長的那不幸的時代構成了強烈的矛盾衝突。古希臘英雄拚命掙扎奮鬥,終於敵不過命運的力量而垮了下來。打擊袁崇煥的不是命運,而是時勢。雖然,在某種意義上說來,時勢也就是命運。像希臘史詩與悲劇中那些英雄們一樣,他轟轟烈烈的戰鬥了,但每一場戰鬥,都是在一步步走向不可避免的悲劇結局。
歷史家評論袁崇煥,著眼點在於他的功業、他對當時及後世的影響、他在明清兩個朝代覆亡與興起之際所起的作用。近十多年來,我幾乎每天都寫一段小說,又寫一段報上的社評,因此對歷史、政治與小說是同樣的感到興趣,然而在研究袁崇煥的一生之時,他強烈的性格比之他的功業更加吸引我的注意。
袁崇煥卻是真正的英雄,大才豪氣,籠蓋當世,即使他的缺點,也是英雄式的驚世駭俗。他比小說中虛構的英雄人物,有更多的英雄氣概。
他的性格像是一柄鋒銳絕倫、精剛無儔的寶劍。當清和昇平的時日,懸在壁上,不免會中夜自嘯,躍出劍匣。在天昏地暗的亂世,則屠龍殺虎之後,終於寸寸斷折。
在明末那段不幸的日子中,任何人都是不幸的。每一個君主在臨死之時,都深深感到了失敗的屈辱:崇禎、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如果他不是被人謀殺的,那麼是惟一的例外)、蒙古人的首領林丹汗、朝鮮國王李佑;始終是死路一條的將軍和大臣(奮勇抗敵的將軍與降敵做漢奸的將軍,忠鯁正直的大臣與奸佞無恥的大臣,命運都沒甚麼分別,但在一個比較溫和的時代,奸臣卻常常能得善終,例如秦檜);憤怒不平的知識份子,領不到糧餉的兵卒,生命朝不保夕的「流寇」,飢餓流離的百姓,以及有巨大才能與勇氣的英雄人物:楊漣、熊廷弼、孫承宗、李自成、袁崇煥。
推薦閱讀:
※崇禎為何非要置袁崇煥於死地?原來他才是加速明朝滅亡的推手
※袁崇煥到底有沒有通敵?-今日頭條
※袁崇煥:身中清白人誰信,世上功名鬼不知
※說說袁崇煥
※袁崇煥案 | 功到雄奇即罪名(下)
TAG:袁崇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