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與人生

道德經與人生

1. 道的本源性與道的力量

《道德經》的第一章即講述「道」的概念,道究竟是什麼?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意即「道」如果是易於言表的,那麼它一定不是永恆唯一、亘古不變的「道」,真正的道是難以名狀、無法形容的。有關道的概念,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內容,其他的有關無為、寡慾、守常等理念的描述,都是在「道」的基礎上層層展開的。在老子看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它是無名的,但卻是萬物之始,從它誕生出「有名」,也就是我們所用語言描述的「宇宙」、「地球」,這些是萬物之母,老子從這段表述中也體現出一種思想,人只能無限接近於道,而無法完全獲知「道」的全部細節,人只能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道」的可能含義,然而這一切都是人為的,都不是道的準確概念。

對於道的本源性,老子在第四十二章中描述的最為深刻,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生一」意即道使整個宇宙融合為一,這說明道是統治宇宙的本源(當然「統治」一詞在這裡也不準確,之後再解釋),之後,道讓統一的宇宙開始出現分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讓混沌的宇宙變的豐富多彩、形象萬千,同時道又能夠調和宇宙的秩序,萬物皆負陰抱陽,通過陰陽互補,來達到和的目的,才不會導致系統的崩潰與瓦解。從我的感覺來看,道就如同物理學中的「大統一理論」,目前物理學家正試圖找到一個統一的物理學理論,能夠涵蓋人類的所有已知,這正是在尋找本源的過程,但是,我認為這隻能是不斷接近,而不能完全達到。而道的分化力,在物理學上,就像是四大作用力,任何物質都是通過四大作用力進行相互作用,而道的調和能力,就像是熱力學中的四大定律,通過這四大定律,使得物理過程的穩衡與方向得到了保障。 2. 辯證法是《道德經》貫穿全篇的論證手段 如果說第一章論述的道是整個道德經的根本基礎,那麼第二章所使用的辯證法思想則是貫穿全篇的第二大核心思想,也是老子最重要的論述方法。老子通過一系列事物狀態的對比,隱含出「無為」的思想,美與丑、善與惡,都是人為設定的,一旦規定了善的概念,那麼「不善」的東西都會成為惡,因此聖人的為人處世,「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身退而不佔有,而正是因為無為、不言、不居,才使自身脫離了危險,它們的對立面才沒有出現。當然,這個理念與儒家中的「中庸」還不一樣,中庸的理念是在對立的陰陽兩面之間尋求平衡點,過猶不及,在物理學中,就像是從高勢能向低勢能轉化的過程,勢能極小值點就是暫時的平衡點,但是道家的辯證法更偏向於一種混沌的概念,是無極的,陰陽兩極不是相互對立分割,就像是物理學中不存在磁單極子一樣,磁的兩極在宏觀上是可見的,但在微觀上是不可分的,而是熔為一體,沖氣以為和,無為就是不要打亂這種既定的秩序,按照其最初的構造自然前行。一旦破壞了秩序,妄圖將陰陽分割,這就會自取滅亡。我認為,毛澤東的「天下大亂」從而達到「天下大治」的構想會失敗,我想也是由於破壞了社會的秩序,將「亂」從「治」之中強行抽出,想通過用「亂」的方式來把社會中的資、修的毒瘤剷除,無異於用化療的方式為癌症的病人進行治療,以毒治毒,結果身體的機能遭到嚴重下降,是系統的崩潰。 老子在第十一章中,又提到了辯證的思想,這次是有與無的辯證統一。是辯證法的具體運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一個物體,「有」代表實體,「無」代表虛無的空間,實體為什麼能對我們有利?是因為無的存在,是無讓物體有了利用的價值。即使是一個實心的石頭,如果要用來投擲,也需要一個投擲空間的存在,如果我們需要投擲的區域被海綿所塞滿,以至於「無」的空間不足以容納石頭的自由運動,那麼「有」將一無是處,有的價值是因為無的存在。而顯然,「無」更需要「有」的支撐,才能夠被稱之為「無」,這就是老子的辯證法思想。3. 清心寡欲、低調處世的人生態度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他認為,人應當想水一樣,自取低勢,默默地為生靈萬物謀利益,但卻從不自誇自耀,正因如此,水才能永恆地存在。在《道德經》第九章中,老子提到,「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這句話的正確性自然不容置疑,歷史上居功自傲、喧賓奪主而被君主殺頭甚至慘遭滅門的臣子數不勝數,古人云,「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爭名奪利、私心膨脹的人或許會因為其積極的上進心而一時聲名顯赫,但這樣的人註定無法長久的發展,在達到其光輝頂點的同時,也是其跌落萬丈深淵的開始。薄熙來的事實就是鐵證,在如今的法制社會,搞一言堂,「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身居高位卻不自律,私慾無限制地膨脹,利用職務之便牟取大量物質利益,最終在其政治的頂點處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清心寡欲不止是針對領導者和從政者而言,對於芸芸眾生而言,更有其現實的意義。老子云,「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聾,五味使人口爽」,這是說物質上的誘惑會影響人的思維,而無限制地追求物質享受會使人的精神狀態陷入一種行屍走肉的境地。我國在六七十年代,為什麼在一窮二白,人民的溫飽都不能滿足的情況下,會取得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洲際導彈等科技上的飛躍?排除國家的干預與調控,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當時的科技人員不在乎物質享受,一心一意地鑽研學術、搞好科研。而如今的學術不端、抄襲,文憑造假等一系列的有違社會道德倫理的事情的出現,也正是由於當今社會風氣的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人們的私慾極大的膨脹,為了自己的功名、權利、金錢等物質利益,不惜一切代價,甚至出賣自己的靈魂,但卻不認真對待自己的本行,其結果必定是人錢俱焚。 4. 無為的思想、聖人之治從剛才的辯證法中,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的性質,而且這兩面相互調和,密不可分,任何妄圖扭轉自然規律、逆天意而行事的做法,必將會遭致失敗。因此,老子認為,在治理國家的時候,就應當「無為而治」,他說「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意思是,越是好的統治者,群眾越對他沒有很深刻的印象。對於這一點,我是不贊同的,雖然說,道法自然,而管理也應該順從其本來的樣子,就像是上帝從不干預大自然,而任由大自然自主調控一樣,但是,從動物進化到人,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也是辯證法的必然要求。正如老子提到的一樣,人的私心是無限度的,而無限地膨脹私慾,最終必會自取滅亡,因此,對於人的管理,就不能像大自然的調控一樣,我們需要一個穩恆的秩序、公平而正義的社會法則,需要法制的束縛,需要對人的私慾進行必要的管理,對人追求私慾的過程進行有效的監督和引導,這就必須「有為」,只有有為才能以人為本,才能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構建和諧社會。 從這個角度看,《道德經》中的無為而治的思想,與共產主義的部分內涵也是相通的。因此,無為而治如同馬克思描繪的共產主義一樣,從根本上來說,是正確的,但在當前社會,是不可完全推行的,因為「無為」成立的基礎是私慾從人的頭腦中消失,而執政者也要「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而我認為,這種精神狀態的全面推行,也應像共產主義的條件一樣,需要物質的極度發達。當然,在我看來,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思想,在今天還是有借鑒意義的,比如說,上文中提到的文革模式,雖然在今天重演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其造成的破壞力卻應當引起我們深思。對人的管理、對社會的約束、對法律的使用,究竟應該以什麼為底線?是以集體的最大利益,以每個人的人權,還是以社會公認的道德倫理?但如果從政者有無為而治的思想,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從發展的角度和動態的思想去進行統治和管理,那麼一定會取得治理的成功。當前,我們所倡導的和諧社會,就是以無為而治的思想為基礎,以有為的措施和政令來逐步調和陰陽,使社會的矛盾在陰陽的交融中相互抵消,從而實現經濟的長久穩定發展。
推薦閱讀:

人生該沉穩,無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亂,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
人生賦(之八十五)
Messiah與他的2016年
孔子說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是什麼意思?
【詩歌及格言篇】瞬間讓你清醒的30條人生感悟

TAG:道德 | 人生 | 道德經 |